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磺胺嘧啶银水胶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81714阅读:1411来源:国知局
一种磺胺嘧啶银水胶体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烫伤贴,尤其是一种磺胺嘧啶银水胶体。



背景技术:

磺胺嘧啶银水胶体是一种具有极强抗菌消炎且治愈效果的凝胶,广泛应用于皮肤科。在用于皮肤抗菌抗炎时,医护人员一般是直接将磺胺嘧啶银水胶体敷贴在发炎部位,再用纱布缠绕,这种操作方式既麻烦,有不便于患者活动。在人体一些特殊部位敷贴时,银离子抗菌凝胶没有很好的强度和柔韧性,不能与发炎部位很好的结合。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柔软性好、结合力强、透气抗菌且防渗的磺胺嘧啶银水胶体。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磺胺嘧啶银水胶体,包括骨架层、胶粘层、抗菌层、第一凝胶层、第二凝胶层、渗透膜层和保护膜层,所述胶粘层设于骨架层上,所述抗菌层设于骨架层上且胶粘层分布于抗菌层的周围,所述抗菌层与第一凝胶层、第二凝胶层之间留有凹槽且凹槽内填充设有渗透膜层,所述第一凝胶层设于骨架层上且胶粘层分布于第一凝胶层的周围,所述第二凝胶层设于第一凝胶层上,所述第一凝胶层和第二凝胶层的表面包覆设有保护膜层。

优选地,所述骨架层为薄片状且所述骨架层由铝箔制成。

优选地,所述凝胶层采用磺胺嘧啶银水胶体。

优选地,所述抗菌层采用抗菌剂。

优选地,所述渗透膜层采用网状生物膜。

优选地,所述第一凝胶层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凝胶层的面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抗菌层与第一凝胶层、第二凝胶层之间留有凹槽且凹槽内填充设有渗透膜层,由此起到很好的防渗出的效果;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凝胶层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凝胶层的面积,由此在凝胶层与伤口接触时,第二凝胶层也将很好的作用于伤口的周向外边缘,且第一凝胶层与第二凝胶层之间的台阶空间也将形成透气空间,有利于伤口透气及阻止伤口发炎溃烂;最后,本实用新型的凝胶层采用磺胺嘧啶银水胶体,具有很好的抗菌消炎、止痛、及促进愈合等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图2所述,一种磺胺嘧啶银水胶体,包括骨架层1、胶粘层2、抗菌层3、第一凝胶层4、第二凝胶层5、渗透膜层6和保护膜层7。其中骨架层1为薄片状且骨架层1由铝箔制成;凝胶层采用磺胺嘧啶银水胶体;抗菌层3采用抗菌剂;渗透膜层6采用网状生物膜。

胶粘层2设于骨架层1上。抗菌层3设于骨架层1上且胶粘层2分布于抗菌层3的周围。抗菌层3与第一凝胶层4、第二凝胶层5之间留有凹槽8且凹槽8内填充设有渗透膜层6,渗透膜层6采用网状生物膜以达到有效吸收渗出液的效果,吸收后经生物膜亲肤特性可重新作用于伤口。第一凝胶层4设于骨架层1上且胶粘层2分布于第一凝胶层4的周围,第二凝胶层5设于第一凝胶层4上,且第一凝胶层4的面积大于第二凝胶层5的面积。第一凝胶层4和第二凝胶层5的表面包覆设有保护膜层7。

本实用新型的抗菌层3与第一凝胶层4、第二凝胶层5之间留有凹槽8且凹槽8内填充设有渗透膜层6,由此起到很好的防渗出的效果;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凝胶层4的面积大于第二凝胶层5的面积,由此在凝胶层与伤口接触时,第二凝胶层5也将很好的作用于伤口的周向外边缘,且第一凝胶层4与第二凝胶层5之间的台阶空间也将形成透气空间,有利于伤口透气及阻止伤口发炎溃烂;最后,本实用新型的凝胶层采用磺胺嘧啶银水胶体,具有很好的抗菌消炎、止痛、及促进愈合等效果。

上述的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修改、等同变化、改进等,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