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878142阅读:245来源:国知局
冲击工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被加工材料进行冲击作业的冲击工具。
【背景技术】
[0002]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6-175588号公报中,公开有一种冲击工具,该冲击工具具有使顶端工具在冲击轴方向上移动的冲击机构、保持该冲击机构的变速器壳和设置有便于使用者把握的把手的外壳。在该冲击工具中变速器壳和外壳由两个弹性部件连接在一起,使变速器壳和外壳在冲击轴方向上可以相对移动,以抑制驱动冲击机构所带来的振动。
[0003]【发明概要】
【发明解决的问题】
[0004]驱动冲击机构时,会沿着冲击轴发生很大的振动,因而使变速器壳和外壳在冲击轴方向上相对移动的上述机构具有一定的抑制振动的效果。另一方面,在冲击工具中,还残留有该机构无法抑制的振动,还有进一步改善的要求。
[0005]本发明考虑到以上情况,以提供对实际冲击作业中的防振,结构更合理的冲击工具为目的。
【解决问题的手段】
[0006]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冲击工具的优选方式,涉及到一种驱动顶端工具做直线运动,对被加工材料进行冲击作业的冲击工具。作为冲击工具的具体例子,可以举出使顶端工具做直线运动,破坏混凝土等被加工材料的电锤。
冲击工具具有主体部、在规定的长轴方向上延伸设置的顶端工具安装部、具有与长轴方向交叉的输出轴轴线的驱动马达、被驱动马达的输出驱动且具有与长轴方向平行的冲击轴的冲击结构要素、使用者把握的把手部、安装有给驱动马达供电的电池的电池安装部。输出轴轴线的方向与驱动马达的轴的延伸方向相同。冲击结构要素例如具有被驱动马达驱动而做直线往返运动的活塞、冲击构件、该活塞和冲击构件之间形成的气室等。这种情况下,活塞向顶端工具一侧移动时,气室的空气被压缩。随着该压缩空气的膨胀,冲击构件发生移动而碰撞顶端工具,从而使顶端工具向长轴方向移动。另外,活塞向与顶端工具相反的方向移动时,气室的空气发生膨胀,随着该膨胀空气的被压缩,冲击构件向与顶端工具相反的方向移动。因此,随着活塞的往返移动,顶端工具做直线移动。另外,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冲击工具中,也可以采用在冲击构件和顶端工具之间设置中间构件的结构。冲击结构要素具有上述结构的情况下,冲击轴的方向与活塞被往返驱动的方向相同。冲击轴与长轴方向平行。这种情况下,只要冲击轴(冲击轴轴线)通过活塞上任意的区域即可。此外,在顶端工具安装部上安装有顶端工具的情况下,通过顶端工具中心的冲击轴被称为中心冲击轴线。
[0007]另外,在该方式所涉及的冲击工具中,主体部具有第一主体结构要素、第二主体结构要素及对第一主体结构要素和第二主体结构要素施力的施力部件。
施力部件可以由弹簧结构要素,例如由螺旋弹簧构成。作为施力部件使用螺旋弹簧的情况下,将该螺旋弹簧的一端固定在第一主体结构要素上,另一端固定在第二主体结构要素上,由此,该螺旋弹簧能够对第一主体结构要素和第二主体结构要素施力。
施力部件优选为对第一主体结构要素和第二主体结构要素向使这二者相互远离的方向施力。由此,在第一主体结构要素和第二主体结构要素向相接近的方向移动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地防止第一主体结构要素和第二主体结构要素发生碰撞,能够抑制由于这种情况而发生的主体部受损伤等状况。
[0008]另外,主体部还具有接近冲击结构要素的第一区域,和比第一区域远离冲击结构要素的第二区域。对于与冲击结构要素的“接近”及“远离”,例如主体部上在与长轴方向相交叉方向上的任意两点,使这两点与冲击结构要素上规定的点分别相连接的情况下,根据这两点分别与规定的点之间的直线距离来定义(直线距离短时为“接近”,直线距离长时为“远离”)。即,在该交叉方向上,可以将与冲击结构要素上规定的点之间的距离短的点所在的区域作为第一区域,将与冲击结构要素上规定的点之间的距离长的点所在的区域作为第二区域。
此外,第一主体结构要素上设置有驱动马达和冲击结构要素,第二主体结构要素上设置有把手部和电池安装部。
[0009]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击工具,还具有抑制伴随着冲击结构要素的驱动而产生的振动的防振机构。防振机构构成为,在伴随着冲击结构要素的驱动而产生振动时,由施力部件,使第一主体结构要素与第二主体结构要素发生相对往返移动,从而切换第一主体结构要素与第二主体结构要素的远离状态和第一主体结构要素与第二主体结构要素的接近状
??τ O
对于第一主体结构要素与第二主体结构要素之间的远离状态与接近状态进行说明。首先,在长轴方向上设定第一主体结构要素的规定的点与第二主体结构要素的规定的点。将连接该第一主体结构要素的规定的点与第二主体结构要素的规定的点之间的距离作为第一位置规定距离。其次,在第一主体结构要素与第二主体结构要素相对移动的状态下,将上述第一主体结构要素的规定的点与第二主体结构要素的规定的点之间的距离作为第二位置规定距离。而且,设定第一位置规定距离长于第二位置规定距离。这种情况下,形成第一位置规定距离的第一主体结构要素与第二主体结构要素的位置关系为「远离状态」。形成第二位置规定距离的第一主体结构要素与第二主体结构要素的位置关系为「接近状态」。
[0010]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击工具中,第一主体结构要素与第二主体结构要素发生移动而从互相远离状态切换为接近状态时,第一区域在长轴方向上的移动距离比第二区域在长轴方向上的移动距离长,由第一区域构成长距离移动区域。
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击工具,采用这样的结构,使强烈受冲击结构要素振动影响的第一区域比第二区域移动的距离长,由第一区域形成长距离移动区域,能够有效防振。另外,第一主体结构要素与第二主体结构要素发生移动而从互相远离状态切换为接近状态时,第二区域在长轴方向上的移动距离比第一区域在长轴方向上的移动距离短,由第二区域构成短距离移动区域。即,防振机构具有长距离移动区域和短距离移动区域两者,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伴随冲击结构要素的驱动而产生的振动。
[0011]另外,作为本发明所涉及的冲击工具的其他实施方式,冲击工具具有重心位置,该重心位置为电池安装部安装有电池的状态下的重心位置,第一主体结构要素与第二主体结构要素以转动轴轴线为中心相对转动。
在该结构中,可以将转动轴轴线设置得比冲击轴更接近重心位置。此外,转动轴轴线比冲击轴更接近重心位置的状态是指,例如,假设一条通过重心位置并且与冲击轴垂直相交的线,并设定该假设线与冲击轴之间的交点,在该情况下,从转动轴轴线到重心位置的距离比从转动轴轴线到上述交点的距离要短。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扩大长距离移动区域(第一区域)中第一主体结构要素与第二主体结构要素之间的移动距离。
另外,伴随冲击结构要素的驱动而产生的振动的一部分,有时会转化为以冲击工具的重心位置为中心的转动方向上的振动。这种情况下,根据该结构,可以有效抑制冲击工具在转动方向上的振动。
[0012]另外,作为本发明所涉及冲击工具的其他的实施方式,第一主体结构要素具有被第二主体结构要素覆盖的第一覆盖区域,和没有被第二主体结构要素覆盖的露出区域。即,第一主体区域与第二主体区域具有互相重合的层叠区域。在该层叠区域中,覆盖在外侧的一方构成露出区域,被覆盖的一方构成覆盖区域。此外,露出区域构成冲击工具的外部轮廓,从这个意思来说,也可以是不覆盖其他主体要素的构成。
在这样的构成中,可以将驱动马达设置在第一覆盖区域。即,使驱动马达在冲击工具的内部被第二主体区域所保护。
[0013]另外,作为本发明所涉及冲击工具的其他的实施方式,可以将驱动马达设置在马达保持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第一主体结构要素与马达保持部一体化。第一主体结构要素与马达保持部一体化是指,通过用固定部件将马达保持部固定在第一主体结构要素上,在第一主体结构要素相对于第二主体结构要素移动的情况下,马达保持部也同第一主体结构要素一起相对于第二主体结构要素移动。在这样的结构中,可以提供一种容易地对第一主体结构要素和驱动马达进行组装的结构。
[0014]另外,作为本发明所涉及冲击工具的其他的实施方式,可以在马达保持部上形成用于规定转动轴轴线的轴部件。这种情况下,通过将具有轴部件的马达保持部固定在第一主体结构要素上,来构成转动轴轴线,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制造效率。
[0015]另外,作为本发明所涉及冲击工具的其他的实施方式,第二主体结构要素具有被第一主体结构要素所覆盖的第二覆盖区域。这种情况下,可以将第二主体结构要素的顶端工具保持部一侧的端部边缘区域作为第二覆盖区域。
在冲击作业时,在用顶端工具进行加工作业时由被加工材料产生的灰尘,由顶端工具向把手部飞散。在这种状况中,在将第二主体结构要素的顶端工具保持部一侧的区域作为第二覆盖区域的情况下,具有防止这些灰尘侵入第二主体结构要素的效果。在此意义上,可以说第二覆盖区域与覆盖该第二覆盖区域的第一主体结构要素的区域构成了防尘机构。
[0016]另外,作为本发明所涉及冲击工具的其他的实施方式,可以使施力部件对第一主体结构要素与第二主体结构要素施力的方向与冲击轴相重合。由于该结构,使施力部件更易于承受伴随冲击结构要素的驱动而产生的振动,可以更加有效地促使第一主体结构要素与第二主体结构要素之间的相对移动。
此外,所谓施力部件的施力方向与冲击轴相重合,可以举出的典型例子就是设置与中心冲击轴线同轴的施力部件。此外,在施力部件没有被设置为与中心冲击轴线同轴的情况下,只要施力部件的一部分被设置在冲击轴上即可。
另外,关于施力部件的设置方式,可以是施力部件的长轴与冲击轴相平行的结构,或施力部件的长轴与冲击轴相交叉的结构,也可以是施力部件弯曲着与冲击轴重叠的设置。
[0017]另外,作为本发明所涉及冲击工具的其他的实施方式,冲击工具具有限制部,该限制部限制第一主体结构要素与第二主体结构要素向接近方向的移动。限制部在主体的内侧构成。这种情况下,可以防止第一主体结构要素及第二主体结构要素中外部轮廓(上述的露出区域)之间的碰撞。在此意义上,可以说限制部构成了防止第一主体结构要素与第二主体结构要素中露出区域之间发生碰撞的碰撞防止结构。
[0018]另外,作为本发明所涉及冲击工具的其他的实施方式,限制部可以兼作引导第一主体结构要素与第二主体结构要素间的相对移动的引导部。作为引导部,可以是使第一主体结构要素及第二主体结构要素的规定区域相接触,以使第一主体结构要素及第二主体结构要素滑动的结构。通过将限制部兼作引导部,可以简化结构,同时更易于对第一主体结构要素与第二主体结构要素进行组装。
[0019]另外,作为本发明所涉及的冲击工具的其他的实施方式,可以在驱动马达的一端设置进气口,在另一端设置排气口。另外在主体部上还可以具有空气循环抑制机构。空气循环抑制机构设置在进气口与排气口之间的主体部内侧,限制空气在进气口与排气口之间循环。
此外,为了促进从进气口吸入空气并从排气口排出,可以采取在驱动马达的传动轴上设置风扇的结构。进一步,还可以在覆盖驱动马达的第二主体结构要素上,与排气口相比更接近进气口的区域设置主体进气口,在与进气口相比更接近排气口的区域设置主体排气
□ O
在本发明中,驱动马达与第一主体结构要素一起相对于第二主体结构要素相对移动。因此,在驱动马达与覆盖该驱动马达的第二主体结构要素之间,形成有容许驱动马达与第二主体结构要素相对转动的空间。该空间称为容许转动空间。经过主体进气口从进气口吸入的空气被驱动马达内部的热量加温由排气口排出。但是,由于容许转动空间的结构,会发生从排气口排出的空气没有从主体排气口排出,而是在容许转动空间中上升,再次被进气口吸入的情况。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击工具,通过具有空气循环抑制机构,可以抑制从排气口排出的空气再次被进气口吸入的现象(容许转动空间中的空气循环现象)发生,还可以促进驱动马达的冷却。
[0020]另外,作为本发明所涉及冲击工具的其他的实施方式,可以用壁状部件构成空气循环抑制机构。这种情况下,通过该壁状部件阻断从排气口排出的空气向进气口的移动。即,从排气口排出的空气不会再回到进气口而是从主体排气口被排出。此外,壁状部件可以采用从覆盖驱动马达的第二主体结构要素延伸的结构,或从马达保持部延伸的结构。这种情况下,壁状部件,可以是从第二主体结构要素或马达保持部的规定区域与之一体地延伸出来的结构。另外,壁状部件也可以是独立于第二主体结构要素或马达保持部的部件,是可以安装在第二主体结构要素或马达保持部的规定区域上结构。
[0021]另外,可以将转动轴轴线的位置设在壁状部件的延长面上。壁状部件具有相向的表面和位于此两表面之间的中间部分。在此意义上,壁状部件的延长面是指,在假设延长壁状部件的情况下,与壁状部件的延长方向相平
当前第1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