加热器以及定影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103849发布日期:2021-07-30 18:15阅读:52来源:国知局
加热器以及定影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涉及加热器以及定影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具备多个发热部排列设置且这样的多个发热部成为一体而发热的发热部组的定影加热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1551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以往的定影加热器中,由于在发热部组的中央部产生电流集中,因此存在以下问题,即,在发热部组内的多个发热部中产生温度的偏差。

实施方式的一个方式是鉴于上述情形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个发热部中的温度的偏差少的加热器以及定影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实施方式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加热器,具备:基板,从第1端延伸到第2端;多个端子,位于所述基板的长边方向上的所述第1端侧或所述第2端侧;以及发热部组,具有沿着所述基板的长边方向排列配置的多个发热部,所述多个发热部与相同的所述端子相连。此外,在所述发热部组中,位于中央部的所述发热部的电阻比位于端部的所述发热部小。

此外,实施方式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具备:定影构件,一边绕轴进行旋转,一边对介质上的调色剂进行加热;加压构件,一边绕轴进行旋转,一边在所述定影构件之间形成加压区域,对通过所述加压区域的所述介质上的调色剂进行加压;以及加热器,隔着所述定影构件与所述加压区域对应地配置,对所述定影构件进行加热。所述加热器,具备:基板,从第1端延伸到第2端;多个端子,位于所述基板的长边方向上的所述第1端侧或所述第2端侧;以及发热部组,具有沿着所述基板的长边方向排列配置的多个发热部,所述多个发热部与相同的所述端子相连。此外,在所述发热部组中,位于中央部的所述发热部的电阻比位于端部的所述发热部小。

发明效果

在实施方式的一个方式的加热器以及定影装置中,多个发热部中的温度的偏差少。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打印机的概略图(主视图)。

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的剖视图。

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热器的仰视图。

图4是图3所示的a-a线的向视剖视图。

图5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热器中的温度偏差的主要原因的图。

图6是用于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热器中的电阻发热体的配置例进行说明的图。

图7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所涉及的加热器的仰视图。

图8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所涉及的加热器中的温度偏差的主要原因的图。

图9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所涉及的加热器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申请公开的加热器以及定影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各图所示的“fr”表示“前”,“rr”表示“后”,“l”表示“左”,“r”表示“右”,“u”表示“上”,“d”表示“下”。

[打印机的整体结构]

首先,参照图1,对使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7的打印机1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示出打印机1的概略图(主视图)。打印机1具备装置主体2、供纸盒3、排纸盘4、供纸装置5、成像装置6、定影装置7、以及未图示的控制装置。

装置主体2在打印机1中构成大致长方体状的外观。供纸盒3位于装置主体2的下部,收容形成有图像前的片材s。这样的片材s是介质的一个例子,例如是普通纸。另外,片材s并不限于纸制,也可以是树脂制等。

排纸盘4位于装置主体2的上部,收容形成有图像后的片材s。供纸装置5位于从供纸盒3延伸到排纸盘4的传送路径8的上游端部。

成像装置6位于传送路径8的中间部,具有调色剂容器10、鼓(drum)单元11、以及光扫描装置12。

调色剂容器10例如收容黑色的调色剂(显影剂)。另外,收容于调色剂容器10的调色剂可以是混合了调色剂和载体的双组份显影剂,也可以是包含磁性调色剂的单组份显影剂。

鼓单元11具有感光鼓13、带电装置14、显影装置15、以及转印辊16。转印辊16从下侧与感光鼓13接触而形成转印夹持点(nip)。

定影装置7位于传送路径8的下游侧。关于这样的定影装置7的详情将在后面叙述。

控制装置适当控制上述的各装置,按照以下的步骤实施图像形成处理。首先,带电装置14使感光鼓13的表面带电。然后,感光鼓13受到从光扫描装置12出射的扫描光,承载静电潜像。

接着,显影装置15使用从调色剂容器10供给的调色剂,将感光鼓13上的静电潜像显影为调色剂像。然后,供纸装置5将片材s从供纸盒3送出到传送路径8。由此,感光鼓13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在通过转印夹持点的片材s。

接着,定影装置7使调色剂像定影在片材s。最后,定影有调色剂像的片材s排出到排纸盘4。

[定影装置以及加热器]

接着,参照图2~图6,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7以及加热器23的详情进行说明。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7的剖视图,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热器23的仰视图,图4是图3所示的a-a线的向视剖视图。

如图2所示,定影装置7具备定影带21、加压辊22、以及加热器23。定影带21是定影构件的一个例子,加压辊22是加压构件的一个例子,加热器23是加热器的一个例子。

定影带21是无端状的带,是在前后方向(以下,也称为轴方向。)上长的大致圆筒状。定影带21的表层例如包含聚酰亚胺树脂等具有耐热性以及弹性的合成树脂材料等。

定影带21配置在壳体20(参照图1)的内部上方。在定影带21的轴方向两端部安装有大致圆筒状的一对盖(未图示)。另外,用于保持定影带21的大致圆筒形状的带引导件(未图示)也可以位于定影带21的内部。

按压构件24位于定影带21的内部。按压构件24是在轴方向上长的大致方筒状。按压构件24在轴方向上贯通定影带21(以及盖)而被壳体20支承。上述的定影带21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按压构件24进行旋转。而且,按压构件24例如包含金属材料。

加压辊22是在前后方向(即轴方向)上长的大致圆筒状。加压辊22配置在壳体20的内部下方。加压辊22具有金属制的芯骨22a和层叠在其外周面的硅酮海绵等弹性层22b。

芯骨22a的轴方向两端部被壳体20支承为能够旋转。在芯骨22a经由齿轮列等连接驱动马达(未图示),加压辊22由驱动马达旋转驱动。

另外,定影装置7具备使加压辊22升降来调整加压辊22相对于定影带21的接触压力的压力调整部(未图示)。通过将加压辊22按压在定影带21,在定影带21与加压辊22之间形成有加压区域n。

此外,所谓这样的加压区域n是指,从压力为0pa的片材s的传送方向上游侧的位置经由成为最大压力的位置而到压力再次成为0pa的片材s的传送方向下游侧的位置为止的区域。

此外,在本公开中,所谓“通过方向”是指,与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且片材s通过定影装置7的加压区域n的方向(被传送的方向)。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上游”以及“下游”以及与这些类似的用语是指,通过方向上的“上游”以及“下游”以及与这些类似的概念。

加热器23是用于加热定影带21的热源。加热器23隔着保持构件25固定在按压构件24的下表面。保持构件25是与轴方向正交的剖面为半圆状且在轴方向上长的形状。沿着定影带21的下侧内表面弯曲。而且,保持构件25例如包含耐热树脂材料。

如图4所示,加热器23具有基板30、绝热层31、以及发热接触部32。基板30固定在保持构件25的下表面。绝热层31位于基板30的下表面上。发热接触部32位于绝热层31的下表面上。

加热器23保持在保持构件25的下表面。加热器23中的发热接触部32与加压辊22对置,是与定影带21的内表面接触的部位。而且,定影带21与加压辊22的接触部分为加压区域n。

即,加热器23隔着定影带21与加压区域n对应地设置。另外,用于探测定影带21的表面温度或加热器23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未图示)也可以设置在图1所示的壳体20。

如图3以及图4所示,基板30是在前后方向(轴方向)上长的大致矩形板状。换言之,基板30的轴方向为长边方向,通过方向为短边方向,从长边方向上的第1端30a延伸到第2端30b。而且,基板30例如包含陶瓷等具有电绝缘性的材料。

在此,基板30的第1端30a是引出后述的独立电极51~53的一侧的端部,第2端30b是与这样的第1端30a相反的一侧的端部。此外,基板30的上下两面大致平滑。

绝热层31层叠(成膜)在基板30的一个面(下表面整个区域)上。绝热层31例如包含陶瓷或者玻璃等具有电绝缘性并且导热率低的材料。绝热层31具有如下功能,即,限制在发热接触部32产生的热传递到基板30侧。

发热接触部32层叠在绝热层31的一个面(下表面)上。如图3所示,发热接触部32具有多个(例如三个)发热部组41、与这样的发热部组41相同的数量的独立电极51~53、公共电极54、以及涂层60(参照图4)。

多个发热部组41例如包含电阻比独立电极51~53以及公共电极54大的金属等导电性材料。此外,多个发热部组41在绝热层31的下表面上,在基板30的长边方向上排列配置为一列。

此外,各个发热部组41包含在基板30的长边方向上排列为一列的多个电阻发热体40。电阻发热体40是发热部的一个例子。多个电阻发热体40分别是在通过方向(即基板30的短边方向)上细长的大致长方形形状。

多个发热部组41从基板30的第1端30a侧起依次具有第1发热部组41a、第2发热部组41b、以及第3发热部组41c。即,第2发热部组41b位于轴方向上的中央,第1发热部组41a位于轴方向上的第1端30a侧,第3发热部组41c位于轴方向上的第2端30b侧。

位于轴方向上的中央的第2发热部组41b包含排列在与通过加压区域n的小尺寸(例如a5尺寸)的片材s的前后宽度对应的范围的多个(图中为八个)电阻发热体40。

位于这样的第2发热部组41b的两侧的第1发热部组41a以及第3发热部组41c包含排列在与通过加压区域n的通常尺寸(例如a4尺寸)的片材s的前后宽度对应的范围的多个(图中为四个)电阻发热体40。

在此,在实施方式中,位于轴方向上的中央的第2发热部组41b比位于轴方向上的两侧的第1发热部组41a以及第3发热部组41c具有多的电阻发热体40。

多个独立电极51~53和公共电极54位于绝热层31的下表面上。多个独立电极51~53和公共电极54例如包含电阻比电阻发热体40小的金属等导电性材料。

独立电极51将第1发热部组41a的一侧和端子61相连。独立电极52将第2发热部组41b的一侧和端子62相连。独立电极53将第3发热部组41c的一侧和端子63相连。

此外,公共电极54将全部的发热部组41的另一侧和相同的端子64相连。端子61~64是用于与电源等外部设备电连接的连接端子。

独立电极51具有连接部51a和引出部51b。连接部51a是将第1发热部组41a的各电阻发热体40并联地连接的部位。引出部51b是从这样的连接部51a沿着基板30的长边方向朝向端子61延伸的部位。

独立电极52具有连接部52a和引出部52b。连接部52a是将第2发热部组41b的各电阻发热体40并联地连接的部位。引出部52b是从这样的连接部52a沿着基板30的长边方向朝向端子62延伸的部位。

独立电极53具有连接部53a和引出部53b。连接部53a是将第3发热部组41c的各电阻发热体40并联地连接的部位。引出部53b是从这样的连接部53a沿着基板30的长边方向朝向端子63延伸的部位。

公共电极54具有连接部54a和引出部54b。连接部54a是将全部的发热部组41的各电阻发热体40并联地连接的部位。引出部54b是从这样的连接部54a沿着基板30的长边方向朝向端子64延伸的部位。

如图4所示,涂层60覆盖多个发热部组41、多个独立电极51~53、以及公共电极54。涂层60例如包含陶瓷等具有电绝缘性并且滑动摩擦力相对于定影带21小的材料。

涂层60构成与定影带21的内表面接触的面。另外,在未层叠多个发热部组41、独立电极51~53以及公共电极54的部分也层叠有涂层60。

在以上说明的加热器23的制造中,例如能够使用溅射等成膜技术、印刷基板的制造技术或丝网印刷技术或这些技术的组合。

例如,绝热层31以及发热接触部32可以通过溅射在基板30上成膜。此外,绝热层31以及发热接触部32也可以通过反复进行使用了作为印刷基板的制造技术的光掩模的曝光、显影、蚀刻、剥离、层叠等工序在基板30上形成。

此外,绝热层31以及发热接触部32也可以通过将电绝缘性涂料或导电性涂料涂敷(丝网印刷)在基板30上而形成。如果是这些制法,则能够将绝热层31以及发热接触部32精度优良地形成在基板30上。

此外,加热器23的端子61~64、驱动马达等经由各种驱动电路(未图示)与电源(未图示)电连接。此外,加热器23、驱动马达以及温度传感器等经由各种电路与打印机1的控制装置电连接。这样的控制装置控制电连接的装置等。

在此,主要参照图2,对由定影装置7实施的定影处理的详情进行说明。

首先,控制装置驱动控制驱动马达、加热器23。加压辊22受到驱动马达的驱动力进行旋转,定影带21从动于加压辊22而进行旋转(参照图2的实线细箭头)。

各个电阻发热体40(参照图3)通过在隔着多个发热部组41(参照图3)的独立电极51~53(参照图3)与公共电极54(参照图3)之间使电流沿着通过方向(即基板30的短边方向)流过而发热。由此,定影带21的加压区域n被加热。

此时,控制装置根据片材s的尺寸变更使其发热的发热部组41。例如,在通常尺寸的片材s通过加压区域n的情况下,控制装置向全部的发热部组41供给电力,使全部的发热部组41发热。

此外,在小尺寸的片材s通过加压区域n的情况下,控制装置仅使中央的第2发热部组41b(参照图3)发热。由此,能够与片材s的尺寸匹配地仅加热定影带21(加压区域n)的需要的部分。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定影带21的轴方向两端部的过度升温。

温度传感器检测定影带21的表面温度,经由输入电路将检测信号发送到控制装置。控制装置若从温度传感器接收表示达到了设定温度(例如150~200℃)的检测信号,则一边控制加热器23以使维持该设定温度,一边开始上述的图像形成处理。

转印有调色剂像的片材s进入壳体20内,定影带21一边绕轴进行正向旋转,一边对通过加压区域n的片材s上的调色剂(调色剂像)进行加热。加压辊22一边绕轴进行旋转,一边对通过加压区域n的片材s上的调色剂进行加压。于是,调色剂像定影在片材s。然后,定影有调色剂像的片材s被送出到壳体20(参照图1)的外部,排出到排纸盘4(参照图1)。

图5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热器23中的温度偏差的主要原因的图。在具有上述的结构的加热器23中,如图5所示,在一个发热部组41中,电流集中在发热部组41的中央部。由此,流过引出部52b的电流增大,引出部52b的布线电阻变高。

由此,位于发热部组41的中央部的电阻发热体40比位于端部的电阻发热体40低温化。这是因为,引出部52b的布线电阻变高,供给到位于中央部的电阻发热体40的电压因引出部52b的布线损耗而变少。

q=v2/r·t(1)

q=i2·r·t(2)

另外,在上述的数式(1)中,v为电压值,r为电阻,t为流过电流的时间。此外,在上述的数式(2)中,i为电流值。

特别是,在电阻发热体40的数量最多的发热部组41(第2发热部组41b)中,由于向中央部的电流的集中程度比其他发热部组41(第1发热部组41a、第3发热部组41c)大,因此引出部52b的布线损耗变大,与端部相比,向中央部供给的电压变小,中央部进一步低温化。

这样,在位于发热部组41的中央部的电阻发热体40低温化的情况下,在加热器23内在长边方向上产生温度的偏差,因此有可能对调色剂像向片材s的定影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在实施方式中,在相同的发热部组41中,使位于中央部的电阻发热体40的电阻比位于端部的电阻发热体40的电阻小。由此,向位于中央部的电阻发热体40供给的电流变大,如上述的数式(2)所示,位于中央部的电阻发热体40的焦耳热q增加。另一方面,虽然流向引出部52b的电流增加,引出部52b的布线损耗变大,但是引出部52b的布线损耗相对于焦耳热q的增加的影响变小,能够接近位于端部的电阻发热体40的焦耳热q。

因此,根据实施方式,加热器23内的多个电阻发热体40的温度的偏差小。

具体而言,在向中央部的电流的集中程度大的第2发热部组41b的情况下,使位于中央部的电阻发热体40的电阻比位于端部的电阻发热体40的电阻小规定的比例,例如10%为宜。

此外,位于中央部与端部之间的电阻发热体40的电阻也可以根据距中央部以及端部的电阻发热体40的距离,阶段性地进行调整。由此,能够有效地降低在这样的第2发热部组41b内的温度的偏差。

另外,即使在电阻发热体40的数量少,向中央部的电流的集中程度小的发热部组41(第1发热部组41a、第3发热部组41c)的情况下,也使位于中央部的电阻发热体40的电阻比位于端部的电阻发热体40的电阻小即可。由此,能够有效地限制在这样的发热部组41(第1发热部组41a、第3发热部组41c)内的温度的偏差。

此外,在具有上述的结构的加热器23中,如图5所示,在电阻发热体40的数量最多的第2发热部组41b的独立电极52流过比其他独立电极51、53多的电流。这是因为,为了使大量的电阻发热体40全部发热,必须与其相应地使独立电极52流过大量的电流。

而且,在这样的独立电极52中,引出部52b的宽度比连接部52a窄,因此每单位长度的电阻大。这是因为,由于加热器23在基板30的短边方向(即、片材s的通过方向)上的宽度有限制,因此难以使在短边方向上排列多个的引出部51b~53b宽度变宽。

因此,在具有上述的结构的加热器23中,在独立电极52的引出部52b流过大量的电流时,在这样的引出部52b产生热。

而且,在引出部52b发热的情况下,因热干扰,与这样的引出部52b相邻的发热部组41(第1发热部组41a)的温度比其他发热部组41的温度高,因此在加热器23内、在长边方向上产生温度的偏差。

因此,在实施方式中,使与产生热的引出部52b相邻的发热部组41(第1发热部组41a)的电阻发热体40的电阻比其他发热部组41(第2发热部组41b、第3发热部组41c)的电阻发热体40大。在此,所谓与引出部52b相邻的电阻发热体40是位于图示面中的引出部52b的正下方的电阻发热体40,根据图5,是位于第1发热部组41a的电阻发热体40。

换言之,使电阻发热体40的数量最多的第2发热部组41b的独立电极52被引出到端子62的一侧(即第1端30a侧)的发热部组41的电阻比相反侧(即第2端30b侧)的发热部组41大。

因此,向与引出部52b相邻的电阻发热体40供给的电流减少,如上述的数式(2)所示,与引出部52b相邻的电阻发热体40的焦耳热q减少。由此,能够使与引出部52b相邻的电阻发热体40的焦耳热q和来自引出部52b的发热的合计接近于其他电阻发热体40的焦耳热q。因此,根据实施方式,能够降低加热器23内的多个电阻发热体40中的温度的偏差。

例如,使第1端30a侧的电阻发热体40的电阻比第2端30b侧的电阻发热体40的电阻小规定的比例(例如35%)为宜。

此外,位于第1端30a侧与第2端30b侧之间的电阻发热体40的电阻也可以根据距第1端30a侧和第2端30b侧的电阻发热体40的距离,阶段性地进行调整。由此,能够有效地降低多个发热部组41中的温度的偏差。

在实施方式中,作为使特定的电阻发热体40的电阻比其他电阻发热体40的电阻小的方法,可以使特定的电阻发热体40的长度比其他电阻发热体40短,也可以使截面积(即、宽度×厚度)大。此外,也可以使特定的电阻发热体40包含电阻比其他电阻发热体40小的材料。

例如,在使特定的电阻发热体40的长度比其他电阻发热体40短的情况下,设置于加热器23的、各个电阻发热体40的中心沿着基板30的长边方向对齐地配置为宜(即、沿着中心的长边方向上的中央对齐)。由此,能够使片材s的通过方向(即、基板30的短边方向)上的加热器23的温度分布接近于均匀。另外,所谓沿着长边方向对齐地配置,也可以不使全部的电阻发热体40的中心对齐,只要至少使整体的80%对齐即可。此外,电阻发热体40的中心只要拍摄平面照片,通过图像处理求出电阻发热体40的面积重心即可。

此外,在使与独立电极52的引出部52b相邻的电阻发热体40(简单地设为电阻发热体40a。)的长度比其他电阻发热体40(简单地设为电阻发热体40b。)短的情况下,如图6所示,也可以将与引出部52b相邻的电阻发热体40a配置为比其他电阻发热体40b更远离独立电极52的引出部52b。图6是用于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热器23中的电阻发热体40的配置例进行说明的图。另外,在此,所谓与引出部52b相邻的电阻发热体40a比其他电阻发热体40b更远离独立电极52的引出部52b是指,在引出部52b存在于基板30的长边方向的情况下,对基板30的短边方向上的距电阻发热体40的距离进行比较。

由此,引出部52b和与这样的引出部52b相邻的电阻发热体40a的距离远离。换言之,连结电阻发热体40a中的各个中心的线比连结其他电阻发热体40b的中心的线更接近公共电极54。由此,构成第1发热部组41a的电阻发热体40a的发热区域变得接近公共电极54侧。其结果是,在连结电阻发热体40a中的各个中心的线上的温度分布(换言之,图2中的加压区域n上的温度分布)中,能够使基板30的短边方向(即、片材s的通过方向)上的加热器23的温度分布接近于均匀。

此外,在实施方式中,将多个独立电极51~53以及公共电极54所相连的端子61~64全部配置在基板30的第1端30a侧。由此,能够缩小加热器23的长边方向上的宽度,因此能够使加热器23小型化。

[各种变形例]

接下来,参照图7~图9,对加热器23的各种变形例进行说明。图7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所涉及的加热器23的仰视图。图8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所涉及的加热器23中的温度偏差的主要原因的图。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通过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位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7所示的变形例1与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独立电极53以及公共电极54的引出部53b、54b不是朝向基板30的第1端30a侧而是朝向第2端30b侧延伸。另外,独立电极51、52的引出部51b、52b与实施方式同样地朝向基板30的第1端30a侧延伸。

这样,通过为在基板30的长边方向上的两端侧,具体而言,独立电极51、52分别朝向第1端30a侧延伸、独立电极53和公共电极54朝向第2端30b侧延伸的结构,由此能够有效率地利用加热器23的长边方向上的两侧的空间。

另一方面,如图8所示,在变形例1所涉及的加热器23中,与实施方式同样地,在一个发热部组41中,电流集中在发热部组41的中央部。

由此,如上所述,位于发热部组41的中央部的电阻发热体40比位于端部的电阻发热体40低温化。

因此,在变形例1中,与实施方式相同地,在相同的发热部组41中,使位于中央部的电阻发热体40的电阻比位于端部的电阻发热体40的电阻小。

由此,向位于中央部的电阻发热体40供给的电流变大,如上述的数式(2)所示,位于中央部的电阻发热体40的焦耳热q增加。另一方面,虽然流向引出部52b的电流增加,引出部52b的布线损耗变大,但是引出部52b的布线损耗相对于焦耳热q的增加的影响变小,能够接近位于端部的电阻发热体40的焦耳热q。因此,根据变形例1,能够降低加热器23内的多个电阻发热体40中的温度的偏差。

此外,在变形例1所涉及的加热器23中,与实施方式同样地,在发热部组41的数量最多的第2发热部组41b的独立电极52流过比其他独立电极51、53多的电流。由此,在独立电极52的引出部52b产生热。

因此,在变形例1中,增大第1端30a侧的发热部组41的电阻。在此,发热部组41从基板30的第1端30a侧起依次配置有第1发热部组41a、第2发热部组41b、以及第3发热部组41c。第1发热部组41a与独立电极51相连,第2发热部组41b与独立电极52相连,第3发热部组41c与独立电极53相连。因而,对于前述的记载,换言之,增大第1发热部组41a的电阻。

由此,向与引出部52b相邻的电阻发热体40供给的电流减少,如上述的数式(2)所示,与引出部52b相邻的电阻发热体40的焦耳热q减少。由此,能够使与引出部52b相邻的电阻发热体40的焦耳热q和来自引出部52b的发热的合计接近于其他电阻发热体40的焦耳热q。因此,根据变形例1,能够降低加热器23内的多个电阻发热体40中的温度的偏差。

进而,在变形例1中,如图8所示,对从第3发热部组41c朝向第2端30b侧延伸的独立电极53的引出部53b的长度(轴方向上的距离)有限制。因此,在变形例1中,在这样的独立电极53相连的第3发热部组41c中,使第2端30b侧的电阻发热体40的电阻比第1端30a侧的电阻发热体40的电阻大。

由此,即使在对独立电极53的引出部53b的长度有限制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加热器23内的多个电阻发热体40中的温度的偏差。

图9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所涉及的加热器23的仰视图。在图9所示的加热器23中,将独立电极51~53以及公共电极54与电阻发热体40连接的部位与上述的实施方式不同。

具体而言,独立电极51的连接部51a具有朝向公共电极54在基板30的短边方向上呈梳齿状突出的突出部51a1。独立电极52的连接部52a具有朝向公共电极54在基板30的短边方向上呈梳齿状突出的突出部52a1。

独立电极53的连接部53a具有朝向公共电极54在基板30的短边方向上呈梳齿状突出的突出部53a1。公共电极54的连接部54a具有朝向独立电极51~53在基板30的短边方向上呈梳齿状突出的突出部54a1。

此外,属于第1发热部组41a的电阻发热体40配置在突出部51a1与突出部54a1之间,属于第2发热部组41b的电阻发热体40配置在突出部52a1与突出部54a1之间,属于第3发热部组41c的电阻发热体40配置在突出部53a1与突出部54a1之间。

而且,全部的电阻发热体40在基板30的长边方向上的两侧与突出部51a1~54a1连接。即,流过电阻发热体40的电流不是如上述的实施方式那样沿着基板30的短边方向流动,而是沿着基板30的长边方向流动。

在到此为止说明的变形例2所涉及的加热器23中,作为使特定的电阻发热体40的电阻比其他电阻发热体40的电阻小的方法,使与特定的电阻发热体40连接的突出部51a1~54a1彼此的间隔比与其他电阻发热体40连接的突出部51a1~54a1彼此的间隔窄为宜。

例如,在变形例2中,在相同的发热部组41中,使与位于中央部的电阻发热体40连接的突出部51a1~54a1彼此的间隔比与位于端部的电阻发热体40连接的突出部51a1~54a1彼此的间隔小。

由此,在相同的发热部组41中,能够使位于中央部的电阻发热体40的长度(在此,沿着基板30的长边方向的长度)比位于端部的电阻发热体40的长度短。

因此,在变形例2中,与实施方式相同地,在相同的发热部组41中,能够使位于中央部的电阻发热体40的电阻比位于端部的电阻发热体40的电阻小。

此外,如图9所示,使连接在与独立电极52的引出部52b相邻的电阻发热体40的突出部51a1~54a1彼此的间隔比与其他电阻发热体40连接的突出部51a1~54a1彼此的间隔窄。

由此,能够使与独立电极52的引出部52b相邻的电阻发热体40a的长度(在此,沿着基板30的长边方向的长度)比其他电阻发热体40b的长度短。因此,根据变形例2,能够使与独立电极52的引出部52b相邻的电阻发热体40a的电阻比其他电阻发热体40b小。

另外,在变形例2所涉及的加热器23中,使特定的电阻发热体40的电阻比其他电阻发热体40的电阻小的方法并不限于使与特定的电阻发热体40连接的突出部51a1~54a1彼此的间隔变窄的情况。

例如,也可以使特定的电阻发热体40的截面积(即、宽度×厚度)比其他电阻发热体40的截面积大。另外,在此叙述的所谓“宽度”是指电阻发热体40中的沿着基板30的短边方向的长度。由此,也能够使特定的电阻发热体40的电阻比其他电阻发热体40的电阻小。

此外,也可以使特定的电阻发热体40包含电阻比其他电阻发热体40小的材料。由此,也能够使特定的电阻发热体40的电阻比其他电阻发热体40的电阻小。

以上,虽然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公开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只要不脱离其主旨,则能够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第2发热部组41b设置有八个电阻发热体40,在第1发热部组41a以及第3发热部组41c设置有四个电阻发热体40的例子,但是在各个发热部组41设置的电阻发热体40的数量并不限于上述的例子。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加热器23的剖面构造并不限于图4的例子。例如,独立电极51~53、公共电极54可以是包含不同的金属材料(例如ag、al等)的层叠构造。

通过这样的层叠构造,能够降低独立电极51~53、公共电极54的电阻,因此能够降低加热器23的消耗功率。

如以上那样,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热器(加热器23)具备:基板30,从第1端30a延伸到第2端30b;多个端子61~63,位于基板30的长边方向上的第1端30a侧或第2端30b侧;以及发热部组41,具有沿着基板30的长边方向排列配置的多个发热部(电阻发热体40),多个发热部(电阻发热体40)与相同的端子61~63相连。此外,在发热部组41中,位于中央部的发热部(电阻发热体40)的电阻比位于端部的发热部(电阻发热体40)小。由此,即使在电流集中在发热部组41的中央部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加热器23内的多个电阻发热体40中的温度的偏差。

此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热器(加热器23)具备:多个发热部组41;公共电极54,将全部的发热部组41与相同的端子64相连;以及多个独立电极51~53,将各个发热部组41与相同的端子61~63相连。此外,在将发热部(电阻发热体40)的数量最多的发热部组41(第2发热部组41b)的独立电极52被引出到端子62的一侧作为基板30的第1端30a侧的情况下,在多个发热部组41之中,位于基板30的第1端30a侧的发热部组41的发热部(电阻发热体40)的电阻比位于基板30的第2端30b侧的发热部组41的发热部(电阻发热体40)大。由此,即使在从独立电极52的引出部52b产生热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加热器23内的多个电阻发热体40中的温度的偏差。

此外,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热器(加热器23)中,全部的端子61~64位于基板30的第1端30a侧。由此,能够缩小加热器23的长边方向上的宽度,因此能够使加热器23小型化。

此外,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热器(加热器23)中,从基板30的第1端30a侧起依次配置有第1发热部组41a、第2发热部组41b、以及第3发热部组41c,与第1发热部组41a相连的独立电极51和与第2发热部组41b相连的独立电极52被引出到基板30的第1端30a侧,与第3发热部组41c相连的独立电极53和公共电极54被引出到基板30的第2端30b侧。由此,能够有效率地利用加热器23的长边方向上的两侧的空间。

此外,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热器(加热器23)中,在第3发热部组41c中,位于基板30的第2端30b侧的发热部(电阻发热体40)的电阻比位于基板30的第1端30a侧的发热部(电阻发热体40)大。由此,即使在对独立电极53的引出部53b的长度有限制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加热器23内的多个电阻发热体40中的温度的偏差。

此外,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热器(加热器23)中,与发热部(电阻发热体40)的数量最多的发热部组41(第2发热部组41b)的独立电极52相邻的发热部(电阻发热体40)的电阻比其他发热部(电阻发热体40)大。由此,即使在从独立电极52的引出部52b产生焦耳热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加热器23内的多个电阻发热体40中的温度的偏差。

此外,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热器(加热器23)中,与发热部(电阻发热体40)的数量最多的发热部组41(第2发热部组41b)的独立电极52相邻的发热部(电阻发热体40)配置为比其他发热部(电阻发热体40)更远离该独立电极52。由此,能够使片材s的通过方向上的加热器23的温度分布接近于均匀。

此外,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热器(加热器23)中,电阻小的发热部(电阻发热体40)的长度比电阻大的发热部(电阻发热体40)短。由此,即使在全部的电阻发热体40中使用了相同的材料的材料的情况下,也能够构成电阻不同的电阻发热体40。

此外,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热器(加热器23)中,全部的发热部(电阻发热体40)的中央部(中心)沿着长边方向对齐地配置。由此,能够使片材s的通过方向(即、基板30的短边方向)上的加热器23的温度分布均匀。

此外,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热器(加热器23)中,电阻小的发热部(电阻发热体40)的截面积比电阻大的发热部(电阻发热体40)大。由此,即使在全部的电阻发热体40中使用了相同的材料的材料的情况下,也能够形成电阻不同的电阻发热体40。

此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7具备:定影构件(定影带21),一边绕轴进行旋转,一边对介质(片材s)上的调色剂进行加热;加压构件(加压辊22),一边绕轴进行旋转,一边在与定影构件(定影带21)之间形成加压区域n,对通过加压区域n的介质(片材s)上的调色剂进行加压;以及加热器(加热器23),隔着定影构件(定影带21)与加压区域n对应地配置,对定影构件(定影带21)进行加热。此外,加热器(加热器23)具备:基板30,从第1端30a延伸到第2端30b;多个端子61~63,位于基板30的长边方向上的第1端30a侧或第2端30b侧;以及发热部组41,具有沿着基板30的长边方向排列配置的多个发热部(电阻发热体40),多个发热部(电阻发热体40)与相同的端子61~63相连。而且,在发热部组41中,位于中央部的发热部(电阻发热体40)的电阻比位于端部的发热部(电阻发热体40)小。由此,能够实现降低了加热器23内的多个电阻发热体40中的温度的偏差的定影装置7。

应认为此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的方面均为例示而不是限制性的。实际上,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多样的方式实现。此外,上述的实施方式也可以在不脱离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主旨的情况下,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省略、置换、变更。

符号说明

1:打印机;

7:定影装置;

21:定影带(定影构件的一个例子);

22:加压辊(加压构件的一个例子);

23:加热器(加热器的一个例子);

30:基板;

30a:第1端;

30b:第2端;

31:绝热层;

32:发热接触部;

40:电阻发热体(发热部的一个例子);

41:发热部组;

41a:第1发热部组;

41b:第2发热部组;

41c:第3发热部组;

51~53:独立电极;

54:公共电极;

61~64:端子;

s:片材(介质的一个例子)。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