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体组件和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298108发布日期:2020-12-15 08:37阅读:94来源:国知局
框体组件和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框体组件和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目前智能手机广泛采用的一种堆叠架构为半板架构,半板架构是指手机的pcb(printedcircuitboard,印刷电路板)主板面积小于手机的外壳面积。pcb主板上设置有触摸屏、液晶显示屏、副麦克风、耳机、sim卡座、天线、听筒等,此外手机还包括用于设置usb接口、马达以及主麦克风的pcb副板。pcb主板和pcb副板通常放置于手机电池的两侧,因此需要采用柔性电路板和同轴线实现pcb主板和pcb副板的电连接,以便进行信号传输。

一般通过数控机床在手机中框加工出线槽,用于安装同轴线。同轴线的部分区域设置有金属环,金属环与线槽的侧壁过盈配合,通过中框实现接地,防止外界对同轴线传输的信号产生干扰。然而该种方式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容易失效且不适用于多根同轴线接地的情形。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同轴线接地容易失效的问题,提供一种框体组件和移动终端。

一种框体组件,包括中框和同轴线,所述中框开设有线槽,所述同轴线容纳于所述线槽内,所述线槽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同轴线包括接地段,所述第一侧壁设有若干交替排布的第一支撑部和第一收容部,所述第二侧壁设有若干交替排布的第二支撑部和第二收容部,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交错设置,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至少部分抵接于所述接地段,所述第一收容部和所述第二收容部用于部分容纳所述同轴线,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在垂直于所述同轴线的轴线方向的间距为d,所述接地段的直径为d,d小于d。

上述框体组件,将线槽与接地段相接合的区域设计为波浪形,多个第一支撑部沿同轴线的轴向间隔设置,多个第二支撑部沿同轴线的轴向间隔设置,且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交错设置,在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的挤压作用下,同轴线的接地段沿轴向发生变形,由于同轴线的轴向强度小,发生形变所需的外力较小,相应地,对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作用力较小,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变形量较小,从而能够实现多条同轴线接地且不容易失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一收容部的总长度为l,所述接地段的长度为m,m大于或等于l。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设定δd=d-d,δd的范围为0.1mm±0.05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收容部与所述第二支撑部相对设置,所述第二收容部与所述第一支撑部相对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在任意位置处的间距相等。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与所述接地段相抵接部位为圆弧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一收容部的连接处形成圆弧过渡面,和/或,所述第二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收容部的连接处形成圆弧过渡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接地段包括芯层和金属环,所述金属环套设于所述芯层的外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同轴线的个数为至少2个。

一种移动终端,包括第一线路板、第二线路板及所述的框体组件,所述第一线路板和所述第二线路板间隔设置,所述同轴线用于使所述第一线路板和所述第二线路板电连接。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中移动终端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移动终端的中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移动终端的俯视图;

图4为图3中b处的放大图;

图5为图1所示移动终端中同轴线的接地段的剖视图;

图6为图4所示中框的线槽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现有技术中线槽的示意图;

图8为另一实施例中中框的线槽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移动终端,该移动终端可以是任何具备天线并采用同轴线传输射频信号的设备,例如:平板电脑、电视、手机、照相机、个人计算机、笔记本电脑、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等。请参阅图1,移动终端包括第一线路板200、第二线路板300及框体组件100。第一线路板200为主板,第二线路板300为副板。框体组件100包括中框10和同轴线20,第一线路板200和第二线路板300设置于中框10的两端,同轴线20用于使第一线路板200和第二线路板300电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线路板200上设有射频模块,第二线路板300上设有天线,同轴线20用于将射频模块产生的射频信号传输至天线,以激发天线辐射信号,信号的频段可以是wifi、lte、毫米波、gps、gsm、蓝牙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以实现移动终端的通讯、上网及数据传输功能。

可以理解的,请结合图2,中框10设有第一安装槽11和第二安装槽12,第一线路板200设于第一安装槽11内,第二线路板300设于第二安装槽12内,以固定第一线路板200和第二线路板300的位置。中框10还设有第三安装槽13,第三安装槽13位于第一安装槽11和第二安装槽12之间,第三安装槽13用于放置移动终端的电池。将第一线路板200和第二线路板300分隔设置,以合理利用框体的内部空间,实现移动终端的薄型化设计。

同轴线20包括由内向外同轴设置的第一导电层、绝缘层及第二导电层,绝缘层位于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之间。其中,第一导电层用于传输射频信号,第二导电层用于屏蔽外部干扰信号。

请参阅图3和图4,中框10的边缘开设有线槽14,同轴线20容纳于线槽14内,以固定同轴线20的位置。请参阅图5,第一导电层、绝缘层及第二导电层共同构成同轴线20的芯层21,同轴线20还包括包裹于芯层21外部的保护层,以避免第二导电层与空气中的氧气以及水汽直接接触而被腐蚀。为进一步减少信号干扰,需要将同轴线20接地,具体设置方法为:将同轴线20部分区域即接地段23的保护层剥离,以使芯层21裸露于外部,在芯层21外部套设一金属环22,金属环22与线槽14的侧壁电连接,以实现同轴线20接地。

请参阅图4和图6,线槽14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141和第二侧壁142,第一侧壁141设有若干交替排布的第一支撑部1411和第一收容部1412,第二侧壁142设有若干交替排布的第二支撑部1421和第二收容部1422。第一支撑部1411、第二支撑部1421至少部分抵接于接地段23,第一支撑部1411和第二支撑部1421交错设置,即第一支撑部1411、第二支撑部1421分别抵持于接地段23的不同部位。第一支撑部1411和第二支撑部1421在垂直于同轴线20的轴线方向的间距为d,接地段23的直径为d,d小于d。第一收容部1412和第二收容部1422用于部分容纳同轴线20。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1411的个数为2个,第二支撑部1421的个数为3个,第一收容部1412的个数为3个,第二收容部1422的个数为2个。第一侧壁141设有交替排布的第一支撑部1411和第一收容部1412,第二侧壁142设有交替排布的第二支撑部1421和第二收容部1422,且第一支撑部1411和第二支撑部1421交错设置,使得第一侧壁141和第二侧壁142形成波浪形容纳空间。将同轴线20的接地段23放置于该波浪形容纳空间内时,第一支撑部1411对接地段23的某一区域产生挤压作用,使该区域发生一定程度的弯折而部分容纳于与第一支撑部1411相对设置的第二收容部1422内。类似地,第二支撑部1421对接地段23的另一区域产生挤压作用,使该区域发生一定程度的弯折而部分容纳于与第二支撑部1421相对设置的第一收容部1412内。由于第一支撑部1411和第二支撑部1421在垂直于同轴线20的轴线方向的间距d小于接地段23的直径d,使得接地段23被卡接于第一支撑部1411和第二支撑部1421之间,保证接地段23与中框10至少部分贴合,以实现同轴线20接地。

现有的一种方案中,请参阅图7,将线槽14'与接地段23相接合的区域设计为直线形,通过使线槽14'的两个侧壁与接地段23过盈配合而实现接地,该方案的本质是线槽14'的两个侧壁对接地段23产生挤压,使接地段23沿径向发生变形而与线槽14'侧壁完全贴合。在实际生产中,同轴线20的径向强度大,发生形变所需的外力较大。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将同轴线20装配于线槽14'内时,同轴线20对线槽14'的侧壁产生较大的作用力而使线槽14'发生较大程度的变形,使得线槽14'的横截面形状由“u”形而变为“v”形,即线槽14'上部的间距大于线槽14'底部的间距。当需要装配多条同轴线20时,位于线槽14'上方的同轴线20与线槽14'很容易出现接触不良的情况,而导致接地失效。本实用新型将线槽14与接地段23相接合的区域设计为波浪形,多个第一支撑部1411沿同轴线20的轴向间隔设置,多个第二支撑部1421沿同轴线20的轴向间隔设置,且第一支撑部1411和第二支撑部1421交错设置,在第一支撑部1411和第二支撑部1421的挤压作用下,同轴线20的接地段23沿轴向发生变形,由于同轴线20的轴向强度小,发生形变所需的外力较小,相应地,对第一侧壁141和第二侧壁142的作用力较小,第一侧壁141和第二侧壁142的变形量较小,从而能够实现多条同轴线20接地且不容易失效。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1411、第二支撑部1421、第一收容部1412及第二收容部1422的个数均为2个,线槽14与同轴线20的接地段23相接合的区域呈“w”形。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1411和第一收容部1412的总长度为l,接地段23的长度为m,m大于或等于l,确保接地段23被卡持固定而不会沿线槽14的延伸方向发生移动,避免出现接地失效的情况。

设定δd=d-d,δd的范围为0.1mm±0.05mm。δd应不小于0.05mm,以确保第一支撑部1411、第二支撑部1421与同轴线20相互抵接而实现接地。同时,δd应不超过0.15mm,同轴线20的直径不应远远超过第一支撑部1411和第二支撑部1421在同轴线20径向的间距,避免线槽14的第一侧壁141和第二侧壁142在同轴线20的挤压作用下发生较大形变而导致接地失效。

可以理解的,第一收容部1412与第二支撑部1421相对设置,当同轴线20在第二支撑部1421的挤压作用下而发生形变时,第一收容部1412能够部分收容同轴线20。第二收容部1422与第一支撑部1411相对设置,当同轴线20在第一支撑部1411的挤压作用下而发生形变时,第二收容部1422能够部分收容同轴线20。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侧壁141和第二侧壁142在任意位置处的间距相等,从而可以采用同一刀具加工出整个线槽14,只需根据线槽14的延伸方向设定刀具的运行轨迹即可。在加工过程中无需更换刀具,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需要说明的是,请参阅图6,当第一侧壁141和第二侧壁142为曲面时,第一侧壁141和第二侧壁142在位置a处的间距为第一侧壁141、第二侧壁142在a处的切线m、n之间的距离l。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第一支撑部1411、第二支撑部1421与接地段23相抵接部位为圆弧面,以使第一支撑部1411或第二支撑部1421与接地段23尽可能地贴合,从而增大第一支撑部1411或第二支撑部1421与接地段23的接合面积。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第一支撑部1411和第一收容部1412的连接处形成圆弧过渡面,第二支撑部1421和第二收容部1422的连接处形成圆弧过渡面,方便线槽14的加工成型。在其他实施例中,请参阅图8,第一支撑部1411、第一收容部1412也可设计为折线形。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