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心电梯导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56867阅读:32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空心电梯导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梯用空心导轨,具体设计一种电梯用空心T形导轨。
背景技术
电梯导轨是电梯上下行驶在井道的安全路轨,导轨安装在井道壁上,被导轨架,导轨支架固定连接在井道墙壁。电梯常用的导轨是“T”字型导轨。刚性强、可靠性高、安全廉价等特点。导轨平面必须光滑,无明显凹凸不平表面。电梯导轨是安装在电梯井道中或楼层之间的两列或多列垂直或倾斜的刚性轨道,保证轿厢和对重沿其作上下运动,保证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梯级沿其作倾斜或水平运动,为电梯轿厢、对重装置或梯级提供导向。从导轨的定义可知,导轨是垂直电梯、自动电 梯、自动人行道梯级的重要基准部件,它控制着电梯轿厢、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梯级运行轨迹,保障操作信号的传递,它又是涉及电梯安全及运行质量的重要部件。一部电梯的导轨通常需要多根导轨串接而成,现有技术中,大多都使用实心导轨进行外连接,安装不太方便,后来出现了采用内连接的空心导轨,但是在两根导轨的连接处会有偏移,串接后的导轨的平直度较差,导轨电梯运行噪声加大。因此,一种能够提高串接后导轨平直度,降低电梯噪声的空心电梯导轨亟待出现。
实用新型内容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串接后导轨平直度,降低电梯噪声的空心电梯导轨。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空心电梯导轨,包括轨头和轨底,所述轨头和所述轨底固定连接,所述轨头和所述轨底组成一空心T形结构;所述轨头包括一对平行的导轨边和连接所述导轨边的连接边;所述轨底包括一对上轨底、一条与所述上轨底平行的下轨底和连接所述上下轨底的一对侧边,所述一对上轨底的自由端与所述一对导轨边的自由端相连接,所述导轨边底端设置成内凹圆弧形。优选的,在所述一对上轨底下端面分别设置有一条第一凸筋,在所述下轨底上端面设置有三条第二凸筋,所述第二凸筋与所述第一凸筋位置交错设置。优选的,所述导轨高度为50mm,所述连接边宽为16mm,所述一对上轨底宽为21. 5mm、厚度为I. 5mm,所述下轨底宽度为56mm,所述一对侧边的高为15mm,所述内凹圆弧半径为2. 5mm。优选的,在所述导轨外围设置有用于防锈的防护层。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一种空心电梯导轨,包括轨头和轨底,所述轨头和所述轨底固定连接,所述轨头和所述轨底组成一空心T形结构;所述轨头包括一对平行的导轨边和连接所述导轨边的连接边;所述轨底包括一对上轨底、一条与所述上轨底平行的下轨底和连接所述上下轨底的一对侧边,所述一对上轨底的自由端与所述一对导轨边的自由端相连接,所述上轨底底端设置成内凹圆弧形;采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空心电梯导轨,在连接处,通过加入与所述第一凸筋和所述第二凸筋相匹配的连接块,使得连接块将两根轨道串接到一起,再进行内连接,降低了两根轨道在串接处造成的偏移,大大提高了轨道在串接后的平直度,降低了电梯在运行时发出的噪音。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I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空心电梯导轨实施例I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空心电梯导轨实施例I的俯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空心电梯导轨实施例2的横截面示意图。图中数字所表示的相应部件名称I.轨头11.导轨边12.连接边2.轨底21.上轨底22.下轨底23.侧边3.安装孔
4.第一凸筋5.第二凸筋6.连接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能够提高串接后导轨平直度,降低电梯噪声的空心电梯导轨。实施例1,如图I和如图2所示,一种空心电梯导轨,包括轨头和轨底,所述轨头I和所述轨底2固定连接,所述轨头I和所述轨底2组成一空心T形结构;所述轨头I包括一对平行的导轨边11和连接所述导轨边的连接边12 ;所述轨底2包括一对上轨底21、一条与所述上轨底21平行的下轨底22和连接所述上下轨底的一对侧边23,所述一对上轨底21的自由端与所述一对导轨边11的自由端相连接。所述导轨边11底端设置成内凹圆弧形,所述内凹圆弧半径为2. 5mm,通过在所述导轨边11底部折弯成弧形,向着导轨空腔内侧弯曲,增加了导轨的机械性能,提高了导轨的强度。在一对上轨底21上设置有安装孔3,在所述下轨底22同样设置有安装孔,这两种安装孔位置相对应,数量相一致。在所述导轨外围还设置有一层用于防锈的防护层(未示出)。所述导轨高度为50mm,所述连接边11宽为16mm,所述一对上轨底21宽为21. 5mm、厚度为I. 5mm,所述下轨底22宽度为56mm,所述一对侧边23的高为15mm,所述内凹圆弧半径为2. 5mm ;所述导轨高度的公差为+0. 6mm,所述连接边11宽度的公差为±0. 2mm,所述上轨底21宽度的公差为±0. 6mm,所述侧边23高度的公差为+0. 5mm,所述下轨底22宽度的公差为+0. 6mm。安装两根轨道时,在连接处插入连接块6,所述连接块6与所述轨底空腔相匹配,再在连接块上设置与所述安装孔3相匹配的孔,通过螺栓与螺母固定,即可完成两根轨道的串接。降低了两根轨道在串接处造成的偏移,大大提高了轨道在串接后的平直度,降低了电梯在运行时发出的噪音。实施例2,如图3所示,其余与上述实施例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所述一对上轨底21下端面分别沿导轨轴向设置有一条第一凸筋4,在所述下轨底22上端面设置有第二凸筋5。本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凸筋5为3条,所述第二凸筋5位置与所述第一凸筋4不对应,交错设置。在连接处,通过加入与所述第一凸筋4和所述第二凸筋5相匹配的连接块6,使得连接块6将两根轨道串接到一起,再进行内连接,降低了两根轨道在串接处造成的偏移,大大提高了轨道在串接后的平直度,降低了电梯在运行时发出的噪音。同时,在本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第一凸筋4和第二凸筋5交错设置,使得凸筋与连接块的接触区域更广,使得连接块与导轨配合更紧密,进而使得两导轨在串接后,平直度更好,运行时噪音更小。在本技术方案中,所述连接块6也可以只与所述第一凸筋4和所述第二凸筋5相匹配,可以减少连接块的质量,节省材料。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一种空心电梯导轨,包括轨头I和轨底2,所述轨头I和所述轨底2固定连接,所述轨头I和所述轨底2组成一空心T形结构;所述轨头I包括一对平行的导轨边11和连接所述导轨边11的连接边12 ;所述轨底2包括一对上轨底21、一条与所述上轨底21平行的下轨底22和连接所述上下轨底的一对侧边23,所述一对上轨底21的自由端与所述一对导轨边11的自由端相连接,所述上轨底底端设置成内凹圆弧形;在所述一对上轨底21下端面分别设置有一条第一凸筋4,在所述下轨底22上端面设置有三条条第二凸筋5,所述第二凸筋5与所述第一凸筋4交错设置;采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空心电梯导轨,在连接处通过加入与所述第一凸筋4和所述第二凸筋5相匹配的连接块6,使得连接块6将两根轨道串接到一起,再进行内连接,降低了两根轨道在串接处造成的偏移,大大提高了轨道在串接后的平直度,降低了电梯在运行时发出的噪音。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空心电梯导轨,其特征在于,包括轨头和轨底,所述轨头和所述轨底固定连接,所述轨头和所述轨底组成一空心T形结构;所述轨头包括一对平行的导轨边和连接所述导轨边的连接边;所述轨底包括一对上轨底、一条与所述上轨底平行的下轨底和连接所述上下轨底的一对侧边,所述一对上轨底的自由端与所述一对导轨边的自由端相连接,所述导轨边底端设置成内凹圆弧形。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空心电梯导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一对上轨底下端面分别设置有一条第一凸筋,在所述下轨底上端面设置有三条第二凸筋,所述第二凸筋与所述第一凸筋交错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心电梯导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高度为50mm,所述连接边宽为16mm,所述一对上轨底宽为21. 5mm、厚度为I. 5mm,所述下轨底宽度为56mm,所述一对侧边的高为15mm,所述内凹圆弧半径为2. 5m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心电梯导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导轨外围设置有用于防锈的防护层。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心电梯导轨,包括轨头和轨底,轨头和所述固定连接,轨头和轨底组成一空心T形结构;轨头包括一对平行的导轨边和连接导轨边的连接边;轨底包括一对上轨底、一条与上轨底平行的下轨底和连接所述上下轨底的一对侧边,一对上轨底的自由端与一对导轨边的自由端相连接,导轨边底端设置成内凹圆弧形;采用本实用新型电梯导轨,在连接处,通过加入与所述第一凸筋和所述第二凸筋相匹配的连接块,使得连接块将两根轨道串接到一起,再进行内连接,降低了两根轨道在串接处造成的偏移,提高了轨道的平直度,降低了噪音。
文档编号B66B7/02GK202429833SQ20122000166
公开日2012年9月12日 申请日期2012年1月4日 优先权日2012年1月4日
发明者王四新, 蔡斌斌, 蔡连生, 邹征 申请人:苏州塞维拉上吴电梯轨道系统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