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强度片状模塑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61602阅读:835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强度片状模塑料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片状塑料膜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高强度片状模塑料。



背景技术:

片状模塑料主要原料由片状模塑料专用纱、树脂、低收缩添加剂、填料及各种助剂组成,片状模塑料具有优越的电气性能、耐腐蚀性能,质轻及工程设计容易、灵活等优点,其机械性能可以与部分金属材料相媲美。

目前,市场上的片状模塑料均在片状模塑料片材机上采用长丝现切为短纤维,同时抛撒分散于树脂浆料的中间层,后经压实、化学增稠成片。该技术采用的玻纤纱成本高,且散落的纤维的强度完全依靠树脂的热固定型强度,强度较低且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强度片状模塑料,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强度片状模塑料,包括片状模塑料本体、上片层、下片层和树脂层,所述片状模塑料本体由上片层、下片层组成,所述上片层的下侧通过粘接层固定连接有纤维层,下片层的上侧通过粘接层固定连接有树脂层,所述纤维层和树脂层均通过加强层与金属网片层连接;

所述上片层和下片层的内部均设有基座,且两个基座之间通过支撑杆连接,且支撑杆均贯穿树脂层、加强层、纤维层和金属网片层,所述纤维层和金属网片层之间的加强层的内部两端均设有连接板,且支撑杆贯穿连接板的中部,所述连接板的上端两侧均与辅助加强筋的一端连接,辅助加强筋的另一端均与纤维层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板的下端两侧均与加强筋的一端连接,加强筋的另一端依次贯穿金属网片层和位于金属网片层下方的加强层 并与树脂层固定连接,所述加强筋的中部两侧均设有凹槽,且金属网片层在和加强筋的连接处设有加强圈,加强圈均位于凹槽内。

优选的,所述加强筋设有两根,且加强筋对称设置在连接板的两端。

优选的,所述加强层为玻纤布层,加强筋和辅助加强筋均为玻纤布层揉和而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高强度片状模塑料,通过设有的树脂层、加强层、纤维层和金属网片层的共同配合作用,可以在该片状模塑料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本实用新型塑料型材结构简单,将塑料型材里增加金属丝使得该型材韧性及强度,同时纤维层及树脂的设置使该型材具有较好的防火性能,大大提高了片状模塑料的强度,且加工制造的成本低,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板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加强筋示意图。

图中:上片层1、下片层2、树脂层3、加强层4、纤维层5、金属网片层6、基座7、支撑杆8、连接板9、加强筋1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高强度片状模塑料,包括片状模塑料本体、上片层1、下片层2和树脂层3,所述片状模塑料本体 由上片层1、下片层2组成,所述上片层1的下侧通过粘接层固定连接有纤维层5,下片层2的上侧通过粘接层固定连接有树脂层3,所述纤维层5和树脂层3均通过加强层4与金属网片层6连接。

所述上片层1和下片层2的内部均设有基座7,且两个基座7之间通过支撑杆8连接,且支撑杆8均贯穿树脂层3、加强层4、纤维层5和金属网片层6,所述纤维层5和金属网片层6之间的加强层4的内部两端均设有连接板9,且支撑杆8贯穿连接板9的中部,所述连接板9的上端两侧均与辅助加强筋的一端连接,辅助加强筋的另一端均与纤维层5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板9的下端两侧均与加强筋10的一端连接,加强筋10的另一端依次贯穿金属网片层6和位于金属网片层6下方的加强层4并与树脂层3固定连接,所述加强筋10的中部两侧均设有凹槽,且金属网片层6在和加强筋10的连接处设有加强圈,加强圈均位于凹槽内,所述加强筋10设有两根,且加强筋10对称设置在连接板9的两端,所述加强层4为玻纤布层,加强筋10和辅助加强筋均为玻纤布层揉和而成。

工作原理:当本片状模塑料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首先力会作用在上片层1和下片层2上,然后通过基座7传递给支撑杆8,从而通过支撑杆8、连接板9、加强筋10和辅助加强筋来对于外力进行消减作用,使得本片状模塑料不会再受到外力作用的情况下而发生形变,通过设有的树脂层3、加强层4、纤维层5和金属网片层6的共同配合作用,可以在该片状模塑料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本实用新型塑料型材结构简单,将塑料型材里增加金属丝使得该型材韧性及强度,同时纤维层及树脂的设置使该型材具有较好的防火性能,大大提高了片状模塑料的强度,且加工制造的成本低,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 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