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可穿戴电子设备的方法、中心装置及设备与流程

文档序号:12927532阅读:205来源:国知局
控制可穿戴电子设备的方法、中心装置及设备与流程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通信领域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控制可穿戴电子设备的方法、中心装置及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硬件的微型化发展,大量的可穿戴电子设备层出不穷。未来在一个人的身上集成多种可穿戴电子设备将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目前在市面上的许多可穿戴电子设备往往具有相互重复的功能。例如,一些智能手表和智能眼镜都具有未接来电以及未读消息的提醒功能。一些智能手环、智能运动鞋和体重仪都装配了测量心率的传感器,用于测量和上报实时心率数据,监测人体健康状况和运动能耗情况等。现有技术实现了单个可穿戴电子设备与中心设备的交互的配置管理,而一旦多个可穿戴电子设备同时连入时,不仅造成了设备功能的浪费,同时也无谓地消耗了可穿戴电子设备的电能,不利于可穿戴电子设备的节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控制可穿戴电子设备的方法、中心装置及设备,以实现中心设备与支持相同的服务的至少两个可穿戴电子设备的功能调度,有利于节省可穿戴电子设备的能耗。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控制可穿戴电子设备的方法,由中心设备执行,包括:与至少两个可穿戴电子设备建立通信连接后,确定所述至少两个可穿戴电子设备是否支持相同的功能;若所述至少两个可穿戴电子设备支持相同的功能,则获取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的设备信息,根据所述设备信息确定至少一个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为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关闭所述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上的所述相同的功能对应的服务。根据第一方面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确定所述至少两个可穿戴电子设备是否支持相同的功能,包括:获取所述至少两个可穿戴电子设备的服务列表,并根据所述服务列表确定所述至少两个可穿戴电子设备是否支持相同的服务;如果所述至少两个可穿戴电子设备支持相同的服务,获取支持相同的服务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的、对应所述相同服务的属性列表,并根据所述属性列表,确定所述支持相同的服务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所支持的相同的服务是否有相同的属性;如果有相同的属性,确定所述支持相同的服务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支持相同的功能。根据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设备信息只包括设备标识;所述根据所述设备信息确定至少一个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为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包括,若根据所述设备标识确定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中,包括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和非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则将所述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作为所述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根据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设备信息包括设备标识和剩余电量,还包括耗电速度和传感器型号中的至少一个;所述根据所述设备信息确定至少一个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为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包括:根据每个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电子设备的设备信息对应的属性值,以及每一类设备信息的权重,获取每个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对应的属性加权值;根据每个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对应的属性加权值,从所述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电子设备中确定所述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根据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设备信息包括设备标识、剩余电量和耗电速度;所述根据所述设备信息确定至少一个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为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包括,若根据所述设备标识确定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包括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和非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则将所述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作为所述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若根据所述设备标识确定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全部是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或者全部是非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根据每个支持相同功能的可穿戴式设备的剩余电量,耗电速度,剩余电量与属性值的对应关系,耗电速度与属性值的对应关系,耗电速度的权重和剩余电量的权重,获取每个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对应的属性加权值,根据每个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对应的属性加权值,从所述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电子设备中确定所述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其中,当所述支持相同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的剩余电量都大于第一阈值时,所述耗电速度的权重比所述剩余电量的权重高;当所述支持相同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的剩余电量中的至少一个小于第一阈值时,所述剩余电量的权重比所述耗电速度高。根据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设备信息包括设备标识、剩余电量和传感器型号;所述根据所述设备信息确定至少一个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为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包括,若根据所述设备标识确定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包括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和非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则将所述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作为所述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若根据所述设备标识确定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全部是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或者全部是非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根据每个支持相同功能的可穿戴式设备的剩余电量,传感器型号,剩余电量与属性值的对应关系,传感器型号与属性值的对应关系,耗电速度的权重和传感器型号的权重,获取每个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对应的属性加权值,根据每个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对应的属性加权值,从所述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电子设备中确定所述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其中,当所述支持相同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的剩余电量都大于第二阈值时,所述传感器型号的权重比所述剩余电量的权重高;当所述支持相同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的剩余电量中至少一个小于第二阈值时,所述剩余电量的权重比所述传感器的权重高。根据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设备信息包括设备标识和剩余电量、耗电速度、传感器型号;所述根据所述设备信息确定至少一个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为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包括,若根据所述设备标识确定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包括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和非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则将所述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作为所述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若根据所述设备标识确定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全部是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或者全部是非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根据每个支持相同功能的可穿戴式设备的剩余电量,耗电速度,传感器型号,剩余电量与属性值的对应关系,耗电速度与属性值的对应关系,传感器型号与属性值的对应关系,耗电速度的权重,剩余电量的权重和传感器型号的权重,获取每个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对应的属性加权值,根据每个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对应的属性加权值,从所述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电子设备中确定所述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其中,当所述支持相同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的剩余电量都大于第三阈值时,所述传感器型号的权重,比所述剩余电量的权重和所述耗电速度的权重都高;当所述支持相同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的剩余电量都大于第四阈值且至少一个小于所述第三阈值,且所述第四阈值小于所述第三阈值时,所述耗电速度的权重,比所述剩余电量的权重和所述传感器型号的权重都高;当所述支持相同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的剩余电量的至少一个小于所述第四阈值,所述剩余电量的权重,比所述耗电速度的权重和所述传感器型号的权重都高。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中心装置,所述中心装置包括:连接模块、确定模块、处理模块;所述连接模块,用于与至少两个可穿戴电子设备建立通信连接;所述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所述至少两个可穿戴电子设备是否支持相同的功能;所述处理模块,用于若所述至少两个可穿戴电子设备支持相同的功能,则获取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的设备信息,根据所述设备信息确定至少一个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为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关闭所述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上的所述相同的功能对应的服务。根据第二方面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确定模块包括:第一确定单元,用于获取所述至少两个可穿戴电子设备的服务列表,并根据所述服务列表确定所述至少两个可穿戴电子设备是否支持相同的服务;第二确定单元,用于如果所述至少两个可穿戴电子设备支持相同的服务,获取支持相同的服务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的、对应所述相同服务的属性列表,并根据所述属性列表,确定所述支持相同的服务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所支持的相同的服务是否有相同的属性;第三确定单元,用于如果有相同的属性,确定所述支持相同的服务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支持相同的功能。根据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设备信息只包括设备标识;所述处理模块,用于若根据所述设备标识确定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中,包括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和非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则将所述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作为所述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根据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设备信息包括设备标识和剩余电量,还包括耗电速度和传感器型号中的至少一个;所述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每个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电子设备的设备信息对应的属性值,以及每一类设备信息的权重,获取每个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对应的属性加权值;根据每个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对应的属性加权值,从所述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电子设备中确定所述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根据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设备信息包括设备标识、剩余电量和耗电速度;所述处理模块,用于若根据所述设备标识确定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包括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和非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则将所述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作为所述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若根据所述设备标识确定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全部是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或者全部是非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根据每个支持相同功能的可穿戴式设备的剩余电量,耗电速度,剩余电量与属性值的对应关系,耗电速度与属性值的对应关系,耗电速度的权重和剩余电量的权重,获取每个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对应的属性加权值,根据每个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对应的属性加权值,从所述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电子设备中确定所述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其中,当所述支持相同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的剩余电量都大于第一阈值时,所述耗电速度的权重比所述剩余电量的权重高;当所述支持相同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的剩余电量中的至少一个小于第一阈值时,所述剩余电量的权重比所述耗电速度高。根据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设备信息包括设备标识、剩余电量和传感器型号;所述处理模块,用于若根据所述设备标识确定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包括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和非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则将所述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作为所述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若根据所述设备标识确定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全部是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或者全部是非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根据每个支持相同功能的可穿戴式设备的剩余电量,传感器型号,剩余电量与属性值的对应关系,传感器型号与属性值的对应关系,耗电速度的权重和传感器型号的权重,获取每个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对应的属性加权值,根据每个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对应的属性加权值,从所述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电子设备中确定所述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其中,当所述支持相同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的剩余电量都大于第二阈值时,所述传感器型号的权重比所述剩余电量的权重高;当所述支持相同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的剩余电量中至少一个小于第二阈值时,所述剩余电量的权重比所述传感器的权重高。根据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设备信息包括设备标识和剩余电量、耗电速度、传感器型号;所述处理模块,用于若根据所述设备标识确定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包括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和非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则将所述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作为所述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若根据所述设备标识确定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全部是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或者全部是非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根据每个支持相同功能的可穿戴式设备的剩余电量,耗电速度,传感器型号,剩余电量与属性值的对应关系,耗电速度与属性值的对应关系,传感器型号与属性值的对应关系,耗电速度的权重,剩余电量的权重和传感器型号的权重,获取每个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对应的属性加权值,根据每个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对应的属性加权值,从所述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电子设备中确定所述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其中,当所述支持相同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的剩余电量都大于第三阈值时,所述传感器型号的权重,比所述剩余电量的权重和所述耗电速度的权重都高;当所述支持相同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的剩余电量都大于第四阈值且至少一个小于所述第三阈值,且所述第四阈值小于所述第三阈值时,所述耗电速度的权重,比所述剩余电量的权重和所述传感器型号的权重都高;当所述支持相同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的剩余电量的至少一个小于所述第四阈值,所述剩余电量的权重,比所述耗电速度的权重和所述传感器型号的权重都高。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中心设备,所述中心设备包括:收发器和处理器;所述收发器,用于与至少两个可穿戴电子设备建立通信连接;所述处理器,用于在所述收发器建立所述通信连接后,确定所述至少两个可穿戴电子设备是否支持相同的功能;若所述至少两个可穿戴电子设备支持相同的功能,则获取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的设备信息,根据所述设备信息确定至少一个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为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所述收发器,还用于,向所述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发送关闭指令,以关闭所述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上的所述相同的功能对应的服务。根据第三方面的实现方式,在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获取所述至少两个可穿戴电子设备所支持的服务列表,并根据所述服务列表确定所述至少两个可穿戴电子设备是否支持相同的服务;如果所述至少两个可穿戴电子设备支持相同的服务,获取支持相同的服务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的、对应所述相同服务的属性列表,并根据所述属性列表,确定所述支持相同的服务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所支持的相同的服务是否有相同的属性;如果有相同的属性,确定所述支持相同的服务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支持相同的功能。根据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设备信息只包括设备标识;所述处理器,用于若根据所述设备标识确定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中,包括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和非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则将所述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作为所述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根据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设备信息包括设备标识和剩余电量,还包括耗电速度和传感器型号中的至少一个;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每个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电子设备的设备信息对应的属性值,以及每一类设备信息的权重,获取每个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对应的属性加权值;根据每个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对应的属性加权值,从所述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电子设备中确定所述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根据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设备信息包括设备标识包括设备标识、剩余电量和耗电速度;所述处理器,用于若根据所述设备标识确定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包括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和非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则将所述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作为所述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若根据所述设备标识确定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全部是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或者全部是非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根据每个支持相同功能的可穿戴式设备的剩余电量,耗电速度,剩余电量与属性值的对应关系,耗电速度与属性值的对应关系,耗电速度的权重和剩余电量的权重,获取每个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对应的属性加权值,根据每个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对应的属性加权值,从所述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电子设备中确定所述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其中,当所述支持相同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的剩余电量都大于第一阈值时,所述耗电速度的权重比所述剩余电量的权重高;当所述支持相同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的剩余电量中的至少一个小于第一阈值时,所述剩余电量的权重比所述耗电速度高。根据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设备信息包括设备标识包括设备标识、剩余电量和传感器型号;所述处理器,用于若根据所述设备标识确定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包括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和非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则将所述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作为所述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若根据所述设备标识确定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全部是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或者全部是非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根据每个支持相同功能的可穿戴式设备的剩余电量,传感器型号,剩余电量与属性值的对应关系,传感器型号与属性值的对应关系,耗电速度的权重和传感器型号的权重,获取每个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对应的属性加权值,根据每个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对应的属性加权值,从所述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电子设备中确定所述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其中,当所述支持相同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的剩余电量都大于第二阈值时,所述传感器型号的权重比所述剩余电量的权重高;当所述支持相同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的剩余电量中至少一个小于第二阈值时,所述剩余电量的权重比所述传感器的权重高。根据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设备信息包括设备标识包括设备标识和剩余电量、耗电速度和传感器型号;所述处理器,用于若根据所述设备标识确定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包括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和非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则将所述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作为所述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若根据所述设备标识确定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全部是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或者全部是非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根据每个支持相同功能的可穿戴式设备的剩余电量,耗电速度,传感器型号,剩余电量与属性值的对应关系,耗电速度与属性值的对应关系,传感器型号与属性值的对应关系,耗电速度的权重,剩余电量的权重和传感器型号的权重,获取每个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对应的属性加权值,根据每个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对应的属性加权值,从所述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电子设备中确定所述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其中,当所述支持相同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的剩余电量都大于第三阈值时,所述传感器型号的权重,比所述剩余电量的权重和所述耗电速度的权重都高;当所述支持相同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的剩余电量都大于第四阈值且至少一个小于所述第三阈值,且所述第四阈值小于所述第三阈值时,所述耗电速度的权重,比所述剩余电量的权重和所述传感器型号的权重都高;当所述支持相同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的剩余电量的至少一个小于所述第四阈值,所述剩余电量的权重,比所述耗电速度的权重和所述传感器型号的权重都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控制可穿戴电子设备的方法、中心装置及设备,通过中心设备与至少两个可穿戴电子设备分别建立通信连接,进行数据交互。然后,中心设备判断确定至少两个可穿戴电子设备是否支持相同的功能。如果确定至少两个可穿戴电子设备支持相同的功能,则中心设备获取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的设备信息。中心设备根据获取到的设备信息,根据支持相同功能的可穿戴电子设备的设备信息,确定至少一个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为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最后,关闭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上的相同的功能对应的服务。实现了中心设备在至少两个可穿戴电子设备上,对支持相同的功能所对应的服务进行调度和配置管理,有利于节省可穿戴电子设备的能耗。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发明一种控制可穿戴电子设备的方法实施例一的流程图;图2为本发明一种控制可穿戴电子设备的方法实施例二的流程图;图3为本发明一种控制可穿戴电子设备的方法实施例三的流程图;图4为本发明一种控制可穿戴电子设备的方法实施例四的流程图;图5为本发明一种中心装置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一种中心装置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一种中心设备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以下对本发明实施例使用的术语进行介绍:中心设备,可以为智能化程度较高,集成多种通信功能的移动电子设备,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个人数字助手(PersonalDigitalAssistant,简称:PDA)等。对于中心设备,可以支持包括蓝牙在内的多种无线接入方式。例如蓝牙接入方式,中心设备支持“双模”模式,即支持传统蓝牙接入和蓝牙低功耗接入,其中传统蓝牙的传输速率较高,但功耗也较高,一般传输语音信号。蓝牙低功耗接入的功耗低,但传输速率低,一般传输低带宽的数据信号。中心设备可根据收发蓝牙数据的特性在传统蓝牙接入和蓝牙低功耗接入之间进行切换。一般的可穿戴电子设备都支持蓝牙接入方式进行数据交互,有的可穿戴电子设备也支持其他的无线数据接入方式。根据具体的可穿戴电子设备的功能,有的可穿戴电子设备支持“单模”模式,即仅支持蓝牙低功耗接入,有的可穿戴电子设备也支持“双模”模式,既支持传统蓝牙接入和蓝牙低功耗接入。可穿戴电子设备,可以为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和非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两类,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指的是体型较为小巧,能够长期佩戴在用户身体上并且能够工作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例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眼镜、智能配饰、智能运动鞋、智能背带、智能衣服等都属于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这一类可穿戴电子设备所执行的功能,一类像智能眼镜、智能手表这样作为智能手机的附属配件,可以执行智能手机的部分功能,例如拨打、接听电话,接收短信息,照相/录像等,具有这类功能的可穿戴电子设备往往智能化程度较高;另一类向智能手环、智能背带、智能运动鞋这样,往往装配不同类型的传感器,用于测量用户心率、血压、步速、步数等生理运动指标,通常具有运动监测、健康监测以及睡眠质量监测等功能,由于具有这类功能的可穿戴电子设备需要监测各项指标,而非简单的测量,因此需要长期佩戴,甚至是24小时佩戴在用户的身上。非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指的是是指体型较大,不能够或者不需要长期佩戴在用户身上,只在需要的时候佩戴在用户身上或者接触用户身体,完成相应功能的可穿戴电子设备,例如智能血压仪、智能血糖仪、智能体重秤等,非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往往为医疗或健康相关的可穿戴电子设备,所采用的传感器的精度和功能往往比支持同类功能的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的传感器要高,并且一般不会有能耗方面的要求或者对能耗的要求很低。相同的功能,是指至少两个可穿戴电子设备所能实现的达到相同效果的功能的集合,所述功能是指可穿戴式电子设备能够实现的能达到一定效果的效能的集合,例如心率测量、血压测量、邻近感知、告警通知等都称作功能,每一项功能的实现都需要相应的服务作为支撑。对于一个可穿戴电子设备,会支持一个或者多个功能,将至少两个可穿戴电子设备所支持的功能取交集,即可得到所述至少两个可穿戴电子设备所支持的相同的功能。可穿戴电子设备的服务,是指可穿戴电子设备为了实现某一功能而配置的程序代码,可由软件实现。例如具有心率测量功能的可穿戴电子设备就配置了心率服务HRS(HeartRateService)。一个可穿戴电子设备可以配置一个或者多个服务,可穿戴电子设备具有的服务可由设备出厂前就配置好,也可在出厂后由用户自行配置。对于每一个可穿戴电子设备,都保存一份服务列表,记录了该可穿戴电子设备所支持的服务。可穿戴电子设备的服务对应的属性,对于可穿戴电子设备所支持的每一项服务,都是由一系列属性(characteristics)组成,用于定义所述服务包含的功能特性,例如心率服务HRS包含了如下属性:心率测量值(HeartRateMeasurement),用来表示心率测量的实际数值;人体传感器位置(BodySensorLocation),用来表示测量心率的传感器在人体上的位置;心率控制点(HeartRateControlPoint),用于控制HRS服务客户端的写操作。对于某些服务,所包含的属性是相同的,这种服务实现的功能较为单一;而对于另一些服务,所包含的属性可能有所不同,实现的服务也不同。只有对应的服务以及所包含的属性均相同,才能证明该服务所实现的功能是相同的。服务对应的属性相同,是指可穿戴电子设备所支持的服务中包含相同的属性。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的含义,其个数: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是指对于支持相同功能的至少两个可穿戴电子设备中通过判决关闭所述相同功能对应的服务的可穿戴电子设备。一般来说,假设支持某一功能的可穿戴电子设备的个数为N(N≥2),则只在一个可穿戴电子设备上保留所述服务,其余N-1的设备都关闭所述服务,即确定的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的个数为N-1。当然,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的个数也可以小于N-1,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设备信息,是指包括可穿戴电子设备的设备标识、传感器型号、剩余电量、耗电速度等信息。设备标识(DeviceIdentification):用来表征可穿戴电子设备的产品形态,设备标识可表现为可穿戴式电子设备的类型,例如“手表”、“手环”、“眼镜”、“配饰”等,也可表现为可穿戴电子设备的设备名称,例如“GoogleGlass”、“SamsungSmartWatch”、“AppleiWatch”等,在设备名称中往往也能体现该可穿戴式电子设备的设备类型。设备标识信息往往包含在“DeviceIdentification”字段中。传感器型号:传感器型号(SensorModel):传感器型号标识可穿戴电子设备中所装配的传感器的型号,传感器型号一般包含在固件版本“FirmwareRevisionString”字段中。一般来说,可穿戴电子设备根据其设备功能的限定,装配有一个或者多个传感器,也可不装配传感器。通常不同的传感器对应不同的服务,执行不同的功能,例如测量心率和计步这两个服务就由不同的传感器来完成,在一些情况下,对于同一种服务,也可不通过使用传感器来完成。因此,对于执行同一种服务的至少两个可穿戴电子设备来说,并不是所有的可穿戴电子设备都具有相应的传感器。剩余电量:剩余电量(CurrentBattery):剩余电量是指可穿戴电子设备所剩电量与电池充满情况下总电量的比值,通常用百分数表示。剩余电量包含在“BatteryLevel”字段中,例如“BatteryLevel”字段中的数值为78%,代表当前电量为电池充满时总电量的78%。耗电速度:耗电速度表征可穿戴电子设备在工作状态下单位时间内消耗电量的程度,耗电速度并不是通过读取某一属性值所获取到的,而是按一定时间间隔周期性读取“BatteryLevel”属性值来推断出可穿戴电子设备的耗电速度。耗电速度可以通过可穿戴电子设备在工作状态下单位时间内剩余电量的减小值来表征,例如在一定的时间内(例如100秒),剩余电量“BatteryLevel”字段数值下降了2%,可以认定该可穿戴电子设备的耗电速度的表征值为2,当然,在不同的时间段内,剩余电量的减小程度也不尽相同,可以将不同时间段内的耗电速度表征值求平均,获得较为准确的耗电速度表征值。另外,除了通过数字表征耗电速度,也可以将耗电速度分为若干个档次,例如分为“高”、“中”、“低”三档,具体的档次划分可根据需要设定,本发明实施例中不作限定。设备信息的属性值,是指设备信息中的属性对应的量化数值,用以表示所述属性的性能。需要说明的是,设备信息与属性值可以有一个对应关系,根据该对应关系和设备信息,然后可以为每个设备信息都找到对应的属性值,,也可以只为部分设备信息找到对应的属性值。对于“设备标识”属性,设定不同的属性值来区别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和非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例如可设定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的“设备标识”属性的属性值为1,非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的“设备标识”属性的属性值为2,或者也可以设置成其他的值。对于“传感器型号”属性,设定不同的属性值来表征传感器性能、可靠性以及灵敏度的优劣,例如,传感器的性能越好,“传感器型号”属性的属性值就设置的越高。以测量心率的传感器为例,可穿戴电子设备A的心率传感器型号为“XDS019”,可穿戴电子设备B的心率传感器型号为“HK2000H”,传感器“HK2000H”的性能(例如灵敏度或者精度等)要优于传感器“XDS019”,因此,可设定可穿戴电子设备A的“传感器型号”属性值为0.5,可穿戴电子设备B的“传感器型号”属性值为0.8。为了选择传感器性能更优的传感器,最终可以选择属性加权值较高的可穿戴电子设备,反之,如果选择的是属性加权值较低的可穿戴电子设备,也可以将性能更优的“传感器型号”属性值设置的较低。对于“剩余电量”属性,剩余电量的属性值设定,通常与“BatteryLevel”字段数值成正相关,即“BatteryLevel”字段数值越高,剩余电量的属性值越高,但是也可设定为剩余电量的属性值与“BatteryLevel”字段数值成反相关,即“BatteryLevel”字段数值越高,剩余电量的属性值越低。上述的“相关”可以是线性关系,也可以是非线性关系。例如,当可穿戴电子设备的“BatteryLevel”字段数值为78%,其剩余电量的属性值可设定为0.78,剩余电量的属性值也可以根据属性加权值的选择标准来做其他设置。对于“耗电速度”属性,耗电速度的属性值的设定与耗电速度的表征值成反相关,即耗电速度的表征值越高,耗电速度属性值越小,但是也可设定为耗电速度的属性值与耗电速度的表征值成正相关,即耗电速度的表征值越高,耗电速度的属性值越大。上述的“相关”可以是线性关系,也可以是非线性关系。例如,当耗电速度的表征值为“高”时,可设定耗电速度的属性值为0.3,耗电速度的表征值为“低”时,可设定耗电速度属的性值为0.5,耗电速度的属性值,也可以根据属性加权值的选择标准来做其他设置。设备信息的权重,是指在判决过程中分配给各个属性的权值,某个设备信息属性的权重越高,说明在判决过程中该属性影响判决结果所占的比重越大。例如,如果一个可穿戴电子设备的设备信息包括传感器型号,剩余电量和耗电速度,其中,传感器的权重大于剩余电量的权重,且剩余电量的权重大于耗电速度的权重,此时,对于最终选择哪个可穿戴电子设备作为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传感器型号的影响最大。属性加权值,是指在判决过程中设备信息中各个属性的属性值乘以该属性对应的权重后加和得到的结果,属性加权值是中心设备进行判决,确定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的最终依据。举例来说,如果一个可穿戴电子设备的设备信息包括传感器型号,剩余电量和耗电速度,那么该可穿戴电子设备的属性加权值=传感器信号的属性值×传感器型号的权重+剩余电量的属性值×剩余电量的权重+耗电速度的属性值×耗电速度的权重,权重分配和判决原则为:在判决的过程中考虑设备信息中的设备标识和剩余电量,还有耗电速度和传感器型号中的至少一个设备信息属性,对其分配一定的权重进行加权判决,从而确定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或者由用户直接选择确定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具体的权重分配和判决原则如下所述:1)、当设备信息只包括设备标识。根据设备标识确定支持相同功能的至少两个可穿戴电子设备中,既包含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又包含非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则由于非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的性能优于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且对能耗的敏感程度低,则自动将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判决为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并关闭其对应的服务。2)、当设备信息包括设备标识、剩余电量和耗电速度。根据设备标识确定支持相同功能的至少两个可穿戴电子设备中,既包含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又包含非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则由于非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的性能优于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且对能耗的敏感程度低,则自动将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判决为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并关闭其对应的服务。根据设备标识确定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全部是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或者全部是非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时,将根据剩余电量和耗电速度来判决。具体的权重分配和判决原则为:当可穿戴电子设备的剩余电量都很充足,都大于第一阈值(例如大于50%)时,在权重设定时将耗电速度的权重设置为较高,比剩余电量的权重要高,使其在判决过程中处于主要因素,这样经过加权判决,选择耗电速度最低的设备继续执行相应的功能,而将其他设备确定为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当可穿戴电子设备的剩余电量至少一个小于第一阈值(例如小于50%)时,在权重设定时将剩余电量的权重设置为较高,比耗电速度的权重要高,使其在判决过程中处于主要因素,这样经过加权判决,选择剩余电量最高的设备继续执行相应的功能,而将其他设备确定为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当然,上述权重的分配过程中,只能说明在特定的条件下,某一项属性最能影响判决结果,并不能够说明某一项属性就可以决定判决结果,最终判决的结果应是多项设备信息属性进行综合考虑。对于具体的实施方式,由于设备信息属性值设置以及权重分配的方式不同,具体的判决过程也不尽相同,但都应该满足上述权重分配和加权判决的原则。3)、当设备信息包括设备标识、剩余电量和传感器型号。根据设备标识确定支持相同功能的至少两个可穿戴电子设备中,既包含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又包含非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则由于非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的性能优于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且对能耗的敏感程度低,则自动将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判决为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并关闭其对应的服务。根据设备标识确定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全部是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或者全部是非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时,将根据剩余电量和传感器型号来判决。具体的权重分配和判决原则为:当可穿戴电子设备的剩余电量都很充足,都大于第二阈值(例如大于50%)时,在权重设定时将传感器型号的权重设置为较高,比剩余电量的权重要高,使其在判决过程中处于主要因素,这样经过加权判决,选择传感器性能最优的设备继续执行相应的功能,而将其他设备确定为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当当可穿戴电子设备的剩余电量至少一个小于第一阈值(例如小于50%)时,在权重设定时将剩余电量的权重设置为较高,比传感器型号的权重要高,使其在判决过程中处于主要因素,这样经过加权判决,选择剩余电量最高的设备继续执行相应的功能,而将其他设备确定为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当然,上述权重的分配过程中,只能说明在特定的条件下,某一项属性最能影响判决结果,并不能够说明某一项属性就可以决定判决结果,最终判决的结果应是多项设备信息属性进行综合考虑。对于具体的实施方式,由于设备信息属性值设置以及权重分配的方式不同,具体的判决过程也不尽相同,但都应该满足上述权重分配和加权判决的原则。4)、当设备信息包括设备标识和剩余电量、耗电速度、传感器型号。根据设备标识确定支持相同功能的至少两个可穿戴电子设备中,既包含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又包含非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则由于非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的性能优于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且对能耗的敏感程度低,则自动将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判决为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并关闭其对应的服务。根据设备标识确定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全部是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或者全部是非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时,将根据剩余电量、耗电速度、传感器型号来判决。具体的权重分配和判决原则为:当可穿戴电子设备的剩余电量都很充足,都大于第三阈值(例如大于50%)时,在权重设定时将剩余电量的权重和耗电速度的权重设置较低,使其在判决过程中处于次要因素,而将传感器型号属性的权重设置为最高,在判决过程中处于主要因素,这样经过加权判决,选择性能最优的设备继续执行相应的功能,而将其他设备确定为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当可穿戴电子设备的剩余电量都大于第四阈值(例如大于30%)且至少一个小于第三阈值(例如小于50%)时,此时设备的耗电速度将直接影响可穿戴电子设备工作的持续时间,因此在权重分配上将剩余电量的权重和传感器型号的权重设置较低,将耗电速度的权重设为最高,使其在判决过程中处于主要因素,这样经过加权判决,选择耗电速度最低的设备继续执行相应的功能,而将其他设备确定为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当可穿戴电子设备的剩余电量的至少一个小于第四阈值(例如小于30%)时,此时剩余电量是最主要的考虑因素,因此在权重分配上将耗电速度的权重和传感器型号的权重设置较低,将剩余电量属性的权重设置为最高,这样经过加权判决,选择剩余电量最高的设备继续执行相应的功能,而将其他设备确定为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当然,上述权重的分配过程中,只能说明在特定的条件下,某一项属性最能影响判决结果,并不能够说明某一项属性就可以决定判决结果,最终判决的结果应是多项设备信息属性进行综合考虑。对于具体的实施方式,由于设备信息属性值设置以及权重分配的方式不同,具体的判决过程也不尽相同,但都应该满足上述权重分配和加权判决的原则。图1为本发明一种控制可穿戴电子设备的方法实施例一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可以包括:步骤101、中心设备与至少两个可穿戴电子设备建立通信连接后,确定所述至少两个可穿戴电子设备是否支持相同的功能。步骤102、若所述至少两个可穿戴电子设备支持相同的功能,则获取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的设备信息,根据所述设备信息确定至少一个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为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步骤103、关闭所述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上的所述相同的功能对应的服务。首先,中心设备与至少两个可穿戴电子设备分别建立通信连接,进行数据交互。然后,中心设备判断确定至少两个可穿戴电子设备是否支持相同的功能。如果确定至少两个可穿戴电子设备支持相同的功能,则中心设备获取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的设备信息。中心设备根据获取到的设备信息,根据预先设置好的判决原则,确定至少一个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为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最后,中心设备来执行关闭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上的相同的功能对应的服务。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上述步骤,实现了中心设备在至少两个可穿戴电子设备上,对支持相同的功能所对应的服务进行调度和配置管理,有利于节省可穿戴电子设备的能耗。下面采用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对图1所示方法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图2为本发明一种控制可穿戴电子设备的方法实施例二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方案可以包括:步骤201、中心设备与至少两个可穿戴电子设备分别建立通信连接。中心设备和至少两个可穿戴电子设备均支持蓝牙或者蓝牙低功耗协议,中心设备与至少两个可穿戴电子设备分别建立蓝牙连接,组成了一个蓝牙微微网,其中中心设备为蓝牙微微网的主设备,负责建立和维护网络,至少两个可穿戴电子设备均为蓝牙微微网的从设备,可穿戴电子设备可根据其自身的功能和所支持的服务向中心设备上报数据或者与中心设备进行数据交互。步骤202、获取所述至少两个可穿戴电子设备的服务列表,并根据所述服务列表确定所述至少两个可穿戴电子设备是否支持相同的服务。中心设备会向各可穿戴电子设备分别发送通用属性模型(GenericAttributeProfile,简称:GATT)所有服务发现(DiscoveryAllPrimaryServices)请求命令,请求获取各可穿戴电子设备所支持的服务列表,其中列表可以是一个或者是多个形式存在。另外,获取到的服务不仅以列表的形式存在,还可以是其他形式存在,在此不加以限制。各可穿戴电子设备接收到该请求命令后,分别向中心设备发送通用属性模型(GATT)所有服务发现响应消息,该响应消息中携带了各可穿戴电子设备所支持的服务列表。中心设备根据获取到的各可穿戴电子设备所支持的服务列表后,判断确定各可穿戴电子设备是否支持相同的服务,其中是否支持相同的服务可以为一个支持或者多个支持,在此不加以限制。如果有,执行步骤203,如果没有,执行结束步骤207。步骤203、获取支持相同的服务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的、对应所述相同服务的属性列表,并根据所述属性列表,确定所述支持相同的服务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所支持的相同的服务是否有相同的属性。中心设备分别向支持相同的服务的可穿戴电子设备发送GATT服务所有属性发现(DiscoverAllCharacteristicofServices)请求命令,请求获取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的服务的属性列表,其中列表可以是一个或者是多个形式存在。另外,获取到的属性不仅以列表的形式存在,还可以是其他形式存在,在此不加以限制。各可穿戴电子设备在接收到该请求命令后,向中心设备发送GATT服务所有属性发现响应消息,该响应消息中携带有各可穿戴电子设备的服务的属性列表。中心设备根据获取到的各可穿戴电子设备的服务的属性列表后,判断确定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中所支持的相同的服务是否有完全相同的属性,如果完全相同,执行步骤204,如果不完全相同,执行结束步骤207。步骤204、确定所述支持相同的服务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支持相同的功能。中心设备判断确定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中所支持的相同的服务有完全相同的属性后,确定支持相同的服务的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支持相同的功能。步骤205、获取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的设备信息,根据所述设备信息确定至少一个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为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中心设备向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电子设备调用获取命令,该获取命令指示获取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电子设备的设备信息。其中,该设备信息包括设备标识和剩余电量,还包括耗电速度和传感器型号中的至少一个。中心设备根据获取到的上述设备信息,确定至少一个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为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具体的,中心设备根据每个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电子设备的设备信息对应的属性值,以及每一类设备信息的权重,根据判决原则,通过设备信息中各个属性的属性值乘以该属性对应的权重后加和得到的属性加权值的结果,根据该结果,从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电子设备中确定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步骤206、关闭所述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上的所述相同的功能对应的服务。中心设备根据步骤205的判决结果,向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上支持相同的功能服务数据的逻辑链路控制与适配协议层(LogicalLinkControl&AdaptationProtocol,简称:L2CAP)连接中发送断开连接请求(DisconnectionRequest),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收到该请求后返回断开连接响应(DisconnectionResponse),断开该L2CAP连接,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上的相同的功能对应的服务被关闭。本实施例通过中心设备和至少两个可穿戴电子设备分别建立通信连接,中心设备分别获取至少两个可穿戴电子设备所支持的服务列表,并根据服务列表确定该至少两个可穿戴电子设备是否支持相同的服务,如果支持相同的服务,中心设备获取支持相同的服务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的、对应相同服务的属性列表,若判断所支持的相同的服务有完全相同的属性,则确定该至少两个可穿戴电子设备支持相同的功能。接着,中心设备获取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的设备信息,其中,中心设备根据每个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电子设备的设备信息对应的属性值,以及每一类设备信息的权重,根据判决原则,通过设备信息中各个属性的属性值乘以该属性对应的权重后加和得到的属性加权值的结果,根据该结果,从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电子设备中确定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最后中心设备执行关闭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上的相同的功能对应的服务。实现了至少两个可穿戴电子设备并且同时工作的情况下的自动配置和功能调度问题,从而在不影响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的情况下尽可能的降低可穿戴电子设备的能耗。以下给出几组实例,举例说明权重分配和进行判决并且确定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的过程:(1)在同一个蓝牙微微网中包含了A、B、C3个可穿戴电子设备,它们分别与中心设备建立蓝牙连接。其中设备A为智能手表、设备B为智能手环、设备C为血压仪。这3个可穿戴电子设备都支持心率测量的服务(HeartRateService,简称:HRS),并且都装配有心率传感器。中心设备获取到的这3个可穿戴电子设备的设备信息如下表所示:由上表所示,设备A和B的设备标识属性值为1,代表这两个设备为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设备C的设备标识属性值为2,代表设备C为非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根据上述对设备信息的权重和属性加权值设定的规则,在这种情况下,确定设备A和设备B为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进而关闭设备A和设备B上的心率服务HRS。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并不限定确定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的个数,即并不限定只保留一个可穿戴电子设备的服务工作。(2)在同一个蓝牙微微网中包含了A、B2个可穿戴电子设备,它们分别与中心设备建立蓝牙连接。其中设备A为智能手表、设备B为智能眼镜。这2个可穿戴电子设备都支持提醒通知服务(AlertNotificationService,简称:ANS),并且不用到传感器。中心设备获取到的这2个可穿戴电子设备的设备信息如下表所示:由上表所示,设备A、B的设备标识属性值均为1,代表这2个设备均为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而且上述2个可穿戴电子设备的剩余电量属性值均处于第一阈值之上(设定第一阈值为0.5)。根据上述对设备信息的权重和属性加权值设定的规则,在这种情况下,增加耗电速度对应的权值,将其设为最高的权值,则设备信息中的属性对应的权值如下表所示:权值设定好后开始计算属性加权值,得到最终的属性加权值,具体过程为:设备A的属性加权值:1×0.1+0.75×0.2+0.4×0.7=0.53;设备B的属性加权值:1×0.1+0.62×0.2+0.25×0.7=0.399。其中设备A的属性加权值最高,则确定设备B为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进而关闭设备B上的提醒通知服务ANS。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所用的判决过程都将属性加权值小的可穿戴电子设备确定为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在某些情况下,会将属性加权值大的设备确定为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这取决于设备信息中的属性值的设定。另外,本发明实施例并不限定确定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的个数,即并不限定只保留一个可穿戴电子设备的服务工作。(3)在同一个蓝牙微微网中包含了A、B、C3个可穿戴电子设备,它们分别与中心设备建立蓝牙连接。其中设备A为智能手表、设备B为智能手环、设备C为智能背带。这3个可穿戴电子设备都支持心率测量的服务HRS,并且都装配有心率传感器。中心设备获取到的这3个可穿戴电子设备的设备信息如下表所示:由上表所示,设备A、B、C的设备标识属性值均为1,代表这3个设备均为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设备A和设备B的剩余电量属性值均处于第二阈值之上(设定第二阈值为0.5),而设备C的剩余电量属性值处于第二阈值之下(设定第二阈值为0.5),上述3个可穿戴电子设备的剩余电量属性值处于不同的阈值区间之中。根据上述对设备信息的权重和属性加权值设定的规则,在这种情况下,以最低的阈值区间所对应的判断标准为准,即增加剩余电量属性对应的权值,将其设为最高的权值,则设备信息对应的权值如下表所示:权值设定好后开始计算属性加权值,得到最终的属性加权值,具体过程为:设备A的属性加权值:1×0.1+0.75×0.7+0.4×0.2=0.705;设备B的属性加权值:1×0.1+0.62×0.7+0.25×0.2=0.584;设备C的属性加权值:1×0.1+0.43×0.7+0.25×0.2=0.451。其中设备A的属性加权值最高,则确定设备B和设备C为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进而关闭设备B和设备C上的心率服务HRS。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所用的判决过程都将属性加权值小的可穿戴电子设备确定为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在某些情况下,会将属性加权值大的设备确定为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这取决于设备信息和中的属性值的设定。另外,本发明实施例并不限定确定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的个数,即并不限定只保留一个可穿戴电子设备的服务工作。(4)在同一个蓝牙微微网中包含了A、B、C3个可穿戴电子设备,它们分别与中心设备建立蓝牙连接。其中设备A为智能手表、设备B为智能手环、设备C为血压仪。这3个可穿戴电子设备都支持心率测量的服务(HeartRateService,简称:HRS),并且都装配有心率传感器。中心设备获取到的这3个可穿戴电子设备的设备信息如下表所示:由上表所示,设备A和B的设备标识属性值为1,代表这两个设备为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设备C的设备标识属性值为2,代表设备C为非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根据上述对设备信息的权重和属性加权值设定的规则,在这种情况下,设备标识属性对应的权值设为最高,可设为1,其他属性对应的权值设为0,则设备信息和中的属性对应的权值如下表所示:权值设定好后开始计算属性加权值,得到最终的属性加权值,具体过程为:设备A的属性加权值:1×1+0.6×0+0.45×0+0.4×0=1;设备B的属性加权值:1×1+0.5×0+0.62×0+0.25×0=1;设备C的属性加权值:2×1+0.8×0+0.8×0+0.65×0=2。其中设备C的属性加权值最高,则确定设备A和设备B为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进而关闭设备A和设备B上的心率服务HRS。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所用的判决过程都将属性加权值小的可穿戴电子设备确定为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在某些情况下,会将属性加权值大的设备确定为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这取决于设备信息中的属性值的设定。另外,本发明实施例并不限定确定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的个数,即并不限定只保留一个可穿戴电子设备的服务工作。(5)在同一个蓝牙微微网中包含了A、B、C3个可穿戴电子设备,它们分别与中心设备建立蓝牙连接。其中设备A为智能手表、设备B为智能手环、设备C为智能背带。这3个可穿戴电子设备都支持心率测量的服务HRS,并且都装配有心率传感器。中心设备获取到的这3个可穿戴电子设备的设备信息如下表所示:由上表所示,设备A、B、C的设备标识属性值均为1,代表这3个设备均为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而且上述3个可穿戴电子设备的剩余电量属性值均处于第一阈值之上(设定第一阈值为0.5)。根据上述对设备信息的权重和属性加权值设定的规则,在这种情况下,增加传感器型号对应的权值,将其设为最高的权值,则设备信息和中对应的权值如下表所示:权值设定好后开始计算属性加权值,得到最终的属性加权值,具体过程为:设备A的属性加权值:1×0.1+0.6×0.7+0.78×0.1+0.4×0.1=0.638;设备B的属性加权值:1×0.1+0.5×0.7+0.68×0.1+0.25×0.1=0.543;设备C的属性加权值:1×0.1+0.8×0.7+0.8×0.1+0.65×0.1=0.805。其中设备C的属性加权值最高,则确定设备A和设备B为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进而关闭设备A和设备B上的心率服务HRS。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所用的判决过程都将属性加权值小的可穿戴电子设备确定为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在某些情况下,会将属性加权值大的设备确定为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这取决于设备信息和中的属性值的设定。另外,本发明实施例并不限定确定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的个数,即并不限定只保留一个可穿戴电子设备的服务工作。(6)在同一个蓝牙微微网中包含了A、B、C3个可穿戴电子设备,它们分别与中心设备建立蓝牙连接。其中设备A为智能手表、设备B为智能手环、设备C为智能背带。这3个可穿戴电子设备都支持心率测量的服务HRS,并且都装配有心率传感器。中心设备获取到的这3个可穿戴电子设备的设备信息和如下表所示:由上表所示,设备A、B、C的设备标识属性值均为1,代表这3个设备均为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从上述3个可穿戴电子设备的耗电速度属性值来看,设备B的耗电速度最快,设备C的耗电速度最慢,而且上述3个可穿戴电子设备的剩余电量属性值均处于第三阈值和第四阈值之间(设定第三阈值为0.5,第四阈值为0.3)。根据上述对设备信息的权重和属性加权值设定的规则,在这种情况下,增加耗电速度属性对应的权值,将其设为最高的权值,则设备信息中的属性对应的权值如下表所示:权值设定好后开始计算属性加权值,得到最终的属性加权值,具体过程为:设备A的属性加权值:1×0.1+0.6×0.1+0.45×0.2+0.4×0.6=0.49;设备B的属性加权值:1×0.1+0.5×0.1+0.4×0.2+0.25×0.6=0.38;设备C的属性加权值:1×0.1+0.8×0.1+0.38×0.2+0.65×0.6=0.646。其中设备C的属性加权值最高,则确定设备A和设备B为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进而关闭设备A和设备B上的心率服务HRS。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所用的判决过程都将属性加权值小的可穿戴电子设备确定为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在某些情况下,会将属性加权值大的设备确定为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这取决于设备信息和中的属性值的设定。另外,本发明实施例并不限定确定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的个数,即并不限定只保留一个可穿戴电子设备的服务工作。(7)在同一个蓝牙微微网中包含了A、B、C3个可穿戴电子设备,它们分别与中心设备建立蓝牙连接。其中设备A为智能手表、设备B为智能手环、设备C为智能背带。这3个可穿戴电子设备都支持心率测量的服务HRS,并且都装配有心率传感器。中心设备获取到的这3个可穿戴电子设备的设备信息如下表所示:由上表所示,设备A、B、C的设备标识属性值均为1,代表这3个设备均为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设备A和设备B的剩余电量属性值均处于第三阈值之上(设定第三阈值为0.5),而设备C的剩余电量属性值处于第四阈值之下(设定第二阈值为0.3),上述3个可穿戴电子设备的剩余电量属性值处于不同的阈值区间之中。根据上述对设备信息的权重和属性加权值设定的规则,在这种情况下,以最低的阈值区间所对应的判断标准为准,即增加剩余电量属性对应的权值,将其设为最高的权值,则设备信息对应的权值如下表所示:权值设定好后开始计算属性加权值,得到最终的属性加权值,具体过程为:设备A的属性加权值:1×0.1+0.6×0.1+0.65×0.5+0.4×0.3=0.655;设备B的属性加权值:1×0.1+0.5×0.1+0.57×0.5+0.25×0.3=0.5125;设备C的属性加权值:1×0.1+0.8×0.1+0.28×0.5+0.65×0.3=0.515。其中设备A的属性加权值最高,则确定设备B和设备C为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进而关闭设备B和设备C上的心率服务HRS。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所用的判决过程都将属性加权值小的可穿戴电子设备确定为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在某些情况下,会将属性加权值大的设备确定为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这取决于设备信息和中的属性值的设定。另外,本发明实施例并不限定确定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的个数,即并不限定只保留一个可穿戴电子设备的服务工作。图3为本发明一种控制可穿戴电子设备的方法实施例三的流程图。在本发明实施例二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来举例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中心设备为智能手机,可穿戴电子设备为智能手表和智能腕带。其中智能手机充当主设备角色,智能腕带和智能手表两个可穿戴电子设备充当从设备角色。智能腕带装配有心率传感器和计步传感器,心率传感器用于测量用户的心率,并将所测结果记录下来,实时或者定期上报给智能手机或者存储在智能腕带的本地存储介质中(如果智能腕带具有本地存储功能);计步传感器用户记录和测量用户走路或者跑步的步数以及步速,并且可根据上述参数计算出用户在运动过程中的卡路里消耗情况,将记录和计算得到的步数、步速以及消耗卡路里的数值实时或者定期上报给智能手机或者存储在智能腕带的存储介质中(如果智能腕带具有本地存储功能)。所述智能腕带的主要功能为依靠上述传感器所测量、采集和计算出来的用户的生理指标数据,进行运动管理、健康管理以及睡眠质量管理。智能手表的智能化程度比智能腕带要高,其自身的存储单元中安装了Google公司开发的Android操作系统,或者Apple公司开发的iOS操作系统,或者其他公司开发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可与智能手机进行数据交互,支持来电提醒、阅读未读信息以及手机脱离自身范围的告警提醒等功能,同时所述智能手表也集成了心率传感器,用于测量用户心率,监控用户的健康和运动状况。如图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步骤包括:步骤301、智能手机与智能手表以及智能手机与智能腕带分别建立蓝牙连接,组成蓝牙微微网。首先,智能手机、智能手表和智能腕带均开启蓝牙模块。在这里,由于可穿戴电子设备的功能、智能化程度差异较大,对于不同的可穿戴电子设备,其发现、配对和建立连接的过程也不尽相同。以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应用场景为例,智能手表为智能化程度较高的可穿戴电子设备,并且为有屏设备,而智能腕带为智能化程度较低的可穿戴电子设备,且为无屏设备。对于智能手表,其发现、配对和建立连接的过程同手机与手机之间蓝牙建立连接的过程。具体的过程为,智能手机按照一定的时间周期和一定的频率向外广播搜索消息,智能手表在接收到智能手机广播的搜索消息后向智能手机发送搜索响应消息,所述搜索响应消息中携带了智能手表蓝牙模块的蓝牙地址以及时钟信息,智能手机收到智能手表的搜索响应消息,即完成了设备发现。这时用户可在智能手机的屏上点击建立连接,智能手机会将自己的蓝牙地址和蓝牙时钟发送给智能手表,让智能手表与智能手机的时钟同步,建立智能手机与智能手表之间的蓝牙通信链路,同时智能手机随机生成PIN码,并将该PIN码发送给智能手表,智能手表在接收到该消息后会将该PIN码显示在智能手表的屏幕上,用户可在智能手机与智能手表的屏幕上核对PIN码是否一致,从而验证连接的有效性,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配对”过程。配对过程结束后,用户在智能手表上会选择接受还是拒绝蓝牙连接,若选择接受,则智能手机和智能手表之间就建立了蓝牙连接,两台设备可以通过蓝牙进行数据交互。对于智能腕带,由于是无屏设备,其配对过程无需要传输PIN码。具体的过程为,在智能腕带上会存在一个按钮,用户在按下该按钮后,智能腕带会进入一个配对时间窗,在这个时间窗中,智能腕带会侦听所有蓝牙设备发来的搜索消息,并返回搜索响应。这时智能手机广播搜索消息,智能腕带在接收到该搜索消息后向智能手机发送搜索响应消息,所述搜索响应消息中携带了智能腕带蓝牙模块的蓝牙地址以及时钟信息,然后智能手机会向智能腕带发送寻呼请求,所述寻呼请求携带了智能手机蓝牙模块的蓝牙地址和时钟消息,以便让智能腕带的时钟同步,这样,智能手机与智能腕带之间就建立了蓝牙链路,智能手机向智能腕带发送连接请求,智能腕带回复连接响应,双方就可以通过蓝牙进行数据交互。上述过程都是在智能腕带的配对时间窗期间内完成的,一旦过了配对时间窗,智能腕带将不响应任何请求,建立连接过程也宣告失败,必须重新开始上述过程。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选择何种蓝牙发现、配对和建立连接的方式不取决于可穿戴电子设备的类型,而是和具体的可穿戴电子设备的功能配置相关的。举例来说,并不是所有的智能手表都是带屏的智能化程度较高的可穿戴电子设备,对于那些无屏的或者屏幕只用来显示时间的智能手表,就通过上述第二种方式进行蓝牙发现、配对和建立连接过程。而对于那些智能化程度较高、带有屏幕的智能腕带,也通过上述第一种方式进行蓝牙发现、配对和建立连接过程。步骤302、智能手机获取智能手表和智能腕带所支持的服务列表,并根据服务列表确定智能手表和智能腕带是否支持相同的服务。具体的获取服务列表过程请参见本发明实施例二中的步骤202。如果有支持相同的服务,则执行步骤303,如果没有支持相同的服务,则执行结束步骤307。智能手表支持的服务包括:提醒通知服务(AlertNotificationService,简称:ANS)、电量服务(BatteryService,简称:BAS)、当前时间服务(CurrentTimeService,简称:CTS)、设备信息服务(DeviceInformationService,简称:DIS)、心率服务(HeartRateService,简称:HRS)、即时提醒服务(ImmediateAlertService,简称:IAS)、电话提醒状态服务(PhoneAlertStatusService,简称:PASS)和参考时间更新服务(ReferenceTimeUpdateService,简称:RTUS)。智能腕带支持的服务包括BAS服务、DIS服务、HRS服务和跑步速度和步数服务(RunningSpeedandCadenceService,简称:RSCS)。智能手机在获取智能手表和智能腕带支持的服务列表后,检测到两个设备共同支持的服务BAS、DIS和HRS服务,其中BAS和DIS服务是基础服务,是每个设备都有的服务,因此得出真正两个设备共同支持的服务为心率服务HRS。步骤303、智能手机获取智能手表和智能腕带中支持相同的服务所对应的属性列表,并根据属性列表,确定所支持的相同的服务中是否有相同的属性。具体的获取属性列表过程请参见本发明实施例二中的步骤203。如果有完全相同的属性,则执行步骤304,如果不完全相同,则执行结束步骤307。智能手表和智能腕带两个可穿戴电子设备所支持的HRS服务的属性包括:心率测量(HeartRateMeasurement,简称:HRM)、身体传感位置(BodySensorLocation,简称:BSL)和心率和步数模型(HeartRateCP,简称:HRCP),确定智能手表和智能腕带所支持的HRS服务的属性完全相同。步骤304、智能手机确定支持相同的服务的智能手表和智能腕带支持相同的功能。智能手机判断确定智能手表和智能腕带所支持的相同的服务有完全相同的属性后,因此得出两个设备的HRS服务执行的是完全相同的功能。步骤305、智能手机获取支持相同的功能的智能手表和智能腕带的设备信息,根据获取到的设备信息确定哪个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为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获取到的设备信息如下所示。智能手表的设备标识为“SmartWatch”,智能腕带的设备标识为“WristSling”。智能手表所装配的传感器型号为“HK2000H”,智能腕带的传感器型号为“XDS019”。智能手表当前的剩余电量为“44%”,智能腕带当前的剩余电量为“40%。经过相同的时间段后,智能手表的电量从44%下降到40%,而智能腕带的电量从40%下降到39%,因此得出结论智能手表的耗电速度为“中”(Mediate,M),而智能腕带的耗电速度为“低”(Low,L)。根据预先设置好的判决原则,确定两个设备均为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两个设备的剩余电量均处在30%-50%这一阈值范围内,两个设备的耗电速度的等级不同,两个设备的传感器型号不同。当剩余电量均处在30%-50%这一阈值范围内时,耗电速度对应的权重最高,剩余电量的权重和传感器型号的权重较低,因此经过经过加权判决,得到最终的属性加权值,确定启用智能腕带的HRS服务,相应地关闭智能手表的HRS服务。步骤306、智能手机根据步骤305的判决结果,对智能手表和智能腕带的HRS服务进行调度配置,关闭智能手表上的HRS服务。具体的关闭过程请参见本发明实施例二中的步骤206。本实施例通过智能手机和智能手表以及智能手机和智能腕带分别建立通信连接,智能手机分别获取智能手表和智能腕带所支持的服务列表,并根据服务列表确定智能手表和智能腕带是否支持相同的服务,如果支持相同的服务,智能手机获取智能手表和智能腕带对应相同服务的属性列表,若判断所支持的相同的服务有完全相同的属性,则确定智能手表和智能腕带支持相同功能的服务。接着,智能手机获取智能手表和智能腕带的设备信息,其中,智能手机根据每个设备信息对应的属性值,以及每一类设备信息的权重,根据判决原则,通过设备信息中各个属性的属性值乘以该属性对应的权重后加和得到的属性加权值的结果,根据该结果,从支持相同的功能的智能手表和智能腕带中确定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最后智能手机执行关闭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上的相同的功能对应的服务。实现了智能手表和智能腕带同时工作的情况下的自动配置和功能调度问题,从而在不影响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的情况下尽可能的降低可穿戴电子设备的能耗。图4为本发明一种控制可穿戴电子设备的方法实施例四的流程图。在本发明实施例二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来举例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考虑没有传感器参与的可穿戴电子设备服务的调度配置。中心设备为智能手机,可穿戴电子设备为智能手表和智能腕带。其中智能手机充当主设备角色,智能手表和智能眼镜两个可穿戴电子设备充当从设备角色。智能手表和智能眼镜的存储器单元中都安装了Google公司开发的Android操作系统,或者Apple公司开发的iOS操作系统,或者其他公司开发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可与智能手机进行数据交互,支持来电提醒、阅读未读信息以及手机脱离自身范围的告警提醒等功能。如图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步骤包括:步骤401、智能手机与智能手表以及智能手机与智能眼镜分别建立蓝牙连接,组成蓝牙微微网。具体过程请参见本发明实施例三中的步骤301。步骤402、智能手机获取智能手表和智能眼镜所支持的服务列表,并根据服务列表确定智能手表和智能眼镜是否支持相同的服务。具体的服务发现过程请参见本发明实施例二中的步骤202。如果有支持相同的服务,则执行步骤403,如果没有支持相同的服务,则执行结束步骤407。智能手表支持的服务包括提醒通知服务(AlertNotificationService,简称:ANS)、提醒通知服务(AlertNotificationService,简称:ANS)、当前时间服务(CurrentTimeService,简称:CTS)、设备信息服务(DeviceInformationService,简称:DIS)、心率服务(HeartRateService,简称:HRS)、即时提醒服务(ImmediateAlertService,简称:IAS)、电话提醒状态服务(PhoneAlertStatusService,简称:PASS)和参考时间更新服务(ReferenceTimeUpdateService,简称:RTUS)。智能眼镜支持的服务包括ANS服务、BAS服务、CTS服务、DIS服务、PASS服务以及视频分发服务模型(VideoDistributionProfile,简称:VDP)、客户识别模块(SubscriberIdentityModule,简称:SIM)接入服务模型(SIMAccessProfile,简称:SAP)和人机接口设备(HumanInterfaceDevice,简称:HID)服务模型(HIDDeviceProfile,简称:HDP)。智能手机在获取智能手表和智能眼镜支持的服务列表后,检测到两个设备共同支持的服务ANS、BAS、DIS和PASS服务,其中BAS和HRS服务是基础服务,是每个设备都有的服务,因此得出真正两个设备共同支持的服务为提醒通知服务ANS和电话提醒状态服务PASS。步骤403、智能手机获取智能手表和智能眼镜中支持相同的服务所对应的属性列表,并根据属性列表,确定所支持的相同的服务中是否有相同的属性。具体的获取属性列表过程请参见本发明实施例二中的步骤203。如果有完全相同的属性,则执行步骤404,如果不完全相同,则执行结束步骤407。智能手表和智能眼镜两个可穿戴电子设备所支持的ANS服务的属性包括:新提醒(NewAlert)、未读提醒(SupportedUnreadAlert)和提醒通知模型(AlertNotificationCP),且属性的属性均相同。所支持的PASS服务的属性包括:提醒状态(AlertStatus)、铃声模型(RingerCP)和铃声设定(RingerSetting),确定智能手表和智能眼镜所支持的HRS服务的属性完全相同。步骤404、智能手机确定支持相同的服务的智能手表和智能眼镜支持相同的功能。智能手机判断确定智能手表和智能眼镜所支持的相同的服务有完全相同的属性后,因此得出两个设备的ANS服务和PASS服务执行的是完全相同的功能。步骤405、智能手机获取支持相同的服务的智能手表和智能眼镜的设备信息,根据获取到的设备信息确定哪个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为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获取到的设备信息如下所示。智能手表的设备标识为“SmartWatch”,智能眼镜的设备标识为“SmartGlasses”。智能手表的剩余电量为55%,而智能眼镜的剩余电量为28%。经过相同的时间段后,智能手表的电量从65%下降到55%,而智能腕带的电量从30%下降到28%,因此得出结论智能手表的耗电速度为“中”(Mediate,M),而智能眼镜的耗电速度为“低”(Low,L)。根据预先设置好的判决原则,确定智能手表的剩余电量(55%)处于第一阈值之上,而智能眼镜的剩余电量为28%,处于第一阈值之下,智能手表和智能眼镜的剩余电量处在不同的阈值区间时,以最低的阈值区间所对应的判决原则来设置权值,将剩余电量的权重设为最高,因此经过加权判决,得到最终的属性加权值,确定启用智能手表的ANS和PASS服务,相应地关闭智能眼镜的ANS和PASS服务。步骤406、智能手机根据步骤405的判决结果,对智能手表和智能眼镜的ANS和PASS服务进行调度配置,关闭智能眼镜上的ANS和PASS服务。具体的关闭过程请参见本发明实施例二中的步骤206。本实施例通过智能手机和智能手表以及智能手机和智能眼镜分别建立通信连接,智能手机分别获取智能手表和智能眼镜所支持的服务列表,并根据服务列表确定智能手表和智能眼镜是否支持相同的服务,如果支持相同的服务,智能手机获取智能手表和智能眼镜对应相同服务的属性列表,若判断所支持的相同的服务有完全相同的属性,则确定智能手表和智能眼镜支持相同功能的服务。接着,智能手机获取智能手表和智能眼镜的设备信息,其中,智能手机根据每个设备信息对应的属性值,以及每一类设备信息的权重,根据判决原则,通过设备信息中各个属性的属性值乘以该属性对应的权重后加和得到的属性加权值的结果,根据该结果,从支持相同的功能的智能手表和智能眼镜中确定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最后智能手机执行关闭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上的相同的功能对应的服务。实现了智能手表和智能眼镜同时工作的情况下的自动配置和功能调度问题,从而在不影响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的情况下尽可能的降低可穿戴电子设备的能耗。图5为本发明一种中心装置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中心装置01可以包括:连接模块11、确定模块12、处理模块13。其中,连接模块11用于与至少两个可穿戴电子设备建立通信连接。确定模块12,用于确定所述至少两个可穿戴电子设备是否支持相同的功能。处理模块13,用于若所述至少两个可穿戴电子设备支持相同的功能,则获取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的设备信息,根据所述设备信息确定至少一个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为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关闭所述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上的所述相同的功能对应的服务。本实施例的中心装置,可以用于执行图1所示方法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此处不再赘述。图6为本发明一种中心装置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中心装置01在图5所示中心设备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确定模块12可以包括:第一确定单元121、第二确定单元122、第三确定单元123。其中,第一确定单元121,用于获取所述至少两个可穿戴电子设备的服务列表,并根据所述服务列表确定所述至少两个可穿戴电子设备是否支持相同的服务。第二确定单元122,用于如果所述至少两个可穿戴电子设备支持相同的服务,获取支持相同的服务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的、对应所述相同服务的属性列表,并根据所述属性列表,确定所述支持相同的服务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所支持的相同的服务是否有相同的属性。第三确定单元123,用于如果有相同的属性,确定所述支持相同的服务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支持相同的功能。其中,当所述设备信息只包括设备标识时,处理模块12用于若根据所述设备标识确定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中,包括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和非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则将所述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作为所述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当所述设备信息包括设备标识和剩余电量,还包括耗电速度和传感器型号中的至少一个时,处理模块12,用于根据每个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电子设备的设备信息对应的属性值,以及每一类设备信息的权重,获取每个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对应的属性加权值;根据每个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对应的属性加权值,从所述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电子设备中确定所述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当所述设备信息包括设备标识、剩余电量和耗电速度时,处理模块12,用于若根据所述设备标识确定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包括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和非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则将所述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作为所述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若根据所述设备标识确定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全部是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或者全部是非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根据每个支持相同功能的可穿戴式设备的剩余电量,耗电速度,剩余电量与属性值的对应关系,耗电速度与属性值的对应关系,耗电速度的权重和剩余电量的权重,获取每个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对应的属性加权值,根据每个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对应的属性加权值,从所述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电子设备中确定所述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其中,当所述支持相同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的剩余电量都大于第一阈值时,所述耗电速度的权重比所述剩余电量的权重高;当所述支持相同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的剩余电量中的至少一个小于第一阈值时,所述剩余电量的权重比所述耗电速度高。当所述设备信息包括设备标识、剩余电量和传感器型号时,处理模块12,用于若根据所述设备标识确定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包括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和非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则将所述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作为所述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若根据所述设备标识确定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全部是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或者全部是非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根据每个支持相同功能的可穿戴式设备的剩余电量,传感器型号,剩余电量与属性值的对应关系,传感器型号与属性值的对应关系,耗电速度的权重和传感器型号的权重,获取每个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对应的属性加权值,根据每个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对应的属性加权值,从所述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电子设备中确定所述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其中,当所述支持相同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的剩余电量都大于第二阈值时,所述传感器型号的权重比所述剩余电量的权重高;当所述支持相同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的剩余电量中至少一个小于第二阈值时,所述剩余电量的权重比所述传感器的权重高。当所述设备信息包括设备标识和剩余电量、耗电速度、传感器型号时,处理模块12,用于若根据所述设备标识确定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包括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和非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则将所述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作为所述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若根据所述设备标识确定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全部是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或者全部是非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根据每个支持相同功能的可穿戴式设备的剩余电量,耗电速度,传感器型号,剩余电量与属性值的对应关系,耗电速度与属性值的对应关系,传感器型号与属性值的对应关系,耗电速度的权重,剩余电量的权重和传感器型号的权重,获取每个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对应的属性加权值,根据每个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对应的属性加权值,从所述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电子设备中确定所述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其中,当所述支持相同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的剩余电量都大于第三阈值时,所述传感器型号的权重,比所述剩余电量的权重和所述耗电速度的权重都高;当所述支持相同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的剩余电量都大于第四阈值且至少一个小于所述第三阈值,且所述第四阈值小于所述第三阈值时,所述耗电速度的权重,比所述剩余电量的权重和所述传感器型号的权重都高;当所述支持相同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的剩余电量的至少一个小于所述第四阈值,所述剩余电量的权重,比所述耗电速度的权重和所述传感器型号的权重都高。本实施例的中心装置,可以用于执行图2所示方法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此处不再赘述。图7为本发明一种中心设备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该中心设备02包括:总线024、以及连接到总线024的处理器021、存储器022和收发器023。其中,收发器023,用于与至少两个可穿戴电子设备建立通信连接。处理器021,在所述收发器建立所述通信连接后,确定所述至少两个可穿戴电子设备是否支持相同的功能;若所述至少两个可穿戴电子设备支持相同的功能,则获取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的设备信息,根据所述设备信息确定至少一个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为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收发器023,还用于向所述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发送关闭指令,以关闭所述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上的所述相同的功能对应的服务。进一步的,处理器021具体用于:获取所述至少两个可穿戴电子设备所支持的服务列表,并根据所述服务列表确定所述至少两个可穿戴电子设备是否支持相同的服务;如果所述至少两个可穿戴电子设备支持相同的服务,获取支持相同的服务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的、对应所述相同服务的属性列表,并根据所述属性列表,确定所述支持相同的服务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所支持的相同的服务是否有相同的属性;如果有相同的属性,确定所述支持相同的服务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支持相同的功能。其中,当所述设备信息只包括设备标识时,处理器021,用于若根据所述设备标识确定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中,包括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和非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则将所述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作为所述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当所述设备信息包括设备标识和剩余电量,还包括耗电速度和传感器型号中的至少一个时,处理器021,用于根据每个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电子设备的设备信息对应的属性值,以及每一类设备信息的权重,获取每个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对应的属性加权值;根据每个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对应的属性加权值,从所述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电子设备中确定所述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当所述设备信息包括设备标识包括设备标识、剩余电量和耗电速度时,处理器021,用于若根据所述设备标识确定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包括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和非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则将所述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作为所述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若根据所述设备标识确定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全部是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或者全部是非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根据每个支持相同功能的可穿戴式设备的剩余电量,耗电速度,剩余电量与属性值的对应关系,耗电速度与属性值的对应关系,耗电速度的权重和剩余电量的权重,获取每个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对应的属性加权值,根据每个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对应的属性加权值,从所述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电子设备中确定所述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其中,当所述支持相同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的剩余电量都大于第一阈值时,所述耗电速度的权重比所述剩余电量的权重高;当所述支持相同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的剩余电量中的至少一个小于第一阈值时,所述剩余电量的权重比所述耗电速度高。当所述设备信息包括设备标识包括设备标识、剩余电量和传感器型号时,处理器021,用于若根据所述设备标识确定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包括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和非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则将所述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作为所述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若根据所述设备标识确定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全部是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或者全部是非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根据每个支持相同功能的可穿戴式设备的剩余电量,传感器型号,剩余电量与属性值的对应关系,传感器型号与属性值的对应关系,耗电速度的权重和传感器型号的权重,获取每个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对应的属性加权值,根据每个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对应的属性加权值,从所述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电子设备中确定所述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其中,当所述支持相同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的剩余电量都大于第二阈值时,所述传感器型号的权重比所述剩余电量的权重高;当所述支持相同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的剩余电量中至少一个小于第二阈值时,所述剩余电量的权重比所述传感器的权重高。当所述设备信息包括设备标识包括设备标识和剩余电量、耗电速度和传感器型号时,处理器021,用于若根据所述设备标识确定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包括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和非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则将所述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作为所述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若根据所述设备标识确定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全部是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或者全部是非随身可穿戴电子设备;根据每个支持相同功能的可穿戴式设备的剩余电量,耗电速度,传感器型号,剩余电量与属性值的对应关系,耗电速度与属性值的对应关系,传感器型号与属性值的对应关系,耗电速度的权重,剩余电量的权重和传感器型号的权重,获取每个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对应的属性加权值,根据每个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对应的属性加权值,从所述支持相同的功能的可穿戴电子设备中确定所述目标可穿戴电子设备;其中,当所述支持相同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的剩余电量都大于第三阈值时,所述传感器型号的权重,比所述剩余电量的权重和所述耗电速度的权重都高;当所述支持相同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的剩余电量都大于第四阈值且至少一个小于所述第三阈值,且所述第四阈值小于所述第三阈值时,所述耗电速度的权重,比所述剩余电量的权重和所述传感器型号的权重都高;当所述支持相同功能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的剩余电量的至少一个小于所述第四阈值,所述剩余电量的权重,比所述耗电速度的权重和所述传感器型号的权重都高。本实施例的中心设备,可以用于执行上述所示方法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此处不再赘述。在本发明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硬件加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上述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的集成的单元,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上述软件功能单元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或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仅以上述各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上述描述的装置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