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释放角度可调二氧化碳致裂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05656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一种释放角度可调二氧化碳致裂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二氧化碳致裂器技术,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释放角度可调二氧化碳致裂器。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国家对矿山和采石工场的安全和环保要求越来越高,对爆炸物品监管越来越严。由于二氧化碳致裂器在使用中的灌装只需要1-3分钟,而且从起爆至结束整个过程只需0.4秒,其涨力破碎可达2500T,可有效涨裂中,距凌空面1.2m 范围内,岩石硬度>普氏12度的岩层,涨裂缝隙可达50mm,而且其中的爆破筒可安全重复使用,所以其技术推广使用提至日前议程。二氧化碳致裂器中的二氧化碳在低于31摄氏度或高压的状态下以液态存在,而超过31摄氏度时开始变化,且随温度的变化压力也在不断变化,利用这一特点,在爆破期主管内充装液态二氧化碳,使用发爆器快速激发加热装置,此时液态的二氧化碳瞬间气化膨胀并产生高压,体积膨胀600倍以上,最终造成对岩石或煤炭的爆破的目的。

二氧化碳致裂器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现在岩石或山体表面开凿有一定深度的凹槽,此时将二氧化碳致裂器放入凹槽内,当爆破发生时,由于二氧化碳致裂器用于炸裂岩石的孔洞通常设置在侧壁,当爆破发生时,爆破产生的反向冲击力容易使得二氧化碳致裂器发生偏移,当爆破完毕后在一堆碎石内十分不易寻找致裂器,同时现有致裂器存在一定的不足,在山体或所需爆破物体表面开出的凹槽深度就是爆破的深度,使得需要开槽的凹槽较深导致整体施工工程的周期变长。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释放角度可调二氧化碳致裂器,当爆破发生时,爆破产生的反向冲击力容易使得二氧化碳致裂器发生偏移,当爆破完毕后在一堆碎石内十分不易寻找致裂器,同时现有致裂器存在一定的不足,在山体或所需爆破物体表面开出的凹槽深度就是爆破的深度,使得需要开槽的凹槽较深导致整体施工工程的周期变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释放角度可调二氧化碳致裂器,包括致裂器主管,致裂器两端分别设置有充装头和释放头,致裂器主管内设置有储液腔,致裂器主管还设置有与供充装头放入的充装槽和供释放头放入的释放槽,充装头上设置有进液机构,释放头上设置有与储液腔连通且呈L型的释放通道,释放通道内设置有角度机构,角度机构包括位于释放通道对称设置的菱形框架,菱形框架上还设置有上面板和下面板,菱形框架与侧壁板形成有空腔,空腔与外界之间连通的释放口,释放头与菱形框架之间设置有可使得菱形框架转动的调节机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液化的二氧化碳通过进液机构可进入大片储液腔内,最终从释放头处的释放通道产生冲击力对岩石进行爆破,同时在释放头处设置有与储液腔连通的释放通道,释放通道为L型设计,在释放通道内还设置有菱形框架,菱形框架两端连通,且菱形框架一端设置有与外界连通的释放口,另一端通过释放通道与储液腔连通,当需要改变释放口时,只需要调整调节机构即可,现有释放口为竖直设置于释放头侧壁上,而本方案将释放口倾斜设置,倾斜设置的释放口可以使得二氧化碳致裂器在爆破时产生向前的推进力,同时避免二氧化碳致裂器大角度的偏移。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所述调节机构包括位于菱形框架上依次设置的第一转轴、第二转轴和第三转轴,L型的释放通道设置有弯折处,菱形框架在弯折处设置有固定的固定转轴,菱形框架上还设置有调节释放口角度的角度改变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菱形框架可以在角度改变组件的作用下驱动菱形框架转动,角度改变组件驱动菱形框架转动后使得固定转动转动,此时空腔也在跟随菱形框架改变空间形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所述角度改变组件包括位于释放头上的调节腔,调节腔与释放通道之间设置有连通口,第三转轴上套接有与调节腔插接的竖直杆,调节腔上设置有与外界连通的条形口,竖直杆与调节腔之间还设置有高度调节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需要调节菱形框架时,从而使得释放口改变角度,通过高度调节组件调整竖直杆。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所述高度调节组件包括位于调节腔内穿过竖直杆的插杆,插杆一端通过条形口延伸出调节腔,插杆另一端设置有插头,调节腔内相对于条形口一侧的内壁上设置有与与插头配合的若干插口,插头与插口之间螺纹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竖直杆深入调节腔的深度可改变菱形框架的角度,滑动插杆在条形口内滑动,可改变竖直杆在调节腔内滑动,插杆上的插头可以与插口配合可固定竖直杆在调节腔内滑移,螺纹连接使得插头避免在插口内晃动,同时减少了插头由于非人力因素导致的与插口脱离。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所述进液机构包括位于充装头内与储液腔室连通的第一空腔和垂直于第一空腔且连通设置的第二空腔,第一空腔上设置有与外界连通的开口,开口内设置有堵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填充洗管气体或二氧化碳液体时,首先从开口内将堵件向外移动,此时原本分隔的第一空腔与第二空腔相互连通,填充完气体或液体后再次将堵件复位,此时第一空腔与第二空腔之间的连通处被堵件分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所述充装头与储液管之间螺纹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螺纹连接可以使得充装头进行拆卸或更换时更加方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所述插头与插口之间分别设置有内螺纹和外螺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插头与插口之间通过内螺纹和外螺纹进行连接可以使得竖直杆更加牢固。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液化的二氧化碳通过进液机构可进入大片储液腔内,最终从释放头处的释放通道产生冲击力对岩石进行爆破,同时在释放头处设置有与储液腔连通的释放通道,释放通道为L型设计,在释放通道内还设置有菱形框架,菱形框架两端连通,且菱形框架一端设置有与外界连通的释放口,另一端通过释放通道与储液腔连通,当需要改变释放口时,只需要调整调节机构即可,现有释放口为竖直设置于释放头侧壁上,而本方案将释放口倾斜设置,倾斜设置的释放口可以使得二氧化碳致裂器在爆破时产生向前的推进力,同时避免二氧化碳致裂器大角度的偏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的状态示意图一;

图2为图1的A部放大示意图;

图3为图1的B部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110、充装头;111、释放头;112、储液腔;113、充装槽;114、释放槽;115、释放通道;116、菱形框架;117、上面板;118、下面板;119、空腔;210、释放口;211、第一转轴;212、第二转轴;213、第三转轴;214、固定转轴;215、调节腔;216、竖直杆;217、条形口;218、插杆;219、插头;310、插口;311、第一空腔;312、第二空腔;313、堵件。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释放角度可调二氧化碳致裂器,参照图1和图3,在致裂器主管上设置有充装槽113以及位于充装槽113内的充装头110,致裂器主管内部设置有储液腔112,在致裂器主管原理充装槽113的一端设置有释放槽114以及位于释放槽114内的释放头111,释放头111内设置有L型的释放通道115,释放通道115设置有弯折处,释放通道115与储液腔112连通,在释放通道115内设置有对称的菱形框架116,对称的菱形框架116之间的上下表面分别设置有上面板117和下面板118,菱形框架116上分别设置有靠近上面板117的第一转轴211、第二转轴212、第三转轴213和位于弯折处的固定转轴214,在释放头111上设置有与与释放通道115连通的调节腔215,在菱形框架116的第三转轴213上套接有延伸进调节腔215内的竖直杆216,调节腔215与外界之间设置有条形口217,调节腔215与条形口217相对一侧的侧壁上设置有插口310,调节腔215内还设置有穿过竖直杆216的插杆218;插杆218一端通过条形口217延伸至外界,另一端设置有插入插口310内的插头219;进液机构包括位于充装头110内与储液腔112室连通的第一空腔311和垂直于第一空腔311且连通设置的第二空腔312,第一空腔311上设置有与外界连通的开口,开口内设置有堵件313。

参照图2和图3,当需要改变二氧化碳致裂器的释放口210角度时,首先手动调节插杆218,插杆218通过条形口217带动竖直杆216在调节腔215内滑移,当竖直杆216在调节腔215内滑移时,竖直杆216带动第三转轴213上下运动,由于第三转轴213位于菱形框架116上,同时菱形框架116的固定转轴214位于弯折处固定连接,因此第三转轴213在竖直杆216的作用下进行上下运动时,可以使得菱形框架116发生形变,进而使得释放口210发生倾斜角度的变化,当角度调节完毕后需要固定竖直杆216,因此使得插杆218上的插头219插入调节腔215内的插口310处即可。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