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极体麦克风、声振检测装置及竞赛遥控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72899发布日期:2019-01-13 17:14阅读:225来源:国知局
驻极体麦克风、声振检测装置及竞赛遥控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声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驻极体麦克风、声振检测装置及竞赛遥控车。



背景技术:

麦克风通过声电转化过程,能够将外界的声音和振动信号转化为电信号,从而对声音进行获取和识别。

目前,在一些车辆或者其它自控设备上,为了感应外界带来的振动和撞击,通常可以通过设置麦克风来进行检测。当外界有物体撞击在车辆上时,声波的振动会传递至麦克风,并由麦克风进行检测和识别。通常的,麦克风一般为驻极体麦克风,其外壳上设置有和内部连通的拾音孔,而外壳内部的驻极体膜片可以形成电容,当外界有声波振动时,声波即可通过拾音孔而碰到驻极体膜片,此时驻极体膜片产生变化,电容两端的电场就会发生变化,从而产生了随声波变化的电压改变,此时即可通过读取电压而对声波变化进行识别。

然而,因外界撞击而产生的声波振动通常较大,这些高分贝的声波振动可能会超过麦克风的线性量程,从而丢失原先的信息,造成声音无法被准确检测和还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驻极体麦克风、声振检测装置及竞赛遥控车,能够实现对外界声音和振动的准确检测。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驻极体麦克风,驻极体麦克风包括具有空腔的壳体和位于空腔内的声感应器件,声感应器件包括驻极体,驻极体设有用于采集声音的检测面,壳体与驻极体的检测面相对应的一端为封闭端。

可选的,壳体为金属壳体。

可选的,壳体为铝合金壳体。

可选的,驻极体与壳体相接触,并且封闭端与驻极体的检测面间隔设置。

可选的,封闭端设有端面,端面与驻极体的检测面相互平行。

可选的,端面和驻极体的检测面之间设有减震垫圈。

可选的,壳体为一端开口的套筒,另外一端为封闭端,声感应器件位于套筒内,封闭端靠近驻极体设置。

可选的,驻极体为片状。

可选的,声感应器件还包括极板,极板和驻极体间隔设置,以在极板和驻极体之间形成可随驻极体的形变而产生电容值变化的感应电容;驻极体位于极板和封闭端之间。

可选的,极板和壳体之间绝缘。

可选的,声感应器件还包括放大电路,放大电路与感应电容电连接,用于放大感应电容的电容值。

可选的,放大电路包括场效应管。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声振检测装置,包括电路板和如上所述的驻极体麦克风,驻极体麦克风位于电路板上,驻极体麦克风用于检测因撞击而产生的声音振动。

第三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竞赛遥控车,包括车体和如上所述的声振检测装置,车体的外表面设置有护板,护板的外表面为受打击面,声振检测装置位于护板的背离受打击面的一侧,用于检测护板受外部投射物打击时所产生的声音振动。

可选的,声振检测装置中壳体的封闭端朝向受打击面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驻极体麦克风、声振检测装置及竞赛遥控车,驻极体麦克风包括具有空腔的壳体和位于空腔内的声感应器件,声感应器件包括驻极体,驻极体设有用于采集声音的检测面,壳体与驻极体的检测面相对应的一端为封闭端。这样驻极体麦克风能够采集外界的声音和振动信号,且采集时声音和振动的强度和能量较小,能够让驻极体麦克风准确获取声音和振动的线性区间,提高声音检测的准确性和灵敏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驻极体麦克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驻极体麦克风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驻极体麦克风的侧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声振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竞赛遥控车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壳体;2—声感应器件;11—封闭端;21—驻极体;22—极板;23—场效应管;31、32—减震垫圈;11a—端面;21a—检测面;10—驻极体麦克风;20—电路板;30—声振检测装置;100—竞赛遥控车;101—车体;103—护板;103a—受打击面;G—栅极;S—源极;D—漏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驻极体麦克风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驻极体麦克风的俯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驻极体麦克风的侧视图。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驻极体麦克风,包括具有空腔的壳体1和位于空腔内的声感应器件2,声感应器件2包括驻极体21,驻极体21设有用于采集声音的检测面21a,壳体1与驻极体21的检测面21a相对应的一端为封闭端11。

具体的,麦克风学名为传声器,是将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的能量转换器件。麦克风通常利用电阻、电感或电容的变化来感测声音信号。其中,驻极体麦克风通常为电容式麦克风,可以利用电容器的极板之间的电容变化来感测声音振动,完成声音信号的拾取和检测。

具体的,为了采集声音信号,本实施例中的驻极体麦克风包括有壳体1,壳体1为中空结构,其内部可以用于容纳声感应器件2。声感应器件2一般可以采用电容变化方式来感应声音和振动。具体的,为了构成感应电容,声感应器件2中可以包括有驻极体21,驻极体21又叫永电体,是一种在强外电场等因素作用下极化并能“永久”保持极化状态的电介质。一般的,驻极体21通常为塑料或者其它绝缘材料制成,在驻极体21的一面蒸发一层金属薄膜,然后再经过高压电场驻极处理后,在驻极体21的两面分别驻有极性相异的电荷。此时,驻极体21可以作为用于检测声音振动的感应电容的一部分,例如是作为电容的一极,并和电容的另一极间隔设置,而驻极体21和电容的另一极之间即可形成感应电容。当外界的声音和振动进入驻极体麦克风内部时,驻极体21在声压的作用下会产生形变,并改变自身与感应电容另一极之间的间距,这样感应电容的电容值即可发生变化,从而将声音信号转化为电学信号。

一般的,在声感应器件2中,驻极体21和感应电容的另一极通常会相对且相互平行设置,而驻极体21的远离另一极的一面,即可作为用于采集外部声音的检测面21a。通常的,驻极体21的检测面21a朝向驻极体麦克风的外侧,当外界的声波和振动透过驻极体麦克风的壳体1进入驻极体麦克风内部后,会作用在驻极体21的检测面21a上,而驻极体21此时即可在声压作用下产生一定的形变,从而改变声感应器件2的电容值大小,完成对声音信号的拾取和检测。一般的,驻极体21的检测面21a通常为平面。

当驻极体麦克风用于检测日常声音,例如人的语音或者其它分贝数较小的声音时,为了提高驻极体麦克风的灵敏性,驻极体麦克风通常为敞开式结构,以避免壳体1干扰到声感应器件2的声音拾取过程。然而,当驻极体麦克风用于通过声波检测来自外界的强烈冲击和振动时,冲击所引发的振动一般较为强烈。此时,由于冲击带来的能量过大,传递至驻极体麦克风后,驻极体会产生过大的振幅,超过原来固有的线性区间,导致驻极体麦克风所检测到的信号与原始声强的线性关系模糊,进而致使一部分信息丢失,降低了对原始声强的区分度和声音还原度,使得原始声音和振动难以得到准确的还原。为了避免高分贝的声波振动超出驻极体麦克风的原有线性区间,对驻极体21等部件造成损坏和寿命降低,本实施例中,壳体1的与检测面21a相对的一侧为封闭端11。

具体的,为了避免外界冲击和振动所引发的声波直接接触到驻极体21,驻极体麦克风的壳体1并不是敞开式,而是形成一封闭的腔体。这样驻极体21就会被包裹在壳体1的内腔之中,且壳体1的与驻极体21上检测面21a相对的一侧为封闭端11,其上并未设置拾音孔等可容声波透过的结构。这样,当外界声波传递至驻极体麦克风的壳体1外侧时,由于缺乏直接传导路径,所以无法直接进入驻极体麦克风内部,而只能依靠驻极体麦克风的壳体壁的振动而间接的传入壳体1中。此时,因为声波振动来源于外界的强烈冲击,所以即使壳体1阻挡了声波的直接传递,衰减后的声波也具有足够的能量推动驻极体21发生形变,保证声感应部件能够实现对声波振动的正常检测;同时由于驻极体21所检测到的声波是由壳体壁间接振动而形成的,因而传递至驻极体21检测面21a上的声波相较原来的外部声波而言,其能量得到了一定衰减,振幅较小,不会超过声感应器件2的线性区间和检测量程,可以有效避免驻极体21以及整个声感应器件2的寿命减少甚至损坏现象。

为了收容包括驻极体21在内的声感应器件2,壳体1通常可以为具有中空腔体的多种结构和形状。作为其中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驻极体麦克风的壳体1为一端开口的套筒,而套筒的另外一端为封闭端11,这样可以将声感应器件2设置在套筒内,且套筒的封闭端11靠近驻极体21设置。

具体的,由于壳体1为一端开口的套筒,因而可以通过该开口将声感应器件2设置在套筒内部,同时声感应器件2的引线也可以从该开口引出。而套筒本身为柱状,因而套筒的其中一端可以作为封闭端11,并让驻极体21和封闭端11相互临近,以使驻极体21接收来自于封闭端11一侧的声波振动。由于壳体1为内部具有空腔的套筒形状,能够提供具有一定长度,且形状较为规整的内部空间,因而可以将声感应器件2沿壳体1的长度方向排列并容置在壳体1内部,而壳体1的封闭端11作为采集声音的一端,壳体1的开口端用于穿设引线以及和其它结构连接,这样壳体1具有较好的容纳能力以及密封和保护能力。

其中,驻极体麦克风的壳体1主要用于对声感应器件2实现密封和保护,避免外界的灰尘、水汽或者其它杂质进入壳体1内部,影响到声感应器件2的正常工作。为了让壳体1实现对声感应器件2的密封与保护,作为其中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壳体1可以为金属壳体。当壳体1为金属壳体时,壳体1自身具有一定的硬度,能够对壳体1内部的声感应器件2起到较好的保护和密封效果;同时,由于金属为导体,所以壳体1可以作为驻极体21和声感应器件2的其它电路之间的连接媒介,将驻极体21上的电荷或者电信号通过金属构成的壳体1而传导至电路的其它部分。

进一步的,壳体1可以为铝合金壳体。其中,铝合金具有质量较轻、加工性能较好等有点。可以较为容易的被加工成具有中空内腔的一体式筒状或壳状外形,同时能够让整个驻极体麦克风具有较轻的质量,方便驻极体麦克风的安装与使用。

当驻极体麦克风的壳体1为金属壳体时,作为其中一种可选的方式,驻极体21可以与壳体1相接触,并且封闭端11与驻极体21的检测面21a间隔设置。这样,驻极体21和壳体1相互接触后,金属材质的壳体1即可和驻极体21之间导通,并能够作为连接媒介,将驻极体21上的电荷或者电信号的改变发送至声感应器件2的其它部分,完成驻极体21与声感应器件2其它部分之间的信号传输。

同时,封闭端11和驻极体21的检测面21a之间一般保持间隔设置。这样,封闭端11和驻极体21的检测面21a之间具有一定厚度的空气夹层。当外界的振动和冲击传递至驻极体麦克风的壳体1上时,壳体1的封闭端11就会将这些声波振动传递至壳体1内部,并利用空气夹层作为传递媒介再传导至驻极体21上,让驻极体21产生相应的形变。这样将壳体1的封闭端11与驻极体21的检测面21a之间间隔设置,驻极体21的形变不会受到壳体1的约束,能够准确灵敏的根据声压而产生相应的形变,提高声感应部件对于声音振动的检测准确性。

为了让声音振动全面而均衡的作用于驻极体21的检测面21a上,提高驻极体麦克风的检测准确性以及灵敏性,可选的,壳体1的封闭端11设置有端面11a,且该端面11a与驻极体21的检测面21a相互平行。

具体的,壳体1的封闭端11为靠近驻极体21的一端,该封闭端11一般具有较为平整的端面11a,该端面11a所在的平面与驻极体21的检测面21a相互平行。此时,由于壳体1为中空结构,因而壳体1的封闭端11同样为由薄壁构成的中空结构。此时,壳体1的封闭端11处的外壁和内壁均具有呈平面的端面11a,且封闭端11处的壳壁壁厚较为均匀。由于壳体1封闭端11处的壁厚较为均匀,因而声波在从壳体1外侧传递至壳体1内部时,声波的传递速度较为统一,能够避免声波在经由壳体1内外时出现失真现象。

此外,壳体1封闭端11处的端面11a会与检测面21a相互平行。由于端面11a和驻极体21的检测面21a一般均为平面,而平面的方向也会对声波的传递造成影响,因而让端面11a和驻极体21的检测面21a相对且平行设置,一方面能够避免端面11a的朝向影响到声波的传递,另一方面也可以是端面11a和检测面21a之间处处保持相近或相等的间距。这样可以让壳体1的端面11a处的声波能够均匀一致的传导至驻极体21的检测面21a上,防止因端面11a的朝向和检测面21a朝向不一而导致声波在壳体1内部传输时出现失真现象。

这样通过在壳体1封闭端11处设置与驻极体21检测面21a相互平行的端面11a,能够让外界的声波和振动在经过壳体1传导至驻极体21上时,使声波的传导较为均匀一致,有效避免壳体1影响到声波传导路径而导致的失真现象。

而当驻极体21随壳体1内部声压的变化出现形变时,为了避免驻极体21在变形时产生损坏或者与其它部件产生干涉,在驻极体麦克风的内部通常还设置有用于对驻极体21进行定位减振的结构。其中,可选的,端面11a和驻极体21的检测面21a之间可以设置有减震垫圈31。

其中,由于驻极体21的边缘一般会和壳体1接触,而当驻极体21固定不牢时,不仅驻极体21自身会在声压作用下产生形变,同时整个驻极体21也可能因为受到声波振动的影响而产生整体位移和晃动等现象。此时,驻极体21的整体位移以及晃动分散了声波的能量,会造成声感应器件2的检测不准现象。为了避免驻极体21在产生形变时产生整体位移和晃动等,影响声音的正常检测和采集,在驻极体21和壳体1之间还可以设置有减震垫圈31。这样减振垫圈31可以对驻极体21形成定位和支撑,避免驻极体21受到声压作用时,出现整体振动或者晃动。

具体的,减震垫圈31通常可以设置在壳体1封闭端11处的端面11a以及驻极体21的检测面21a之间,因而驻极体21得到了减震垫圈31的支撑,能够和壳体1的封闭端11之间保持合适的间距,而避免出现因晃动而移动至与壳体1相互贴合的位置。

一般的,为了让驻极体21和金属壳体之间具有良好的接触与传导,减震垫圈31可以为金属垫圈。因为金属垫圈和驻极体21以及壳体1之间均能够保持良好的接触,所以即使驻极体21和壳体1内壁之间无法保持直接接触,也能够通过减震垫圈31作为传导媒介实现导通。

此外,为了进一步对驻极体21进行固定和支撑,可选的,在驻极体21的远离封闭端11的一面也可以设置有减震垫圈32,这样两个减震垫圈31和32可以分别从驻极体21的两侧对驻极体21进行固定和支撑,以避免驻极体21产生晃动和位移。具体的,设置在驻极体21的远离封闭端11的一面的减震垫圈32通常为绝缘件,以避免驻极体21和声感应部件的其它部分导通短路。一般的,位于驻极体21的远离封闭端11一面的减震垫圈32可以为塑料垫圈。

为了检测传递至壳体1内部的声音,声感应器件2也会具有多种结构和实现形式。以下进行详细说明。

其中,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为了提高声感应器件2对声波的感应效果,驻极体21可以为片状。此时,片状的驻极体21具有较薄的厚度以及面积较大的检测面21a,当外界的声音振动传入驻极体麦克风内部之后,会面对具有较大面积的检测面21a,从而让驻极体21接收声波振动的大部分能量,且振动所产生的声压较为容易的推动驻极体21产生形变,从而使得感应电容具有较大的电容值变化,提高声感应器件2对外界声音振动的检测灵敏性。

其中,在具体实现时,可以使驻极体21为塑料薄膜或者塑料薄片,同时在塑料薄膜的一面蒸发或者镀上金属薄膜,而塑料薄膜的不同侧携带上极性不同的电荷,此时塑料薄膜即可构成驻极体21。此外,也可以采用其它本领域技术人员常用的材料形成驻极体21,此处不再赘述。

为了和驻极体21共同形成用于感应声音振动的感应电容,可选的,声感应器件2还可以包括极板22,极板22和驻极体21间隔设置,以在极板和驻极体21之间形成可随驻极体21的形变而产生电容值变化的感应电容;驻极体21位于极板和封闭端11之间。

具体的,极板22可以为一块金属板,而驻极体21上由于通过蒸发等方式镀敷有一层金属薄膜,因而可以等效于金属板存在。这样将极板22和驻极体21间隔设置,极板22和驻极体21即可共同组成一个平板式电容器,也就是用于感应声音信号的感应电容。此时,极板22和驻极体21之间依靠空气作为电介质,当驻极体21因为声压作用而产生形变时,驻极体21会被压向靠近极板22或者远离极板22一侧,此时,极板22和驻极体21之间的距离发生改变,感应电容的电容值也就随之变化。而将极板22和驻极体21分别与声检测部件的电路相连接后,即可让声感应部件根据感应电容的电容值变化而进行声音信号的判断与识别。

其中,驻极体21作为声感应器件2中的主要检测部件,通常会位于声音振动传播的最前端,也就是靠近壳体1的封闭端11的一侧。此时,驻极体21位于基板和封闭端11之间,当外界的声波振动传入驻极体21麦克风的壳体1内部后,即可作用在驻极体21的检测面21a上,并利用驻极体21的形变实现对声波振动的检测与识别。由于驻极体21位于靠近封闭端11的一侧,因而声波作用于驻极体21上时,声波能量的衰减较少,检测识别准确度较高。

可选的,由于驻极体21可能会接触到壳体1,这样为了保证感应电容的正确工作,极板22和壳体1之间一般会相互绝缘。此时,驻极体21和极板22之间也会保持相互绝缘,并构成用于检测声音的感应电容,使声感应部件能够实现声音和振动的正常检测识别。

通常的,驻极体21在声波的声压作用下产生形变时,感应电容的电容值变化量通常较小,造成输出阻抗较高,所产生的声音检测信号也会较为微弱。为了保证驻极体21麦克风对声音振动进行检测的灵敏性和准确性,声感应器件2中需要设置能够放大信号的单元或者模块,以将驻极体21形变所产生的电信号进行放大,以达到合适的强度及功率,方便对电信号进行识别和处理。

可选的,为了放大电信号,声感应器件2还包括放大电路,放大电路与感应电容电连接,用于放大感应电容的电容值。其中,放大电路通常连接在驻极体21以及极板22上,这样驻极体21和极板22之间所形成的感应电容值变化时,该感应电容值即可得到放大电路的放大,而形成具有合适的强度或者幅值的电信号以供后续识别处理。

其中,放大电路可以为多种形式和组成。作为其中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放大电路可以包括场效应管23。场效应管23具有输入阻抗极高、噪声系数低等优点,因而可以作为放大电路的主要组成部分,提高感应电容所输出的信号强度。具体的,场效应管23通常有源极(S)、栅极(G)和漏极(D)三个极,场效应管23的栅极G通常和感应电容的极板22连接,而场效应管23的源极S和漏极D可以从壳体1中引出,以和其它电路连接。这样,驻极体麦克风的输出线一般可包括三根:场效应管23的源极S、场效应管23的漏极D以及用于和壳体1连接的屏蔽线。这样驻极体麦克风就可以通过场效应管23的源极S或者漏级D输出经过增益和放大的电容信号。

本实施例中,驻极体麦克风包括具有空腔的壳体和位于空腔内的声感应器件,声感应器件包括驻极体,驻极体设有用于采集声音的检测面,壳体与驻极体的检测面相对应的一端为封闭端。这样驻极体麦克风能够采集外界的声音和振动信号,且采集时声音和振动的强度和能量较小,能够让驻极体麦克风准确获取声音和振动的线性区间,提高声音检测的准确性和灵敏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声振检测装置。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声振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声振检测装置30,包括电路板20和如前述实施例一所述的驻极体麦克风10,驻极体麦克风10位于电路板20上,驻极体麦克风10用于检测因撞击而产生的声音振动。其中,驻极体麦克风10的具体结构、功能以及工作原理均已在前述实施例一中进行了详细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具体的,声振检测装置30可以设置在独立的装置和设备中,并用于检测装置或设备所受到的外界撞击或者是振动。为了检测来自外界的声音和振动,声振检测装置30中包括有可以采集声音的驻极体麦克风10。当装置受到外界的撞击或者振动时,会相应的产生一定的声音,此时,声振检测装置30可以通过驻极体麦克风10检测到由于撞击或振动而产生的声波,并相应的转化为电学信号,以后后续进行处理和计算。

其中,驻极体麦克风10通常位于声振检测装置30内部,且设置在电路板20上。这样电路板20上可以设置有处理器或者其它控制和处理电路,以对驻极体麦克风10所检测到的声波信号进行放大、过滤和识别等处理,从而获知装置所经受的撞击次数等状态信息。

其中,为了固定驻极体麦克风10,电路板20通常为印制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印制电路板具有一定的刚度和结构强度,能够有效对驻极体麦克风10进行固定与支撑,保证驻极体麦克风10被固定在正常的工作位置。

本实施例中,声振检测装置包括电路板和驻极体麦克风,驻极体麦克风位于电路板上,驻极体麦克风用于检测因撞击而产生的声音振动;其中,驻极体麦克风包括具有空腔的壳体和位于空腔内的声感应器件,声感应器件包括驻极体,驻极体设有用于采集声音的检测面,壳体与驻极体的检测面相对应的一端为封闭端。这样声振检测装置能够采集外界的声音和振动信号,且采集时声音和振动的强度和能量较小,能够准确获取声音和振动的线性区间,提高声音检测的准确性和灵敏性。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竞赛遥控车的结构示意图。请一并参阅图5,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竞赛遥控车100,包括前述实施例二中所述的声振检测装置。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竞赛遥控车包括车体101和如前述实施例二所述的声振检测装置,车体101的外表面设置有护板103,护板103的外表面为受打击面103a,声振检测装置位于护板的背离受打击面103a的一侧,用于检测护板受外部投射物打击时所产生的声音振动。其中,声振检测装置的具体结构、功能以及工作原理均已在前述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具体的,竞赛遥控车可以用于和其它遥控车进行竞技比赛,并通过相互射击弹丸达到得分与竞技效果。当竞赛遥控车受到弹丸的打击时,为了对弹丸在竞赛遥控车上的打击次数进行检测和统计,可以通过声振检测装置检测因为外界的投射物打击或撞击而产生的声音振动,并根据声音振动出现的次数进行打击次数计算。

其中,为了承受外界的弹丸或者其它投射物的打击,竞赛遥控车的车体外表面设置有护板,护板的外表面用于承受投射物的打击,为受打击面,而声振检测装置即可设置在护板内侧。此时,当护板的受打击面遭到了外部投射物的打击,所引起的振动即可通过护板传递至护板内侧的声振检测装置,而声振检测装置中的驻极体麦克风即可拾取和检测打击引起的声波振动信号,并将该信号发送给后续的处理器等模块以进行打击次数的判断和统计。

其中,可选的,声振检测装置中壳体的封闭端朝向受打击面设置。这样驻极体麦克风的声音检测方向与声波的传播方向保持一致,可以有效检测声波振动,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本实施例中,竞赛遥控车包括车体和声振检测装置,车体的外表面设置有护板,护板的外表面为受打击面,声振检测装置位于护板的背离受打击面的一侧,用于检测护板受外部投射物打击时所产生的声音振动;其中,声振检测装置中的驻极体麦克风包括具有空腔的壳体和位于空腔内的声感应器件,声感应器件包括驻极体,驻极体设有用于采集声音的检测面,壳体与驻极体的检测面相对应的一端为封闭端。这样驻极体麦克风能够采集外界的声音和振动信号,且采集时声音和振动的强度和能量较小,能够准确获取声音和振动的线性区间,提高声音检测的准确性和灵敏性,从而准确的利用声振检测装置获取竞赛遥控车被外部投射物打击时的准确状况,保证竞赛的准确计分。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