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巡检簇构建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2601192阅读:253来源:国知局
一种巡检簇构建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巡检簇构建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移动通信基站的建设是我国移动通信运营商投资的重要部分,移动通信基站的建设一般都是围绕覆盖面、通话质量、投资效益、建设难易、维护方便等要素进行。但是由于基站是一种技术要求相对较高的产品,由于其设备多、结构复杂,为了保障基站工作的可靠性与稳定性,需要对基站进行巡检,基站巡检已经成为移动通信运营商日常主要一项维护工作,直接关系到移动网络运行质量。基站巡检系统的基本理念是使用计算机代替管理人员的统计和考核,使用电子信息介质代替纸张记录。通过基站巡检系统对基站巡检内容、巡检人员、巡检质量进行量化和动态的管理,提升基站巡检的科学化、自动化与信息化水平。

当前的基站巡检系统已经从巡检人员携带专用仪器现场巡检,现场人工记录巡检结果,发展到采用具备GPS定位和移动网络的智能终端等辅助工具进行巡检,通过巡检系统来对维护工作进行监控,考核与量化,实现了日常维护工作管理的信息化,同时也加强了管理的科学性与便利性。

但是,现在的基站巡检系统普遍是对所有基站不加区别的按照一定顺序巡检,没有案例安排,不能有效的利用巡检人员提高巡检效率;有的是对基站巡检工作周期、项目一概而论、不分等级,无差异化、无针对性的维护,造成重要基站的巡检周期过长、巡检内容简单或者过于形式,为重要基站日后出现告警而影响大批客户埋下了故障隐患;还有的虽然有按照一定规则分类,但是考虑不科学,考虑不全面,在巡检效率方面仍然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巡检簇构建方法及装置。

本发明是以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巡检簇构建方法,包括:

获取用于构建巡检簇的因素的参数;

根据所述参数并基于多因素模型构建巡检簇;所述巡检簇包括一个或多个基站。

进一步地,所述多因素模型中包括第一因素、第二因素、第三因素和第四因素,所述第一因素为基站标识,所述第二因素为基站的位置,所述第三因素为基站的历史巡检结果,所述第四因素为基站的历史巡检轨迹。

进一步地,所述根据所述参数并基于多因素模型构建巡检簇包括:

按照第一因素划分初始巡检簇;

按照第二因素对每一个初始巡检簇进行聚类以得到子巡检簇;

按照第三因素对每一个初始巡检簇中的子巡检簇中的基站进行排序;

按照第四因素对每一个初始巡检簇中的子巡检簇中的基站的排序进行调整。

进一步地,所述按照第一因素划分初始巡检簇包括:

获取参与构建巡检簇的基站的标识;

由标识相同的基站构成初始巡检簇;

根据所述标识为所述初始巡检簇命名。

进一步地,所述按照第二因素对每一个初始巡检簇进行聚类以得到子巡检簇包括:

将所述初始巡检簇中的基站按照所述基站的位置进行聚类;

根据聚类的结果得到子巡检簇;

按照预设方法为所述子巡检簇命名。

进一步地,所述基站的位置包括基站的经纬度信息和/或基站的GPS定位信息。

一种基站巡检方法,包括:

获取用于构建巡检簇的因素的参数;

根据所述参数并基于多因素模型构建巡检簇;所述巡检簇包括一个或多个基站;

按照巡检簇对基站进行巡检。

进一步地,所述按照巡检簇对基站进行巡检包括:

以巡检簇为单位对巡检簇内的基站进行巡检;

在对巡检簇内的基站进行巡检时,按所述巡检簇内的基站的排序顺序巡检。

一种巡检簇构建装置,包括:

参数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用于构建巡检簇的因素的参数;

构建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参数并基于多因素模型构建巡检簇;所述巡检簇包括一个或多个基站。

进一步地,所述构建模块包括:

划分单元,用于按照第一因素划分初始巡检簇;

聚类单元,用于按照第二因素对每一个初始巡检簇进行聚类以得到子巡检簇;

排序单元,用于按照第三因素对每一个初始巡检簇中的子巡检簇中的基站进行排序;

调整单元,用于按照第四因素对每一个初始巡检簇中的子巡检簇中的基站的排序进行调整。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多因素模型的基站巡检簇自动生成方法,利用该方法,可以使得基站巡检的安排更加合理、高效,在提高巡检质量的同时,还能够降低巡检成本,及时发现基站问题,避免潜在的隐患。

附图说明

图1是发明的一种巡检簇构建方法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的基于多因素模型构建巡检簇的方法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一种基站巡检方法流程图;

图4是本发明一种巡检簇构建装置框图;

图5是本发明构建模块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实施例1:

一种巡检簇构建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

步骤101,获取用于构建巡检簇的因素的参数;

步骤102,根据所述参数并基于多因素模型构建巡检簇;所述巡检簇包括一个或多个基站。

具体地,所述因素为影响基站巡检的多个指标,所述因素的选取可以由用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指定。

具体地,所述多因素模型中因素的数量以及重要性也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设定。最为重要的因素为第一因素,其次为第二因素,以此类推。

本实施例中可以选取四个因素,分别为第一因素、第二因素、第三因素和第四因素,所述第一因素可以为基站标识,所述第二因素可以为基站的位置,所述第三因素可以为基站的历史巡检结果,所述第四因素可以为基站的历史巡检轨迹。

进一步地,所述根据所述参数并基于多因素模型构建巡检簇的方法如图2所示,包括:

步骤1021,按照第一因素划分初始巡检簇。

具体地,包括:获取参与构建巡检簇的基站的标识;由标识相同的基站构成初始巡检簇;根据所述标识为所述初始巡检簇命名。

比如,将基站归属网格作为分类因素,即标识依据归属网格进行设定。所述归属网格是根据地域管理的一种小型化划分,可以是比乡镇更小的地域单元。比如将位于A网格的所有基站的标识均设定为A,并将标识为A基站均划分在一个初始巡检簇中,并按照标识为初始巡检簇命名,比如名称叫做AXX。

步骤1022,按照第二因素对每一个初始巡检簇进行聚类以得到子巡检簇。

具体地,包括:将所述初始巡检簇中的基站按照所述基站的位置进行聚类;根据聚类的结果得到子巡检簇;按照预设方法为所述子巡检簇命名。

进一步地,所述基站的位置包括基站的经纬度信息和/或基站的GPS定位信息。

具体地,可以根据基站的位置将方圆2000米范围内的基站聚拢,以总个数不超过10个基站的要求,将巡检簇AXX再次细分,按照流水号排序,确定子巡检簇名为A01、A02……。

步骤1023,按照第三因素对每一个初始巡检簇中的子巡检簇中的基站进行排序。

具体地,以子巡检簇A01中为例,对子巡检簇A01中的每个基站,获取所述每个基站的历史巡检结果。若在历史巡检结果中显示所述历史巡检结果对应的基站出现过的问题,则按照问题的等级和频率进行加权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作为所述基站的得分。

按照所述得分对子巡检簇A01中的基站进行排序。具体地,得分越高,基站的优先级越高,排序越靠前。

本实施例中将基站历史巡检结果作为分类因素,所述历史巡检结果是指以前对基站巡检的历史记录,包括巡检任务划分,巡检发现的问题,巡检持续的时长等。

进一步地,在其它实施例中还可以根据子巡检簇内基站历史巡检结果对出现过的问题的基站排序提前,将最近巡检过,但是无问题的排后或者移出巡检簇;将巡检时间超长的基站排序提前;同时满足条件的通过设置权值的方式对基站的排序进行调整。

步骤1024,按照第四因素对每一个初始巡检簇中的子巡检簇中的基站的排序进行调整。

本实施例中将基站历史巡检轨迹作为分类因素,所述历史巡检轨迹是指以前对基站巡检的运动轨迹,包括到达基站、基站巡检、离开基站的经纬度轨迹信息。

具体地,以子巡检簇A01中为例,对子巡检簇A01中的每个基站,从基站历史巡检轨迹结果中查询基站巡检轨迹,对符合同一运动轨迹的基站按轨迹先后顺序对步骤1023中的结果进行调整。进一步地,所述运动轨迹发生的次数越多,所述运动轨迹上的基站的优先级越高,排位越靠前。

本发明实施例可以为基站巡检提供一种标准的分类规则以代替杂乱无章的分类,使得基站的巡查可以以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方式进行衡量。采用多因素模型,充分考虑影响基站巡检的各种因素,使得基站巡检的分类更加合理,巡检更加高效,巡检成本降低。避免了人为主观分类的盲目性,随意性。

实施例2:

一种基站巡检方法,如图3所示,包括:

步骤201,获取用于构建巡检簇的因素的参数。

步骤202,根据所述参数并基于多因素模型构建巡检簇;所述巡检簇包括一个或多个基站。

具体地,可以根据实施例1中提供的方法构建巡检簇。

步骤203,按照巡检簇对基站进行巡检。

进一步地,所述按照巡检簇对基站进行巡检包括:

以巡检簇为单位对巡检簇内的基站进行巡检;

在对巡检簇内的基站进行巡检时,按所述巡检簇内的基站的排序顺序巡检。

实施例3:

一种巡检簇构建装置,如图4所示,包括:

参数获取模块301,用于获取用于构建巡检簇的因素的参数;

构建模块302,用于根据所述参数并基于多因素模型构建巡检簇;所述巡检簇包括一个或多个基站。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所述构建模块302包括:

划分单元3021,用于按照第一因素划分初始巡检簇;

聚类单元3022,用于按照第二因素对每一个初始巡检簇进行聚类以得到子巡检簇;

排序单元3023,用于按照第三因素对每一个初始巡检簇中的子巡检簇中的基站进行排序;

调整单元3024,用于按照第四因素对每一个初始巡检簇中的子巡检簇中的基站的排序进行调整。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