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工具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9878142阅读:来源:国知局

另外,第二主体结构要素1lb具有顶端开口区域lOlba,其为顶端侧设置有开口的区域。将第二主体结构要素1lb的不属于顶端开口区域1lba的区域作为主体区域lOlbb。第一主体结构要素101的后侧端部边缘1laa覆盖顶端开口区域1lba的顶端侧端部边缘。即,第二主体结构要素1lb的靠顶端工具安装部159—侧的端部边缘区域成为第二覆盖区域1lbl。因为这种结构,能够防止在冲击作业中从顶端工具119向把手部109飞散的灰尘侵入第二主体结构要素101b2。在此意义上说,包含第一主体结构要素1la的后侧端部边缘1laa的区域,与被该区域覆盖的第二覆盖区域1lbl构成了防尘机构430。另外,可以说,作为防尘机构430,第二主体结构要素1lb的顶端区域,是插入第一主体结构要素1la的插入区域。
此外,顶端开口区域1lba和主体区域1lbb间的边界上形成有台阶部lOlbc。
[0041 ] 冲击工具100具有防振机构180,防振机构180能够抑制伴随着冲击结构要素140的驱动而产生的振动。防振机构180借助于伴随着冲击结构要素140的驱动而产生的振动,使第一主体结构要素与第二主体结构要素发生相对往返移动,对第一主体结构要素1la与第二主体结构要素1lb的远离状态、和第一主体结构要素与第二主体结构要素的接近状态进行切换。
此外,作为冲击结构要素140的具体例子,可以举出由被驱动马达110驱动而直线状往返移动的活塞、冲击构件和在活塞与冲击构件之间形成的气室所组成的结构。这种情况下,当活塞向顶端工具一侧移动时,气室的空气被压缩。随着该被压缩空气的膨胀,冲击构件发生移动而与顶端工具发生碰撞,而使顶端工具移动。此外,当活塞向与顶端工具相反的一侧移动时,气室的空气膨胀,随着该膨胀空气的被压缩,冲击构件向与顶端工具相反的一侧移动。随着这种活塞的往返移动,顶端工具沿着顶端工具驱动轴线做直线状移动。此外,冲击构件和顶端工具119之间可以设有中间构件。驱动这种结构的冲击结构要素140,会在长轴方向上发生振动。此外,将活塞做往返移动的方向规定为冲击轴的方向。冲击轴(冲击轴轴线)通过活塞上任意的区域即可。此外,在顶端工具安装部159上安装有顶端工具119的情况下,将通过顶端工具119中心的冲击轴,称为中心冲击轴线140a。
[0042]主体部101,具有接近冲击结构要素140的第一区域100a,和比第一区域10a更远离冲击结构要素140的第二区域100b。对于与冲击结构要素140的“接近”和“远离”,例如在将主体部101在长轴方向的交叉方向上的任意两点分别与冲击结构要素140上规定点连接的情况下,分别通过相应点之间的直线距离来定义。即,在该交叉方向上,第一区域10a的点与冲击结构要素140上规定点之间的距离短,第二区域10b的点与冲击结构要素140上规定点之间的距离长。
[0043]在第一主体结构要素1la与第二主体结构要素1lb发生移动,而从互相远离状态变为接近状态的情况下,第一区域10a在长轴方向上的移动距离比第二区域10b在长轴方向上的移动距离长,由第一区域10a构成长距离移动区域200。根据这种结构,通过将受到冲击结构要素140的振动影响较强的第一区域10a作为长距离移动区域200,能够有效地防振。另外,在第一主体结构要素1la与第二主体结构要素1lb发生移动,而从互相远离状态变为接近状态的情况下,第二区域10b在长轴方向上的移动距离比第一区域10a在长轴方向上的移动距离短,由第二区域10b构成短距离移动区域210。即,防振机构180同时具有长距离移动区域200与短距离移动区域210两者,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具有复杂的方向性的振动。
[0044]此处,对于第一主体结构要素1la与第二主体结构要素1lb的「接近状态」和「远离状态」进行说明。首先,在长轴方向上指定第一主体结构要素1la的规定的点和第二主体结构要素1lb的规定的点。将该第一主体结构要素1la的规定的点和第二主体结构要素1lb的规定的点之间的距离称为第一位置规定距离。接下来,在第一主体结构要素1la与第二主体结构要素1lb进行相对移动的状态下,将上述第一主体结构要素1la的规定的点和第二主体结构要素1lb的规定的点之间的距离称为第二位置规定距离。并且,第一位置规定距离比第二位置规定距离长。这种情况下,形成第一位置规定距离的第一主体结构要素1la与第二主体结构要素1lb的位置关系为「远离状态」。并且,形成第二位置规定距离的第一主体结构要素1la与第二主体结构要素1lb的位置关系为「接近状态」。
[0045]第一主体结构要素1la与第二主体结构要素1lb由施力部件181连接。施力部件181通过对第一主体结构要素1la与第二主体结构要素1lb施力,使第一主体结构要素1la与第二主体结构要素1lb进行相对往返移动。
施力部件181由具有弹簧弹性的部件构成。可以举出螺旋弹簧作为施力部件181的具体例子。作为施力部件181使用螺旋弹簧的情况下,将该螺旋弹簧的一端固定在第一主体结构要素1la上,另一端固定在第二主体结构要素1lb上,因此,该螺旋弹簧能够对第一主体结构要素1la与第二主体结构要素1lb进行施力。优选为,施力部件181向使第一主体结构要素1la与第二主体结构要素1lb相互远离的方向施力。因此,当第一主体结构要素1la与第二主体结构要素1lb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移动的情况下,可以抑制第一主体结构要素1la与第二主体结构要素1lb的外部轮廓之间发生碰撞。
[0046]在施力部件181对第一主体结构要素1la和第二主体结构要素1lb的施力方向与冲击轴的方向重合的情况下,能够有效抑制由于冲击结构要素140的驱动而产生的振动。即根据这种结构,施力部件181易于承受随着冲击结构要素140的驱动而产生的冲击轴方向上的振动,因此能够更有效地促进第一主体结构要素1la和第二主体结构要素1lb之间的相对移动。施力部件181的施力方向与冲击轴重合,可以举出的典型例子是中心冲击轴线140a与施力部件181设在同一轴线上。此外,如图1所示,即使施力部件181没有被设置为与中心冲击轴线140a同轴,只要施力部件181的一部分被设置在冲击轴上,就能够取得规定的效果O
另外,施力部件181的设置方式可以采用使施力部件181的长轴与冲击轴平行的结构,或者使施力部件181的长轴与冲击轴交叉的结构,或者是弯曲设置施力部件181使其与冲击轴重合的结构。
[0047]长距离移动区域200与短距离移动区域210例如可以采用以下结构:在第一区域10a和第二区域10b分别设置施力部件181,并且,设定为第一区域10a的施力部件181的作用力比第二区域10b的施力部件181的作用力弱。
另外,长距离移动区域200与短距离移动区域210,也可以由第一主体结构要素1la和第二主体结构要素1lb以转动轴轴线182为中心相对转动来构成。这种情况下,转动轴轴线182与第一区域10a之间的距离比转动轴轴线182与第二区域10b之间的距离长。另外,在可以将转动轴轴线182设置为,比冲击轴更接近冲击工具100的重心位置100c,该重心位置10c是电池安装部160安装有电池161的状态下冲击工具100的重心位置。此外,转动轴轴线182比冲击轴更接近重心位置10c的状态是表示,例如,设定通过重心位置10c并与冲击轴垂直相交的假想线、以及该假想线与冲击轴的相交点的情况下,从转动轴轴线182到重心位置10c的距离,比从转动轴轴线182到上述相交点的距离短。
[0048]防振机构180具有限制部190,该限制部190对第一主体结构要素1la和第二主体结构要素1lb向相互远离方向的移动与向相互接近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通过限制部190限制向该远离方向的移动,能够防止第一主体结构要素1la和第二主体结构要素1lb发生脱离。另外,通过限制部190限制向该接近方向的移动,能够防止第一主体结构要素1la的后侧端部边缘1laa与第二主体结构要素1lb的台阶部1lbc发生碰撞。即,通过限制部190,能够防止因第一主体结构要素1la和第二主体结构要素1lb发生碰撞而产生的主体部101的损伤。在此意义上可以说,限制部190构成了防止第一露出区域101a2与第二露出区域1I b2之间发生碰撞的碰撞防止机构。 限制部190的优选设置为比冲击轴更靠向上侧。通过这种结构,易于在长距离移动区域200上设定第一主体结构要素1la和第二主体结构要素1lb的在相互远离方向上的移动距离。
[0049]根据上述结构,通过伴随着冲击结构要素140的驱动而产生的振动,使第一主体结构要素1la和第二主体结构要素1lb进行相对往返运动,能够抑制向使用者手部传递振动。此外,使第一主体结构要素1la和第二主体结构要素1lb进行相对往返运动,换句话说就是使具有冲击结构要素140及驱动马达110的组合与具有把手部109及电池安装部160的组合进行相对往返运动。
[0050]此外,为了冷却驱动马达110,可以在驱动马达110上设置马达进气口 303和马达排气口 304。此时,在主体部101上设置主体进气口 301和主体排气口 302。主体进气口 301设置在比马达排气口304更接近马达进气口303的、第二覆盖区域1lbl的区域上。另外,主体排气口 302设置在比马达进气口 303更接近马达排气口 304的、第二覆盖区域1lbl的区域上。
[0051]另外,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冲击工具100中,第一主体结构要素1la和第二主体结构要素1lb构成了长距离移动区域200和短距离移动区域210,并且进行相对移动。因此,特别是在驱动马达110的周边区域中,形成有容许驱动马达110在第二主体结构要素1lb内进行相对移动的转动容许空间320。根据转动容许空间320的结构,有时会发生从马达排气口 304排出的空气没有从主体排气口 302排出,而是回到马达进气口 303(空气循环)的现象。在发生这种空气循环现象的情况下,难以对驱动马达110进行有效的冷却。在本发明中,为了防止发生这种事态,可以在马达进气口 303和马达排气口 304之间构成空气循环抑制机构300。
[0052]作为空气循环抑制机构300的具体例子,可以在主体部101的内侧设置在规定方向上延伸的壁状部件310。壁状部件310可以设置在第一主体结构要素1la或第二主体结构要素1lb的任意一个上。在图1中示出了在马达保持部IlOa(第一主体结构要素1la)的一部分上设置凸起以构成壁状部件310的例子。壁状部件310的顶端部与第二主体结构要素1lb的内侧区域之间,形成有作为转动容许空间320的规定空隙。因此,通过第一主体结构要素1la和第二主体结构要素1lb的相对移动,能够预防壁状部件310的顶端部与第二露出区域101b2的内壁发生碰撞。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壁状部件310与第二主体结构要素1lb之间的空隙可以称为避免碰撞空隙。此外,在第二主体结构要素上设置壁状部件310的情况下,避免碰撞空隙形成在壁状部件310的顶端部与第一覆盖区域1lal(马达保持部IlOa)之间。
[0053]根据这种结构,即使从马达排气口304排出的空气向马达进气口 303流动,该空气的流动也会被壁状部件310所阻挡。因此,从马达排气口 304排出的空气,从主体排气口 302排出到主体101的外部。即,通过壁状部件310,可以抑制从马达排气口 304到马达进气口 303的空气循环。
此外,虽然在图1中所表示的壁状部件310仅有一个,但是也可以设置多个壁状部件
310。
[0054](本发明所涉及的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图2?图8对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具有第一主体结构要素1la和第二主体结构要素1lb进行相对转动的结构。
作为冲击工具的一个例子,使用电池式锤钻100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2是用于说明锤钻100的冲击动作及转动动作所涉及的机构的剖视图。如图2所示,锤钻100是具有由使用者把握的把手部109的手提式冲击工具,其结构为,沿锤头119的长轴方向驱动锤头119,进行冲击动作,以对被加工材料进行锤击作业等冲击作业,或使锤头119以其长轴方向为中心转动进行转动动作,以对被加工材料等进行钻孔作业。锤钻100驱动锤头119的长轴方向为锤钻100的长轴方向。此长轴方向,在锤头119安装在锤钻100上的情况下,与锤头119的长轴方向一致。此外,在把手部109的前侧设置有由使用者操作的扳机109a。此锤钻100是本发明所涉及的「冲击工具」的一个例子,锤头119是本发明所涉及的「顶端工具」的一个例子,把手部109是本发明所涉及的「把手部」的一个例子。
[0055](主体部的结构)
如图2所示,锤钻100,从整体来看主要由形成锤钻100外部轮廓的主体部101构成。锤头11
当前第3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