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的轿厢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91570阅读:26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梯的轿厢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对电梯的轿厢室的载荷进行支承的轿厢架。
背景技术
在以往的电梯中,轿厢室的载荷被包围轿厢室的轿厢架支承。轿厢室的载荷经由设置在轿厢室的底部下方的防振部材作用于轿厢架。此外,为了抑制轿厢室的倾斜,将防振部材配置在轿厢室的四角,并通过轿厢架侧的轿厢底支承架来支承防振部材。因此,在轿厢室的重量较大的情况下,轿厢室的载荷集中作用在防振部材的安装位置,需要对用于安装防振部材的轿厢底支承架的刚性进行强化。此外,在轿厢室的进深尺寸较长的情况下,轿厢底支承架的进深尺寸也变长,由于通过轿厢底支承架的末端来支承防振部材,因此,在轿厢底支承架产生较大的弯曲应力。因此,需要对轿厢底支承架的刚性进行强化。这样,对于用于支承轿厢室的轿厢底支承架,产生了与刚性强化相伴的重量增大以及加强部件数量的增加所引起的成本增加的问题。 作为解决该问题的现有技术,已知有通过塑性加工来强化防振部材的安装位置的刚性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此外,作为其它的现有技术,已知有使轿厢架的纵柱负担轿厢室的载荷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3)。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7-308243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昭62-171884号公报专利文献3 日本特开平1-9858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在专利文献I的以往的电梯的轿厢架中,利用塑性变形加工来对轿厢底支承架的梁断面进行强化,该轿厢底支承架用于支承轿厢底下方的防振部材。但是,其存在以下问题由于经由防振部材自身传递到轿厢底支承架的轿厢室载荷没有变化,因此用于支承轿厢室的轿厢架整体结构依然需要足够的强度,无法实现大幅的轻量化。此外,在专利文献2的以往的电梯的轿厢架中,构成为将紧急停止架配置在轿厢底下方的中央,在该紧急停止架的上面配置防振部材,且纵柱与轿厢底之间通过斜撑来连结。在该结构中,不需要用于支承防振部材的轿厢底支承架,但存在以下问题对于轿厢室的偏心载荷,轿厢室较大地倾斜。此外,在专利文献3的以往的电梯的轿厢架中,构成为通过连结轿厢室的壁与纵柱,使作为轿厢架的一部分的纵柱经由壁来负担施加在轿厢室的底部的载荷。由此,能够去掉斜撑,但存在以下问题由于轿厢室与轿厢架为一体结构,因此无法忽略轿厢室的振动和噪音。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即使对于轿厢室的偏心载荷仍能够抑制轿厢室的倾斜,并且通过使用于支承轿厢室的轿厢底下方的轿厢底支承架为简单的结构,来实现轿厢架整体的轻量化。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在本发明的电梯的轿厢中,构成为具有如下机构,在轿厢架的纵柱与轿厢室之间、或者轿厢架的上架与轿厢室之间,该机构将轿厢室载荷分散到纵柱或上架并进行弹性支承。发明的效果根据本发明,通过将轿厢室载荷高效地分散为沿纵柱的垂直载荷,能够减轻在轿厢底支承架产生的轿厢室载荷。此外,能够防止由于乘客的偏移而产生的轿厢的较大的倾斜,并且,通过抑制轿厢室的倾斜,能够经由四角的防振部材将产生的轿厢室载荷均等地分 散到轿厢底支承架。


图I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的轿厢的结构图。图2是以往的电梯的顶部防振件的结构图。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的顶部防振件和止挡件的结构图。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的止挡件的动作的说明图。图5是示出承受偏心载荷的轿厢室的防振动作的说明图。图6是示出承受偏心载荷的轿厢室的倾斜的说明图。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止挡件的动作的说明图。图8是以往的下悬式电梯的轿厢的结构图。图9是以往的上悬电梯的轿厢的结构图。图10是以往的下悬式电梯的轿厢架的结构图。标号说明I :轿厢室;2 :轿厢架;3 :纵柱;4 :轿厢底支承架;5 :上架;6、6a、6b :防振部材;7、7a、7b :斜撑;8、8a、8b :防振件;9 :悬吊轮;10 :绳索;lla、llb :引导装置;12 :轿厢底;13 紧急停止架;20 :止挡件;21 :防振件安装部材;22 :止挡件支承部材;23 :螺栓;24 :加强板;30 :偏载荷。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方式I图I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的电梯的轿厢结构的说明图,图8、图9、图10是示出以往的电梯的轿厢结构的说明图。首先使用图8对以往的轿厢的结构进行说明。图8是下悬式的、曳引比为2:1的电梯。在图8中,用于支承轿厢室I的轿厢架2由纵柱3、轿厢底支承架4和上架5构成。轿厢室的载荷经由防振部材6a、6b传递到轿厢底支承架4。由于轿厢底支承架4与纵柱3牢固地连结,因此当承受轿厢室载荷时,轿厢底支承架4受到弯曲变形。为了抑制该弯曲变形,在纵柱3与轿厢底支承架4之间设有斜撑7a、7b。这样,轿厢架整体成为图10的立体图中示出的结构。此外,为了抑制轿厢室的翻倒,在轿厢室顶部设有防振件8a、8b。轿厢通过设置在轿厢下的悬吊轮9被绳索10驱动。此外,将引导装置IlaUlb以沿着导轨上下行驶的方式设置在纵柱3。在图8的结构中,即使在轿厢室作用有偏载荷,由于轿厢室载荷被配置在轿厢室的四角的防振部材6分散,因此能够抑制轿厢室的较大的倾斜。但是,由于通过轿厢底支承架4来支承轿厢室载荷,因此需要使轿厢底支承架4以坚固的刚性构成,导致轿厢架的重量增大。此外,若将作用于轿厢底支承架4的轿厢室载荷的一部分通过斜撑7a、7b分散到纵柱3,则需要斜撑7具有足够的强度,引起斜撑的重量增加。此外,斜撑7连结在纵柱3的中间部分,在该连结点处对纵柱3产生水平方向的力,若由于乘客的偏移导致在斜撑7a、7b产生张力差,则纵柱产生弯曲变形,并且随着纵柱 的弯曲变形,轿厢底支承架也随之倾斜。因此,产生了以下问题为了抑制纵柱的弯曲变形,需要提高纵柱的强度。接着,使用图9对将悬吊轮设置在轿厢上部的情况下的轿厢结构进行说明。在图9中,构成为悬吊轮9配置在轿厢架的上部,并通过绳索10驱动。构成轿厢室I的下部的轿厢底12被设置在紧急停止架13的上面的防振部材6a、6b支承,所述紧急停止架13被牢固地固定在纵柱3的下部。此外,为了抑制轿厢室整体的倾斜,将轿厢底12与纵柱3通过斜撑7a、7b连结。在此情况下,若由于乘客的偏移导致轿厢室整体倾斜,则在一侧的斜撑作用有拉伸力,在相反侧的斜撑作用有压缩力。在图9的结构中,与图8相比,由于不需要轿厢底支承架4,因此能够简化轿厢架整体的结构。但是,由于仅通过紧急停止架13来支承轿厢室载荷,为了抑制由轿厢室载荷引起的弯曲变形,需要对紧急停止架的刚性进行强化。此外,由于轿厢室仅通过靠近中央的防振部材6a、6b支承,因此轿厢室容易由于轿厢室的偏载荷而倾斜。为了抑制该倾斜,需要使斜撑7a、7b与图8相比大幅地提升强度,来抑制斜撑自身的拉伸和压缩变形。此外,有以下问题由于对用于抑制轿厢室的倾斜的防振件8a、8b也作用有较大的力,因此需要使用刚性较高的防振材料,来自轿厢架的振动经由防振件8传递到轿厢室,导致轿厢室的振动和噪音。这样,在由图8和图9示出的以往的轿厢中,为了抑制轿厢室的倾斜来支承轿厢室,必须将斜撑、轿厢底支承架或纵柱设定为具备坚固的刚性的部件,对于轿厢架的轻量化,需要使用其它的轿厢结构。在这里,由图8的轿厢导出图I的轿厢。与图8的不同在于,在设置于轿厢室I的顶部的防振件8a、8b附近,追加设置有止挡件20这一点。使用图2、图3对止挡件2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2是与作为以往的轿厢的图8相对应的防振件8a、8b的详细图。图2的(a)是该详细图的俯视图,图2的(b)是主视图。在固定于轿厢室I的顶部侧面的防振件安装部材21,设置有防振件8。防振件8配置在纵柱3的前后和左右的三个方向,且与纵柱3成面接触。另一方面,图3是与本实施方式的轿厢对应的防振件的详细图。图3的(a)是该详细图的俯视图,图3的(b)是主视图,图3的(c)是沿图3的(b)中的A-A线的剖视图。在防振件安装部材21的下侧新设置有止挡件20和止挡件支承部材22。止挡件支承部材22与纵柱3牢固地结合。接着,使用图4对止挡件20的动作进行说明。图4的(a)、(b)是从图4的(C)的箭头方向观察的平面图。止挡件20通过螺栓23与止挡件支承部材22结合。在螺栓23与止挡件20的上表面之间设置有间隙。如图4的(a)所示,防振件安装部材21与止挡件20的上表面不接触,而是设有间隙g。止挡件20由与防振件8a、8b以及底部下方的防振部材6a、6b相同的弹性体构成。在紧急停止动作或缓冲碰撞等电梯的紧急时的动作中,对轿厢室作用有急剧的减速度,由此轿厢室的惯性重量增大,在这样的情况下,轿厢室整体相对于轿厢架下降,因此防振件安装部材21与止挡件20的上表面面接触,将止挡件20压扁。如图4的(b)所示,在轿厢室整体的下降(向同图中的箭头方向的移动)进一步继续的情况下,为了抑制止挡件20的过大的变形,通过螺栓23来抑制防振件安装部材21的下沉,制止轿厢室的下降。 这样,由于电梯的紧急时的动作而增加的轿厢室的惯性重量由设置于防振件的止挡件支承,由此,能够负担在轿厢底支承架4或斜撑7产生的轿厢室载荷的一部分(例如20%),能够实现轿厢底支承架4、斜撑7的轻量化。此外,由止挡件20承受的轿厢室载荷仅是沿纵柱的垂直载荷,而不作用水平载荷,因此,不会引起纵柱的弯曲变形,能够使纵柱的尺寸变细而降低弯曲刚性。此外,由于平时轿厢室与纵柱在上下方向不接触(图4的(a)的间隙g),因此在通常行驶时不会导致由纵柱传递到轿厢室的振动和噪音增大,轿厢室的乘坐感与以往没有变化。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对下悬式的轿厢架进行了说明,但在图9的上悬结构的轿厢中也能获得相同的效果。此外,止挡件20可以与轿厢室顶部的防振件以外的部分接触,也可以与轿厢室侧面的壁接触。此时,止挡件20的安装位置不限定于纵柱的上部,也可以是轿厢室中央的高度。此外,以下结构也能获得同样的结果将止挡件20设置在上架5而非纵柱3,来抑制轿厢室顶部的移位。此外,在上述说明中止挡件20仅在电梯的紧急时发挥作用,但是也可以构成为通过在平时也使止挡件20发挥作用(S卩,图4的(a)的间隙g消失的、图4的(d)的状态),来使在轿厢底支承架4、斜撑7产生的轿厢室载荷的一部分在平时也由纵柱来负担。由此,能够实现轿厢底支承架4和斜撑7的进一步轻量化。实施方式2首先,通过图5和图6,对轿厢室整体由于轿厢室的偏载荷而向左右倾斜的情况下的轿厢的动作进行说明。图5为从上方观察轿厢的图,图6为从正面观察轿厢的图。如图6的(a)所示,当在轿厢室作用有偏载荷30时,轿厢室向偏载荷侧倾斜。此时,如图5的(b)所示,在与倾斜的方向相反的一侧的防振件8与纵柱3之间产生间隙d。此时,如图6的(a)所示,为了抑制轿厢室的翻倒,载荷集中作用在一侧的防振件。但是,为了隔断从轿厢架传递至轿厢室的振动、并防止轿厢室的振动和噪音,无法增大防振件的刚性,无法确保抑制轿厢室的翻倒所需的足够的刚性,因此轿厢室整体较大地倾斜,在作用了偏心载荷的底部下方防振部材作用有较大的载荷。在这里,如图6的(b)所示,若在(a)图中未发挥作用的相反侧的防振件同时在轿厢架和轿厢室之间发挥作用,则能够抑制轿厢室整体的倾斜。由此,能够避免如(a)图中所看到的那样的、向底部下方防振部材的一侧集中的载荷。于是,为了实现如上所述的轿厢,使用由图7构成的止挡件20。图7的(b)、(c)和(d)是从(a)图的箭头方向观察的平面图。如图7的(a)所示,在止挡件20的上表面,在中间部分形成有V字状的槽。如图7的(b)所示,槽向下倾斜。如图7的(C)所示,固定在轿厢室的防振件安装部材21以收纳在该槽中的方式将槽的倾斜部压扁并且压缩止挡件20。如图7的(d)所示,当由于轿厢室的偏载荷引起防振件安装部材21沿水平方向移动时,经由止挡件的弹性变形,纵柱3在水平方向受力。此外,当轿厢室的倾斜增大、防振件安装部材21欲较大地水平移位时,通过设置在止挡件20的加强板24来抑制止挡件的弹性变形,并抑制防振件安装部材21的水平移位。由此,由于抑制了轿厢室整体的倾斜,所以能够避免向特定的底部下方防振部材集中的载荷,能够由底部下方防振部材整体来均匀地支承轿厢室载荷。因此,对于轿厢底支 承架4,不需要考虑轿厢室的偏载荷而不必要地提高刚性,因此能够实现轿厢底支承架4的轻量化。此外,考虑到了这样的情况纵柱通过止挡件20承受水平方向的载荷,因此纵柱与斜撑一样产生弯曲变形。但是,止挡件的配置位置在轿厢室的顶部附近,并与上侧的引导装置Iib接近,因此来自止挡件的水平载荷接近纵柱的水平支承点,不会在纵柱产生较大的弯曲变形。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对轿厢室的左右方向的翻倒进行了说明,但对轿厢室的前后方向的翻倒也能够通过同样的结构来抑制。
权利要求
1.一种电梯的轿厢,其具有如下机构在轿厢架的纵柱与轿厢室之间、或者轿厢架的上架与轿厢室之间,该机构将轿厢室载荷分散到纵柱或上架并进行弹性支承,在所述电梯的轿厢中,所述进行弹性支承的机构在平时在纵柱与轿厢室之间、或者上架与轿厢室之间设置间隙,在紧急时使间隙消失而发挥弹性支承的功能。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梯的轿厢,其中, 所述进行弹性支承的机构抑制轿厢室相对于轿厢架的纵柱或上架的固定值以上的上下方向相对移位。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电梯的轿厢,其中, 所述进行弹性支承的机构抑制轿厢室相对于轿厢架的纵柱或上架的固定值以上的水平方向相对移位。
全文摘要
在以往的电梯中,轿厢室的载荷被包围轿厢室的轿厢架支承,经由设置在轿厢室的底部下方的防振部材,轿厢室的载荷作用于轿厢架,因此轿厢室的载荷集中作用在防振部材的安装位置。于是,需要对防振部材安装位置的刚性进行强化,产生了轿厢架的重量增大、加强部件数量的增加所引起的成本增加的问题。于是,在本发明的电梯的轿厢架结构中,在纵柱的上部与轿厢室顶部之间具备上下方向的防振机构,并且具备使轿厢架的纵柱跟随轿厢室的水平方向移位的连结机构。
文档编号B66B11/02GK102933484SQ201180027880
公开日2013年2月13日 申请日期2011年3月31日 优先权日2010年6月7日
发明者渡边诚治, 松本壮史 申请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