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射频辨识标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728414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无线射频辨识标签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无线射频辨识(RFID)标签,特别是一种应用于用户识别模 块(SIM)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
背景技术
无线射频辨识(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是一种内建无线电技 术的芯片,芯片中还可纪录一系列信息,如产品类别、位置、日期等,最大的好处是能提高物 品管理效率,目前物品信息多记录在条形码上,而再以扫描仪扫瞄条形码取得信息,而RFID 只需在一定范围内感应,并可一次读取大量讯息。RFID技术可应用于门禁管制、联合票证、 交通运输等。 由于手机成为了移动通讯的必备工具,几乎成了人手一机。因此有厂商提倡将
无线射频辨识(RFID)与手机结合,由无线射频辨识标签的天线与手机的中用户识别模块
(SIM)来取代现有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的作用,用以辨识手机持有人的个人数据。 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包含有两部分,分别是无线射频辨识标签的天线与用户识别模
块。无线射频辨识标签的天线包含有线圈与电性连接于线圈的电性接点。用户识别模块电
性连接于电性接点,将无线射频辨识标签的天线与用户识别模块电性连接,以提供用户识
别模块与无线射频辨识读取器的数据通讯。 但是由于各家手机厂商的设计不同,因此手机中用以放置用户识别模块(SIM)的 位置都不同。如果只用单一型式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的天线来套用在各式手机上,会因为 用户识别模块(SIM)的位置不同,而无法使无线射频辨识标签的天线的电性接点与用户识 别模块之间电性连接,因而无法运作。为了使天线与用户识别模块之间电性连接,因此可借 由软排可桡曲的特性来使天线与用户识别模块达到电性连接的关系,但由于软排上的电极 大多是印刷金属,在两软排电性连接时,两软排上的电极接点不容易牢固连接而有脱落的 可能,往往会造成天线与用户识别模块无法电性连接,使手机内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无法 作动。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线射频辨识(RFID)标签,用以解决现有无线 射频辨识(RFID)标签的天线与用户识别模块通过两软排线连接时,不容易牢固连接而有 脱落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揭露一种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其特征有于,包含 有 —天线,包括 —底板;以及 —线圈,位于该底板的表面上; —第一软排,连接该天线,包括[0012] —第一软板,衔接于该底板; 多个正电极,位于该第一软板的表面上,电性连接该线圈;以及 多个负电极,位于该第一软板的表面上,电性连接该线圈;以及 —第二软排,包括 —第二软板; —第一电极接点,位于该第二软板的表面上,用以与该多个正电极和该多个负电 极中之一相互嵌合且电性相连;以及 —第二电极接点,位于该第二软板的表面上,用以与该多个正电极和该多个负电 极中的另一相互嵌合且电性相连; 其中,与该第一电极接点嵌合的该多个负电极和该多个正电极中之一和与该第二 电极接点嵌合的该多个负电极和该多个正电极中的另一互为异极性,以致使该第一电极接 点和该第二电极接点互为异极性。 上述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其中,该多个正电极与该多个负电极为交错分布。 上述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其中,该多个正电极与该多个负电极为该第一软板的 表面上凸起的金属接点。 上述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其中,该多个正电极与该多个负电极为该第一软板的 表面上内凹的金属接点。 上述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其中,该第一电极接点与该第二电极接点为该第二软 板的表面上内凹的金属接点。 上述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其中,该多个正电极与该多个负电极为该第一软板的 表面上凸起的金属接点。 上述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其中,该第一电极接点与该第二电极接点分别黏附有 一导电背胶。 上述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其中,该多个正电极与该多个负电极分别黏附有一导 电背胶。 上述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其中,该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包含一弹性组件,当该无线 射频辨识标签设置于一电子装置的壳体内,且该弹性组件设置于该电子装置的壳体以及该 第一软排与该第二软排电性连接处之间,用以由该弹性组件的弹力来压合该第一软排与该 第二软排电性连接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其特征在于,包含 有 —天线,包括 —底板;以及 —线圈,位于该底板的表面上; —第一软排,连接该天线,包括 —第一软板,衔接于该底板; 多个正电极,位于该第一软板的表面上,电性连接该线圈;以及 多个负电极,位于该第一软板的表面上,电性连接该线圈;以及 —第二软排,包括[0037] —第二软板; —第一电极接点,位于该第二软板的表面上,用以与该多个正电极和该多个负电 极中之一相互黏合且电性相连;以及 —第二电极接点,位于该第二软板的表面上,用以与该多个正电极和该多个负电 极中的另一相互黏合且电性相连; 其中,与该第一电极接点黏合的该多个负电极和该多个正电极中之一和与该第二 电极接点黏合的该多个负电极和该多个正电极中的另一互为异极性,以致使该第一电极接 点和该第二电极接点互为异极性。 上述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其中,该多个正电极与该多个负电极为交错分布。 上述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其中,该多个正电极与该多个负电极为该第一软板的 表面上凸起的金属接点。 上述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其中,该多个正电极与该多个负电极为该第一软板的 表面上内凹的金属接点。 上述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其中,该第一电极接点与该第二电极接点为该第二软 板的表面上内凹的金属接点。 上述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其中,该多个正电极与该多个负电极为该第一软板的 表面上凸起的金属接点。 上述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其中,该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包含一弹性组件,当该无线 射频辨识标签设置于一电子装置的壳体内,且该弹性组件设置于该电子装置的壳体以及该 第一软排与该第二软排电性连接处之间,用以由该弹性组件的弹力来压合该第一软排与该 第二软排电性连接处。 上述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其中,该第一电极接点通过一导电背胶来与该多个正 电极和该多个负电极中之一相互黏合且电性相连。 上述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其中,该第二电极接点通过一导电背胶来与该多个正 电极和该多个负电极中之一相互黏合且电性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功效在于,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通过第一 软排上多个正电极与多个负电极以及第二软排上第一电极接点与第二电极接点相互嵌合 或相互黏合的方式,使第一软排与第二软排能牢固的电性连接在一起而不易脱落,进而使 天线与用户识别模块可以因应各种手机的设计而稳定的电性连接,以提供用户识别模块与 无线射频辨识读取器的数据通讯。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 的限定。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射频辨识(RFID)标签第一实施例的天线与第一软 排连结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射频辨识(RFID)标签第一实施例的第二软排与用 户识别模块连结示意图; 图3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第一实施例的第一软排与第二软排 6结合爆炸图; 图3B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第一实施例的第一软排与第二软排 结合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C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第一实施例的第一软排与第二软排 结合处的另一局部放大图;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第一实施例的第一软排与第二软排 结合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第一实施例的第一软排与第二软排 结合另一爆炸图; 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第一实施例的第一软排与第二软排 结合另一示意图; 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射频辨识(RFID)标签第二实施例的天线与第一软 排连结示意图; 图8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射频辨识(RFID)标签第二实施例的第二软排与用 户识别模块连结示意图; 图9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第二实施例的第一软排与第二软排 结合爆炸图; 图10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第二实施例的第一软排与第二软排 结合示意图; 图1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第二实施例的第一软排与第二软排 结合另一爆炸图; 图1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第二实施例的第一软排与第二软排 结合另一示意图; 图1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另一示意图; 图1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应用于手机侧视剖面图示意图; 图1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应用于手机立体示意图; 图16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利用弹性组件压合电性连接处示意图; 图16B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利用弹性组件压合电性连接处另一示意图;以及 图1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应用于手机侧视剖面图另一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0天线 11线圈 12底板 20第一软排 21第一软板 22正电极 23负电极 30第二软排 31第二软板
7[0081] 32第一电极接点 33第二电极接点 40背胶 50电池 60手机机体 70电池盖 80弹性组件 100用户识别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射频辨识(RFID)标签第一实施例的天线与第一软
排连结示意图。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射频辨识(RFID)标签第一实施例的第二软
排与用户识别模块连结示意图。 请参照图1与图2,天线10包含有线圈11与底板12。第一软排20包含有第一软 板21、正电极22与负电极23。其中,正电极22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三个或 四个以上。负电极23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三个或四个以上。于此,本实施例 的正电极22的数量是指两个,且负电极23的数量是指两个。 线圈11位于底板12的表面上。 第一软板21衔接于底板12。第一软板21的一端可以是直接或间接连接于天线 10。 正电极22位于第一软板21的表面上,且正电极22电性连接线圈11。 负电极23位于第一软板21的表面上,且负电极23电性连接线圈11。 其中,正电极22与负电极23是交错分布于第一软板21的表面上。亦即不管纵向
或横向排列时,正电极22与负电极23都是交错排列的。正电极22与负电极23可为第一
软板21的表面上内凹的金属接点,也可以为第一软板21的表面上凸起的金属接点,当然也
可以为第一软板21的表面上的一金属层。正电极22与负电极23可具有黏性。可以正电
极22与负电极23的电极接点分别黏附有一导电背胶,也可以在正电极22与负电极23上
涂布具有黏性的材料。 正电极22彼此电性连接,且其中的一个正电极22电性连接于线圈11。负电极23 彼此电性连接,且其中的一个负电极23电性连接于线圈11。 第二软排30 —端衔接且电性连接于用户识别模块100。第二软排30包括第二软 板31、第一电极接点32与第二电极接点33。其中,第一电极接点32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 可以是两个、三个或四个以上。第二电极接点32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三个或 四个以上。于此,本实施例的第一电极接点32的数量是指一个,且第二电极接点33的数量 是指一个。 第二软板31衔接于用户识别模块100。第二软板31的一端可以是直接或间接连
接于用户识别模块ioo。 第一电极接点32位于第二软板31的表面上,且第一电极接点32电性连接用户识别模块ioo。 第二电极接点33位于第二软板31的表面上,且第二电极接点33电性连接用户识
别模块ioo。 其中,第一电极接点32与第二电极接点33可具有黏性。可以是第一电极接点32 与第二电极接点33的电极接点分别黏附有一导电背胶,也可以是在第一电极接点32与第 二电极接点33上涂布具有黏性的材料。 第一电极接点32用以与正电极22和负电极23中之一相互嵌合且电性相连。第 二电极接点33用以与正电极22和负电极23中的另一相互嵌合且电性相连。与第一电极 接点32嵌合的负电极23和正电极22中之一和与第二电极接点33嵌合的负电极23和正 电极22中的另一互为异极性,以致使第一电极接点32和第二电极接点33互为异极性。 其中,第一电极接点32对应于正电极22与负电极23中之一,第二电极接点33对 应于正电极22与负电极23中的另一。因此当正电极22与负电极23为第一软板21表面 上内凹的金属接点或第一软板21表面上一金属层时,第一电极接点32与第二电极接点33 可为第二软板31的表面上凸起的金属接点。当正电极22与负电极23为第一软板21表面 上凸起的金属接点时,第一电极接点32与第二电极接点33可为第二软板31的表面上内凹 的金属接点,也可以为第二软板31的表面上一金属层。第一电极接点32可以是正电极也 可以是负电极,视所连接的电极而定。同理,第二电极接点33可以是正电极也可以是负电 极,视所连接的电极而定。接触方式使第一电极接点32与第二电极接点33互为异极性。 第一电极接点32彼此电性连接,且其中的一个第一电极接点32电性连接于用户 识别模块100。第二电极接点33彼此电性连接,且其中的一个第二电极接点33电性连接于 用户识别模块100。 第一电极接点32与第二电极接点33可以是位于第二软板31的一侧面上,也可以 是位于第二软板31的两侧面上。 其中,第一电极接点32与第二电极接点33可为矩阵分布。第一电极接点32可以 是对应多个正电极22或多个负电极23的位置设置。第二电极接点33可以是对应多个正 电极22或多个负电极23的位置设置。 底板12通常为印刷电路板或可挠取式软板。底板12的材质可为玻璃纤维或电木 等其它材质,当然,底板12亦可以采用其它种类的材质。 第一软板21与第二软板31通常为可挠取式软板。第一软板21与第二软板31的 形状可以为矩形,也可以为L形、三角形等其它几何形状。 线圈11用以无线接收来自无线射频辨识读取器(图中未画出)所发出的具有第 一讯息的第一电波信号,并将第一电波信号转换成一具有第一讯息的第一信号电流。并且, 线圈11可回传由用户识别模块100所发出的具有第二讯息的第二信号电流,并将第二信号 电流转换成具有第二讯息的第二电波信号,以无线发送给无线射频辨识读取器(图中未画 出)。 第二软排30用以电性连接用户识别模块100,并且将具有第一讯息的第一电波信 号传递给用户识别模块100。用户识别模块100解析接收到的第一电波信号中的第一讯 息,据以产生具有第二讯息的第二电波信号,并且回传具有第二讯息的第二电波信号给线 圈11。[0112] 图3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第一实施例的第一软排与第二软排 结合爆炸图。图3B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第一实施例的第一软排与第二 软排结合处的局部放大图。图3C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第一实施例的第 一软排与第二软排结合处的另一局部放大图。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 第一实施例的第一软排与第二软排结合示意图。细部组件说明请参照前述实施例。 请参照图3A、图3B、图3C与图4,当第一软排20与第二软排30相互平行且电性连 接时,第二软排30的第一电极接点32与第二电极接点33可由本身的凸起结构来分别与对 应的第一软排20的多个正电极22和多个负电极23的内凹结构其中的至少一个相互嵌合 且电性连接。多个负电极23和多个正电极22其中的至少一个接触的第一电极接点32与 多个负电极23和多个正电极22其中的至少一个接触的第二电极接点33互为异极性。 其中,第二软排30的第一电极接点32与第二电极接点33的凸起结构可以为圆柱 状结构,对应的第一软排20多个正电极22和多个负电极23的内凹结构可为内凹的圆柱状 结构,以对应嵌合第二软排30的第一电极接点32与第二电极接点33的凸起结构。第二软 排30的第一电极接点32与第二电极接点33的凸起结构也可以为方块状结构,对应的第一 软排20多个正电极22和多个负电极23的内凹结构可为内凹的方块状结构,以对应嵌合第 二软排30的第一电极接点32与第二电极接点33的凸起结构。第一电极接点32与第二电 极接点33当然也可为内凹结构,而对应的多个正电极22和多个负电极23也可为凸起结 构,以对应嵌合第二软排30的第一电极接点32与第二电极接点33的内凹结构。 换句话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接点32可对应两个正电极22中的至少一个, 当然也可以对应两个负电极23中的至少一个。并且,当第一电极接点32可对应两个正电 极22中的至少一个时,第二电极接点33对应于两个负电极23中的至少一个,也可以对应 于两个正电极22中的至少一个。 因此,当第一软排20与第二软排30相互平行且电性连接时,相互对应的正电极22 和第一电极接点32和第二电极接点33中之一可相互嵌合且电性连接,并且相互对应的负 电极23和第一电极接点32和第二电极接点33中之一亦可相互嵌合且电性连接,由相互嵌 合的凸起结构与内凹结构,以使第一软排20与第二软排30能牢固的电性连接在一起而不 易脱落,进而使天线10与用户识别模块100可以因应各种手机的设计而稳定的电性连接, 以提供用户识别模块100与无线射频辨识读取器的数据通讯。 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第一实施例的第一软排与第二软排 结合另一爆炸图。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第一实施例的第一软排与第 二软排结合另一示意图。细部组件说明请参照前述实施例。 请参照图5与图6,由图中可知,第一软排20与第二软排30相互垂直且电性连接。 第二软排30的第一电极接点32与第二电极接点33由本身的凸起结构来分别与对应的第 一软排20 —侧的多个正电极22和多个负电极23的内凹结构其中的至少一个相互嵌合且 电性连接。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当然也可以第二软排30的第一电极接点32与第二电极接 点33由本身的内凹结构来分别与对应的第一软排20 —侧的多个正电极22和多个负电极 23的凸起结构其中的至少一个相互嵌合且电性连接。多个负电极23和多个正电极22其中 的至少一个接触的第一电极接点32与多个负电极23和多个正电极22其中的至少一个接 触的第二电极接点33互为异极性。[0119] 换句话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接点32可对应两个正电极22中的至少一个, 当然也可以对应两个负电极23中的至少一个。并且,当第一电极接点32可对应两个正电 极22中的至少一个时,第二电极接点33对应于两个负电极23中的至少一个,也可以是对 应于两个正电极22中的至少一个。 因此,当第一软排20与第二软排30相互垂直且电性连接时,相互对应的正电极22 和第一电极接点32和第二电极接点33中之一可相互嵌合且电性连接,并且相互对应的负 电极23和第一电极接点32和第二电极接点33中之一亦可相互嵌合且电性连接,由相互嵌 合的凸起结构与内凹结构,以使第一软排20与第二软排30能牢固的电性连接在一起而不 易脱落,进而使天线10与用户识别模块100可以因应各种手机的设计而稳定的电性连接, 以提供用户识别模块100与无线射频辨识读取器的数据通讯。 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射频辨识(RFID)标签第二实施例的天线与第一软 排连结示意图。图8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射频辨识(RFID)标签第二实施例的第二软 排与用户识别模块连结示意图。细部组件说明请参照前述实施例。 请参照图7与图8,第一电极接点32位于第二软板31的表面上。第一电极接点 32用以与多个正电极22和多个负电极23中之一相互黏合且电性相连。第二电极接点33 位于第二软板31的表面上。第二电极接点33用以与多个正电极22和多个负电极23中的 另一相互黏合且电性相连。 其中,第一电极接点32与多个正电极22和多个负电极23中之一相互黏合的方 式,可以是第一电极接点32的电极接点黏附有一导电背胶,也可以是在第一电极接点32上 涂布具有黏性的材料。第二电极接点33与多个正电极22和多个负电极23中的另一相互黏 合的方式,可以是第二电极接点33的电极接点黏附有一导电背胶,也可以是在第二电极接 点33上涂布具有黏性的材料。当然也可以是多个正电极22与多个负电极23的电极接点 分别黏附有一导电背胶,或是多个正电极22与多个负电极23上涂布具有黏性的材料。或 者是,第一电极接点32、第二电极接点33、多个正电极22与多个负电极23的电极接点分别 黏附有一导电背胶,又或是第一电极接点32、第二电极接点33、多个正电极22与多个负电 极23的电极接点分别涂布具有黏性的材料。 其中,与第一电极接点32黏合的多个负电极23和多个正电极22中之一和与第二 电极接点33黏合的多个负电极23和多个正电极22中的另一互为异极性,以致使第一电极 接点32和第二电极接点33互为异极性。 图9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第二实施例的第一软排与第二软排
结合爆炸图。图io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第二实施例的第一软排与第二
软排结合示意图。细部组件说明请参照前述实施例。 请参照图9与图IO,第一软排20与第二软排30相互平行且电性连接。第二软排 30的第一电极接点32与第二电极接点33由电极接点上的导电背胶或具有黏性的材料来分 别与对应的第一软排20的多个正电极22和多个负电极23其中的至少一个相互黏合且电 性连接。多个负电极23和多个正电极22其中的至少一个接触的第一电极接点32与多个 负电极23和多个正电极22其中的至少一个接触的第二电极接点33互为异极性。 换句话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接点32可对应两个正电极22中的至少一个, 当然也可以对应两个负电极23中的至少一个。并且,当第一电极接点32可对应两个正电
11极22中的至少一个时,第二电极接点33对应于两个负电极23中的至少一个,也可以对应 于两个正电极22中的至少一个。 因此,当第一软排20与第二软排30相互平行且电性连接时,相互对应的正电极22 和第一电极接点32和第二电极接点33中之一可相互黏合且电性连接,并且相互对应的负 电极23和第一电极接点32和第二电极接点33中之一亦可相互黏合且电性连接,由电极接 点上的导电背胶或有黏性的材料来使第一电极接点32和第二电极接点33分别与多个正电 极22和多个负电极23中之一相互黏合,以使第一软排20与第二软排30能牢固的电性连 接在一起而不易脱落,进而使天线10与用户识别模块100可以因应各种手机的设计而稳定 的电性连接,以提供用户识别模块100与无线射频辨识读取器的数据通讯。 图1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第二实施例的第一软排与第二软排 结合另一爆炸图。图1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第二实施例的第一软排与 第二软排结合另一示意图。细部组件说明请参照前述实施例。 请参照图11与图12,第一软排20与第二软排30相互垂直且电性连接。第二软排 30的第一电极接点32与第二电极接点33由电极接点上的导电背胶或有黏性的材料来分别 与对应的第一软排20 —侧的多个正电极22和多个负电极23其中的至少一个相互黏合且 电性连接。多个负电极23和多个正电极22其中的至少一个接触的第一电极接点32与多 个负电极23和多个正电极22其中的至少一个接触的第二电极接点33互为异极性。 换句话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接点32可对应两个正电极22中的至少一个, 当然也可以对应两个负电极23中的至少一个。并且,当第一电极接点32可对应两个正电 极22中的至少一个时,第二电极接点33对应于两个负电极23中的至少一个,也可以是对 应于两个正电极22中的至少一个。 因此,当第一软排20与第二软排30相互垂直且电性连接时,相互对应的正电极22 和第一电极接点32和第二电极接点33中之一可相互嵌合且电性连接,并且相互对应的负 电极23和第一电极接点32和第二电极接点33中之一亦可相互嵌合且电性连接,由相互嵌 合的凸起结构与内凹结构,以使第一软排20与第二软排30能牢固的电性连接在一起而不 易脱落,进而使天线10与用户识别模块100可以因应各种手机的设计而稳定的电性连接, 以提供用户识别模块100与无线射频辨识读取器的数据通讯。 图1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另一示意图。 请参照图13,无线射频辨识标签还包含有一背胶40。背胶40贴附于第一软排20 与第二软排30的电性连接处上,亦即贴附于第一电极接点32与第二电极接点33以及正电 极22和负电极23电性连接处上。 于此,背胶40用以将第一软排20与第二软排30的电性连接处固定于电池50上, 当然也可以是用以将第一软排20与第二软排30的电性连接处固定于手机壳体等其它零组 件上。背胶40用以由背胶40的黏力将第一软排20与第二软排30的电性连接处牢固的黏 附于电池50或其它零组件上,使第一软排20与第二软排30的电性连接处连接在一起而不 易脱落,进而使天线10与用户识别模块100可以因应各种手机的设计而稳定的电性连接, 以提供用户识别模块100与无线射频辨识读取器的数据通讯。 图1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应用于手机侧视剖面图示意图。图15为根 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应用于手机立体示意图。细部组件说明请参照前述实施例。图16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利用弹性组件压合电性连接处示意图。图16B为根据本实用新型 的利用弹性组件压合电性连接处另一示意图。 请参照图14与图15,无线射频辨识标签还包含有一弹性组件80。其中当无线射 频辨识标签设置于电子装置(或手机)内时,弹性组件80设置于电子装置(或手机)壳体 以及第一软排20与第二软排30电性连接处之间,用以由弹性组件80的弹力来压合第一软 排20与第二软排30电性连接处。 于此,用户识别模块100可以设置于手机机体60与电池50之间,也可以设置于手 机机体60内。第二软排30 —端连接于用户识别模块100。第二软排30绕设于电池50的 一侧并与第一软排20电性连接于电池50与电池盖70之间。由于电池50与电池盖70之 间并不是紧密连接的,而是具有一空间存在。为了避免第一软排20与第二软排30仅通过 相互嵌合的方式来电性连接,而有可能会因拉扯等因素导致第一软排20与第二软排30无 法牢固的电性连接在一起而脱落,造成无线射频辨识标签无法作动,因此在第二软排30与 第一软排20电性连接处与电池盖70之间装置有弹性组件80。弹性组件80在电池盖70装 置于手机时,由于会受到电池盖70与电池50的挤压,弹性组件80会产生一弹力来压合第 一软排20与第二软排30电性连接处。使第一软排20与第二软排30能牢固的电性连接在 一起而不易脱落,进而使天线10与用户识别模块100可以因应各种手机的设计而稳定的电 性连接,以提供用户识别模块100与无线射频辨识读取器的数据通讯。 请参照图16A,并一并参照前述实施例。于本图中,第一软排20上的正电极22与 负电极23可为凸起结构,且第二软排30上的第一电极接点32与第二电极接点33可为电 极层或内凹结构,由设置于电池盖70与第一软排20之间的弹性组件80压合,使第一软排 20上的负电极23与第二软排30上的第二电极接点互相压合且电性连接。本实施例以上结 构来做说明,然非以此为限,也可以利用其它结构与弹性组件80压合,使第一软排20与第 二软排30的电性连接触互相压合且电性连接。 请参照图16B,并一并参照前述实施例。于本图中,第一软排20上的正电极22与 负电极23可为由第一软板21上所形成的凸起的n型结构,其中n型结构凸起的一侧面与 第二软排30上的第一电极接点32与第二电极接点33可为电极层或内凹结构嵌合。同时, 弹性组件80设置于n型结构的容置槽内,且与电池盖贴合。当电池盖70压合第一软排20 与第二软排30的电性连接时,由弹性组件80的压合,使第一软排20上的负电极23与第二 软排30上的第二电极接点33互相压合且电性连接。本实施例以上结构来做说明,然非以 此为限,也可以利用其它结构与弹性组件80压合,使第一软排20与第二软排30的电性连 接触互相压合且电性连接。 同样,请参照图17,并一并参照前述实施例。图1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 例应用于手机侧视剖面图另一示意图。用户识别模块100可以设置于手机机体60与电池 50之间,也可以设置于手机机体60内。第二软排30—端连接于用户识别模块100。连接 天线10的第一软排20绕设于电池50的一侧并与第二软排30电性连接于电池50与手机 机体60之间。由于电池50与手机机体60之间并不是紧密连接的,而是具有一空间存在。 为了避免第一软排20与第二软排30仅通过相互嵌合的方式来电性连接,而有可能会因拉 扯等因素导致第一软排20与第二软排30无法牢固的电性连接在一起而脱落,造成无线射 频辨识标签无法作动,因此在第二软排30与第一软排20电性连接处与电池50之间或是手机机体60之间装置有一弹性组件80。弹性组件80在电池50装置于手机时,会受到手机机 体60与电池50的挤压,弹性组件80会产生一弹力来压合第一软排20与第二软排30电性 连接处。使第一软排20与第二软排30能牢固的电性连接在一起而不易脱落,进而使天线 10与用户识别模块100可以因应各种手机的设计而稳定的电性连接,以提供用户识别模块 100与无线射频辨识读取器的数据通讯。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 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 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一种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其特征有于,包含有一天线,包括一底板;以及一线圈,位于该底板的表面上;一第一软排,连接该天线,包括一第一软板,衔接于该底板;多个正电极,位于该第一软板的表面上,电性连接该线圈;以及多个负电极,位于该第一软板的表面上,电性连接该线圈;以及一第二软排,包括一第二软板;一第一电极接点,位于该第二软板的表面上,用以与该多个正电极和该多个负电极中之一相互嵌合且电性相连;以及一第二电极接点,位于该第二软板的表面上,用以与该多个正电极和该多个负电极中的另一相互嵌合且电性相连;其中,与该第一电极接点嵌合的该多个负电极和该多个正电极中之一和与该第二电极接点嵌合的该多个负电极和该多个正电极中的另一互为异极性,以致使该第一电极接点和该第二电极接点互为异极性。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其特征在于,该多个正电极与该多个负 电极为交错分布。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其特征在于,该多个正电极与该多个负 电极为该第一软板的表面上凸起的金属接点。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其特征在于,该多个正电极与该多个负 电极为该第一软板的表面上内凹的金属接点。
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极接点与该第二 电极接点为该第二软板的表面上内凹的金属接点。
6.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其特征在于,该多个正电极与该多个负 电极为该第一软板的表面上凸起的金属接点。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极接点与该第二 电极接点分别黏附有一导电背胶。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其特征在于,该多个正电极与该多个负 电极分别黏附有一导电背胶。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其特征在于,该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包含 一弹性组件,当该无线射频辨识标签设置于一电子装置的壳体内,且该弹性组件设置于该 电子装置的壳体以及该第一软排与该第二软排电性连接处之间,用以由该弹性组件的弹力 来压合该第一软排与该第二软排电性连接处。
10. —种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其特征在于,包含有 一天线,包括一底板;以及一线圈,位于该底板的表面上;一第一软排,连接该天线,包括 一第一软板,衔接于该底板;多个正电极,位于该第一软板的表面上,电性连接该线圈;以及 多个负电极,位于该第一软板的表面上,电性连接该线圈;以及 一第二软排,包括 一第二软板;一第一电极接点,位于该第二软板的表面上,用以与该多个正电极和该多个负电极中 之一相互黏合且电性相连;以及一第二电极接点,位于该第二软板的表面上,用以与该多个正电极和该多个负电极中 的另一相互黏合且电性相连;其中,与该第一电极接点黏合的该多个负电极和该多个正电极中之一和与该第二电极 接点黏合的该多个负电极和该多个正电极中的另一互为异极性,以致使该第一电极接点和 该第二电极接点互为异极性。
11. 根据权利要求io所述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负电极 为交错分布。
12.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 负电极为该第一软板的表面上凸起的金属接点。
13.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 负电极为该第一软板的表面上内凹的金属接点。
14.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 二电极接点为该第二软板的表面上内凹的金属接点。
15.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 负电极为该第一软板的表面上凸起的金属接点。
16.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 含一弹性组件,当该无线射频辨识标签设置于一电子装置的壳体内,且该弹性组件设置于 该电子装置的壳体以及该第一软排与该第二软排电性连接处之间,用以由该弹性组件的弹 力来压合该第一软排与该第二软排电性连接处。
17. 根据权利要求IO所述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极接点通过一导电背胶来与该多个正电极和该多个负电极中之一相互黏合且电性相连。
18. 根据权利要求IO所述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电极接点通过一导电背胶来与该多个正电极和该多个负电极中之一相互黏合且电性相连。,其特征在于,该多个正电极与该多个 ,其特征在于,该多个正电极与该多个 ,其特征在于,该多个正电极与该多个 ,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极接点与该第 ,其特征在于,该多个正电极与该多个 ,其特征在于,该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包
专利摘要一种无线射频辨识(RFID)标签包含有天线、第一软排与第二软排。第一软排的第一软板衔接天线的底板。多个正电极与多个负电极位于第一软板上且电性连接天线的线圈。第一电极接点与第二电极接点位于第二软排的第二软板上,分别用以与多个正电极中之一和多个负电极中之一电性相连。无线射频辨识标签由第一软排与第二软排上电极接点的设计,使第一软排与第二软排能牢固的电性连接在一起而不易脱落,使天线与用户识别模块可以因应各种手机的设计而达到电性连接,以提供用户识别模块与无线射频辨识读取器的数据通讯。
文档编号H04M1/02GK201489563SQ20092016096
公开日2010年5月26日 申请日期2009年7月20日 优先权日2009年7月20日
发明者方建兴, 曹培英 申请人:速码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