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工具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878142阅读:来源:国知局
行的同时,通过壁状部件的两表面或中间部分中的任意一个的面。通过使壁状部件的延长面位于作为第一主体结构要素与第二主体结构要素的转动中心的转动轴轴线上,可以缩小位于壁状部件顶端部位的容许转动空间。因此,可以更加有效地阻断从排气口流向进气口的空气。
[0022]此外,壁状部件没有必要设置成将驱动马达的周边区域全部包围。例如,位于转动轴轴线上的第二主体结构要素和驱动马达上各自的区域中,没必要设置第一主体结构要素与第二主体结构要素转动所需的容许转动空间。因此,在该区域中,第二主体结构要素与驱动马达可以接近设置,因而在该区域中没有必要设置壁状部件。在该结构的情况下,由位于转动轴轴线上的第二主体结构要素和驱动马达上各自的区域构成空气循环抑制机构。
在该结构中,壁状部件可以设置于与转动轴轴线和驱动马达的输出轴轴线垂直相交并与转动轴轴线重叠的区域中。
[0023]另外,作为本发明所涉及冲击工具的其他的实施方式,第一主体结构要素与第二主体结构要素具有互相重叠的重叠区域。更进一步说,重叠区域由第一露出区域和第二覆盖区域形成,或由第一覆盖区域与第二露出区域形成。即,上述层叠区域构成了重叠区域。
[0024]重叠区域具有在第一主体结构要素与第二主体结构要素的任意一方上设置的挠性部件。通过在第一主体结构要素或第二主体结构要素上设置挠性部件,构成覆盖区域或露出区域的一部分或全部。更进一步说,挠性部件被设置在第一覆盖区域、第一露出区域、第二覆盖区域、第二露出区域中的任意一个上。挠性部件可以由高弹性材料构成。
[0025]另外,重叠区域具有被滑动区域,该被滑动区域设置于第一主体结构要素与第二主体结构要素的另一方上,并且,在第一主体结构要素与第二主体结构要素进行相对往返移动的情况下,该被滑动区域与挠性部件滑动接触。即,被滑动区域在第一覆盖区域、第一露出区域、第二覆盖区域、第二露出区域中,没有设置挠性部件的某一个区域中设置。即,被滑动区域设在没有设置挠性部件的区域中。
[0026]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冲击工具,在重叠区域中在第一主体结构要素与第二主体结构要素中的一方上设置挠性部件,另一方上设置被滑动区域。因此,在重叠区域中第一主体结构要素与第二主体结构要素之间所形成的空隙可以由挠性部件阻塞。因此,挠性部件可以抑制作业中产生的粉尘侵入到主体部。在此意义上,可以说挠性部件与被滑动区域构成了防尘机构。
[0027]另外,作为本发明所涉及冲击工具的其他的实施方式,挠性部件可以构成第一覆盖区域和第二覆盖区域中的任意一方。这种情况下,只由挠性部件构成第一覆盖区域和第二覆盖区域中的任意一方。另外,可以由挠性部件和第一主体结构要素或由挠性部件和第二主体结构要素,构成第一覆盖区域或第二覆盖区域。
[0028]另外,作为本发明所涉及冲击工具的其他的实施方式,可以由第二主体结构要素构成。
[0029]另外,作为本发明所涉及冲击工具的其他的实施方式,在组合第一主体结构要素与第二主体结构要素的情况下,可挠部件由于形成有被滑动区域的第一主体结构要素或第二主体结构要素而发生弹性变形。这种情况下,第一主体结构要素可以具有带开口的筒状区域,第二主体结构要素具有在组装时从该开口插入筒状体的插入区域。在该结构中,完成组装的状态下,插入第一主体结构要素的第二主体结构要素的区域构成了第二覆盖区域,覆盖第二覆盖区域的第一主体结构要素的开口周围的区域构成第一露出区域。此外,筒状区域中还收装冲击结构要素。
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击工具,由于将第二主体结构要素插入第一主体结构要素时,挠性部件发生变形,因而易于进行组装作业。
[0030]进一步说,可以将第二主体结构要素分割为两部分,分别称为一侧第二主体结构要素,与另一侧第二主体结构要素。在该结构中,首先,将第一主体结构要素与一侧第二主体结构要素组装,之后,将另一侧第二主体结构要素与第一主体结构要素及一侧第二主体结构要素组装在一起。此时,例如在另一侧第二主体结构要素的插入区域上设置挠性部件的情况下,当将另一侧第二主体结构要素的插入区域插入第一主体结构要素的开口时,挠性部件与该开口的周边区域相接触发生变形。因此,将另一侧第二主体结构要素与第一主体结构要素组装时,可以容易地进行组装作业。此外,使另一侧第二主体结构要素的挠性部件在变形状态下插入筒状部,在进一步使另一侧第二主体结构要素相对于第一主体结构要素移动时,另一侧第二主体结构要素被变形的挠性部件引导着向第一主体结构要素一侧移动。因此,可以顺利地将另一侧第二主体结构要素与第一主体结构要素组装在一起。在此意义上,可以说挠性部件在组装第一主体结构要素与第二主体结构要素I时构成了引导部。
[0031]另外,作为本发明所涉及的冲击工具的其他实施方式,挠性部件可以与重叠区域处的第一主体结构要素和第二主体结构要素中的任意一方一体成型。
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击工具,可以容易地构成挠性部件。
此外,可以在第二主体结构要素的把手部上,设置由弹性体形成的防滑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该防滑部和挠性部件连续形成的结构,进而,可以使第二主体结构要素与防滑部及挠性部件一体成型。在该结构中,可以容易地形成第二主体结构要素与挠性部件及防滑部。
【发明效果】
[0032]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更加合理的结构,以在实际的冲击作业中防振。
【附图说明】
[0033]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击工具的概要示意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击工具中,顶端工具的驱动机构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该冲击工具中防振机构的剖视图。
图4是沿图3中1-1线的截面图。
图5是沿图3中I1-1I线的截面图。
图6是沿图3中II1-1II线的截面图。
图7是该冲击工具的动作示意图。
图8是沿图7中IV-1V线的截面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击工具外观的示意图。
图10是表示该冲击工具中的驱动马达的立体示意图。
图11是表示该冲击工具中的空气循环抑制机构的示意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击工具外观的示意图。 图13是沿图12中V-V线的截面图。
图14是表示该冲击工具的组合安装状态的示意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击工具的重叠区域的示意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击工具外观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锤钻(冲击工具);10a:第一区域;10b:第二区域;10c:重心位置;101:主体部(工具主体);1la:第一主体结构要素;1lal:第一覆盖区域;101a2:第一露出区域(露出区域);1laa:后侧端部边缘;1lab:开口; 1lac:筒状部;1lb:第二主体结构要素;1lbl:第二覆盖区域;101b2:第二露出区域;101b3:支承板;1lba:顶端开口区域;1lbb:主体区域;1lbc:台阶部;1lbd:右侧第二主体结构要素;1lbe:左侧第二主体结构要素;1lbf:插入区域;1lc:固定部件;1ld:保护部件;103:马达外壳;104:内壳;104a:施力部件支承部;104b:固定部件;105:传动装置外壳;109:把手(把手部);109a:扳机;109b:开关;110:电动马达(驱动马达);IlOa:马达箱(马达保持部);IlOb:固定部件;111:传动轴;Illa:输出轴轴线;Illb:小齿轮;119:锤头(顶端工具);120:运动转换机构;121:中间轴;122:伞形齿轮;123:转动体;125:摆动部件;125a:轴承;127:活塞;127a:气室;129:汽缸;140:冲击结构要素(冲击机构);140a:中心冲击轴线;143:撞锤;145:撞栓;150:转动动力传递机构;151:第一齿轮;153:第二齿轮;159:夹具(顶端工具安装部);159a:锤头插入孔;160:电池安装部;161:电池组(电池);170:切换机构;171:操作盘;180:防振机构;181:施力部件;182:转动轴轴线;182a:第一轴支承部;182b:第二轴支承部;182c:轴部件;190:限制部;191:第一限制区域;191a:前侧壁部;191b:延伸部;191c:后侧壁部;192:第二限制区域;192a:前侧加强筋;192b:中间加强筋;192c:后侧加强筋;193:滑动引导部(引导部);200:长距离移动区域;210:短距离移动区域;300:空气循环抑制机构;301:主体进气口; 302:主体排气口; 303:马达进气口(进气口); 304:马达排气口(排气口); 305:风扇;306:马达箱进气口; 307:马达箱排气口; 310:壁状部件;311:第一壁状部件;31 Ia:延长面;312:第二壁状部件;312a:延长面;320:转动容许空间;400:重叠区域;410:挠性部件设置区域;410a:前侧突起部;410b:后侧突起部;411:挠性部件;411a:凸起部;411b:凹陷部;411c:延长部;411d:突出部;420:被滑动区域;430:防尘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0034]基于图1?图16,对第一实施方式?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击工具进行说明。此夕卜,图1为第一实施方式,图2?图8为第二实施方式,图9?图11为第三实施方式,图12?图14为第四实施方式,图15为第五实施方式,图16为第六实施方式。在第一实施方式?第六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于相同或具有同样功能的部件或机构,使用相同名称及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0035](本发明所涉及的第一实施方式)
基于图1对本发明所涉及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一实施方式是对于本发明的总体结构所进行的详细说明,与后述第二实施方式?第六实施方式的结构相关联。
[0036]冲击工具100,具有安装顶端工具119的顶端工具安装部159和安装电池161的电池安装部160,驱动顶端工具119直线运动,对被加工材料进行冲击作业。顶端工具安装部159采用能够安装拆卸顶端工具119的结构。顶端工具安装部159的长轴方向为冲击工具100的长轴方向。此外,长轴方向与驱动顶端工具时的顶端工具驱动轴线平行。另外,电池安装部160采用能够安装拆卸电池161的结构。
为了便于进行说明,规定在长轴方向上,顶端工具安装部159的顶端侧为前侧,与该前侧相对的一侧为后侧。另外,规定在长轴方向上的交叉方向上,设置有顶端工具安装部159的一侧为上侧,设置有电池安装部160的一侧为下侧。方向的定义在图纸上来讲,在图1中的右侧、左侧、上侧、下侧,分别相当于冲击工具100中的前侧、后侧、上侧及下侧。
[0037]冲击工具100具有,主体部101、顶端工具安装部159、与长轴方向交叉的输出轴轴线111a,还具有由电池161的电流驱动的驱动马达110、由驱动马达110的输出(动力)驱动的冲击结构要素140、由使用者把握的把手部109和电池安装部160。输出轴轴线Illa为驱动马达110的传动轴111的延伸方向。另外,在电池安装部160安装有电池161的状态下,冲击工具100的重心位置10c位于驱动马达110上。把手部109上设置有扳机109a,该扳机109a用来调节电池161提供给驱动马达110的电流量。
[0038]主体部101主要由第一主体结构要素1la和第二主体结构要素1lb构成。第一主体结构要素1la上设置有驱动马达110和冲击结构要素140、第二主体结构要素1lb上设置有把手部109和电池安装部160。第一主体结构要素上还设置有马达保持部110a,该马达保持部IlOa包围着驱动马达110。根据这样的结构,第一主体结构要素1la与驱动马达110形成一体。
[0039]在第一主体结构要素1la和第二主体结构要素1lb上,设置有露出在冲击工具100外部的露出区域。另外,还有第一主体结构要素1la和第二主体结构要素1lb互相重合而形成的层叠区域。在该层叠区域,覆盖在外侧的一方构成露出区域,被覆盖的一方构成覆盖区域。在层叠区域,第一主体结构要素1la的被第二主体结构要素1lb所覆盖的区域,构成第一覆盖区域lOlal。另外,第二主体结构要素1lb的被第一主体结构要素1la所覆盖的区域,构成第二覆盖区域lOlbl。此外,第一主体结构要素1la的没有被第二主体结构要素1lb所覆盖的区域,构成第一露出区域101a2,第二主体结构要素1lb的没有被第一主体结构要素1la所覆盖的区域,构成第二露出区域101b2。
[0040]驱动马达110被设置在第一覆盖区域1lal。即,驱动马达110被第二露出区域101b2所覆盖。
当前第2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