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喇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646142发布日期:2021-01-15 11:55阅读:106来源:国知局
一种喇叭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属于声电转换技术领域,具体地,本申请涉及一种用于喇叭装置。



背景技术:

发声装置作为一种人们平时娱乐消遣的设备,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越来越高,对发声装置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喇叭装置作为家用音响、车载音响等发声装置的核心部件,其广泛应用于电子产品中。喇叭装置本身的产品质量直接影响着发声的品质。近年来电子产品的发展趋势倾向于轻薄化、小型化,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将喇叭装置设计成占用空间更小的形式。然而,这种结构设计要求会严重影响喇叭装置的声学性能,造成声学性能无法满足音质要求的缺陷。

因此,有必要对喇叭装置的结构进行改进,在有限的空间中优化结构,以优化声学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喇叭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喇叭装置,包括:

盆架;

振动组件,所述振动组件包括音圈、振动板和折环,所述音圈与所述振动板形成连接,所述振动板与所述折环的内缘形成连接,所述折环的外缘与所述盆架连接;

磁路系统,所述磁路系统设置在所述盆架内,所述磁路系统包括t铁、边磁部、第一磁铁,所述t铁具有底板和竖直部,所述竖直部的顶端开设有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磁铁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槽内,所述边磁部设置在所述底板上并位于所述竖直部周围,所述边磁部与所述竖直部之间形成磁间隙,所述音圈位于所述磁间隙内。

可选地,所述第一磁铁的表面与所述第一安装槽的端面齐平,或者,所述第一磁铁的表面相对于所述第一安装槽的端面向内沉陷。

可选地,所述第一安装槽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一磁铁的高度。

可选地,所述竖直部的顶端高于所述边磁部的顶部。

可选地,所述边磁部包括第二磁铁,所述第二磁铁设置在所述底板上;

所述第二磁铁的磁极分布方式为上部n极、下部s极,所述第一磁铁的磁极分布方式为上部s极、下部n极;或者,所诉第二磁铁的磁极分布方式为上部s极、下部n极,所述第一磁铁的磁极分布方式为上部n极、下部s极。

可选地,所述第一磁铁高于所述第二磁铁。

可选地,所述边磁部包括边导磁部,所述边导磁部设置在所述第二磁铁上。

可选地,所述边导磁部与所述竖直部之间的磁间隙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磁铁与所述竖直部之间的磁间隙的宽度。

可选地,所述边导磁部的远离所述第二磁铁的一侧形成有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二安装槽中设置有第三磁铁。

可选地,所述第三磁铁的表面相对于所述第二安装槽的端面向内沉陷;或者,所述第三磁铁的表面与所述第二安装槽的端面齐平。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本申请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喇叭装置的侧面剖视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另一种喇叭装置的侧面剖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

1、盆架;21、音圈;22、振动板;231、主体部;2311、凸台;2321、平面部;2322、弯折部;24、折环;3、外定心支片;4、内定心支片;5、支撑部;611、底板;612、竖直部;6121、第一安装槽;6122、第一磁铁;621、第二磁铁;622、边导磁部;6221、第二安装槽;6222、第三磁铁;63、磁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喇叭装置,该喇叭装置包括盆架、振动组件和磁路系统。所述盆架作为喇叭装置的承载部件,其起到容纳振动组件和磁路系统,为其它部件提供支撑、容纳的作用。所述盆架可以采用金属材料制成,也可以采用塑料材料制成。

所述磁路系统用于为喇叭装置提供磁场,磁路系统中形成有磁间隙,磁场为喇叭装置振动发声的重要动力来源。

所述振动组件则以可活动的形式连接在所述盆架、磁路系统上,喇叭装置在实际工作时,振动组件中通入声音信号,其在磁场的作用下能够产生振动,进而产生声音。振动组件可以包括音圈振动板和折环,所述音圈与振动板以及折环形成直接或间接的连接关系。音圈用于通入声音信号、电流。振动板能够被音圈带动进而振动。折环则用于将振动板与盆架或磁路系统形成连接关系。折环为弯折的环形结构,其一侧连接在盆架上,另一侧连接在振动板或其它振动部件上。当音圈、振动板以及其它振动组件振动时,折环能够为振动组件提供可变形的连接作用,使得振动组件与盆架、磁路系统保持连接。音圈、振动板等振动组件通过折环与盆架实现可活动的连接。

可选地,所述振动组件还可以包括环形骨架。如图1、2所示,所述环形骨架具有主体部231和外延部。所述环形骨架作为振动组件起到提高平衡性、振动稳定性的作用。所述环形骨架的主体部231整体呈环形结构或桶状结构,所述外延部则从所述主体部231上,沿着主体部231的径向向外围延伸。所述外延部用于为振动板22提供承载、连接的作用。

所述振动板22盖设在所述环形骨架上,振动板22与所述外延部连接,如图1、2所示。所述外延部为所述振动板22提供支撑位,外延部的尺寸相对于主体部231而言更大,能够为具有更大尺寸的振动板提供良好的支撑作用。

所述折环24的内缘与所述环形骨架连接,即所述振动板22通过所述环形骨架与所述折环24形成间接连接关系。所述折环24的外缘则与所述盆架1连接。所述音圈21位于所述环形骨架所环绕的区域内,所述音圈21与所述振动板直接或间接的形成连接。这样,所述振动板、环形骨架、音圈整体通过所述折环与盆架形成可活动的连接。折环对振动板、环形骨架、音圈形成悬吊连接。

可选地,所述振动板22的直径大于所述折环24的内缘的直径,如图1、2所示。在这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由于环形骨架具有主体部231和外延部,外延部向外围延伸了一定距离,从而为振动板提供了更大尺寸的支撑结构。而相对的,所述折环则可以连接在环形骨架上的径向尺寸相对较小的部分结构上。这样,振动板的直径不会受到折环的内缘的直径的限制。折环的尺寸无需针对振动板的尺寸增大而增大,致使喇叭装置的整体直径不会增大,保证了喇叭装置的整体结构尺寸维持在有限的尺寸范围内。

本申请的上述实施方式有效利用的喇叭装置整体结构已经占用的空间,通过设计环形骨架,并且在环形骨架上涉及外延部和主体部,从而使得振动板与折环两者之间的尺寸不会相互影响,并解决在特殊情况下折环与振动板无法直接相连接的问题。

可选地,所述外延部具有平面部2321和弯折部2322,如图1、2所示。所述平面部2321沿着所述主体部231的径向横向延伸,平面部2321主要起到增大外延部的径向尺寸,以便为振动板22提供更大径向尺寸的支撑结构。所述弯折部2322沿着所述主体部231的轴向向远离所述折环24的方向延伸。在图1、2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弯折部2322向上、沿着轴向延伸。这样,所述弯折部2322能够与所述折环24形成避让关系。所述振动板22连接在所述弯折部2322上,所述振动板22能够与所述折环24在轴向上形成避让、错位,从而避免振动板与折环之间相互干扰。这种设计方式在实际应用中,不会发生折环与振动板相互碰撞或相互牵扯的缺陷。

可选地,所述折环24的内缘可以连接在所述平面部2321的上。如图1、2所示,所述折环24的内缘连接在所述平面部2321的远离所述弯折部2322的一侧。一方面,所述平面部能够为折环提供平整、稳定的支撑,另一方面,折环能够与位于弯折部上的振动板避开,防止相互干扰。

可选地,所述折环24的内缘也可以连接在所述主体部231上。所述主体部231的整体结构具有更好的结构稳定性,其在振动时也不容易产生偏斜等问题。将所述折环的内缘连接在所述主体部上能够降低振动组件工作时发生偏振的风险,提高声学性能的稳定性。

特别地,所述折环24的内缘可以同时连接在所述平面部2321和主体部231上。折环24的内缘具有一部分平整的结构,其可以贴在平面部2321上,而内缘的边棱处则抵顶、连接在主体部231上。这种设计方式能够进一步提高折环与环形骨架的振动一致性,提高整体振动的稳定性。

可选地,如图1、2所示,所述弯折部2322沿所述主体部231的轴向高度,高于所述主体部231的高度。通过这种设计方式能够避免所述振动板22连接在所述弯折部2322上时与所述主体部231的顶部形成干扰、妨碍。所述振动板能够与所述主体部之间形成一定间隙。如果振动板与主体部之间的距离过近或者有些许接触,在振动组件振动的过程中,有可能因振动板与主体部之间振动不同步而在两者之间出现碰撞现象,这种现象会严重影响喇叭装置的声学性能。

可选地,外延部可以整体呈环形结构。也即,外延部呈完整的环形,从而在圆周方向的各个位置处能够对振动板22提供支撑、连接作用。这种设计方式能够更好的为振动板提供稳定的支撑和连接作用,降低支撑板相对于环形骨架产生振动不同步的缺陷,或者因为长时间使用而出现两者连接不稳固等缺陷。

可选地,所述喇叭装置还可以包括外定心支片3,如图1、2所示。所述外定心支片3的外缘与所述盆架1连接,所述外定心支片3的内缘则与所述环形骨架形成连接。所述外定心支片用于为环形骨架等振动组件提供稳定振动、抑制偏振的作用。振动组件仅靠所述折环的连接在振动中仍有可能发生偏振、振动不稳定等缺陷,所述外定心支片用于提供这种稳定连接作用,将振动组件与盆架在其它位置也形成可移动的连接。并且,外定心支片的牵引强度可以设计成相对于所述折环而言更高,从而有效降低振动偏斜等缺陷。

可选地,如图1所示,所述外定心支片3的内缘连接在所述主体部231上。所述环形骨架的主体部231具有更稳定的结构,并且其作为环形骨架的主体具有更大的重量。外定心支片3通过职称所述主体部231能够更有效的对环形骨架以及其它振动组件提供支撑、稳定振动的作用。

可选地,所述主体部的底部端面上可以具有用于与外定心支片的内缘配合连接的槽,所述外定心支片的内缘可以嵌在主体部的槽处。一方面能够提高连接可靠性,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外定心支片与主体部之间的装配定位准确性。

可选地,如图1、2所示,喇叭装置还可以包括内定心支片4,所述内定心支片4的一侧边缘与所述振动组件连接,所述内定心支片4的另一侧边缘与所述磁路系统形成直接或间接的连接。所述内定心支片4位于所述环形骨架内侧,其同样用于为振动组件提供支撑、平衡作用,从而降低振动组件发生偏振的可能性。磁路系统在喇叭装置中通常也可以是不动的固定部件。

可选地,在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内定心支片4的外缘与环形骨架连接,内缘与磁路系统形成间接连接。内定心支片4对环形骨架从内侧起到支撑、平衡的作用,环形骨架作为振动组件的主要结构,其稳定性的提升能够有效改善振动组件整体的稳定性。

可选地,在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内定心支片4的外缘与磁路系统形成间接连接,内缘则与音圈21连接。音圈21是振动组件中受到驱动作用力进而产生振动的部件,也即是受到驱动力的源头。所述内定心支片4与音圈21形成连接关系,能够有效防止音圈21发生偏振,从而降低整个振动组件因驱动力不均衡而产生的偏振的可能性。

以上两种实施方式都能够使内定心支片发挥稳定振动组件的作用。

可选地,所述主体部的顶面上可以形成有用于与内定心支片的外缘配合连接的槽,所述内定心支片的外缘嵌在主体部顶面的槽中,内定心支片的内缘则与磁路系统形成连接。通过设置槽可以提高内定心支片的连接可靠性和装配定位精确度。

由于喇叭装置内部的结构紧凑,磁路系统与振动组件之间的间距有限,如何布置内定心支片具有一定难度。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改进方式,以便于在喇叭装置中布设内定心支片,并防止内定心支片与磁路系统发生相互干扰、碰撞等。

可选地,所述喇叭装置包括支撑部5,所述支撑部5设置在所述磁路系统上,如图1、2所示。所述支撑部5具有固定区和支撑区,所述固定区与所述磁路系统固定连接,以使所述支撑部5固定在磁路系统上。所述支撑区则相对于所述磁路系统向上凸出。如图1所示,沿着所述音圈21的轴向,也即高度方向,所述支撑区高所述磁路系统的表面。所述内定心支片4的一侧边缘与所述支撑区连接,另一侧则与振动组件连接。

通过这种设计方式,支撑部能够将内定心支片在喇叭装置内部架起,从而避免内定心支片与磁路系统发生相对干扰。进一步地,被架起的内定心支片也更容易与振动组件,例如环形骨架或音圈连接。避免了内定心支片所要连接的两侧部件高度不一,难以实现内定心支片的连接等问题。

可选地,所述主体部231上可以形成有凸台2311,上述槽可以形成在所述凸台2311上。所述内定心支片4的外缘连接在所述凸台2311的端面上,如图1所示。通过在所述主体部231上设置凸台,一方面能够便于使所示内定心支片与主体部形成连接,另一方面能够降低内定心支片与其它部件发生碰撞、干扰的风险。由于喇叭装置中设置有磁路系统,如果内定心支片的一侧不与磁路系统形成连接,则需要放置其与磁路系统发生碰撞。通过设计凸台能够将内定心支片架起,降低碰撞风险。

可选地,所述支撑部5可以采用塑料材料制成。由于支撑部需要设置在磁路系统上,并且支撑不相对于磁路系统向外突出,所以,支撑部采用塑料材质制成以避免对磁路系统的磁场造成干扰。所述支撑部也可以采用其它非导磁材料制成,同样可以避免干扰磁路系统的磁场分布。在本申请中,采用塑料制成支撑部在能够满足结构强度的情况下,还能够降低成本和产品的重量。

可选地,所述磁路系统上可以形成容纳槽,所述容纳槽用于承载、固定所述支撑部5。所述容纳槽的形状与所述支撑部5的固定区的形状相匹配,所述固定区可以嵌插在所述容纳槽中,从而与磁路系统形成稳定、可靠的连接关系。

可选地,所述支撑部5的固定区上可以形成有槽口,所述槽口的形状与所述磁路系统的边角位置的形状相匹配。如图2所示,所述固定区的槽口可以卡接在所述磁路系统的边角位置处,从而实现良好的相对定位和装配稳定性。所述支撑部5可以通过槽口的设计以扣合、卡扣的形式在磁路系统上形成定位固定。

可选地,所述支撑部可以呈完整的环形结构,支撑部环绕在所述音圈21周围。所述槽口也可以是环形的槽口。这样,支撑部可以以环形套的形式,通过槽口套在磁路系统的端部的边角位置外围,定位方便、可靠。同时,其可以为内定心支片提供稳定的制成作用。

可选地,所述固定区域所述磁路系统采用粘接的形式固定连接。粘接固定能够提供稳定的连接关系,并且不会对磁路系统的磁场造成干扰。

所述磁路系统可以包括边磁部,所述边磁部包括第二磁铁621和边导磁部622。如图1所示,所述边导磁部622设置在所述第二磁铁621上,所述磁间隙63位于所述第二磁铁621和边导磁部622的内侧。所述支撑部5则设置在所述边导磁部622上方。

本申请提供的内定心支片和外定心支片可以共同应用。外定心支片从环形骨架的外侧对振动组件提供支撑,内定心支片则从环形骨架的内侧对振动组件提供支撑。这样,环形骨架能够收到全面、可靠的平衡限制作用,振动组件产生偏振、倾斜振动的可能性大幅降低。

可选地,所述内定心支片和外定心支片可以沿着音圈的圆周方向交错分布,在有限的空间中通过内外交错设置更均匀的分布平衡支撑作用力,节省材料、充分利用空间。

如上所述,所述磁路系统设置在盆架内,其在喇叭装置中用于提供磁场,以使音圈能够在磁场中产生振动。通常而言,增大磁场强度就能够提高振动组件的振动灵敏度和振幅,进而提高喇叭装置的声学性能。增大磁场强度主要通过增大磁路系统的体积以及磁铁的磁性。但是,在实际的产品需求中,喇叭装置的整体尺寸往往是固定的,不能随意增大,这就造成体积有限的磁路系统可能无法产生足够强的磁场,已达到声学性能的要求。

对此,本申请提供了改进的磁路系统,有效利用有限空间,提高磁路系统产生的磁场强度。

所述磁路系统可以包括中心磁部和边磁部,所述边磁部位于所述中心磁部周围。所述边磁部与所述中心磁部之间形成磁间隙63,音圈21位于所述磁间隙63中。

本申请从中心磁部的角度对磁路系统提供了改进。

所述磁路系统还可以包括t铁和第一磁铁6122。所述t铁具有底板611和竖直部612,如图1所示。所述底板611用于承载边磁部,t铁可以通过底板611与所述盆架1形成固定连接。t铁整体固定设置在所述盆架1内。

所述竖直部612的顶端则开设有第一安装槽6121,所述第一磁铁6122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槽6121内。所述边磁部设置在所述底板611上,所述边磁部位于所述竖直部612周围。所述竖直部612构成了所述中心磁部,所述竖直部612与所述边磁部之间形成所述磁间隙63。

由于边磁部将磁场横向导向磁间隙63进而导入中心磁部,也即导入竖直部612。因此,不与边磁部直接正对的中心磁部,其能够起到的导磁作用有限。磁场通常会在中心磁部的外侧靠近侧壁表面的区域流通。所以中心磁部的顶部、中心则难以起到导磁作用。这部分结构对磁场产生的引导效果有限,空间没有被充分利用。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将竖直部612的顶端开设形成第一安装槽6121,并且在第一安装槽6121中设置第一磁铁6122,使得位于竖直部612顶端的第一磁铁6122能够向竖直部612下方的区域辐射磁场,并且使第一磁铁6122能够与边磁部形成磁场配合。这样,能够进一步增强磁路系统产生的磁场,在磁间隙中产生强度更高、更均匀的磁场。竖直部上导磁效率较低的部分被去除、形成第一安装槽,进而通过设置第一磁铁对空间进行成分利用,改善磁场。

可选地,所述第一磁铁6122的表面与所述第一安装槽6121的端面齐平,或者,所述第一磁铁6122的表面相对于所述第一安装槽6121的端面向内沉陷。这种实施方式使得第一磁铁6122不会凸出于所述第一安装槽6121。一方面,喇叭装置内部的空间有限,第一磁铁位于第一安装槽内不会占用原本磁路系统以外的空间。另一方面,第一磁铁伸出至第一安装槽之外有可能会对原有的磁场布局造成影响,磁间隙中的磁场强度和均匀程度需要保证不受影响。对此,优选将第一磁铁设置在第一安装槽内,已达到改善磁场的效果。

可选地,所述第一安装槽6121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一磁铁6122的高度,通过这种结构设计使得第一磁铁6122便于容纳与第一安装槽6121之内。

可选地,如图1所示,所述竖直部612的顶端高于所述边磁部的顶部。在这种实施方式中,在竖直部612的顶端设置第一磁铁能够更好的与边磁部形成配合关系,从而加强磁间隙63中磁场的强度。如果竖直部612的顶端相对较矮,则第一磁铁对磁间隙63中磁场强度的强化作用相对有所降低。竖直部612高出边磁部的部分能够通过第一磁铁的调节,将磁场更好的引入竖直部612内,从而引导磁间隙63中的磁场均匀、角度平行的穿过磁间隙63。

可选地,所述边磁部可以包括第二磁铁621,所述第二磁铁621设置在所述底板611上。

对于第二磁铁与第一磁铁的刺激分布方式,可选地,所述第二磁铁的磁极分布方式为上部n极、下部s极,所述第一磁铁的磁极分布方式为上部s极、下部n极。

或者,可选地,所诉第二磁铁的磁极分布方式为上部s极、下部n极,所述第一磁铁的磁极分布方式为上部n极、下部s极。

由于t铁通过底板611与第二磁铁621的下部磁极对接,所以竖直部612的磁极相当于第二磁铁621的下部磁极。以上两种磁极分布方式使得第二磁铁的上部磁极能够顺畅的被引导至磁间隙中进而因导致相当于第二磁极的下部磁极的竖直部上。第一磁铁的下部磁极则与竖直部的磁极相反,进一步起到引导磁场顺畅的在竖直部中流通的作用。这样,磁间隙中的磁场均匀程度得到有效提高,磁场强度也在第一磁铁的作用下得到提高。

可选地,所述第一磁铁6122高于所述第二磁铁621,这种设计方式避免第一磁铁6122与第二磁铁621的相同极性的磁极相互干扰,降低原有磁场布局的局部被第一磁铁6122扰乱的风险。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从边磁部的角度对磁路系统提供了改进。

可选地,所述边磁部可以包括第二磁铁、边导磁部622和第三磁铁6222。如图1所示,所述边导磁部622设置在所述第二磁铁上方,所述边导磁部622的远离所述第二磁铁的一侧形成有第二安装槽6221,所述第三磁铁6222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槽6221中。

在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安装槽6221位于所述边导磁部622的上方,即远离位于其下方的第二磁铁621。所述边导磁部622能够对第二磁铁621产生的磁场产生引导作用,使磁场向磁间隙63聚集。由于第二磁铁621产生的磁场通过边导磁部622的下方后向磁间隙偏转,所以边导磁部622的远离所述第二磁铁的部分结构并不能充分发挥导磁作用,此处通过的磁感线较少。

本申请在边导磁部的远离第二磁铁的区域形成第二安装槽,意在去除掉无法充分发挥导磁作用的部分边导磁部,也即形成第二安装槽。在第二安装槽中设置第三磁铁,从而使第三磁铁的磁性能够与第二磁铁的磁性共同作用,通过所述边导磁部进一步提高磁间隙处的磁场强度和磁场均匀性。

对于第二磁铁与第三磁铁的磁极分布方式,可选地,所述第二磁铁的磁极分布方式为上部n极、下部s极,所述第三磁铁的磁极分布方式为下部n极、上部s极。

或者,可选地,所述第二磁铁的磁极分布方式为上部s极、下部n极,所述第三磁铁的磁极分布方式为下部s极、上部n极。

以上两种设计方式中,第二磁铁与第三磁铁的相同磁极朝向对方,使得位于两者之间的边导磁部能够将磁场向横向引导,使得磁间隙中具有强度大(磁感线密度高)、均匀的磁场。这种设计方式更有利于音圈在磁间隙中受均匀的磁场作用而产生振动,振动准确性高。

可选地,所述第三磁铁6222的表面相对于所述第二安装槽6221的端面向内沉陷;或者,所述第三磁铁6222的顶面与所述第二安装槽6221的端面齐平。这种设计方式使得第三磁铁6222不会突出于第二安装槽6221,第三磁铁6222也就不会占用原有的边磁部以外的空间。这样,磁路系统占用的空间没有增大,而磁场强度、导磁性能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将第三磁铁完全容纳于第二安装槽内也能够避免原有的磁场分布被破坏。如果第三磁铁伸出至第二安装槽之外,有可能造成磁场向外发散,磁间隙中的磁场受到干扰,反而影响了磁间隙中的磁场强度和均匀性。

可选地,所述第二安装槽6221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三磁铁6222的高度。这样,第三磁铁6222能够完整地容纳在第二安装槽6221内,不会凸出进而造成缺陷。

可选地,在如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安装槽6221还位于所述边磁部的远离所属中心磁部的一侧。也即,第二安装槽6221位于左侧边磁部的左上角,该部分区域是边导磁部622上最难发挥导磁作用的部分。磁场被边导磁部622下部的部分横向导入磁间隙63,图1所示的第二安装槽6221处经过的第二磁铁621产生的磁感线最少。因此,将这部分区域开设形成第二安装槽6221,用于容纳第三磁铁6222。图1所示的第二安装槽6221既远离于第二磁铁621又远离于中心磁部。

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安装槽也可以仅远离于第二磁铁621,而靠近中心磁部的部分也形成有第二安装槽,以便增加第三磁铁的体积。

可选地,所述第二安装槽6221开设在所述边导磁部622的边角位置。位于边角位置处的第二安装槽6221尽可能减小占用边导磁部622和磁路系统的空间,对边导磁部622最难发挥导磁性能的部分加以利用。

可选地,所述第二安装槽可以呈环形结构,所述第三磁铁可以设置在环形的第二安装槽的各处。可以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调节第三磁铁所在的位置。这种设计方式提高了第三磁铁的布局灵活度,可以针对磁路系统、振动组件的具体性能不同调节第三磁铁沿音圈圆周方向的布局位置。

可选地,所述第三磁铁也可以呈环形结构。环形的第三磁铁能够更有效的与中心磁部以及第二磁铁配合,在磁间隙中形成均匀、强度更高的磁场。使得音圈在沿其圆周方向上的各个区域都能够接收到改善的磁场,进而提高喇叭装置的声学性能。

可选地,所述边导磁部622与所述竖直部612之间的磁间隙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磁铁621与所述竖直部612之间的磁间隙的宽度。由于第二磁铁的磁场收到边导磁部的引导而偏转向竖直部,所以有较多的磁感线是通过边导磁部的引导而流向竖直部。降低边导磁部与竖直部之间的磁间隙的宽度,有助于提高磁间隙中磁场的均匀程度以及磁场方向的一致性。而第二磁铁与竖直部之间的磁间隙的宽度相对更大则能够降低第二磁铁与竖直部直接经过磁间隙磁导通,进而造成磁间隙中的磁场方向发生少许变化的风险。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发明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