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用工频电磁感应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038964阅读:38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液用工频电磁感应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磁感应加热装置,更确切地说是一种用于加热液体的工频电磁感应加热装置。
欧洲专利EP0383272A2,其工作原理是当原边绕组接通工频电源,则在作为副边的金属管中感应产生低电压的大电流而使金属管被加热,然后将热量传导给液体。它的结构是铁心全部由硅钢片叠成,在铁心的心柱上由里及外依次围绕原边绕组及作为副边的金属管而组成一体、并穿过存放液体的容器,在原副边间用树脂填充而消除了不利热传导的空间、以使副边的金属管表面发热均匀。由此可见,它的铁心心柱随副边金属管穿过容器,与容器外的上下轭铁形成闭合磁回路。这样,从功率与安全电压的关系而言,功率小则其副边金属管的电压低,功率大则副边金属管的电压高而影响安全,即这种加热方式受到功率的限制。这从如下公式可知(1)S=K√P,式中铁心的横截面S与功率P的平方根成正比,K为常数;(2)S=E/4.44fBN,式中电动势E(这里可以看作电源电压),频率f及磁感应强度B可以看成一定值,则铁心横裁面S与绕组匝数N成反比;功率越大,每匝电压越高。另外,与容器组成一体且轭部铁心又设置在容器外暴露在空气中的加热装置,还存在着体积大、功率小、热效率低及制造工艺复杂等一系列的问题。至于现有的其它加热方法所存在的问题,在该专利中已有详细介绍。
中国专利ZL97106984.4,其中用于加热液体的装置的工作原理是由硅钢片叠成 形铁心,将铁磁性的钢铁件即磁钢设置在 形铁心的上端,上述两种不同材料构成的三相导磁体形成一闭合的三相磁回路,将围绕在 形铁心三个心柱上的绕组接通三相工频电源,则在磁钢中通过三相交变磁通产生远远大于铁心的涡流及磁滞而使磁钢被快速加热。在此,因产生的热量主要来自涡流,故简称涡流加热。它的结构是金属外壳的上端与上述磁钢的下端焊接密封,将上述的铁心、绕组封装在这一金属外壳内,绕组的引接线从金属外壳一侧的接线座中引出,金属外壳及接线座中的所有空间由绝缘填充物充实,这样,构成一全封闭的实体。使用时,它除出线口外全部沉浸在液体中。工作时,磁钢、铁心及绕组产生的热量直接或间接通过金属外壳传导给它周围的液体。在此,可以清楚看到,金属外壳对各相绕组的四周散热是不均匀的、使绕组UV两相间及VW两相间这一局部区域的绕组温升较高,影响寿命。另外,该装置还存在着铁心截面大、功率因数低等不足之处。
本实用新型的总的技术构思是金属外壳是一沿着闭合磁回路包围铁心及各原边绕组的副边、而成为本加热装置的主发热体,且金属外壳又是铁心和各原边绕组的保护外壳及散热体。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是本加热装置具有全部由硅钢片叠合形成一闭合磁回路的铁心;在铁心的各个心柱上各围绕一原边绕组,其结构特点是铁心和各原边绕组全部封装在一金属外壳内、金属外壳内的空间由绝缘填充物充实而构成一全封闭的实体;金属外壳是一沿着闭合磁回路包围铁心及各原边绕组的副边、而成为本加热装置的主发热体,且金属外壳又是铁心和各原边绕组的保护外壳及散热体。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案是铁心呈“EI”形,全部由硅钢片叠合形成一闭合的三相磁回路;在“EI”形铁心的三个心柱上各围绕一原边绕组,即三相原边绕组,三相原边绕组按其自左至右的三相相序排列分别以U、V、W表示,三相原边绕组可按星接或角接方法进行连接;“EI”形铁心和各原边绕组全部封装在一金属外壳内,金属外壳内的空间由绝缘填充物充实而构成一全封闭的实体;金属外壳沿着三相闭合磁回路设置、形成包围铁心及各相原边绕组的各相副边;各相副边金属圈借同一金属外壳导通,形成副边的相与相之间的短路及三相短路,三相短路其矢量之和等于零;运行时,金属外壳呈零电位。
上述金属外壳具有上下盘、壳体、两矩形管和接线座;接线座焊接在壳体的一侧下方,三相原边绕组的引接线从接线座中引出;上下盘分别与壳体的上下端焊接;第一个矩形管设在三相原边绕组的UV两相之间及其相应铁心的上下轭铁之间,第二个矩形管设在三相原边绕组的VW两相之间及其相应铁心的上下轭铁之间;两矩形管贯穿壳体的前后两面,其前后两端的四周分别与壳体的前后两面焊接;这样,两矩形管的左右两面与壳体分别形成包围各相原边绕组的三个作为副边的金属圈,该三个作为副边的金属圈按其相位仍以U、V、W表示;两矩形管的上下两面与壳体及上下盘分别形成包围上下轭铁的四个作为副边的金属圈;作为副边的上述各金属圈充分利用了铁心三相磁回路的有效长度而提高了整机的输出功率。
上述矩形管前后两端呈开启状,该开启状矩形管的上下两面可带有内折翅片。
上述矩形管也可以是前后两端呈半封闭状矩形管在其一端设有至少一个液体进口,在其另一端设置至少三个液体出口;在该矩形管的内腔中设置既有散热作用、又可增加液体流速的导流件。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方案是铁心呈“口”形,全部由硅钢片叠合形成一闭合的单相磁回路;在“口”形铁心的两个心柱上各围绕一原边绕组,即单相原边绕组,两原边绕组按串联方法进行连接;“口”形铁心和各原边绕组全部封装在一金属外壳内,金属外壳内的空间由绝缘填充物充实而构成一全封闭的实体;金属外壳是一沿着单相闭合磁回路包围铁心及各原边绕组的副边;运行时,金属外壳呈一定的低电位。
上述金属外壳具有上下盘、壳体、矩形管,接线座;单相原边绕组的引接线从接线座经绝缘板引出;金属外壳的上下盘分别与壳体的上下端焊接;矩形管设在二个绕组之间以及铁心的上下轭铁之间,矩形管贯穿壳体的前后两面,其前后两端的四周分别与壳体的前后两面焊接;这样,矩形管的左右两面及上下两面与壳体及上下盘分别形成包围两原边绕组及轭铁的四个属同一电流回路的单相副边金属圈。
本实用新型金属外壳的上下盘、壳体、矩形管、导流件可选用1至3毫米厚的不锈钢板制作。接线座可选用不锈钢型管。
本实用新型的电磁感应加热装置使用时,将加热装置除接线座的出线口外全部沉浸于液体中,当加热装置的原边绕组接通工频电源,则在沿着闭合磁回路包围铁心及各相原边绕组的金属外壳的各副边金属圈中感应产生大电流,而使金属外壳被快速加热,所产生的热量传导给它周围的液体。
对于本实用新型的三相电磁感应加热装置来说,在各副边金属圈中感应产生大电流的同时,各相副边金属圈借同一金属外壳导通而产生相与相之间的短路及三相短路大电流;在上述两种大电流的共同作用下,金属外壳被更快地加热。这种双重大电流的加热方法,有效提高了整机的输出功率。各副边金属圈所形成的三相短路的矢量之和等于零,金属外壳呈零电位。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上述副边金属圈的感应电流,原理上符合等式I1N1=I2N2,式中I1为原边电流,I2为副边电流,N1为原边匝数,N2为副边匝数;在这里,N2为一匝。对于本实用新型的三相工频电磁感应及短路加热装置来说,除其中的感应电流符合等式I1N1=I2N2外,其各副边金属圈的相与相之间的短路及三相短路所产生的各个短路电流IDL,与各自的短路电势E成正比,与各自的短路阻抗Z成反比,可用一简式表示为IDL=E/Z。
本实用新型具有积极的效果(1)在热工设计中,有一表面负荷参数,其含义是每单位面积的发(散)热功率;若表面积越大,则设计功率的余量越大。本实用新型采用沿着闭合磁回路包围铁心及各相原边绕组的金属外壳作为主发热体,理所能够获得功率最大化的设计余量。(2)本实用新型加热装置的功率因数高达90%以上。(3)本实用新型设置的矩形管,不仅成为各副边金属圈的一部分,而且可提供液体流过的通道、而使各原边绕组的四周散热均匀、温升降低,有利于使用寿命。(4)本实用新型的单相工频电磁感应加热装置在运行时,作为副边的金属外壳呈一定的低电位。因而从安全角度考虑,这种加热装置的功率不应过大,可将输出功率控制在不大于50千瓦,此时金属外壳的电位则不大于6伏。(5)本实用新型的三相工频电磁感应及短路加热装置在运行时,金属外壳呈零电位,因而安全可靠;且因使用三相工频电源,这有利于制造较大功率的电磁感应加热装置。(6)实现同样的功率,本实用新型的三相工频电磁感应及短路加热装置与EP0383272A2及ZL97106984.4相比,铁心横截面减少30%以上,用铜用铁则相应减少30%以上,大大的降低了制造成本。从批量的生产来说,其经济效果非常好。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三相工频电磁感应及短路加热装置中的矩形管结构示意图;其中
图2-1所示的为开启状矩形管;其中图2-1a为正视图,图2-1b为图2-1a的侧视图;图2-2所示的为带内折翅片的开启状矩形管;其中图2-2a为正视图,图2-2b为图2-2a的侧视图;图2-3所示的为一种半封闭状矩形管;其中图2-3a为正视图,图2-3b为图2-3a的侧视图,图2-3c为图2-3a的剖面侧视图;图2-4所示的为另一种半封闭状矩形管;其中图2-4a为正视图,图2-4b为图2-4a的侧视图,图2-4c为图2-4a的剖面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三相工频电磁感应及短路加热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其中图3-a为正视图,图3-b为图3-a的A-A剖面侧视图,图3-c为图3-a的B-B剖面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三相工频电磁感应及短路加热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其中图4-a为正视图,图4-b为图4-a的A-A剖面侧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单相工频电磁感应加热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其中图5-a为正面视图,图5-b为图5-a的A-A剖视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三相工频电磁感应及短路加热装置应用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其中图6-a为正视图,图6-b为图6-a的侧视图。
图2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矩形管5的四种结构,其中图2-1所示的是一种两端呈开启状结构的矩形管5。
图2-2所示的是一种两端呈开启状且上下两面带有内折翅片的矩形管5。
图2-3所示的是一种两端呈半封闭状的矩形管5。在该矩形管5的一端设置一圆管11的为其进口,另一端开有三个方孔的为其出口;在该矩形管5的内腔中设置导流件10;导流件10是一全封闭的空心管,其上下两面分别与矩形管5的上下内折翅片焊接,导流件10的四周与矩形管5的内壁四周保持一定的间距;这样,导流件10既对矩形管5具有散热作用,又使流经矩形管5的液体的流速增加;导流件10可选择不锈钢板制成,进液口圆管11可选择不锈钢型管。
图2-4所示的是另一种两端呈半封闭状的矩形管5。其一端设置3个进口圆管11,另一端开有4个方孔的为其出口。除此,其余结构均同上述的图2-3。
图2中,开启状矩形管用于本实用新型的功率较小的加热装置。这种加热装置使用时,介质液体的传热呈自然对流的方式。半封闭状矩形管可用于本实用新型的功率较大的加热装置,介质液体的传热为强迫循环方式。本实用新型的矩形管5的结构不限于图2所给出的四种结构,可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掌握的知识范围内进行变化。
图3的三个视图,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液用三相工频电磁感应及短路加热装置20。该加热装置20将上述

图1中的铁心1、三相原边绕组全部封装在由上下盘3、壳体4、两矩形管5和接线座6组成的金属外壳内,三相原边绕组的引接线8从接线座6经绝缘板7引出;上述金属外壳与铁心1及三相原边绕组之间留有一定的绝缘间隙,金属外壳内的所有空间由绝缘填充物9充实,构成一全封闭的实体。
仍见图3,本实施例中的金属外壳的各个部分除接线座6选择的是不锈钢型管外,其它均为不锈钢板材经冲折、制作成形,然后再行组装接线座6焊接在壳体4的一侧下方;上盘3与壳体4的上端焊接,下盘3与壳体4的下端焊接;加热装置20采用图2-1所示结构的矩形管5;第一个矩形管5设置在三相原边绕组的UV相之间及其相应铁心1的上下轭铁之间,第二个矩形管5设置在三相原边绕组的VW相之间及其相应铁心1的上下轭铁之间;两矩形管5贯穿壳体4的前后两面,其前后两端的四周分别与壳体4的前后两面焊接。这样,上述两矩形管5的左右两面与壳体4分别形成包围各相原边绕组2的三个作为副边的金属圈(见图3-c,B-B剖视),该三个作为副边的金属圈按其相位仍以U、V、W表示;上述两矩形管5的上下两面与壳体4及上下盘3分别形成包围上下轭铁的四个作为副边的金属圈(见图3-b,A-A剖视,图中给出UV相部位的两个副边金属圈)。作为副边的上述各金属圈,充分利用了铁心三相磁回路的有效长度而提高了整机的输出功率。
上述图3中,第一个矩形管5的左面属U相金属圈,而其右面则属V相金属圈;这两个不同相位的副边金属圈借该矩形管5的上下面导通,形成UV两相副边金属圈的相与相之间的短路。而V相金属圈和W相金属圈则借第二个矩形管5的上下面导通,形成VW两相副边金属圈的相与相之间的短路。U相金属圈和W相金属圈则借壳体4导通,形成UW两相副边金属圈的相与相之间的短路。而上述各金属圈借同一金属外壳导通,形成副边金属圈的三相短路,三相短路其矢量和等于零,运行时金属外壳呈零电位。
将上述加热装置20除接线座外全部沉浸在液体中,当它的三相原边绕组接通三相工频电源,则在沿着三相闭合磁回路包围铁心1及各相原边绕组2的金属外壳的各副边金属圈中感应产生大电流;各相位的副边金属圈借同一金属外壳导通而产生相与相之间的短路及三相短路大电流;在上述两种大电流的共同作用下,金属外壳被快速加热,再由金属外壳将热量传导给它周围的液体;运行时,各副边金属圈所形成的三相短路的矢量之和等于零,金属外壳呈零电位。这种双重大电流的加热方法,与原有的加热方法相比,在铁心截面积相同的条件下而有效提高了整机的输出功率。
图4的二个视图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液用三相工频电磁感应及短路加热装置30。在加热装置30中,采用的是图2-4所示结构的半封闭矩形管5。加热装置30除采用的矩形管5与加热装置20不同外,其余结构均同加热装置20。
(实施例2、单相工频电磁感应加热装置)图5中的正侧两视图,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液用单相工频电磁感应加热装置的一种结构。该加热装置40的铁心1呈“口”形,由硅钢片叠合形成一闭合的单相磁回路;在铁心1的两个心柱上各围绕一个绕组2,即单相原边绕组;将上述的铁心1,绕组2全部封装在由上下盘3、壳体4、矩形管5、接线座6组成的金属外壳内,绕组2的引出线8从接线座6经绝缘板7引出;上述的金属外壳与铁心1及绕组2之间留有一定的绝缘间隙,金属外壳内的所有空间由绝缘填充物11充实,构成一全封闭的实体。
上述图5中,金属外壳在本实施例中,除接线座6选择的是不锈钢型管外,其它均为不锈钢板材经冲折,焊接制作成形,然后再进行组装上下盘3分别与壳体4的上下端焊接;接线座6焊接在壳体4的下方一侧,矩形管5的左右两面设置在二个原边绕组2之间,其上下两面设置在铁心1的上下轭铁之间,贯穿壳体4的前后两面。这样,上述的矩形管体5的左右两面及上下两面与壳体4及上下盘3分别形成包围二个原边绕组2及上下轭铁的四个属同一电流回路的单相副边金属圈。如上所述的金属外壳,既作为本加热装置的主发热体,又是铁心及单相原边绕组的保护外壳及散热体。
上述图4中的单相加热装置,其金属外壳的电位E=U/N,式中U为电源电压,N为原边绕组2的总匝数,由此,从安全角度考虑,这种单相加热装置的功率不易过大。
(应用例、三相工频电磁感应及短路加热装置的应用)图6中的正侧两视图,显示了应用本实用新型组装的一循环式加热器50,取上述实施例1中本实用新型的加热装置30,将它固定在循环箱13内的底座14上,由循环泵将储水箱(图中未给出)中待加热的水经总管16泵入循环箱13后分三路出水一路经圆孔15向下喷出,扩散后向上;另二路经支管17(图5-b中给出一路支管),通过本加热装置30的6个进口圆管11,进入两矩形管5与导流件10的间隙,然后从两矩形管5的另一端排出。上述三路水流经本加热装置30的金属外壳表面,将其产生的热量随着被加热了的水从出口12排出,回到储水箱中,这样周而复始,将储水箱中的水加热到要求的温度。
(试验例1、三相工频电磁感应及短路加热装置的试验)取实施例1中本实用新型的加热装置30与同功率(315kW/400V)的涡流加热装置进行对比试验。取等量水,水温从16.5℃循环加热到95℃,实测的有关参数见表1。从表中可见,本实用新型的工作电流小,功率因数高达0.95,运行时不需附加补偿电容;绕组温升比涡流加热装置的绕组温升低25.8℃,有利本实用新型加热装置的使用寿命;材料耗用大幅下降,制造成本低。
表1 上述试验在相同的循环加热条件下进行,不同的是供本实用新型加热装置的循环水一部分经过两矩形管5,另一部分经过金属外壳的表面;供涡流加热装置的循环水全部经过外壳表面。简言之,本实用新型的各相原边绕组2的四周散热充分且均匀,涡流加热的绕组在其UV两相以及VW两相之间的部位得不到充分的散热,所以用电阻法测量的绕组温升高25.8K。
(试验例2、三相工频电磁感应及短路加热装置试验)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加热装置在通电运行时,其金属外壳的工作状况,取实施例1中本实用新型的加热装置30一台,功率630KW,在三相电源电压均为400V的空气中进行如下破坏性试验,其实测参数见表2表2 1号试验是在未破坏前的完整状态下进行的,实测功率630KW,即额定功率。其中原边绕组及铁心的发热功率,通常所称的铜损及铁损为8.7KW,占额定功率的1.381%。
2号试验将金属外壳的上下盘3与壳体4切断分开。这样,切断了包围轭铁的四个副边金属圈的电流回路。这时,U、V、W三个副边金属圈及其相间短路、三相短路的结构不变。实测的输出功率与额定功率之差,即为上述四个副边金属圈的输出功率之和。
3号试验,在上述试验的基础上,继而沿UV两相间的中心线,亦即按图4的A-A剖面线切割壳体4及第一个矩形管5,使U相金属圈成为一独立的副边,另两相副边金属圈及其相间短路不变,这时三相短路不复存在。实测的输出功率与下列4号试验的所测的输出功率之差,即为VW相的相间短路输出功率。在这里,若其它两个相间短路与此相同,则相间短路的总输出功率为VW相的3倍。
4号试验,按上述切割方法,继而沿VW两相间的中心线切割壳体4及第二个矩形管5,使U、V、W三个金属圈成为独立的三个副边,实测的输出功率即为三个副边金属圈输出功率之和。
从额定功率中减去上述已知的各项实测输出,其差105.6KW即为三相短路的输出功率,占额定功率的16.76%。
从上述4号试验的加热装置来看,此时的加热装置的结构与欧洲专利EP0383272A2中的三相加热装置的结构相对应,输出功率理应相同;而4号试验实测的输出功率仅为额定值的0.5487。由此可见,对应于同样的铁心截面,本实用新型的加热装置的输出功率较上述欧洲专利的输出功率大1.8倍。
对上述的铜铁损而言,它占总功率的比例虽小,但是,假如它处于绝热状态,则在运行时原边绕组的温升将很快超标,及致烧毁。简言之,铜铁损的热量势必通过金属外壳传导出去,传导越充分,原边绕组温升越低,运行越可靠。这样,就要求金属外壳的温度必须低于原边绕组,且其温差越大越有利传导,而金属外壳各部位的温度并不均匀。从上述实测试验可清楚看到,矩形管5的上下两面因同时集相间短路电流及副边金属圈感应电流的两种加热功能,这里温度最高。为之,在矩形管中设置与之连接的导流件是一简便有效的散热方法,或增加这一部位的流量,以使整个金属外壳的温度趋于均匀。
权利要求1.一种液用工频电磁感应加热装置,具有全部由硅钢片叠合形成一闭合磁回路的铁心(1);在铁心(1)的各个心柱上各围绕一原边绕组(2),其特征在于铁心(1)和各原边绕组(2)全部封装在一金属外壳内,金属外壳内的空间由绝缘填充物充实而构成一全封闭的实体;金属外壳是一沿着闭合磁回路包围铁心(1)及各原边绕组(2)的副边、而成为本加热装置的主发热体,且金属外壳又是铁心(1)和各原边绕组(2)的保护外壳及散热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用工频电磁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铁心(1)呈“EI”形,全部由硅钢片叠合形成一闭合的三相磁回路;在“EI”形铁心(1)的三个心柱上各围绕一原边绕组(2),即三相原边绕组,三相原边绕组可按星接或角接方法进行连接;金属外壳沿着三相闭合磁回路设置、形成包围铁心(1)及各相原边绕组(2)的各相副边;各相副边金属圈借同一金属外壳导通,形成副边的相与相之间的短路及三相短路,三相短路其矢量之和等于零;运行时,金属外壳呈零电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用工频电磁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金属外壳具有上下盘(3)、壳体(4)、两矩形管(5)和接线座(6);接线座(6)焊接在壳体(4)的一侧下方,三相原边绕组的引接线从接线座(6)中引出;上下盘(3)分别与壳体(4)的上下端焊接;第一个矩形管(5)设在三相原边绕组的UV两相之间及其相应铁心(1)的上下轭铁之间,第二个矩形管(5)设在三相原边绕组的VW两相之间及其相应铁心(1)的上下轭铁之间;两矩形管(5)贯穿壳体(4)的前后两面,其前后两端的四周分别与壳体(4)的前后两面焊接;这样,两矩形管(5)的左右两面与壳体(4)分别形成包围各相原边绕组(2)的三个作为副边的金属圈,两矩形管(5)的上下两面与壳体(4)及上下盘(3)分别形成包围上下轭铁的四个作为副边的金属圈;作为副边的上述各金属圈充分利用了铁心三相磁回路的有效长度而提高了整机的输出功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用工频电磁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矩形管(5)前后端呈开启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用工频电磁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矩形管(5)的上下两面带有内折翅片。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用工频电磁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矩形管(5)是前后两端呈半封闭状的矩形管,在其一端设有至少一个液体进口,在其另一端设有至少三个液体出口;在该矩形管(5)的内腔中设置既有散热作用、又可增加液体流速的导流件(1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用工频电磁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铁心(1)呈“口”形,全部由硅钢片叠合形成一闭合的单相磁回路;在“口”形铁心(1)的两个心柱上各围绕一原边绕组(2),即为单相原边绕组,两个原边绕组(2)按串联方法进行连接;金属外壳是一沿着单相闭合磁回路包围铁心(1)及各原边绕组(2)的副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用工频电磁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金属外壳具有上下盘(3)、壳体(4)、矩形管(5),接线座(6);单相原边绕组的引接线(8)从接线座(6)经绝缘板(7)引出;金属外壳的上下盘(3)分别与壳体(4)的上下端焊接;矩形管(5)设在二个绕组(2)之间以及铁心(1)的上下轭铁之间,矩形管(5)贯穿壳体(4)的前后两面,其前后两端的四周分别与壳体(4)的前后两面焊接;这样,矩形管(5)的左右两面及上下两面与壳体(4)及上下盘(3)分别形成包围两原边绕组(2)及轭铁的四个属同一电流回路的单相副边金属圈。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电磁感应加热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加热液体的工频电磁感应加热装置。本加热装置具有全部由硅钢片叠合形成一闭合磁回路的铁心;在铁心的各个心柱上各围绕一原边绕组,其结构特点是:铁心和各原边绕组全部封装在一金属外壳内、金属外壳内的空间由绝缘填充物充实而构成一全封闭的实体;金属外壳是一沿着闭合磁回路包围铁心及各原边绕组的副边、而成为本加热装置的主发热体,且金属外壳又是铁心和各原边绕组的保护外壳及散热体。本加热装置功率因数高、热效率较高、运行安全可靠、成本较低,可满足输出较大输出功率需求。
文档编号H05B6/02GK2508513SQ0127250
公开日2002年8月28日 申请日期2001年11月23日 优先权日2001年11月23日
发明者吴荣华 申请人:吴荣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