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声换能器用振动板及使用该振动板的电声换能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973394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声换能器用振动板及使用该振动板的电声换能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作为像话筒、扬声器这样的电声换能器用振动板,如图6、图7所示,存在有圆形的电声换能器用振动板或长圆(track)形状的电声换能器用振动板。最近,作为薄型TV用电声换能器,多采用谋求节省了空间的长圆形状的电声换能器。
背景技术
但是,话筒、扬声器等电声换能器用振动板在振动板面内产生有共振模式 (resonant mode),由此原因,频率特性产生了紊乱(杂乱)。以往,为了解决该问题,如图6、图7所示,采用有通过在振动板100的表面上加设具有规整性、对称性的凸肋或凹肋101来提高刚性、抑制共振、使频率特性平顺的方法。在此,凹肋是指在振动板面上从前表面向背面侧突出的肋,当从前表面观察时能够看到像槽一样。凸肋是指从前表面向前方突出的肋。以往,各个肋的形状、长度、配置图案等具有规整性、对称性。作为与图6、图7所示的以往例相当的现有技术,例如存在有日本特开平 9-224297、日本特表 2007-535260。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平9-224297专利文献2 日本特表2007_5;35洸0如图6所示,专利文献1的振动板形成为圆形,沿该振动板100的整个圆周方向自内侧朝向外周部以规定的间隔规则地排列有相同形状的多个肋。专利文献2的振动板,其形状形成为长圆形状。在该文献2中,在振动板的长度方向两端部以规定的间隔自内侧的圆形部分至外周呈放射状地分别形成有许多个肋,两端部的肋图案分别相同。图8表示图7所示的长圆形状的振动板的频率特性。在图7所示的振动板中,肋 101从振动板100的内侧向外周部延伸,并且以规定的间隔进行配置。另外,所有肋101的外端部均延伸至振动板外周部,并沿振动板的整个圆周方向有规则地进行配置。另外,肋图案相对于振动板100的长度方向中央部的长轴呈线对称。另外,相对于短轴也呈线对称,具有对称性。在该长圆形状的振动板中,即使为了分散共振模式而形成许多个肋101,在图8中如A部所示,在高频区域也产生有波峰和波谷,并且声压也降低。这样,存在如下问题即使为了减少共振模式而在振动板的表面上有规则性、对称性地形成肋、在高频区域也不能实现稳定且平坦的频率特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使振动板面内的共振模式分散、在高频区域使频率特性稳定且平坦的电声换能器用振动板及使用该振动板的电声换能
ο
技术方案1的发明是一种电声换能器用振动板,该电声换能器用振动板上从振动板的内侧朝向外周部形成有多个肋,上述多个肋间隔开间隔,其特征在于,使沿振动板的圆周方向依次排列的肋的形状、长度、配置、间隔中的至少一个不同,成为不规则的肋图案。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电声换能器用振动板,技术方案2的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振动板形成为长圆形状,在该振动板的中央部形成有圆形的圆顶部,在该圆顶部的外周部形成有音圈安装部,并且在该圆顶部的外周部形成有长圆形状的边缘部,在上述形成为长圆形状的振动板的长轴方向上形成有凸肋,在长圆形状的上半部和下半部分别形成有多个凹肋。技术方案3的发明是一种电声换能器,其特征在于,该电声换能器包括技术方案1 或2所述的电声换能器用振动板。在本发明中,在从振动板的内侧朝向外周部形成有多个隔开间隔的肋的电声换能器用振动板中,为了分散共振模式而使形成的上述各个肋的形状、长度、配置、间隔中的至少一个不同,防止了在振动板内的刚性弱的部分形成共振模式,并且即使产生了边缘部与圆顶部的逆共振等,也抑制了声压的抵消或增强,因此在高频区域能够抑制较大的波谷、波峰,能够获得良好的音质。


图1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长圆形状的振动板的俯视图。图2表示图1所示振动板的立体图。图3表示使用了图1所示振动板的电声换能器的与声压对应的频率特性的模拟图。图4是相对于本发明的比较例的振动板的共振模式的模拟的说明图。图5是本发明产品的共振模式的模拟的说明图。图6表示以往的圆形的振动板的俯视图。图7表示以往的长圆形状的振动板的俯视图。图8表示使用了以往的长圆形状的振动板的电声换能器的与声压对应的频率特性的模拟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按照

本发明。实施例1图1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俯视图,图2表示其立体图。在该例子中,作为振动板例示了长圆形状的振动板。根据图2明确可知,振动板1的振动面具有用圆形表示的圆顶部Ia和形成在其外周的长圆形状的边缘部lb,边缘部Ib从圆顶部Ia的外周的音圈安装部2朝向外周固定部弯曲地在声发射方向上弯曲形成,侧剖面形成为大致圆锥状。在音圈安装部2的内部以没有孔的方式被堵塞,形成有圆顶部la。在边缘部Ib的外周部设有外周固定部3。在该实施例中,其特征在于,在振动板面上,形成有多个凸状的肋和多个凹状的肋,该凸状的肋从前表面观察向前方突出;该凹状的肋向背面侧突出,当从前表面观察时能够看到像凹槽那样;使各个肋相互的形状、长度、配置、间隔中的至少一个不同而局部不规则地构成肋图案,从而使振动板面内的共振模式分散,使频率特性稳定且平坦。在此,不规则是与规则的肋图案的相反的概念,是指使肋的形状、长度、位置、间隔中的至少一个不同。而且,作为肋的形式,可以是向前方突出的凸肋与向背面侧突出的、当从前表面观察时向背面侧凹陷的凹肋中的任意一种情况,或者也可以是使这几种情况混在一起。当凸肋与凹肋混在一起时,在本发明中,使这些肋的数量不同,使凹凸的面积难以相等,抑制了较大的波峰、波谷的产生。在图1中,为了便于说明,将在长圆形状的振动板的中央部形成的圆形的音圈安装部2的中心设为0。另外,将沿长圆形状的长径方向的长度方向延伸且通过中心0的长轴设为x-x’,将沿短径方向的长度方向延伸且通过中心0的短轴设为Y-Y’。另外,将以中心0为中心的X-Y扇形的区域设为第1区域,将Y-X,区域设为第2 区域,将X’ -Y’区域设为第3区域,将Y’ -X区域设为第4区域。在该长圆形状的振动板1中,在X-X’线上且在音圈安装部2的两侧沿长轴方向分别各形成有一个向前方突出的形成为大致倒U字状的上卷状(up roll)的凸肋4、4’。另外,在Y-Y’线上的短轴方向上,分别形成有形成为细长的透镜形、朝向背面突出、从前表面观察为凹状的凹肋5、5’。该凹肋5、5’的形状比上述凸肋4、4’的形状小。在长圆形状的振动板1中,在X-X’线的长轴方向上,从圆形的音圈安装部2的外周到振动板1的外周部的距离较长。因而,该部分的刚性较低,易于产生共振模式,因此与后述的其他肋相比,增大了该凸肋4的宽度,提高了振动板1的长轴方向的刚性。各个凸肋4、4’的内端从形成为圆形的音圈安装部2的外周部朝向振动板1的外周部呈直线状延伸。但是,各个凸肋4、4’的外端不与振动板1的外周部相接触,位于离开外周部的内侧。凸肋4的宽度较大,内端部形成为大致圆弧状,外端部比内端部尖。另外,凸肋4、4,的顶部^、4a,弯曲。在图1图示的状态中,在左侧上方的第1区域侧中的在长轴上的一个凸肋4的顺时针方向上方位置,形成有第1凹肋6,该第1凹肋6与凸肋4隔开间隔11地向背面侧突出,且从前表面观察时形成为凹状。该第1凹肋6的内端较尖,外端的尖锐度小于内端的尖锐度且整体形状形成为细长的大致流线形的形状。该凹肋6的内端部成为尖端细,从内端部朝向外端部慢慢变宽,并且外端再次成为尖端细,但是外端部的宽度稍微宽于内端部的宽度。另外,凹肋6的外端与振动板1的外周部相接触。凹肋6的内端位于处于下侧的凸肋4的大致中央部,未与音圈安装部2相接触。在图示的状态中,在第1凹肋6的顺时针方向上方,与之隔开间隔地形成有第2凹肋7,该第2凹肋7的尺寸比凹肋6长且同样地形成为大致流线形。该第2凹肋7的内端与音圈安装部2的外周相接触,并且其外端朝向振动板1的外周部呈直线状延伸,但是外端未与振动板1的外周部相接触,而是位于略靠内侧。在该第2凹肋7的顺时针方向上方,与之隔开间隔地形成有第1凹肋8,该第1凹肋8的长度比第1、第2凹肋6、7短且从外表面观察时形成为细长的透镜形。该第1凹肋 8的外端及内端较尖。其外端与振动板1的外周部相接触。其内端朝向音圈安装部2侧延伸,但是未与音圈安装部2相接触,在内端与音圈安装部2的外周之间具有些许距离。
在该第1大致透镜形的凹肋8的顺时针方向上沿横向与之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形成为大致透镜形的第2凹肋9。该第2凹肋9比上述第1凹肋8长,而且形成为更加细长形。 其外端与振动板1的外周部相接触。该第2凹肋9的内端朝向音圈安装部2延伸,与第1 凹肋8相比靠近音圈安装部2的外周,但具有些许间隔。在该第2凹肋9的顺时针方向上与之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形成为大致透镜形的第3 凹肋10。该第3凹肋10的长度比刚才的形成为透镜形的第2凹肋9的长度短。其外端与振动板1的外周部相接触。内端朝向音圈安装部2延伸,但是在内端与音圈安装部2的外周之间具有些许间隔。在该第3凹肋10的顺时针方向上,与之隔开间隔地形成有细长的大致透镜形的凹肋5,该凹肋5的长度比该凹肋10的长度略短且。该凹肋5位于Y-Y’线的短轴上。其外端与振动板1的外周相接触。内端朝向音圈安装部2延伸,但是在内端与音圈安装部2的外周之间具有些许间隔。在第1区域中,根据图示的方式明确可知,凸肋4与形成为大致流线形的第1凹肋 6之间的间隔、第1凹肋6与第2凹肋7之间的间隔、第2凹肋7与形成为大致透镜形的第 1凹肋8之间的间隔、第1凹肋8与同样地形成为大致透镜形的第2凹肋9之间的间隔、第 2凹肋9与同样地形成为大致透镜形的第3凹肋10之间的间隔、第3凹肋10与位于Y-Y’ 线上的凹肋5之间的间隔各不相同。各个肋的内端与音圈安装部2的外周之间的距离、即各个肋的内端距中心0的距离各不相同。第1区域中的肋图案不规则。在第2区域中,在Y-Y’线上的凹肋5的顺时针方向上,与之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凹肋10。该凹肋10的形状与第1区域中的以凹肋5为基准在逆时针方向(在图示的状态中, 为左侧)与该凹肋5相邻形成的上述第3凹肋10相同。在第2区域内的凹肋10的顺时针方向上,与之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凹肋9。该凹肋 9的形状与第1区域的第2凹肋9相同。在该凹肋9的顺时针方向上,与之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大致透镜形的凹肋11。凹肋 11的外端与振动板1的外周部相接触。内端与音圈安装部2相离开。该凹肋11与第1区域的第1凹肋8的形状不同。另外,第2区域中的凹肋11与凹肋9之间的间隔大于第1区域中的形成为大致透镜形的第2凹肋9和与该第2凹肋9相邻的逆时针方向侧的第1凹肋 8之间的间隔。在第2区域的凹肋11的顺时针方向上,与之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形成为大致流线形的凹肋7。该第2区域的凹肋7的形状与第1区域的形成为大致流线形的第2凹肋7相同, 但是两者的与分别位于两侧的其他肋之间的间隔不同。在第2区域的凹肋7的顺时针方向上,与之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形成为大致流线形的凹肋6。该凹肋6的形状与第1区域的形成为大致流线形的第1凹肋6大致相同,但是两者的与分别位于两侧的其他肋之间的间隔不同。在第2区域的上述凹肋6的顺时针方向上,与之隔开间隔12地形成有X-X’线上的另一个凸肋4’。该间隔12小于第1区域侧的一个凸肋4与凹肋6之间的间隔11。第2 区域内的肋彼此也不规则。接着,说明第3区域内的肋。
在长轴上的另一个凸肋4的顺时针方向上,与之隔开间隔11地形成有凹肋6。该凹肋6的形状与第1区域的第1凹肋6大致相同。另外,该凹肋6与另一个凸肋4’之间的间隔和第1区域的第1凹肋6与一个凸肋4之间的间隔11大致相同。在第3区域的凹肋6的顺时针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分别形成有凹肋7、凹肋8、凹肋 9、凹肋10、Y-Y’线上的凹肋5’。这些各个肋6 10的形状与第1区域中的形成为大致流线形的第1凹肋、第2凹肋6、7、形成为大致透镜形的第1凹肋 第3凹肋8 10相同,但是第3区域内的肋彼此形成为不规则。接着,说明第4区域内的肋。在第3及第4区域的边界的Υ-Υ’线上的凹肋5’与第4及第1区域的边界的Χ_Χ, 线上的凸肋4之间,从Υ-Υ’线上的凹肋5’起隔开间隔地依次形成有凹肋10、凹肋9、凹肋 11、凹肋7、凹肋6。这些肋的形状与在第2区域中从Υ-Υ’线上的一个凹肋5隔开间隔地依次形成的凹肋10、凹肋9、凹肋11、凹肋7、凹肋6大致相同,但是第4区域内的肋彼此形成为不规则。如上所述,沿长轴方向形成有一对凸肋4、4’,在以长轴为基准的长圆形状的振动板1的上半部及下半部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凹肋,这些各个肋呈放射状地形成在音圈安装部2的外周与振动板1的外周部之间。以上各个肋的形状、配置为,相对于Χ-Χ’线,其上半部与下半部并非线对称。相对于Υ-Υ’线,其左半部与右半部也并非线对称。在本发明中,使沿振动板的圆周方向依次相邻排列的肋彼此的形状、长度、间隔等不同。在本发明中,在将振动板均勻地分割为两个以上的区域时,在至少一个区域内,相邻的肋彼此的形状、长度、配置、间隔不同而形成为不规贝U。而且,圆周方向上的第1 第4各个区域内的各个肋的形状、长度、配置、间隔等皆不相同,形成为完全不规则。在该振动板1的音圈安装部2的背面上安装音圈(未图示),将其配置在适当结构的磁路(未图示)的磁隙内,并且将振动板1装入长圆形的框架(未图示)等而制作出长圆型的电声换能器。图3表示该电声换能器的与声压对应的频率特性的模拟。采用本发明,如用圆圈围成的B所示,在高频处抑制了共振模式,提高了声压,并且抑制了波峰、波谷的产生,获得了良好的频率特性,提高了音质。采用本发明,抑制了共振模式,但是作为用于对其进行证明的比较例,示出了使用了图7所示的由具有规则性且对称性的肋101构成的振动板的电声换能器的共振模式测定的模拟。图4表示比较例的电声换能器的、某一特定频率的共振模式的模拟。在该振动板中,在长度方向两端部,在音圈安装部2上产生了红色部分a集中的形状的较强的共振模式,在该红色部分a周围产生了黄色b的部分的共振模式,进一步在该黄色b的部分周围产生了绿色c的部分的共振模式,进一步在该绿色c的部分周围产生了淡蓝色d的部分的共振模式。其他的短径方向、外周部大致呈蓝色e。颜色与振动板的位移量的绝对值相对应,蓝色e —淡蓝色d —绿色c —黄色b —红色a表示振动的程度,蓝色e表示共振少,红色a表示振动大。在该振动板中,红色a部分集中于与短径侧相比长径侧的两端部侧的、靠音圈安装部2 —侧的中央部,共振模式较大。
因而可知,即使为了减少共振而在振动板的面上沿圆周方向隔开规定的间隔地有规则地形成肋101,也产生了共振,在高频侧也不能实现稳定且平坦的频率特性。图5表示采用了不规则地形成了肋图案的本发明的振动板1的电声换能器的同样地在某一特定频率下的共振模式的模拟。采用本发明,共振模式被分散,红色a的较强的共振模式减少。而且,其周边的黄色b的部分、绿色c的部分、淡蓝色d的部分的区域减少。另外,图中a’为橙色,其共振模式比红色a低。像以往的产品那样,形成在振动板上的肋为规则的图案的情况下,产生集中的形状的共振模式。作为其理由,在具有规则图案的振动板中,易于在振动板内的、刚性弱的部分形成共振模式,根据情况产生了边缘部与圆顶部的逆共振等且抵消或增强了声压,在图8 中,如A所示,频率特性产生了较大的波谷、波峰。与此相对,在本发明的产品中,使至少相邻的肋彼此的形状、长度、配置、间隔等中的至少一个不同等而不规则地形成肋图案,不易在振动板内形成共振模式,假设在产生了边缘部Ib与圆顶部Ia的逆共振的情况下,也防止了声压的抵消或增强,抑制了高频区域的较大的波峰、波谷。因而,能够获得图3所示的良好的频率特性。另外,在图1、图2中,例示了凸肋4、4’、凹肋5 11的数量、形状、长度、配置、间隔、肋从振动板的内侧向外周部延伸的方向等被认为是本发明的最佳的实施例,但是并不限定于图示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实施各种变形。另外,在图1及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作为肋,使凸肋4、4’与凹肋5 11混在一起,但是也可以不使其混在一起而设置任意一者的肋。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说明了长圆形状的振动板,但是圆形的振动板也能够应用本发明。
权利要求
1.一种电声换能器用振动板,该电声换能器用振动板上从振动板的内侧朝向外周部形成有多个肋,上述多个肋之间隔开间隔,其特征在于,使沿振动板的圆周方向依次排列的肋的形状、长度、配置、间隔中的至少一个不同,成为不规则的肋图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声换能器用振动板,其特征在于,上述振动板形成为长圆形状,在该振动板的中央部形成有圆形的圆顶部,在该圆顶部的外周部形成有音圈安装部,并且该圆顶部的外周部形成有长圆形状的边缘部,在上述形成为长圆形状的振动板的长轴方向上形成有凸肋,在长圆形状的上半部和下半部分别形成有多个凹肋。
3.一种电声换能器,其特征在于,该电声换能器包括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声换能器用振动板而成。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使振动板面内的共振模式分散、使频率特性稳定且平坦的电声换能器用振动板及使用该振动板的电声换能器。该电声换能器用振动板从振动板的内侧朝向外周部形成有多个肋,多个肋间隔开间隔,其中,使沿振动板的圆周方向依次排列的肋的形状、长度、配置、间隔中的至少一个不同,成为不规则的肋图案。
文档编号H04R7/18GK102469389SQ20111036176
公开日2012年5月23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15日 优先权日2010年11月18日
发明者山上宪, 稙田祥子 申请人:丰达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