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纯电动车用放置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215379发布日期:2020-12-08 13:58阅读:107来源:国知局
一种纯电动车用放置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纯电动车领域,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纯电动车用放置结构。



背景技术:

纯电动车是指以车载电源为动力,用电机驱动车轮行驶,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各项要求的车辆。由于对环境影响相对传统汽车较小,其前景被广泛看好。现有用于纯电动车的安装支架较大,其中的电机控制器、多合一控制器、整车控制器、保险丝盒随意放置(其具体规格不同),占据空间地方较大,而且各个控制器支架较为分散,未形成一个整体,后续安装较为繁琐,增加安装时的工时。

如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纯电动车用放置结构,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纯电动车用放置结构,用于放置电机控制器、多合一控制器、整车控制器、保险丝盒,包括:第一架体,用于放置电机控制器;安装在第一架体上的第二架体,用于放置多合一控制器;安装在第二架体上的第三架体,用于放置整车控制器;安装在第三架体上的第四架体,用于放置保险丝盒;其中,第一架体、第二架体、第三架体和第四架体沿着预设轨迹依次设置;电机控制器、多合一控制器、整车控制器、保险丝盒可以集中放置,形成一个整体,便于后续安装、拆卸,减小安装时的工序。

其中,预设方向优选地是一条直线,一个第二连接杆、一个第四连接杆、一个第十一连接杆和一个第六连接杆大致在一条直线上,可以贴着车体的内侧壁设置,使车体内部元件排放有序,上述元件产生的热量可以通过车体侧壁进行传导。

进一步地,第一架体包括第三连接杆和一对第二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的一端与第三连接杆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杆的另一端与第二架体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第二连接杆上固定连接有第二凸板,第二凸板上开设有用于安装螺钉的螺孔。

进一步地,一对第二连接杆上均固定连接有连接件,该连接件优选地为第一连接杆,一对连接件之间固定连接有同一个第一加强件,第一加强件所在的平面与第三架体所在的平面在同一个平面上,使结构整体在平放时更加稳定;第一加强件与第三连接杆不平行设置,支撑更加稳定。

进一步地,第二架体包括第五连接杆和一对第四连接杆,第四连接杆的一端与第五连接杆固定连接,第五连接杆的另一端与第三架体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架体和第二架体之间设有第二加强件,可以增加第一架体和第二架体之间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第三架体包括第九连接杆、第十连接杆和一对第十一连接杆,第十一连接杆的一端与第九连接杆固定连接,第十一连接杆的另一端与第十连接杆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第十一连接杆上固定连接有第一凸板,第一凸板上开设有用于安装螺钉的螺孔。

进一步地,第四架体包括第七连接杆和一对第六连接杆,第六连接杆的一端与第七连接杆固定连接,第六连接杆的另一端与第三架体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还包括固定结构,固定结构包括第八连接杆和安装板,第八连接杆安装在第四架体上,安装板通过转动件安装在第八连接杆上,该转动件优选地为销轴,安装板上开设有至少一个用于放置螺钉的螺孔,固定结构可以增加结构主体与车体之间的稳定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本方案中,电机控制器、多合一控制器、整车控制器、保险丝盒可以集中放置,形成一个整体,便于后续安装、拆卸,减小安装时的工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和图2所示,一种纯电动车用放置结构,用于放置电机控制器、多合一控制器、整车控制器、保险丝盒,包括:第一架体1,用于放置电机控制器;安装在第一架体1上的第二架体2,用于放置多合一控制器;安装在第二架体2上的第三架体3,用于放置整车控制器;安装在第三架体3上的第四架体4,用于放置保险丝盒;其中,第一架体1、第二架体2、第三架体3和第四架体4沿着预设轨迹依次设置;电机控制器、多合一控制器、整车控制器、保险丝盒可以集中放置,形成一个整体,便于后续安装、拆卸,减小安装时的工序。

其中,预设方向优选地是一条直线,一个第二连接杆101、一个第四连接杆201、一个第十一连接杆301和一个第六连接杆401大致在一条直线上,可以贴着车体的内侧壁设置,使车体内部元件排放有序,上述元件产生的热量可以通过车体侧壁进行传导。

本实施例中,第一架体1包括第三连接杆102和一对第二连接杆101,第二连接杆101的一端与第三连接杆102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杆101的另一端与第二架体2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杆101上固定连接有第二凸板103,第二凸板103上开设有用于安装螺钉的螺孔。

本实施例中,一对第二连接杆101上均固定连接有连接件,该连接件优选地为第一连接杆,一对连接件之间固定连接有同一个第一加强件104,第一加强件104所在的平面与第三架体3所在的平面在同一个平面上,使结构整体在平放时更加稳定;第一加强件104与第三连接杆102不平行设置,支撑更加稳定。

本实施例中,第二架体2包括第五连接杆202和一对第四连接杆201,第四连接杆201的一端与第五连接杆202固定连接,第五连接杆202的另一端与第三架体3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第一架体1和第二架体2之间设有第二加强件,可以增加第一架体1和第二架体2之间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第三架体3包括第九连接杆303、第十连接杆305和一对第十一连接杆301,第十一连接杆301的一端与第九连接杆303固定连接,第十一连接杆301的另一端与第十连接杆305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第十一连接杆301上固定连接有第一凸板304,第一凸板304上开设有用于安装螺钉的螺孔。

本实施例中,第四架体4包括第七连接杆402和一对第六连接杆401,第六连接杆401的一端与第七连接杆402固定连接,第六连接杆401的另一端与第三架体3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固定结构,固定结构包括第八连接杆6和安装板8,第八连接杆6安装在第四架体4上,安装板8通过转动件安装在第八连接杆6上,该转动件优选地为销轴,安装板8上开设有至少一个用于放置螺钉的螺孔,固定结构可以增加结构主体与车体之间的稳定性。

虽然结合附图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但是专利所有者可以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之内做出各种变形或修改,只要不超过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描述的保护范围,都应当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