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装置、风扇单元、和副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031420阅读:25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子装置、风扇单元、和副支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装置、风扇单元、和副支架,更具体而言,涉及具有特别适于无线电基站装置的冷却结构的电子装置、适于冷却该电子装置的风扇单元、和副支架。
背景技术
例如,在日本专利早期公开JP 2000-59061A和JP 2002-118387A中公开了通过使用轴流式风扇用于冷却电子装置的冷却结构。JP 2000-59061A公开了一种装备有壳体和容纳在壳体中的多个电子部件的电子装置。这里,电子装置中的风扇吸取壳体内的空气以在壳体内部产生空气流,且所吸取的空气通过排气端口排放。JP 2002-118387A公开了一种计算机冷却结构。这里,在装备有冷却轴流式风扇用于将电子部件中产生的热耗散到大气中的计算机中,排气端口形成在壳体的两个侧表面中。使用轴流式风扇的这种冷却结构也应用于传统的无线电基站装置。
传统的无线电基站装置包括在具有开架式结构的装置框架内部的、用于容纳大量电子部件模块的副支架。现在,考虑无线电基站装置,具体地,由于封装密度变得越来越高,所以重要的是有效地耗散由大量电子部件产生的热。传统无线电基站装置冷却结构的示例将参考图1A至2B进行描述。
图1A、1B、和1C分别是示出传统无线电基站装置结构的正视图、侧视图、和俯视图。图1B示出了由下述冷却风扇产生的冷却空气220a和冷却空气220b。
无线电基站装置装备有装置框架200、电子部件模块组211a至211c、副支架210a至210c、以及风扇单元212a和212b。在装置框架200内,多个副支架210a至210c在高度方向上堆叠。副支架210a至210c容纳每个都由大量电子部件模块组成的电子部件模块组211a至211c。在装置框架200内,还布置有用于冷却电子部件模块组211a至211c的冷却风扇单元212a和212b。在图1A所示的示例中,一个风扇单元212a设置在最上部的副支架210a之上。此外,风扇单元212b设置在中部的副支架210b之上。
在图1A中,风扇单元212b用于冷却中部和最下部的副支架210b和210c。虽然未示出,但是图1A和1B的风扇单元212a和212b具有轴流式风扇。如图1B所示,当使用轴流式风扇时,产生的冷却空气会在风扇的转轴方向上流动,并向上排放。冷却空气的方向对副支架的布置有很大影响,且同时,也对风扇单元带来尺寸限制。
就是说,如图1B所示,除了风扇单元212b之外,还需要在中部的副支架210b和最上部的副支架210a之间设置具有隔板231的管道230。管道230形成了用于使冷却空气220b前往后侧的流动通道。此外,隔板231形成了用于防止中层风扇单元212b的排放空气与上层风扇单元212a的引进空气的互相干扰,该排放空气与引进空气是作为采用轴流式风扇的结果而产生的。来自上层风扇单元212a的冷却空气220a通过具有开架结构的装置框架220的顶部排放。由管道230中的隔板231拦截的冷却空气220b朝向装置框架200的后侧排放。在此传统无线电基站装置中,在副支架210a和210b之间的管道230构成了导致在装置框架200中用于副支架的较低容纳效率的因素。
除此之外,存在这样的公知示例,其在用于冷却副支架的风扇单元中采用不需要如上所述的管道230的径流式风扇(在径向上排放空气的风扇)。当采用径流式风扇时,为了避免排放气流的干扰,一个风扇单元通常容纳一个径流式风扇。但是在薄型径流式风扇的情况下,存在单个径流式风扇涉冷却能力的不足。因此,在用于大发热量电子装置的副支架中,具有多个径流式风扇的风扇单元的布置是不可缺少的。在布置多个径流式风扇时,必须将来自径流式风扇的排放气流的干扰纳入考虑。图2A是示意性地示出其中布置了多个径流式风扇的容纳风扇单元240的副支架210d的构造的前视立体图。图2B是沿着图2A的线I-I′所取的剖视图。如图2B所示,一般说来,多个径流式风扇241在风扇单元240内二维地布置成行。虽然未示出,但在风扇单元240的底表面中设置了开口。多个电子部件模块布置在风扇单元240之下。此外,排气端口242设置在风扇单元240的后侧上。冷却空气243通过排气端口242排放。上述的JP 2000-59061 A包括了对也可采用径流式风扇的效果的说明。
这里,为确保必需的冷却能力,需要设置额外的径流式风扇。但是,JP 2000-59061 A以及图2A和2B所示的示例仅教导了单行径流式风扇的安装;对于单行的径流式风扇,存在不能确保必需的冷却能力的担心。此外,即使在图2A和2B所示的风扇单元中将额外的径流式风扇设置在副支架的前侧上,由于排气端口仅设置在副支架的后侧上,所以来自设置在前侧上的额外的径流式风扇的冷却空气无法排放。结果,引起了冷却能力的劣化。
如上所述,容纳在无线电基站装置中的副支架的容纳效率高度地取决于其冷却结构。但是,一直以来都难以实现能够增强副支架的容纳效率并确保必需的冷却能力的无线电基站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示例性特征是提供一种具有改良的冷却结构的电子装置和适于在该电子装置中使用的风扇单元和副支架,该电子装置能够确保用于电子装置和电子部件模块的必需冷却能力,并能够增强副支架的容纳效率。
根据本发明的风扇单元包括多个径流式风扇;和单元壳体,其容纳所述径流式风扇并包括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所述第一构件和所述第二构件的每个具有允许来自所述径流式风扇的输出空气的至少一部分的传输的排气端口。
根据本发明的副支架包括搁架,其容纳电子部件;和风扇单元,其布置在所述电子部件之上并包括多个径流式风扇和单元壳体,所述单元壳体容纳所述径流式风扇并包括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所述第一构件和所述第二构件的每个具有允许来自所述径流式风扇的输出空气的至少一部分的传输的排气端口。
根据本发明的电子装置包括副支架,其具有容纳电子部件的搁架、和布置在所述电子部件之上的风扇单元,所述风扇单元包括多个径流式风扇和单元壳体,所述单元壳体容纳所述径流式风扇并包括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所述第一构件和所述第二构件的每个具有允许来自所述径流式风扇的输出空气的至少一部分的传输的排气端口;和装置框架,其容纳所述副支架。
根据本发明,可以获得具有冷却结构的电子装置和适于在该电子装置中使用的风扇单元和副支架,该电子装置能够确保用于电子装置和电子部件模块的必需冷却能力,并能够增强副支架的容纳效率。


通过与附图结合是进行的以下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示例性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附图中图1A是传统电子装置的正视图;图1B是传统电子装置的侧视图;图1C是传统电子装置的俯视图;图2A是示意性地示出容纳其中布置了多个径流式风扇的风扇单元的传统副支架的构造的前视立体图;图2B是沿着图2A的线I-I′所取的剖视图;图3A是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前视立体图;图3B是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后视立体图;图4A是包括在图3A所示的电子装置中的副支架的前视立体图;图4B是包括在图3B所示的电子装置中的副支架的后视立体图;图4C是移除了风扇单元和电子部件模块组的副支架的立体图;图5A是示意性地示出图4A所示的副支架的构造的正视图;图5B是示意性地示出如4B所示的副支架的构造的侧视图;图5C是沿着图5A的线II-II′所取的剖视图;图5D是示意性地解释径流式风扇的操作的示图;图6A是示意性地示出图4A所示的冷却风扇单元的构造的俯视图;
图6B是示意性地示出图4A所示的冷却风扇单元的构造的侧视图;图6C是示意性地示出图4A所示的冷却风扇单元的构造的后视图;图7A是示意性地示出包括在图3A所示的电子装置中的副支架的构造的正视图;图7B是示意性地示出包括在图3A所示的电子装置中的副支架的构造的侧视图;图7C是沿图7A中的线III-III′所取的剖视图;图8A是示出图5C所示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副支架的第一修改方案的示图;图8B是冷却风扇单元的侧表面构件的放大立体图;图9是示出图5C所示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副支架的第二修改方案的示图;图10是示出图5C所示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副支架的第三修改方案的示图;图11是示出图5C所示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副支架的第四修改方案的示图;图12示出了通过进一步修改图11所示的第四修改方案获得的第五修改方案;图13示出了通过进一步修改图12所示的第五修改方案获得的第六修改方案;图14A是示意性地示出设置在根据本发明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电子装置中的副支架的构造的正视图;图14B是示意性地示出设置在根据本发明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电子装置中的副支架的构造的侧视图;及图14C是沿着图14A的线IV-IV′所取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接下来,将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图3A和3B分别是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电子装置,即待安装在室内的无线电基站装置的前视立体图和后视立体图。如图所示,无线电基站装置具有开架结构,并包括装置框架10、和在高度方向上四层堆叠在装置框架10内部的副支架20a至20d。
副支架20a至20d分别容纳插入其中的电子部件模块组(内模块)23a至23d,副支架20a至20d被布置为垂直于装置框架10的底表面的方向。电子部件模块组23a至23d的每个模块包括电子电路板和前面板。在图3A和3B中,副支架20a和副支架20c在它们分别容纳的电子模块组所产生的热量上不同,因此它们的结构也不同。副支架20b与副支架20a结构相同,且副支架20d与副支架20c结构相同(如下详细描述)。
图4A和4B分别是包括在图3A和3B所示的无线电基站装置中的副支架20c的前视立体图和后视立体图。在图3A和4A中,省略了电子部件模块组23a至23d的前面板上的细节。此外,还省略了电子模块组23a至23d的电路布线部分。副支架20c包括副支架壳体21、进气端口24、和冷却风扇单元30。副支架壳体21包括侧板21a和后板21b。
不仅副支架20c,而且其他副支架20a、20b、和20d的每个都具有安装到其顶部的、分别用于冷却电子部件模块组23a、23b、和23d的冷却风扇单元30。
图4C是移除了冷却风扇单元30和电子部件模块组23C的图4A的副支架20c的副支架壳体(搁架)21的立体图。用于支撑冷却风扇单元30的支撑构件21c开口为格状样式。用于支撑电子部件模块组23c的底构件21d具有用于安装电子部件模块组23c的导轨21e和形成在导轨21e之间的用于通风的多个开口21f。此外,副支架壳体21具有多个进气端口24(如下详细描述)。如上所述,副支架20d与副支架20c结构相同。将在以下详细描述副支架20a和20b。
图5A和5B分别是示意性地示出图4A所示的副支架20c的构造的正视图和侧视图。图5C是沿着图5A的线II-II′所取的剖视图。在图5B和5C中,具体地,由箭头指示了冷却空气40的方向。
多个冷却风扇布置在冷却风扇单元30内部。如图5C所示,两个冷却风扇布置在副支架20c的前侧,且三个冷却风扇布置在其后侧。作为冷却风扇,采用了径流式风扇1。图5D是示意性地解释径流式风扇1的操作的立体图。如图5D所示,径流式风扇在转轴方向上取入空气,并进行径向地排放(在径向上)。
风扇单元30具有布置为与后表面平行的两行的五个径流式风扇1。为避免排气行之间的干扰,径流式风扇1相对于相邻行的径流式风扇1交错。
图6A、6B、和6C分别是示意性地示出图5A、5B、和5C所示的副支架20c的冷却风扇单元30的俯视图、侧视图、和后视图。如图所示,冷却风扇单元壳体(单元壳体)31包括一对侧构件(第二构件)31a和后构件(第一构件)31b。格状孔形成在侧构件31a和后构件31b中。这些孔构成了用于实现从冷却风扇单元30排气的排气端口32。排气端口32允许径流式风扇1的输出空气的传输。用于将排气端口32形成为格状孔的原因是防止异物等的侵入。侧构件31a和后构件31b可以是具有格状孔的板状构件,或者如下所述的网状构件,或具有多个百叶窗板的构件。
如图4A至4C和图5A,用于径流式风扇1的进气端口24形成在副支架壳体21的侧板21a和后板21b的下部,并在前表面的与低构件21d相邻的位置处。如上所述,冷却风扇单元30具有形成在后构件31b和该对侧构件31a中的排气端口32。因此,如图5B所示,冷却空气40被径流式风扇1从副支架20c的下侧上的进气端口24水平地取入,并竖直地经过电子部件模块。通过此进气,电子部件模块被冷却。如图5C所示,冷却之后的冷却空气40从径流式风扇1的叶片的内侧向外水平地流动,并通过形成在冷却风扇单元30的后构件31b和侧构件31a中的排气端口32排放。
由于在冷却风扇单元30的后构件31b和侧构件31a中排气端口32的形成,来自布置在后行中的径流式风扇1的冷却空气(排热)主要通过后构件31b的排气端口32排放,而来自布置在前行中的径流式风扇1的冷却空气(排热)主要通过侧构件31a的排气端口32排放。与径流式风扇的交错布置协同地,冷却风扇单元30的此构造帮助降低了在两行之间的径流式风扇1的排放气流的干扰。
从冷却风扇单元30的侧构件31a的排气端口32排放的冷却空气40经过冷却风扇单元30的侧构件31a与副支架壳体21之间的空间,并通过副支架20c的后侧排放。因此,来自冷却风扇单元30的侧构件31a的排气端口32的排放空气不会从装置框架10的侧表面侧排出,而仅从装置框架10的后表面侧排出。结果,可以避免排气干扰,否则将在此副支架与安装在其他的相邻装置框架中的副支架之间发生该排气干扰。
根据由被容纳的电子部件模块23a至23d产生的热量,包括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电子装置中的副支架20a至20d在副支架壳体21的尺寸和进气端口24的尺寸上彼此有所不同。图7A和7B是示意性地示出图3A所示的副支架20a的结构的正视图和侧视图。图7C是沿着图7A的线III-III′所取的剖视图。将以下因素纳入考虑来构造副支架20a,该因素是由容纳在其中的电子部件模块所产生的热量大于由容纳在副支架20c中的电子部件模块所产生的热量。就是说,如图7C所示,三个径流式风扇1布置在冷却风扇单元50的前行中且四个径流式风扇1布置在后行中,同时径流式风扇1相对于相邻行的径流式风扇1交错。如上所述,副支架20b与副支架20a具有相同构造。
类似图6B和6C的冷却风扇单元,冷却风扇单元50在侧构件51a和后构件51b中具有格状排气端口52。来自布置在后侧上的径流式风扇1的冷却空气主要通过后构件51b的排气端口52排放,而来自布置在前侧上的径流式风扇1的冷却空气主要通过侧构件51a的排气端口52排放。具体地,来自在前侧上的中央径流式风扇1的冷却空气经过前行的相邻径流式风扇1的前方,并通过侧构件51a的排气端口52排放。但是,实际上,来自径流式风扇1的冷却气流在冷却风扇单元50内部互相碰撞的同时通过侧构件51a或后构件51b的排气端口52排放。
通过侧构件51a的排气端口52排放的冷却空气经过侧构件51a与副支架壳体21的侧板21a之间的空间,并通过副支架20a的后侧从装置框架10的后侧排放。
在上述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构造中,来自后侧上的径流式风扇1的冷却空气分别主要通过冷却风扇单元30和50的后构件31b和51b的排气端口32和52排放,而来自前侧上的径流式风扇1的冷却空气分别主要通过侧构件31a和51a的排气端口32和52排放。例如,在图2所示的传统风扇单元中,如果径流式风扇也布置在前侧上,则来自前侧上的径流式风扇的冷却空气无法排放,因此存在降低冷却能力的可能性。相反,根据此示例性实施例,来自前侧上的径流式风扇1的冷却空气也容易地被排放,因此可以防止冷却能力的降低。这样,在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冷却风扇单元30和50中,由于额外的径流式风扇1的设置,如果排放气流在某种程度上互相干扰,则它们通过排气端口32和52容易地排放,因此可以确保比图2所示的传统风扇单元更高的冷却能力。
此外,与其中径流式风扇布置为单行的传统风扇单元相比,每个冷却风扇单元30和50的静压能力(送出空气的能力)增大。在前侧上的径流式风扇1具有增大从后侧上的径流式风扇1引出的空气量的效果。因此,即使前侧上的径流式风扇1的排放空气由于与后侧上的径流式风扇1的排放空气的干扰而受到抑制,也可以预计到补偿此抑制的效果。因此,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基本可以确保与布置在每个冷却风扇单元30和50的中的径流式风扇1的数量对应的空气量。
如上所述,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径流式风扇1在冷却风扇单元30和50内布置为与后构件31b和51b平行的多个行,因此可以有利地确保为冷却电子部件必需的空气量,同时维持每个冷却风扇单元30和50的较薄结构。此外,由于分别在冷却风扇单元30和50的后构件31b和51b以及侧构件31a和51a中的排气端口32和52的形成,减轻了来自多个径流式风扇1的排放气流的互相干扰。
此外,多个径流式风扇1布置为至少两行,且彼此相邻行的径流式风扇1相对于彼此交替,因此来自后侧上的径流式风扇1的空气主要通过后构件31b和51b的排气端口32和52排放,且来自前侧上的径流式风扇1的空气主要通过侧构件31a和51a的排气端口32和52排放。结果,进一步减轻了来自前侧和后侧上的径流式风扇的排放气流的互相干扰。
此外,由于进气端口24形成在副支架壳体21的侧板21a和后板21b的下部中,并在前表面的与底构件21d相邻的位置处,所以即使根据布置方面的限制来布置进气端口24,也可以实现有效的进气。尤其期望的是在副支架壳体21的全部侧板21a和后板21b以及前表面的与底构件21d相邻的位置的形成进气端口24,因为这使得可以获得更均匀的大量气流。
图8A是示出图5c所示的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副支架20c的第一修改方案的图。根据第一修改方案的冷却风扇单元60的两个侧构件61a都被装以百叶窗板。图8B是冷却风扇单元60的侧表面的放大立体图。在百叶窗板63之间的间隙构成了用于冷却空气40的排气端口62。冷却空气40的方向可以由百叶窗板63来控制。百叶窗板63以所期望的角度安装使得冷却空气40平滑地经过冷却风扇单元60的侧构件61a与副支架壳体21的侧板21a之间的间隙。百叶窗板63可以布置为如图8B所示朝向冷却风扇单元60的内部延伸,或朝向其外部延伸。
如上所述,百叶窗板63形成在排气端口62处,从而可以控制冷却空气的方向,使得可以有效地进行排气。
图9是示出图5C所示的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副支架20C的第二修改方案。在图8A所示的第一修改方案中,在布置在相同行中的径流式风扇1之间可能发生冷却空气40的互相干扰。考虑到此,与图8A所示的修改方案不同的是,图9所示的第二修改方案采取这样的构造,其中在平行于后构件71b的行的每个中径流式风扇的数量为两个,同时排气构件73a和73b设置在布置在每个行中的径流式风扇之间。排气构件73a和73b装备有与图8A所示的第二修改方案相同构造的排气端口74和百叶窗板75。由于百叶窗板75,在布置在每个行中的径流式风扇之间的冷却空气被强制地朝向径流式风扇单元70的后构件71b的排气端口72导向。结果,可以避免在布置在每个行中的径流式风扇之间的冷却空气的互相干扰。
图10是示出图5C所示的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副支架20c的第三修改方案的图。在此修改方案中,冷却风扇单元80移动到副支架壳体21的一个侧板21a侧。以此布置,在风扇单元80与副支架壳体21的另一个侧板21a之间的间隙比图8A和9所示的修改方案中的更宽,并可以通过利用此间隙确保用于冷却空气40的通道。来自径流式风扇1的冷却空气40通过排气端口81排出。这样,对于冷却风扇单元80在副支架壳体21的支撑构件21c上的安装位置,不存在限制。
图11是示出图5C所示的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副支架20c的第四修改方案的图。在此修改方案中,与图8A所示的修改方案相对照,分隔构件93设置在径流式风扇1的两行之间。此外,去除了用于后径流式风扇1的侧构件的排气端口和百叶窗板,且排气端口91和百叶窗板92设置在用于前径流式风扇1的侧构件93a中。分隔构件93的高度可以是例如不低于径流式风扇1的高度但不高于冷却风扇单元90的高度。以此构造,来自后径流式风扇1的空气仅从后侧排放,因此可以进一步避免与来自前径流式风扇1侧的排放空气的干涉。
图12示出了通过进一步修改图11所示第四修改方案获得的第五修改方案。在图12所示的修改方案的冷却风扇单元100中,去除了图11的冷却风扇单元90的侧构件93a的排气端口91。此外,在后行中的中央径流式风扇1从该行移动以减小径流式风扇1的后行的行尺寸,后行的径流式风扇1被分隔构件103围绕。此外,前行的径流式风扇1被分隔构件104互相分离。通过径流式风扇1的后行的尺寸减小而产生的空间为来自前径流式风扇1的冷却空气40提供了通道。
图13示出了通过进一步修改图12所示的第五修改方案获得的第六修改方案。与图12所示的修改方案相对照,在图13所示的修改方案中,去除了后行的中央径流式风扇。此外,在后行的两端处的径流式风扇被移动到角部并被分隔构件111围绕。此外,在中央处设置分隔构件112用于将冷却风扇分离。以此构造,来自前径流式风扇1的冷却空气从开口的中央空间排放,而不是从图12所示的修改方案中的冷却风扇单元30的两侧上的通道排放。
在图11至13所示的示例中,在冷却风扇单元壳体中的至少一部分相邻的径流式风扇1之间设置分隔构件,且径流式风扇与设置在其间的分隔构件一起存在,来自径流式风扇的冷却空气通过排气端口排放,从而可以避免在来自径流式风扇1的排放气流之间的干涉。
还可以通过图8A和图9至图13的修改方案的组合来形成冷却风扇单元和副支架。
图14A和14B是示意性地示出包括在根据本发明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电子装置中的副支架20e的正视图和侧视图。图14C是沿着图14A的线IV-IV′所取的剖视图。副支架20e容纳电子部件模块组23e。此外,如图8A所示的冷却风扇单元60设置在电子部件模块组23e的顶部上。
如图14B所示,在此示例性实施例中,副支架20e的副支架壳体25的每个侧板25a具有形成在与图8A所示的冷却风扇单元60的侧构件61a的排气端口62对应的位置处的侧表面开口150。结果,如图14C所示,来自冷却风扇单元60的侧构件61a的排气端口62的冷却空气40直接排放到外部。百叶窗板63布置在冷却风扇单元60的侧构件61a的排气端口62处。由于百叶窗板63,冷却空气40从冷却风扇单元60平滑地排放到副支架壳体25的外部。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侧表面开口150与冷却风扇单元60的侧构件61a的排气端口62对应地形成在副支架壳体25的侧板25a中,从而可以通过冷却风扇单元60的侧构件61a的排气端口62有效地排放冷却空气。
虽然已经结合特定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此发明,应该理解的是被本发明所包含的主题不限于这些具体示例性实施例。相反,对于本发明的主题,意图包括所有可以包括在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的可选方案、修改方案、和等同方案。
此外,即使在审查期间修改了权利要求,发明人的发明涵盖所要求权利的发明的所有等同方案。
权利要求
1.一种风扇单元,包括多个径流式风扇;和单元壳体,其容纳所述径流式风扇并包括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每个所述第一构件和所述第二构件都具有允许来自所述径流式风扇的输出空气的至少一部分的传输的排气端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单元,其中所述多个径流式风扇布置为与所述第一构件平行的多个行。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扇单元,其中每个行的所述径流式风扇相对于相邻行的所述径流式风扇交错。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单元,其中所述排气端口是格状孔。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单元,其中所述单元壳体的所述第一构件和所述第二构件至少部分地装有百叶窗板。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单元,其中在所述单元壳体中相邻的所述径流式风扇之间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装有百叶窗板。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单元,还包括在所述单元壳体内部设置在至少一部分相邻的所述径流式风扇之间的分隔构件。
8.一种副支架,包括搁架,其容纳电子部件;和风扇单元,其布置在所述电子部件之上并包括多个径流式风扇和单元壳体,所述单元壳体容纳所述径流式风扇并包括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每个所述第一构件和所述第二构件都具有允许来自所述径流式风扇的输出空气的至少一部分的传输的排气端口。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副支架,其中所述多个径流式风扇布置为与所述第一构件平行的多个行。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副支架,其中每个行的所述径流式风扇相对于相邻行的所述径流式风扇交错。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副支架,其中所述排气端口是格状孔。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副支架,其中所述单元壳体的所述第一构件和所述第二构件至少部分地装有百叶窗板。
13.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副支架,其中在所述单元壳体中相邻的所述径流式风扇之间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装有百叶窗板。
14.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副支架,还包括在所述单元壳体内部设置在至少一部分相邻的所述径流式风扇之间的分隔构件。
15.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副支架,其中所述搁架装备有侧构件、后构件、前构件、和底构件;且所述侧构件、所述后构件、和所述前构件的至少一个具有形成在与所述底构件相邻的位置处的进气端口。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副支架,其中所述搁架的所述侧构件具有侧表面开口,所述侧表面开口与形成在所述单元壳体的所述第一构件或所述第二构件中的所述排气端口的至少一部分对应地形成。
17.一种电子装置,包括副支架,其具有容纳电子部件的搁架、和布置在所述电子部件之上的风扇单元,所述风扇单元包括多个径流式风扇和单元壳体,所述单元壳体容纳所述径流式风扇并包括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每个所述第一构件和所述第二构件都具有允许来自所述径流式风扇的输出空气的至少一部分的传输的排气端口;和装置框架,其容纳所述副支架。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子装置,所述多个径流式风扇布置为与所述第一构件平行的多个行。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每个行的所述径流式风扇相对于相邻行的所述径流式风扇交错。
20.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所述排气端口是格状孔。
21.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所述单元壳体的所述第一构件和所述第二构件至少部分地装有百叶窗板。
22.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在所述单元壳体中相邻的所述径流式风扇之间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装有百叶窗板。
23.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子装置,还包括在所述单元壳体内部设置在至少一部分相邻的所述径流式风扇之间的分隔构件。
24.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所述搁架装备有侧构件、后构件、前构件、和底构件;且所述侧构件、所述后构件、和所述前构件的至少一个具有形成在与所述底构件相邻的位置处的进气端口。
25.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所述搁架的所述侧构件具有侧表面开口,所述侧表面开口与形成在所述单元壳体的所述第一构件或所述第二构件中的所述排气端口的至少一部分对应地形成。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子装置、风扇单元、和副支架。根据本发明的风扇单元包括多个径流式风扇;和单元壳体,其容纳径流式风扇并包括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的每个具有允许来自径流式风扇的输出空气的至少一部分的传输的排气端口。
文档编号G12B9/00GK1835674SQ20061005855
公开日2006年9月20日 申请日期2006年3月16日 优先权日2005年3月16日
发明者松泽直, 草木就一 申请人: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