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动终端、卡托及外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42043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一种移动终端、卡托及外壳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移动终端、卡托及外壳。



背景技术:

移动终端的内存卡或电话卡需要放置在卡托内,卡托能够可靠地稳定内存卡或电话卡在移动终端的位置,以使移动终端准确可靠地读取内存卡或电话卡的信息。

发明人在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过程中,发现传统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当用户将内存卡或电话卡放置在卡托后,然后将此时的卡托反插入移动终端内,导致移动终端未能够读取内存卡或电话卡的信息。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目的旨在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卡托及外壳,其解决传统技术存在着用户容易将卡托反插入移动终端内导致移动终端未能够读取内存卡或电话卡的信息的技术问题。

在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包括卡托与收容所述卡托的外壳,所述卡托包括卡身,所述卡身包括第一侧边、第二侧边、第三侧边及第四侧边,所述第一侧边、第二侧边、第三侧边及第四侧边依次首尾连接,所述第二侧边的第一表面设置有第一凸块,所述第四侧边的第一表面设置第二凸块;所述外壳包括收容槽,所述收容槽包括相对的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设置有第一阻挡边与第二阻挡边,所述第二侧壁设置有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在所述卡托以第一方向插入所述外壳的收容槽时,所述第一凸块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凸块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在所述卡托以第二方向插入所述外壳的收容槽时,所述第一阻挡边用于阻挡所述第二凸块,所述第二阻挡边用于阻挡所述第一凸块。

可选地,所述卡托还包括卡帽,所述卡帽安装于所述第一侧边。

可选地,所述卡帽的第一侧面设置有卡扣件;所述第一侧边的第一表面设置有卡槽,所述卡扣件卡合在所述卡槽内。

可选地,所述第一侧边的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一侧边的第一表面相对;所述第一侧面还设置有阻挡部,在所述卡扣件卡合在所述卡槽内时,所述阻挡部抵持于所述第一侧边的第二表面。

可选地,所述第三侧边远离所述第一侧边的边缘处设置有第一引导面,所述第四侧边与所述第三侧边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二引导面。

可选地,所述第二引导面与所述第四侧边的上表面相接触;所述第四侧边与所述第三侧边的连接处还设置有第三引导面,其中,所述第三引导面分别与所述第二引导面和所述第四侧边的外侧面相接。

可选地,所述第四侧边与所述第三侧边的连接处还设置有第四引导面,所述第四引导面分别与所述第二引导面、第三引导面和所述第四侧边的内侧面相接。

在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卡托,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托包括卡身,所述卡身包括第一侧边、第二侧边、第三侧边及第四侧边,所述第一侧边、第二侧边、第三侧边及第四侧边依次首尾连接,所述第二侧边的第一表面设置有第一凸块与第二凸块。

可选地,所述卡托还包括卡帽,所述卡帽安装于所述第一侧边;所述卡帽的第一侧面设置有卡扣件;所述第一侧边的第一表面设置有卡槽,所述卡扣件卡合在所述卡槽内。

可选地,所述第一侧边的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一侧边的第一表面相对;所述第一侧面还设置有阻挡部,在所述卡扣件卡合在所述卡槽内时,所述阻挡部抵持于所述第一侧边的第二表面。

在第三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外壳,所述外壳包括收容槽,所述收容槽包括相对的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设置有第一阻挡边与第二阻挡边,所述第二侧壁设置有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卡托以第一方向插入外壳的收容槽时,第一凸块收容于第一凹槽,第二凸块收容于第二凹槽;在卡托以第二方向插入所述外壳的收容槽时,第一阻挡边用于阻挡第二凸块,第二阻挡边用于阻挡第一凸块。因此,其能够避免用户将卡托反插入移动终端内,从而提升用户体验感,减少插反后重新再取出卡托再次插入移动终端的复杂过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的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外壳的收容槽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卡托在第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卡托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卡托在第二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卡托在第三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卡托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卡托的分解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卡帽的正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卡托的另一分解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卡托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说明书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为了方便说明并且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以下说明所使用的方位词均以附图所展示的方位为准。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卡托能够承载电话卡或存储卡,例如:该电话卡为SIM卡(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Module),存储卡为内存卡。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卡托收容于移动终端内,因此,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移动终端包括卡托11与外壳12,外壳12包括收容槽121。

收容槽121包括相对的第一侧壁1211与第二侧壁1212,第一侧壁1211设置有第一阻挡边12111与第二阻挡边12112,第二侧壁1212设置有第一凹槽12121与第二凹槽12122,其中,该第一阻挡边12111与第一凹槽12121相对,第二阻挡边12112与第二凹槽12122相对。

卡托11包括卡身111,卡身111包括第一侧边1111、第二侧边1112、第三侧边1113及第四侧边1114,第一侧边1111、第二侧边1112、第三侧边1113及第四侧边1114依次首尾连接,第二侧边1112的第一表面设置有第一凸块11121,第四侧边1114的第一表面设置有第二凸块11122。

用户将卡托11插入外壳12时,当卡托11以第一方向插入外壳12的收容槽121时,第一凸块11121收容于第一凹槽12121,第二凸块11122收容于第二凹槽12122。当卡托11以第二方向插入外壳12的收容槽121时,第一阻挡边12111阻挡第二凸块11122,第二阻挡边12112阻挡第一凸块11121。

因此,在一些实施例中,相对卡托11而言,第一方向为卡托正插入外壳12时,卡托11能够顺利插入外壳12内。第二方向为卡托11反插入外壳12时,由于第一阻挡边12111阻挡第二凸块11122,第二阻挡边12112阻挡第一凸块11121,因此,卡托11未能够插入外壳12内。因此,此类结构能够很好地避免用户反插卡托11。

请参阅图5,卡身111还包括第五侧边1115,第五侧边1115设置于第二侧边1112与第四侧边1114之间,因此,卡身111包括第一容置腔51与第二容置腔52。进一步的,第一容置腔51与第二容置腔52皆可以放置电话卡或存储卡。

第一容置腔51包括第一侧壁511、第二侧壁512、第三侧壁513、第一斜边5101及第四侧壁514,第一侧壁511、第二侧壁512、第三侧壁513、第一斜边5101及第四侧壁514依次首尾连接。因此,当第一容置腔51放置SIM卡时,SIM卡的斜角与第一斜边5101对应。

同理可得,第二容置腔52包括第五侧壁515、第六侧壁516、第七侧壁517、第二斜边5102及第八侧壁518,第五侧壁515、第六侧壁516、第七侧壁517、第二斜边5102及第八侧壁518依次首尾连接。因此,当第二容置腔52放置SIM卡时,SIM卡的斜角与第二斜边5102对应。

由于现有SIM卡越来小巧,同时SIM卡的体积也设计的越来越小,虽然有利于节省空间,减薄移动终端的厚度。但也带来了一些弊端,比如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容易掉卡,因为SIM卡小,SIM卡与卡身的承载边接触面积小,并且卡托体积小与重量轻。加上SIM卡的斜缺口,SIM卡容易从第一容置腔51或第二容置腔52中掉落。并且,在装配时,由于受到多重力的作用,SIM卡也容易发生撬动,进而引起掉卡或不读卡的问题。

为此,本实施例的第一斜边5101的内侧面设置有第一凸起51011,或者,第二斜边5102的内侧面设置有第二凸起51012。

当在第一容置腔51或第二容置腔52安装SIM卡时,第一凸起51011或第二凸起51012能够给SIM卡一个向上的支持力,从而使卡托11承载SIM卡更加稳固。

请再参阅图5,第二侧壁512与第四侧壁514的内侧面皆设置有第一托板5103,或者,第六侧壁516与第八侧壁518的内侧面皆设置有第二托板5104。

当在第一容置腔51或第二容置腔52安装SIM卡时,第一托板5103或第二托板5104能够给SIM卡一个向上的支持力,从而使卡托11承载SIM卡更加稳固。

如上述各个实施例中,第一凸起51011或第二凸起51012的宽度与第一托板5103或第二托板5104相同,或者略小一点。例如:第一凸起51011或第二凸起51012的宽度为0.2毫米-0.25毫米。若卡托11的材质属于金属材质,第一凸起51011或第二凸起51012的宽度在0.2毫米左右,若第一凸起51011或第二凸起51012的宽度过宽,其会导致SIM卡的金手指短路。若卡托11的材质属于非金属材料,第一凸起51011或第二凸起51012的宽度可以考虑在0.25毫米左右。

如图5所示,卡身111的第四侧边1114的表面对应于第一容置腔51与第二容置腔52的位置设置有不同的标识,例如:第一容置腔51设置有标识“1”,第二容置腔52设置有标识“2”。通过在不同的容置腔设置不同的标识,其可以提醒用户如何放置不同的SIM卡。

请参阅图6,第三侧边1113远离第一侧边1111的边缘处设置有第一引导面61,第四侧边1114与第三侧边1113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二引导面62。由于第一引导面61与第二引导面62皆是斜面,在将卡托11正插入外壳12时,第一引导面61与第二引导面62能够减少卡托11与外壳12之间磨损,并且还能够有效地引导卡托11插入外壳12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引导面62与第四侧边1114的上表面相接触,并且第四侧边1114与第三侧边1113的连接处还设置有第三引导面63,其中,第三引导面63分别与第二引导面62和第四侧边1114的外侧面相接触。第四侧边1114的外侧面设置有凸台11141,该凸台11141与第三引导面63相接触。当卡托11与外壳12接触时,该凸台11141能够加强第三引导面63引导卡托11插入外壳12内。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引导面63为弧面。

因此,通过第一引导面61、第二引导面62及第三引导面63的作用,其能够更加可靠地减少卡托11与外壳12之间磨损,并且还能够有效地引导卡托11插入外壳12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引导面61的倒角范围为30度至45度。基于该倒角范围的第一引导面61,其能够快速地引导卡托11插入外壳12内。

更进一步的,第四侧边1114与第三侧边1113的连接处还设置有第四引导面64,第四引导面64分别与第二引导面62、第三引导面63和第四侧边1114的内侧面相接触。其中,该第四引导面64为弧面。

因此,通过第一引导面61、第二引导面62、第三引导面63及第四引导面64的作用,其能够更加可靠地减少卡托11与外壳12之间磨损,并且还能够有效地引导卡托11插入外壳12内,提高卡托11的使用寿命。

如图7所示,该卡托11还包括卡帽112,卡帽112安装于第一侧边1111。相对于传统技术的一体式卡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卡托11适配性好,即使将卡托11插入外壳12时,出现卡托11与外壳12之间的单边缝隙比较大的情况,用户可以手动卡帽112,便可以及时缩小卡托11与外壳12之间的单边缝隙,从而使移动终端外表更加美观。并且,此类分离结构,还有助于卡帽与移动终端外表之间的调色。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侧边1111与卡帽112卡扣连接。通过卡扣连接,卡帽112比较容易地安装于卡身111。卡帽112的材质可以为铝合金,卡身111可以为铝合金或者塑胶。

如图8至图10所示,卡帽112包括第一侧面,卡帽112的第一侧面设置有第一卡扣件1121、第二卡扣件1122及阻挡部1123,第一卡扣件1121位于卡帽112的第一侧面的一侧,第二卡扣件1122位于卡帽112的第一侧面的另一侧,阻挡部1123设置于第一卡扣件1121与第二卡扣件1122之间。其中,第一卡扣件1121与第二卡扣件1122皆为固定板,每个固定板皆设置有铆钉孔71。第一卡扣件1121与第二卡扣件1122位于同一水平线上,阻挡部1123位于该水平线的下方。

第一侧边1111包括第一表面,第一侧边1111的第一表面设置有第一卡槽72与第二卡槽73。第一卡槽72与第二卡槽73皆设置有铆钉孔71。各个卡槽的宽度与对应的卡扣件的宽度相互适配。

如图10所示,第一侧边1111还包括第二表面,第二表面与第一表面相对,其中,第二表面设置有凹陷部74。

安装卡身111与卡帽112时,第一卡扣件1121放置在第一卡槽72内,第二卡扣件1122放置在第二卡槽73内,然后铆钉75依次穿过第一卡扣件1121与第一卡槽72的铆钉孔71,以及第二卡扣件1122与第二卡槽73的铆钉孔71,阻挡部1123卡合在凹陷部74内。

在使用卡托11时,卡身111与卡帽112容易出现上下晃动,由于第一卡扣件1121与第二卡扣件1122能够相对地对卡身111具有向下的约束力,阻挡卡身111向下与卡帽112的脱离移动。阻挡部1123能够相对地对卡身111具有向上的约束力,阻挡卡身111向上与卡帽112的脱离移动,并且,凹陷部74能够加强阻挡部1123的阻挡作用。总体而言,采用此类结构设计,其能够可靠地将卡身111与卡帽112进行固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卡扣件1121与第二卡扣件1122的具体形状、设置位置并不局限于如图8至图10所示的。并且,卡帽112可以只设置一个卡扣件,第一侧边可以只设置一个卡槽,此类结构皆可以完成卡帽112与卡身111之间的卡扣连接。

为了使阻挡部1123能够约束卡身111与卡帽112之间的上下移动,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表面无需设置有凹陷部74,只需要阻挡部1123设置在卡帽112的位置合适,在卡扣件卡合在卡槽内时,阻挡部1123能够抵持于第二表面即可。

与上述各个实施例的不同点在于:如图11所示,卡身111包括头部11A、第一引导杆81及第二引导杆82,第一引导杆81设置于头部11A的一端,第二引导杆82设置于头部11A的另一端,第一引导杆81与第二引导杆82皆套设有弹性件(图未示)。

当卡托11插入外壳12内时,第一引导杆81与第二引导杆82能够引导卡托11快速插入外壳12的卡槽,并且,第一引导杆81的一端与第二引导杆82的一端皆顶持在外壳12的卡槽内,此时的弹性件的两端分别顶持着卡托11与外壳12的卡槽,从而使卡托11能够稳固地固定在外壳12的卡槽内,进而使SIM卡不容易在外壳12的卡槽内晃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弹性件可以是弹簧,亦可以弹片等等。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该移动终端包括卡托,该卡托可以为上述各个实施例的图1至图11所示的卡托。移动终端可以为手机、计算机、掌上电脑(Personal Digital Assi stant,PDA)、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电子书等等。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卡托以第一方向插入外壳的收容槽时,第一凸块收容于第一凹槽,第二凸块收容于第二凹槽;在卡托以第二方向插入所述外壳的收容槽时,第一阻挡边用于阻挡第二凸块,第二阻挡边用于阻挡第一凸块。因此,其能够避免用户将卡托反插入移动终端内,从而提升用户体验感,减少插反后重新再取出卡托再次插入移动终端的复杂过程。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