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终端及其感光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72871发布日期:2019-04-03 00:00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移动终端及其感光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感光装置及具有所述感光装置的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均具有光线感应器,所述光线感应器能根据移动终端当前所处的环境光线高度,自动调节所述移动终端的显示屏的亮度,以给用户提供最佳的视觉效果。然而,所述光线感应器通常位于所述移动终端的正面,所述光线感应器会占用移动终端的正面的空间,从而限制了移动终端的屏占比的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屏占比高的移动终端及其感光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感光装置,位于移动终端的壳体上,所述壳体具有透光孔,所述感光装置包括位于所述移动终端内的光感应器,以及位于所述光感应器上的透光机构,所述透光机构用于将光线传导经过透光孔,所述透光机构内具有隔光件,所述隔光件用于防止经过透光孔的光线互窜。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包括壳体及位于所述壳体的正面的显示屏,所述壳体上具有感光装置,所述感光装置包括位于所述移动终端内的光感应器,以及位于所述光感应器上的透光机构,所述透光机构用于将光线传导经过透光孔,所述透光机构内具有隔光件,所述隔光件用于防止经过透光孔的光线互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移动终端上具有透光孔,所述感光装置的透光机构用于将光线传导经过透光孔,所述透光机构内具有隔光件,所述隔光件用于防止经过透光孔的光线互窜。由于所述透光孔位于所述移动终端的侧壁上,从而不占用所述移动终端的正面的面积,从而能提高所述移动终端的屏占比,以提高视觉体验;另外,所述感光装置的透光机构内具有隔光件,从而使经过两个所述透光镜内的光线不会出现互窜,以实现所述光感应器的最佳工作状态。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移动终端的第一实施例提供的部分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移动终端的感光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移动终端的感光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另一视角的部分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移动终端的感光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移动终端的感光装置的第三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移动终端的第四实施例的部分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移动终端的第五实施例的部分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图1是本实用新型移动终端的第一实施例提供的部分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移动终端的感光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移动终端的感光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另一视角的部分剖视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100,包括一壳体20、位于所述壳体20正面的一显示屏40,位于所述壳体20内的一主板50,以及一感光装置60。所述壳体20包括一中框22及一后盖24,所述中框22的其中一侧壁上具有间隔的透光孔221,每一透光孔221穿通所述其中一侧壁,所述感光装置60对应透光孔221。所述感光装置60包括位于所述壳体20内的光感应器62,以及位于所述光感应器62上的透光机构61。所述透光机构61用于将光线传导经过透光孔221。所述透光机构61内具有隔光件66,所述隔光件66用于防止经过透光孔221的光线互窜。

本实施例中,所述中框22的侧壁上开设有两个透光孔221,每一透光孔221沿平行于所述显示屏40的出光面的方向延伸。所述透光机构61包括两个透光镜64。两所述透光镜64分别对应两个所述透光孔221。两个所述透光镜64之间具有所述隔光件66,所述隔光件66用于防止经两个所述透光镜64内的光线互窜。所述显示屏40及所述光感应器62均连接于所述主板50。

如图3所示,所述光感应器62上具有一投光孔622及一受光孔624,所述投光孔622及所述受光孔624分别对应两个所述透光镜64。所述光感应器62内还具有对应所述投光孔622的一投光器626,以及对应所述受光孔624的一受光器628。所述投光器626的光源可以是红光LED、绿光LED,以及IR红外光LED等。所述光感应器62于邻近所述投光器626处设置有倾斜的反光面627,所述投光器626发射的光线经所述反光面627的反射后通过其中一透光镜64射出所述中框22。所述受光器628为接收投光器626传输来的光波信号,并将所述光波信号转换成电器信号并传输给所述主板50。

本实施例中,所述显示屏40、光感应器62与所述主板50的连接为电性连接和信号连接,所述壳体20的正面是指面朝所述显示屏40的出光面的一面,所述壳体20的背面是指背朝显示屏40的出光面的一面。所述移动终端100为手机。

本实用新型移动终端100的中框22的其中一侧壁上具有透光孔221,所述感光装置60的透光镜64正对透光孔221并收容于所述透光孔221内,两个所述透光镜64分别对应所述光感应器62的投光孔622及受光孔624,从而使感光装置60利用投光器626的光线通过所述反光面627反射后穿过所述投光孔622及对应的透光镜64后进行聚焦,经传输后再经另一透光镜64及受光孔624传至所述光感应器62的受光器628,再至感光装置60的接收感应器,感应器将收到的光线讯号转变成电器信号并传输给所述主板50,以控制所述显示屏40的发光亮度,从而实现调节所述显示屏40的屏幕的亮度。由于所述透光孔221位于所述中框22的侧壁上,从而不占用所述壳体20的正面的面积,即,所述感光装置60不占用所述移动终端100的显示屏40的面积,从而能提高所述移动终端100的屏占比,以提高视觉体验;另外,所述感光装置60的两个所述透光镜64之间具有所述隔光件66,从而使经过两个所述透光镜64内的光线不会出现互窜,以实现所述光感应器62的最佳工作状态。

本实施例中,所述中框22的顶壁222上具有相互间隔的两个所述透光孔221,每一透光孔221穿通所述顶壁222的外表面。所述顶壁222的内表面对应两个所述透光孔221具有一收容槽223,所述收容槽223连通两个所述透光孔221。两个所述透光镜64分别收容于两个所述透光孔221与所述收容槽223构成的空间内。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中框22的其中一侧壁或底壁上具有相互间隔的两个所述透光孔,每一透光孔穿通所述中框22的外表面,两个所述透光镜分别收容于两个所述透光孔内。所述光感应器62位于所述壳体20内,且所述光感应器62的投光孔622及受光孔624分别对应两个所述透光镜。

如图2所示,每一透光镜64包括一基板642及凸设于所述基板642上的延伸柱644,所述隔光件66位于两个所述基板642之间。每一透光镜64的基板642与所述延伸柱644由透明材料一体成型制成。每一透光镜64的基板642呈矩形状,延伸柱644呈圆柱状,所述延伸柱644凸设于所述基板642的正面的中部。每一透光镜64的基板642的厚度略小于或等于所述收容槽223的厚度,延伸柱644的直径等于或小于透光孔221的直径,所述延伸柱644的长度等于或略小于所述透光孔221的延伸的长度。

本实施例中,每一透光镜64由透明玻璃制成。

本实施例中,所述隔光件66为位于两个所述透光镜64相互邻近且相对的两个侧面的隔光层662,即,每一透光镜64面朝另一透光镜64的侧面上均具有所述隔光层662。具体的,每一透光镜64的基板642面朝另一透光镜64的基板642的侧面上均具有所述隔光层662。所述隔光层662用于隔离光线,即,经过两个透光镜64的光线被所述隔光层662隔离而不会互窜。

所述隔光层662为喷设于透光镜64的基板642的侧面上的隔光膜,所述隔光膜呈黑色。

组装所述感光装置60至所述壳体20上时,将透光机构61置于所述感光装置60上,将每一透光镜64的延伸柱644插入所述透光孔221内,所述透光镜64的基板642收容于所述收容槽223内,使两个所述透光镜64的基板642的隔光层662相正对,且每一基板642面朝所述延伸柱644的侧面通过胶体连接于所述壳体20。将所述光感应器62安装至所述壳体20内,使所述光感应器62的投光孔622及受光孔624分别对应两个所述透光镜64,且所述光感应器62电性连接于所述主板50即可。

使用时,所述感光装置60利用投光器626的光线经所述反光面627的反射后穿过所述投光孔622及对应的透光镜64后进行聚焦,经传输后再经另一透光镜64及受光孔624输送至所述光感应器62的受光器628,再至感光装置60的接收感应器,接收感应器将收到的光线讯号转变成电器信号并传输给所述主板50,以控制所述显示屏40的发光亮度。所述移动终端100内的软件能利用光感应器62的数据自动调节所述显示屏40的发光亮度,即,当环境亮度高时,所述显示屏40的发光亮度会相应调高;当环境亮度低时,所述显示屏40的发光亮度也会相应调低。

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终端100由于感光装置60位于所述壳体20的侧壁上,因此,所述感光装置60不占用所述壳体20的正面的面积,从而能提高所述移动终端100的屏占比。另外,所述感光装置60的两个所述透光镜64之间具有隔光件66能防止经两个所述透光镜64的光线互窜,从而能使所述光感应器62保持较佳工作状态。

在其他实施例中,隔光层662可以是涂设于透光镜64的基板642的侧面上的隔光涂料,如黑色油漆等。

在其他实施例中,两个所述透光镜64中只需其中一个所述透光镜64的基板642面朝另一透光镜64的侧面上具有所述隔光层662即可。

请参阅图4,图4是本实用新型移动终端的感光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移动终端的感光装置第二实施例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相似,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在第二实施例中,所述感光装置66的隔光层662a是位于每一透光镜64的基板642面朝另一透光镜64的侧面上的黑色遮光膜。所述黑色遮光膜通过胶体粘贴于所述基板642的侧面上。

在其他实施例中,两个所述透光镜64中的其中一透光镜64的基板642面朝另一透光镜64的侧面上具有所述黑色遮光膜。

请参阅图5,图5是本实用新型移动终端的感光装置的第三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移动终端的感光装置第三实施例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相似,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在第三实施例中,所述感光装置60的隔光件66a是连接于两个所述透光镜64的基板642之间的隔光块,所述隔光块能防止经两个所述透光镜64的光线互窜。本实施例中,所述隔光块为黑色的塑料块或橡胶块。所述隔光块通过胶接的方式连接于两个所述基板642之间。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隔光块也可以采用其他隔光材料,即,只要能将两个所述透光镜64的光线进行隔离均可。

请参阅图6,图6是本实用新型移动终端的感光装置的第四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移动终端的第四实施例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相似,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在第四实施例中,隔光件为位于两个所述透光镜64之间的一隔光板66b,所述隔光板66b面朝所述透光镜64的侧面的面积大于所述透光镜64面朝所述隔光板66b的侧面的面积,即,每一透光镜64的基板642面朝所述隔光板66b的正投影落入所述隔光板66b面朝所述透光镜64的侧面上。本实施例中,所述隔光板66b凸设于所述中框22于两个所述透光镜64之间的内表面,所述隔光板66b是黑色的塑料板或橡胶板。

所述隔光板66b能防止经过两个所述透光镜64内的光线互窜。

所述隔光板66b可以通过卡接、胶接等方式连接于所述中框22上。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隔光板66b也可以与所述中框22一体成型制成。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隔光板66b可以贴接于其中一透光镜64的基板642的侧面上。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隔光板66b也可以采用其他隔光材料,只要能将两个所述透光镜64的光线进行隔离均可。

请参阅图7,图7是本实用新型移动终端的感光装置的第五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移动终端的第五实施例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相似,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在第五实施例中,隔光件为包围所述透光镜64的基板642的四周的隔光框66c,即,所述基板642上套设有所述隔光框66c。所述隔光框66c上具有收容口665,所述收容口665穿通所述隔光框66c,所述透光镜64的基板642收纳于所述收容口665内。本实施例中,每一透光镜64的基板642的四周均套设有所述隔光框66c,每一隔光框66c对应所述透光孔221凸设于所述中框22的内表面。所述隔光框66c由隔光材料制成,具体的,所述隔光框66c是黑色的塑料框或橡胶框。

所述隔光框66c可以通过卡接、胶接等方式连接于所述中框22上。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隔光框66c也可以与所述中框22一体成型制成。

所述隔光框66c能防止经过两个所述透光镜64内的光线互窜。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隔光框66c也可以采用其他隔光材料,只要能将两个所述透光镜64的光线进行隔离均可。

以上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