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接铝制蜂窝芯以及特种粘胶剂的制作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816027阅读:1770来源:国知局
焊接铝制蜂窝芯以及特种粘胶剂的制作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铝制蜂窝芯的加工技术领域,涉及焊接铝制蜂窝芯以及特种粘胶剂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铝制蜂窝芯指的是用厚度为n(n=0.03至0.4等等)的铝箔制成内孔为正六边形的蜂窝状的铝制蜂窝,该铝制蜂窝芯主要用于蜂窝板中间的承重材料、散热材料、空气净化器中光触媒的载体材料,用于蜂窝板中间的承重材料时广泛用于建筑建材、轨道交通、航天航空等领域。铝制蜂窝芯的优点:重量轻,1立方米的蜂窝芯(单一蜂窝孔边长为5mm,铝箔厚度为0.1mm的蜂窝芯)重量约98公斤,平面压缩强度大于2mpa,质量轻,承重大,平面平整度高等。

目前,市场上的铝制蜂窝芯都是采用高分子粘胶剂粘合制作而成,这种铝制蜂窝芯的缺点是耐候性、防火性、耐温性及耐温差性均受到高分子粘胶剂的属性限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后续的蜂窝板的制作也只能采用胶粘工艺,生产工艺单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焊接铝制蜂窝芯的制作方法,该焊接铝制蜂窝芯继承了传统铝制蜂窝芯的优点,并完全克服了传统铝制蜂窝芯的缺陷,使铝制蜂窝芯的应用更为广泛和可靠,丰富后续制作蜂窝板的工艺,使得生产蜂窝板的工艺更加多样化。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焊接铝制蜂窝芯的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在复合铝箔上辊涂特种粘胶剂;

b.按需要的长度分切辊涂后的复合铝箔,从而分切出复合铝箔段;

c.按特定的方式层层叠加所述复合铝箔段至一定的厚度,从而形成复合铝箔叠块;

d.加压加热所述复合铝箔叠块,然后冷却,从而固化所述特种粘胶剂;

e.对所述复合铝箔叠块进行切割,从而将所述复合铝箔叠块分成若干条蜂窝芯条;

f.将所述蜂窝芯条拉开成型,从而制作出铝制蜂窝芯;

g.将所述铝制蜂窝芯放入钎焊炉内进行钎焊,从而生产出焊接铝制蜂窝芯。

进一步的,采用辊涂设备在所述复合铝箔的一面辊涂上特种粘胶剂,辊涂要求为涂胶长度为所述复合铝箔的宽度,涂胶宽度为a,相邻两个涂胶区之间的距离为3a。

进一步的,所述复合铝箔段按规律叠合,具体规律为:所述复合铝箔段按规律叠合,具体规律为:第2张所述复合铝箔段的涂胶区的中心位置叠合在第1张所述复合铝箔段的无胶区的中心位置,第3张所述复合铝箔段的无胶区的中心位置叠合在第2张所述复合铝箔段的涂胶区的中心位置,第4张所述复合铝箔段的涂胶区的中心位置叠合在第3张所述复合铝箔段的无胶区的中心位置,至第n+1张所述复合铝箔段叠合到第n张所述复合铝箔段,n为正整数;

当n为偶数时,第n+1张所述复合铝箔段的无胶区的中心位置叠合在第n张所述复合铝箔段的涂胶区的中心位置;

当n为奇数时,第n+1张所述复合铝箔段的涂胶区的中心位置叠合在第n张所述复合铝箔段的无胶区的中心位置,其中所述复合铝箔段的涂胶面的朝向一致。

进一步的,将所述复合铝箔叠块放入热压机内,加压并升温到150℃~180℃,并保温保压90分钟,然后卸压取出所述复合铝箔叠块,并风冷至常温,24小时后对所述复合铝箔叠块进行切割分条。

进一步的,将所述复合铝箔叠块放入铝材自动切割设备进行切割,切割面为所述复合铝箔叠块的宽度方向的垂直面。

进一步的,将所述蜂窝芯条放在平面拉网机上,该平面拉网机匀速拉开所述蜂窝芯条,从而形成蜂窝孔为六边形的铝制蜂窝芯。

进一步的,所述钎焊炉分为依次连接的五段,这五段分别为:

加热烘干段:将所述铝制蜂窝芯加热到100℃~200℃;

加热除胶段:在高纯氮气的保护下,将烘干后的铝制蜂窝芯加热到200℃~550℃,将固定所述铝制蜂窝芯的特种粘胶剂碳化,并清除特种粘胶剂碳化物及焊接面的铝氧化物;

钎焊焊接段:在高纯氮气的保护下,在所述焊接面上进行钎焊焊接,焊接时温度为550℃~610℃;

保护降温缓冲段:在氮气的保护下将焊接后的铝制蜂窝芯的温度逐步下降到300℃,避免材料在高温下被氧化;

强制风冷段:此段中钎焊铝制蜂窝芯已经完成,通过大功率风机迅速把所述钎焊铝制蜂窝芯的温度降至40℃以内,此段已经不需要氮气保护。

一种用于制作焊接铝制蜂窝芯的特种粘胶剂的制作方法,按重量份,将40份甲组份溶解在100份醋酸乙酯中,然后加入10份氟铝酸钾,在常温下用搅拌分散机混合分散均匀,从而制作出特种粘胶剂。

进一步的,所述甲组份的配方为双酚a固体环氧树脂5克~20克、双酚a液体环氧树脂5克~20克、b阶酚醛树脂5克~25克、混炼羧基丁腈橡15克~40克、超细双氰胺1克~3克。

进一步的,所述混炼羧基丁腈橡的配方为:羧基丁腈橡100克、超细碳黑8克~20克、硫磺0.5克、氧化锌5克~10克、tmtd1克~3克。

本发明有益效果:采用本发明的焊接铝制蜂窝芯的制作方法制作出的焊接铝制蜂窝芯,继承了传统铝制蜂窝芯的优点,不受高分子粘胶剂的属性限制,完全克服了传统铝制蜂窝芯所存在的缺陷,应用更为广泛和可靠,丰富了后续制作蜂窝板的工艺,使得生产蜂窝板的工艺更加多样化,加工更加灵活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复合铝箔的主视图。

图2是复合铝箔段按规律叠合的示意图。

图3是对复合铝箔叠块进行切割分条时的示意图。

图4是铝制蜂窝芯的俯视图。

图5是焊接铝制蜂窝芯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复合铝箔段1、涂胶区2、复合铝箔叠块3、切割线4、焊接面5、焊接铝制蜂窝芯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实施例的一种焊接铝制蜂窝芯的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a.采用辊涂设备在复合铝箔的一面辊涂上特种粘胶剂,参照图1,辊涂要求为涂胶长度是复合铝箔的宽度,涂胶宽度为a,相邻两个涂胶区2之间的距离为3a。复合铝箔为设计为双层复合铝箔或三层复合铝箔,三层复合铝箔的型号为4343-3003mod-4343,这种三层复合铝箔呈三明治结构,两4343层夹住3003层,3003层在中间处,两4343层的厚度分别为总厚度的3%~12%,在一4343层的外表面上进行辊涂;双层复合铝箔的型号为4343-3003,4343层的厚度为总厚度的5%~12%,在4343层的外表面上进行辊涂。

步骤b.按需要的长度分切辊涂后的复合铝箔,从而分切出复合铝箔段1,复合铝箔段1如图1所示。

步骤c.复合铝箔段1按规律叠合至一定的厚度,参照图2,具体规律为:第2张复合铝箔段1的涂胶区2的中心位置叠合在第1张复合铝箔段1的无胶区的中心位置,第3张复合铝箔段1的无胶区的中心位置叠合在第2张复合铝箔段1的涂胶区2的中心位置,第4张复合铝箔段1的涂胶区2的中心位置叠合在第3张复合铝箔段1的无胶区的中心位置,至第n+1张复合铝箔段1叠合到第n张复合铝箔段1,n为正整数;当n为偶数时,第n+1张复合铝箔段1的无胶区的中心位置叠合在第n张复合铝箔段1的涂胶区2的中心位置;当n为奇数时,第n+1张复合铝箔段1的涂胶区2的中心位置叠合在第n张复合铝箔段1的无胶区的中心位置,其中所有的复合铝箔段1的涂胶面均朝上。复合铝箔段叠合完毕后形成复合铝箔叠块3。

步骤d.将复合铝箔叠块3放入热压机内,加压并升温到150℃~180℃,并保温保压90分钟,然后卸压取出复合铝箔叠块3,并风冷至常温,以固化特种粘胶剂,24小时后即可对复合铝箔叠块3进行切割分条。

步骤e.将复合铝箔叠块3放入铝材自动切割设备进行切割,参照图3,沿切割线4进行切割,切割面为复合铝箔叠块3的宽度方向的垂直面,切割后将复合铝箔叠块3分成若干条蜂窝芯条。

步骤f.将蜂窝芯条放在平面拉网机上,该平面拉网机匀速拉开蜂窝芯条,拉力与水平面平行,从而制作出蜂窝孔为六边形的铝制蜂窝芯。

g.将铝制蜂窝芯放入钎焊炉内进行钎焊,参照图4,在焊接面5上进行钎焊,钎焊完毕后生产出焊接铝制蜂窝芯,焊接铝制蜂窝芯的结构如图5所示。

优选设计方案,钎焊炉进行钎焊分为依次连接的五段,这五段分别为:

加热烘干段:将铝制蜂窝芯加热到100℃~200℃;

加热除胶段:在高纯氮气的保护下,将烘干后的铝制蜂窝芯加热到200℃~550℃,将固定铝制蜂窝芯的特种粘胶剂碳化,并清除特种粘胶剂碳化物及焊接面5的铝氧化物;

钎焊焊接段:在高纯氮气的保护下,在焊接面5上进行钎焊焊接,焊接时温度为550℃~610℃;

保护降温缓冲段:在氮气的保护下将焊接后的铝制蜂窝芯的温度逐步下降到300℃,避免材料在高温下被氧化;

强制风冷段:此段中钎焊铝制蜂窝芯已经完成,通过大功率风机迅速把所述钎焊铝制蜂窝芯的温度降至40℃以内,此段已经不需要氮气保护。

一种用于制作本实施例的焊接铝制蜂窝芯的特种粘胶剂的制作方法,按重量份,将40份甲组份溶解在100份醋酸乙酯中,然后加入10份氟铝酸钾,在常温下用搅拌分散机混合分散均匀,从而制作出特种粘胶剂。其中,甲组份的配方为双酚a固体环氧树脂5克~20克、双酚a液体环氧树脂5克~20克、b阶酚醛树脂5克~25克、混炼羧基丁腈橡15克~40克、超细双氰胺1克~3克。混炼羧基丁腈橡的配方为:羧基丁腈橡100克、超细碳黑8克~20克、硫磺0.5克、氧化锌5克~10克、tmtd(橡胶促进剂)1克~3克。采用这种方法制作出的特种粘胶剂的特点为:高温(500度~550度)碳化后,特种粘胶剂碳化物能容易地被清理出钎焊焊接区,以保证钎焊顺利进行;碳化失重温度达到250度左右,高温产生的气体容易飞出;常温时,粘合后铝与铝之间的剥离力大于30n。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