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叭减振连接组件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962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喇叭减振连接组件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喇叭减振连接组件及电子设备,所述喇叭减振连接组件包括均呈框形结构的第一压接件、柔性减振件以及第二压接件,所述第一压接件和所述第二压接件分别位于所述柔性减振件的相对两侧面以将所述柔性减振件夹持于其中,所述柔性减振件具有靠近其中心的内侧边缘和远离其中心的外侧边缘,所述第一压接件靠近所述柔性减振件的内侧边缘,所述第二压接件靠近所述柔性减振件的外侧边缘,所述第一压接件和所述第二压接件在由所述柔性减振件的内侧边缘至外侧边缘的方向上间隔开而互不重叠。通过将喇叭原有的刚性连接转变为柔性连接,起到减振作用,提高了电子设备的音质。
【专利说明】喇叭减振连接组件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喇叭减振连接组件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0002]在现有的音响、多媒体设备、电视机等音频产品中,喇叭的支架大多通过螺钉直接锁紧在壳体上,喇叭和壳体之间是刚性连接,当喇叭工作发声时,由于喇叭的鼓纸处于振动状态,其振动直接传递至壳体上,因此会引起音频产品的内部元器件的振动,从而产生异响,进而对音频产品的音质造成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喇叭减振连接组件,旨在解决现有的喇叭安装结构会对音频产品的音质造成影响的技术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喇叭减振连接组件,包括均呈框形结构的第一压接件、柔性减振件以及第二压接件,所述第一压接件和所述第二压接件分别位于所述柔性减振件的相对两侧面以将所述柔性减振件夹持于其中,所述柔性减振件具有靠近其中心的内侧边缘和远离其中心的外侧边缘,所述第一压接件靠近所述柔性减振件的内侧边缘,所述第二压接件靠近所述柔性减振件的外侧边缘,并且所述第一压接件和所述第二压接件在由所述柔性减振件的内侧边缘至外侧边缘的方向上间隔开而互不重叠。
[0005]优选地,所述第一压接件和所述第二压接件分别设置有多个沿着其周向间隔开的安装孔,所述柔性减振件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压接件的安装孔的位置对应的第一避位孔,所述柔性减振件还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压接件的安装孔的位置对应的第二避位孔。
[0006]优选地,所述第一避位孔位于所述柔性减振件的内侧边缘,所述第二避位孔位于所述柔性减振件的外侧边缘。
[0007]优选地,所述柔性减振件的上下两侧面分别设置有围绕所述第一避位孔的第一环形凸起和围绕所述第二避位孔的第二环形凸起。
[0008]优选地,所述柔性减振件的上下两侧面分别设置有多个径向间隔开并沿着所述柔性减振件的周向连续延伸的密封凸起,所述第一压接件与至少一个位于柔性减振件下侧面上的密封凸起形成密封接触,所述第二压接件与至少一个位于柔性减振件上侧面上的密封凸起形成密封接触。
[0009]优选地,所述柔性减振件于错开所述第一压接件和所述第二压接件的位置设置有至少一道沿着所述柔性减振件的周向连续延伸的减振凹槽,所述减振凹槽位于所述第一压接件和所述第二压接件之间。
[0010]优选地,所述减振凹槽从所述柔性减振件的一侧凹陷,并从所述柔性减振件的另一侧隆起。
[0011]优选地,所述减振凹槽的截面形状呈圆弧形。
[0012]优选地,所述减振凹槽由以所述柔性减振件的中心为基点并沿着径向分布的波浪状结构替代。
[0013]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壳体和喇叭,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喇叭减振连接组件,所述喇叭通过所述喇叭减振连接组件固定于所述壳体。
[0014]相较于现有技术,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喇叭减振连接组件将喇叭固定在电子设备的壳体上,以将喇叭原有的刚性连接转变为柔性连接,由此可通过柔性减振件吸收喇叭发声时产生的振动,防止振动通过连接结构传递至壳体上,从而达到了避免因电子设备的内部元器件的振动而引起异响的目的,显著提高了电子设备的音质。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喇叭减振连接组件和喇叭的组装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0016]图2为图1中所示的柔性减振件的俯视图;
[0017]图3为图2中所示的柔性减振件沿A-A线的剖视图;
[0018]图4为图3中所示部分B的局部放大图。
[0019]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20]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2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喇叭减振连接组件,参见图1,在一实施例中,该喇叭减振连接组件包括依次层叠布置、并均呈框形结构的第一压接件100、柔性减振件200以及第二压接件300,其中第一压接件100和第二压接件300均为硬质结构件,可以由诸如金属、塑料、尼龙等材料制作成型,以使第一压接件100和第二压接件300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刚度,满足牢靠连接的要求,而柔性减振件200为软质结构件,可以由诸如硅胶、橡胶、TPU (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s,热塑性聚氨醋弹性体橡胶)等材料制作成型,以使柔性减振件200具有弹性伸缩的能力,通过吸收喇叭400的振动来防止将喇叭400的振动传递至壳体500上。根据喇叭支架410的实际结构形式,可以将喇叭减振连接组件配置成方框形或圆环形等任意适用的形状,比如本实施例的第一压接件100、柔性减振件200以及第二压接件300均呈方框形。
[0022]结合图2,具体地,所述柔性减振件200中间形成一开口,以供喇叭400穿过,所述柔性减振件200包括围设所述开口的内侧边缘以及位于柔性减振件200外围的外侧边缘。第一压接件100靠近柔性减振件200的内侧边缘,第二压接件300靠近柔性减振件200的外侧边缘,并且第一压接件100和第二压接件300在由柔性减振件200的内侧边缘至外侧边缘的方向上错开而互不重叠,以使柔性减振件200在其轴向具有吸收振动的能力,比如第一压接件100、柔性减振件200和第二压接件300的中心均重合,三者在非装配状态可以是独立分离的,也可以是组装成一体的,比如第一压接件100和第二压接件300镶嵌成型连接于柔性减振件200。第一压接件100和第二压接件300分别设置有多个沿着其周向间隔开的安装孔,如图1所示,第一压接件100的四个边角和第二压接件300的四个边角均设置有安装孔,分别是第一安装孔110和第二安装孔310,相应地,柔性减振件200设置有与第一安装孔110的位置对应的第一避位孔210,但是应当理解,第一安装孔110和第二安装孔310的数目仅为举例,在实际应用时该数目可以灵活选择,以实现牢靠的连接。
[0023]具体装配时,先将柔性减振件200和第一压接件100依次套在喇叭400上,再通过依次穿过喇叭支架410的通孔411、第一避位孔210并旋入第一安装孔110的螺钉420将喇叭支架410、柔性减振件200和第一压接件100锁紧在一起,以使柔性减振件200被夹持在中间;然后将喇叭400定位在壳体安装位510上,使得柔性减振件200卡在壳体安装位510的边缘上,最后通过与壳体500锁紧连接的第二压接件300将柔性减振件200紧压在壳体500上(比如第二压接件300与壳体500通过螺钉320锁紧),从而实现喇叭400的可靠连接。通过柔性减振件200将喇叭400间接地连接在壳体500上,以将喇叭400原有的刚性连接转变为柔性连接,由此可通过柔性减振件200吸收喇叭400发声时产生的振动,防止振动通过连接结构传递至壳体500上,从而达到了避免因电子设备的内部元器件的振动而引起异响的目的,显著提高了电子设备的音质。此外,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采用柔性连接,还可避免在壳体500内部增加泡棉,降低了生产成本。
[0024]本实施例中,第二压接件300和柔性减振件200可以是完全重叠的,也即柔性减振件200还设置有与第二安装孔310的位置对应的第二避位孔220,将柔性减振件200锁紧在壳体500上时,通过依次穿过第二安装孔310和第二避位孔220的螺钉320,还可以实现对柔性减振件200的精确定位,同时还可更加牢靠地锁紧柔性减振件200。并且,柔性减振件200的上下两侧面分别设置有围绕第一避位孔210的第一环形凸起211和围绕第二避位孔220的第二环形凸起221,本实施例以设置两圈第一环形凸起211和两圈第二环形凸起221为例进行说明,当然也可以仅设置一圈第一环形凸起211和一圈第二环形凸起221,装配时,螺钉420和螺钉320的头部分别压接在第一环形凸起211和第二环形凸起221上,在螺钉锁紧力的作用下,第一环形凸起211和第二环形凸起221均产生一定量的变形,从而使柔性减振件分别与螺钉420和螺钉320形成密封接触,防止漏气。
[0025]参见图3和图4,进一步地,为了提高喇叭减振连接组件的整体密封性,以避免因壳体500的封闭腔漏气而对喇叭400的音质造成影响,柔性减振件200的上下两侧面分别设置有多个径向间隔开并沿着柔性减振件200的周向连续延伸的密封凸起,第一压接件100与至少一个位于柔性减振件200下侧面上的密封凸起形成密封接触,第二压接件300与至少一个位于柔性减振件200的上侧面上的密封凸起形成密封接触。出于简化设计考虑,柔性减振件200于对应第一压接件100的位置设置有两个密封凸起230a,柔性减振件200于对应第二压接件300的位置设置有两个密封凸起230b,比如密封凸起230a和密封凸起230b的截面形状均呈半圆形,当然也可以是其他任意适用的形状。装配到位后,第一压接件100紧密地压接在密封凸起230a上,第二压接件300紧密地压接在密封凸起230b上,在螺钉锁紧力的作用下,密封凸起230a和密封凸起230b均产生一定量的变形,从而使柔性减振件200分别与第一压接件100和第二压接件300形成密封接触,防止漏气。此外,柔性减振件200与喇叭支架410和壳体500接触的部位也设置有密封凸起230c和密封凸起230d,以保证整体密封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环形凸起211和第二环形凸起221与密封凸起干涉时,保持密封凸起的完整,而将第一环形凸起211和第二环形凸起221拼接在密封凸起上,以形成封闭的环形结构。
[0026]但是,当第一压接件100和第二压接件300镶嵌成型连接于柔性减振件200时,则不需要设置密封凸起230a和密封凸起230b,仅保留密封凸起230c和密封凸起230d即可。
[0027]进一步地,柔性减振件200于错开第一压接件100和第二压接件300的位置设置有至少一道沿着柔性减振件200的周向连续分布的减振凹槽240,该减振凹槽240位于第一压接件100和第二压接件300之间,因此可以增大柔性减振件200在其轴向方向上的弹性伸缩能力,从而有利于吸收喇叭400产生的振动。同时,在设计有减振凹槽240后,可以增大柔性减振件200除了减振凹槽240对应部位的厚度,尤其是柔性减振件200分别与第一压接件100和第二压接件300连接位置的厚度,从而提高连接强度。较佳地,减振凹槽240从柔性减振件200的一侧凹陷,并从柔性减振件200的另一侧隆起,也即采用一体化结构,在满足吸收喇叭400产生的振动的要求下,同时保证柔性减振件200的整体强度和刚度,能够稳定地支撑喇叭400。
[0028]本实施例中,减振凹槽240的截面形状呈圆弧形,具有更好的吸振能力,整体形状的保持能力也更强。当然,减振凹槽240的截面形状还可以呈其他任意适用的形状,比如U字形、V字形等,但这些结构形式的减振凹槽240吸收喇叭400产生的振动的能力稍差。此夕卜,上述减振凹槽240还可以由以柔性减振件200的中心为基点并沿着径向分布的波浪状结构替代,相较于单个减振凹槽240具有更好的减振性能。
[0029]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可以是音响设备、电视机等具有喇叭的产品,在一实施例中,该电子设备包括壳体、喇叭以及喇叭减振连接组件,喇叭通过喇口八减振连接组件固定于壳体。
[0030]本电子设备实施例包括上述喇叭减振连接组件全部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也完全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0031]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喇叭减振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均呈框形结构的第一压接件、柔性减振件以及第二压接件,所述第一压接件和所述第二压接件分别位于所述柔性减振件的相对两侧面以将所述柔性减振件夹持于其中,所述柔性减振件具有靠近其中心的内侧边缘和远离其中心的外侧边缘,所述第一压接件靠近所述柔性减振件的内侧边缘,所述第二压接件靠近所述柔性减振件的外侧边缘,所述第一压接件和所述第二压接件在由所述柔性减振件的内侧边缘至外侧边缘的方向上错开而互不重叠。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喇叭减振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接件和所述第二压接件分别设置有多个沿着其周向间隔开的安装孔,所述柔性减振件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压接件的安装孔的位置对应的第一避位孔,所述柔性减振件还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压接件的安装孔的位置对应的第二避位孔。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喇叭减振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避位孔位于所述柔性减振件的内侧边缘,所述第二避位孔位于所述柔性减振件的外侧边缘。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喇叭减振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减振件的上下两侧面分别设置有围绕所述第一避位孔的第一环形凸起和围绕所述第二避位孔的第二环形凸起。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喇叭减振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减振件的上下两侧面分别设置有多条沿着所述柔性减振件的周向连续延伸的密封凸起,所述第一压接件与至少一个位于柔性减振件下侧面上的密封凸起形成密封接触,所述第二压接件与至少一个位于柔性减振件上侧面上的密封凸起形成密封接触。6.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喇叭减振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减振件于错开所述第一压接件和所述第二压接件的位置设置有至少一道沿着所述柔性减振件的周向连续延伸的减振凹槽,所述减振凹槽位于所述第一压接件和所述第二压接件之间。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喇叭减振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凹槽从所述柔性减振件的一侧凹陷,并从所述柔性减振件的另一侧隆起。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喇叭减振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凹槽的截面形状呈圆弧形。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喇叭减振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凹槽由以所述柔性减振件的中心为基点并沿着径向分布的波浪状结构替代。10.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壳体和喇叭,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喇叭减振连接组件,所述喇叭通过所述喇叭减振连接组件固定于所述壳体。
【文档编号】H04R1-02GK204291288SQ201420779691
【发明者】王玉雄, 万祥 [申请人]Tcl通力电子(惠州)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