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nterlaken接口的双芯片互连方法

文档序号:7823454阅读:926来源:国知局
基于interlaken接口的双芯片互连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揭示了一种基于interlaken接口的双芯片互连方法,包括将两芯片之间通过interlaken接口互连,报文进入任意一芯片内后,通过查找转发表项确定报文目的转发端口,若为跨芯片转发,则将报文先转发到interlaken接口上,对端芯片从interlaken接口接收到报文后将报文映射到其内部端口上,通过内部端口将报文转发到与内部端口直连的目的端口上,最后从目的端口对应的外部端口转发出去。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interlaken接口实现多芯片互连的方法,简化了系统软件的复杂度,同时也实现交换机系统可以支持更大的通信能力以及更多的端口。
【专利说明】基于inter Iaken接口的双芯片互连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网络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interlaken接口的双芯片互连方法。

【背景技术】
[0002]在现有交换机系统中,为了支持更大的通信能力以及更多的端口,通常会采用多个交换芯片进行互连。目前的交换机芯片厂商,实现多个芯片互连的方法通常会使用特制芯片(Fabric芯片)进行互连。但这种特制芯片价格非常昂贵,这无疑将大大增强产品的成本;而且采用Fabric芯片的方案,通常在系统软件开发的时候需要看到互连芯片的数量,这样对于软件的开发来说也增加了复杂度。
[0003]对于使用高速串行接口协议(interlaken)互接的芯片可以定位为Master (主)和Slave (从)两种模式。在Master模式下,交换芯片会进行报文的转发;在slave模式会根据interlaken协议报文中的带过来的dest (目的端口)转发到相应的目的端口。在传统的interlaken接口互连的设备使用中通常是一个设备为Master,另外一个设备为Slave。Slave通常是不具备转发能力,只是把报文送到Master设备上进行查找转发表转发。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基于interlaken接口的双芯片互连方法,以屏蔽交换芯片的数量,从而简化了系统软件的复杂度。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interlaken接口的双芯片互连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6]将两芯片通过interlaken接口互连,互连后对外具有多个外部端口,每个所述芯片内部具有多个逻辑端口,所述逻辑端口包括端口直连用的内部端口和对应外部端口的目的逻辑端口;
[0007]当报文从所述外部端口进入到任意一块芯片内后,首先映射到芯片内对应的逻辑端口上,然后根据芯片内的报文查找转发表获取报文转发的目的端口 ;
[0008]若为本地转发,则直接将报文从对应的目的外部端口转发出去;若为跨芯片转发,则报文先转发到interlaken接口上,对端的芯片从interlaken接口收到报文后,将报文映射到其内部端口上,通过所述内部端口将报文发送到与其直连的目的逻辑端口,最后从对应的外部端口转发出来。
[0009]优选地,两个所述芯片内配置的报文转发表相同。
[0010]优选地,若为跨芯片转发,则报文先转发到interlaken接口上,并将所述目的端口携带到interlaken协议报文中。
[0011]优选地,对端的芯片从interlaken接口收到报文后,先从所述interlaken协议报文中恢复出所述目的端口信息,再根据自身芯片上与所述Interlaken接口对应的端口偏移基值,将报文映射到内部对应的所述内部端口上。
[0012]优选地,若为跨芯片转发,报文映射到内部端口之后,通过端口直连把报文转发到目的逻辑端口。
[0013]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interlaken接口实现芯片互连的方法,对上层系统软件来说可以屏蔽交换芯片的数量,相当于只处理一个芯片,从而简化了系统软件的复杂度,同时也实现交换机系统可以支持更大的通信能力以及更多的端口。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发明基于interlaken接口实现芯片互连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0015]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基于interlaken接口实现芯片互连的方法的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将结合本发明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
[0017]如图1所示,本发明揭示了一种基于interlaken接口实现芯片互连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8]步骤SI,将两芯片通过interlaken接口互连,互连后对外具有多个外部端口,每个芯片内部具有多个逻辑端口,逻辑端口包括端口直连用的内部端口和对应外部端口的目的逻辑端口;
[0019]步骤S2,当报文从外部端口进入到任意一块芯片内后,此时该芯片处于主(Master)模式,首先映射到芯片内对应的逻辑端口上,然后根据芯片内的报文查找转发表获取报文转发的目的端口;
[0020]步骤S3,若为本地转发,则直接将报文从对应的目的外部端口转发出去;若为跨芯片转发,则报文先转发到interlaken接口上,并将目的端口携带到interlaken协议报文中,对端的芯片从interlaken接口收到报文后,此时对端的芯片,处于从(Slave)模式,先从interlaken协议报文中恢复出目的端口信息,再根据自身芯片上与Interlaken接口对应的端口偏移基值(port base),将报文映射到内部对应的所述内部端口上,通过内部端口将报文发送到与其直连的目的逻辑端口,最后从对应的外部端口转发出来。
[0021]优选地,本发明在配置转发信息时,在两个芯片上配置相同的报文转发表,这样就可以达到两个芯片当一个芯片处理的效果,从而简化了软件开发的成本。
[0022]如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以两个相同的芯片互连,来具体介绍本发明基于interlaken接口的双芯片互连方法。
[0023]图2中芯片I (Chip I)和芯片2 (Chip 2)之间通过interlaken接口互连。设芯片I和芯片2均有12个外部端口和36个内部的本地逻辑端口,这样,互连后对外总共具有24个外部物理端口,即对外可见的为I?24个端口。当然,芯片的外部端口和本地逻辑端口数并不是唯一的。
[0024]两个芯片的36个本地逻辑端口中,其中前24个端口(LPort I?24)用来表示两个互连后的芯片一共有24个网络端口,后12个端口(LPort25?36)用来作端口直连(Portcross connect)使用的内部端口。
[0025]其中,芯片I的端口 LPortl?12和自身外部端口 1-12之间、端口 LPort 13?24和芯片2的外部端口 1-12之间具有一对一的端口映射关系。同理,芯片2的端口 LPortl?12和芯片I的外部端口 1-12之间、端口 LPortl3?24和自身外部端口 1_12之间具有一对一的端口映射关系。
[0026]具体地,如本发明实施例中,芯片I的24个逻辑端口与其自身的外部端口和与芯片2的外部端口之间的映射关系如下:
[0027]LPortl ?12— > Chip I 端口 1-12
[0028]LPort13 ?24— > Chip 2 端口 1-12
[0029]即芯片I的本地逻辑端口 LPortl?12映射到其自身外部端口上去,本地逻辑端口 LPortl3?24映射到芯片2的外部端口上去。
[0030]芯片2的24个逻辑端口与其自身的外部端口和与芯片2的外部端口之间的映射关系如下:
[0031]LPortl ?12— > Chip I 端口 1-12
[0032]LPort13 ?24— > Chip 2 端口 1-12
[0033]即芯片2的本地逻辑端口 LPortl?12映射到芯片I的外部端口上去,本地逻辑端口 LPortl3?24映射到其自身的外部端口上去。
[0034]在芯片I上将端口 LPortl3?24映射到Interlaken接口上去,在芯片2上将端口 LPortl?12映射到interlaken接口上去。
[0035]通过interlaken接口互连后的芯片在接收到报文后对报文进行相应的本地转发或跨芯片处理过程。
[0036]具体地,以芯片I为例进行说明,芯片2的报文转发流程和芯片I是类似的。当报文从外部端口 I?12,如从端口 I进入到芯片I内后,首先映射到芯片I内对应的逻辑端口LPortl上,然后根据芯片内的报文查找转发表获取报文转发的目的端口地址(dest id),若dest id是本地外部端口 I?12,则表示是本地转发,直接将报文从对应的目的外部端口转发出去,假设获取的dest id是11,这样报文就是直接从外部端口 11出来。
[0037]若dest id是外部端口 13?24,则表示要转发到对端芯片2,即跨芯片转发,假设dest id是14,则对报文处理的具体过程如下:
[0038]报文在芯片I上转发到Interlaken接口上,并将dest id携带到interlaken协议报文中,此时,芯片I处于Master模式;芯片2从interlaken接口接收到芯片I转发过来的报文后,此时,芯片2处于Slave模式,先从interlaken协议报文中恢复出目的dest id
信息,根据 dest Id = DestPort 14,且根据目的端口标识 dest id+portbase (12)---->芯片2内部LPort (25?36)的映射关系,将报文映射到芯片2内部端口 LPort 26上。
[0039]其中,逻辑端口 LPort13?24与芯片2内部LPort (25?36)的映射关系具体为:
[0040]LPort25-----> LPort 13
[0041]LPort26-----> LPort 14
[0042].........
[0043]LPort36-----> LPort24
[0044]芯片2的内部端口 LPort 26将报文转发到与之直连的逻辑端口 LPortl4,进行Port cross connect 报文车专发。
[0045]最后,通过逻辑端口 LPortH将报文从芯片2对应的目的外部端口 14转发出去。
[0046]同理,当报文从芯片2的外部网络端口转发到芯片I上时,即对报文进行跨芯片转发时,假设dest id是1,对报文处理的具体过程如下:
[0047]报文在芯片2上转发到Interlaken接口上,并将dest id携带到interlaken协议报文中,此时,芯片2处于Master模式;芯片I从interlaken接口接收到芯片I转发过来的报文后,此时,芯片I处于Slave模式,先从interlaken协议报文中恢复出目的dest
id 信息,根据 dest Id = DestPort I,且根据目的端口标识 dest id+portbase (24)---->
芯片I内部LPort 25的映射关系,将报文映射到芯片I内部端口 LPort 25上。
[0048]逻辑端口 LPortl?12与芯片I内部LPort (25?36)的映射关系具体为:
[0049]LPort25-----> LPortl
[0050]LPort26-----> LPort2
[0051]..................
[0052]LPort36-----> LPort 12
[0053]芯片I的内部端口 LPort 25将报文转发到与之直连的逻辑端口 LPort 1,进行Port cross connect 报文车专发。
[0054]最后,通过芯片I逻辑端口 LPort I将报文从对应的目的外部端口 I转发出去。
[0055]本发明实施例在软件开发的时候只需要处理对应端口的24个内部逻辑端口,在配置转发信息的同时在两个芯片上配置相同的转发表,就可以达到两个芯片当一个芯片处理的效果,从而简化了软件开发的成本。
[0056]另外,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两个芯片作为Master设备的同时也可作为Slave设备。不同之处在于对不同的数据报文处理不一样:从外部网络端口进来的报文,该设备处于Master模式,会对该报文进行转发表的查找后进行转发。对于从interlaken接口过来的报文,此时设备处于slave模式,会根据interlaken协议中带过来的目的端口(dest)信息转发到相应的端口上去。
[0057]本发明的技术内容及技术特征已揭示如上,然而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仍可能基于本发明的教示及揭示而作种种不背离本发明精神的替换及修饰,因此,本发明保护范围应不限于实施例所揭示的内容,而应包括各种不背离本发明的替换及修饰,并为本专利申请权利要求所涵盖。
【权利要求】
1.一种基于interlaken接口的双芯片互连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将两芯片通过interlaken接口互连,互连后对外具有多个外部端口,每个所述芯片内部具有多个逻辑端口,所述逻辑端口包括端口直连用的内部端口和对应外部端口的目的逻辑端口 ; 当报文从所述外部端口进入到任意一块芯片内后,首先映射到芯片内对应的逻辑端口上,然后根据芯片内的报文查找转发表获取报文转发的目的端口 ; 若为本地转发,则直接将报文从对应的目的外部端口转发出去;若为跨芯片转发,则报文先转发到interlaken接口上,对端的芯片从interlaken接口收到报文后,将报文映射到其内部端口上,通过所述内部端口将报文发送到与其直连的目的逻辑端口,最后从对应的外部端口转发出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interlaken接口实现芯片互连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芯片内配置的报文转发表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基于interlaken接口实现芯片互连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为跨芯片转发,则报文先转发到interlaken接口上,并将所述目的端口携带到interlaken协议报文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interlaken接口实现芯片互连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端的芯片从interlaken接口收到报文后,先从所述interlaken协议报文中恢复出所述目的端口信息,再根据自身芯片上与所述Interlaken接口对应的端口偏移基值,将报文映射到内部对应的所述内部端口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基于interlaken接口实现芯片互连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为跨芯片转发,报文映射到内部端口之后,通过端口直连把报文转发到目的逻辑端□ ο
【文档编号】H04L12/935GK104486261SQ201410799697
【公开日】2015年4月1日 申请日期:2014年12月19日 优先权日:2014年12月19日
【发明者】孟忠伟, 李磊 申请人:盛科网络(苏州)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