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编织的边线装置及其使用方法_4

文档序号:9882936阅读:来源:国知局
2驱动边线杆51上行以插入竖向推杆22的内部,当边线杆51的顶端高于玮线T时停止上行,然后竖向伸缩气缸21驱动竖向推杆22上行回位以将玮线T留下并缠绕于边线杆51顶端的外侧部,最后驱动竖向伸缩气缸21沿垂直连接线72回位。
[0046]实施例2:
基本内容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玮线滑动机构2还包括滑动底座23、水平滑动气缸24与直线导轨25,所述滑动底座23的顶部与水平滑动气缸24的底部相连接,水平滑动气缸24的输出端与水平推杆26的内端相连接,水平推杆26的中部与竖向支座27的顶部相连接,竖向支座27的内侧部与滑动底座23内侧部上设置的直线导轨25滑动配合,竖向支座27的外侧部与竖向伸缩气缸21的内侧部相连接,竖向伸缩气缸21的输出端与位于其正下方的竖向推杆22的顶部相连接,竖向推杆22的底部内开设有竖向槽28以与边线杆51的顶端插入配合。所述两个玮线滑动机构2的间距沿水平中轴线71上开口机构4至收物口 7的方向逐减;所述两个玮线滑动机构2中,两个竖向伸缩气缸21的最大间距大于两个边线杆51的间距,两个边线杆51的间距大于两个直线导轨25的最小间距。
[0047]实施例3:
基本内容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边线装置还包括两个玮线防带机构3,两个玮线防带机构3以水平中轴线71为对称线左右对称设置,每个玮线防带机构3都包括防带线31、防带滚轮32与配重块33,防带线31的一端绕防带滚轮32后与配重块33的顶部相连接,防带滚轮32的中部与防带支座34相连接,防带线31的另一端与固定框架35相连接,防带线31上位于防带滚轮32、配重块33之间的部位与其重心线相重合,防带线31上位于防带滚轮32、固定框架35之间的部位与水平中轴线71相平行,且防带线31上位于防带滚轮32、固定框架35之间的部位与竖向推杆22、边线杆51交接时竖向推杆22的外侧部相切设置。
[0048]所述玮线防带工序中,所述竖向推杆22上行回位以将玮线T留下并绕于边线杆51顶端的外侧部是指:先将与竖向推杆22外侧部相切的防带线31绷紧以使其紧贴在竖向推杆22外侧部上,再驱动竖向推杆22上行,缠绕于竖向推杆22外侧部的玮线T也随其上行,此时,防带线31对玮线T阻挡以使玮线T、竖向推杆22相脱离,竖向推杆22继续上行,脱离后的玮线T下落并缠绕于边线杆51顶端的外侧部。
[0049]实施例4:
基本内容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引玮机构I还包括引玮气缸13、引玮探片14、前光电传感器15与后光电传感器16,所述引玮杆11的内端与引玮杆座17相连接,引玮杆座17的底部与引玮气缸13的顶部相连接,引玮气缸13的底部与引玮滑块18相连接,弓丨玮滑块18沿嵌入其内部的引玮导轨181滑动配合,引玮气缸13的中部贯穿有气缸推杆131,该气缸推杆131的两端分别与引玮固定座19的顶部相连接,引玮固定座19的侧部设置有前光电传感器15、后光电传感器16以与引玮探片14的底端接触配合,引玮探片14的顶端与引玮杆座17的外侧部相连接。
[0050]所述引玮工序中,所述引玮杆11经引玮钩12带动玮线T前行以穿过上述经线开口M1,并运行至竖向推杆22的正下方时停止前行是指:在引玮杆11经引玮钩12带动玮线T前行的过程中,引玮探片14脱离与后光电传感器16的接触以一并前行,直至引玮探片14插入前光电传感器15的内部进行接触时,引玮杆11运行至竖向推杆22的正下方,并停止前行。
[0051 ] 实施例5:
基本内容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综框40包括上框梁42、下框梁43及位于两者之间的多根穿经片44,且多根穿经片44之间两两相互平行;所述上框梁42、下框梁43相互平行,上框梁42的底面与所有穿经片44的顶端垂直连接,所有穿经片44的底端与下框梁43的顶面垂直连接,每根穿经片44的中部都开设有一个穿经孔441,连接所有穿经孔441的圆心所形成的水平线与上框梁42、下框梁43相平行;所述上框梁42的顶面的正中部位与提升装置相连接,下框梁43的底面的正中部位与弹簧45的顶端相连接,弹簧45的底端与弹簧座451相连接,且弹簧45的伸缩行程线与综框40的中轴线重合于同一条纵线上。
[0052]所述开口工序中,所述驱动任意两个不同的综框40进行上下运动是指:在提升装置、弹簧45的作用下,驱动综框40进行上下运动。
[0053]实施例6:
基本内容同实施例5,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提升装置包括气缸支架46及其上沿纵向依次上下设置的多个并排的开口气缸461,对称气缸支架47及其上沿纵向依次上下设置的多个并排的对称开口气缸471,及滚轮支撑板48,所述对称气缸支架47以滚轮支撑板48的中轴线为对称线与气缸支架46左右对称设置,所述对称开口气缸471以滚轮支撑板48的中轴线为对称线与开口气缸461左右对称设置;所述滚轮支撑板48上开设有多个滚轮孔位491与多个对称滚轮孔位492,所述多个滚轮孔位491在滚轮支撑板48顶部、底部之间的支撑板面483上依次排列成左孔斜线481,所述多个对称滚轮孔位492在支撑板面483上依次排列成右孔斜线482,且左孔斜线481以滚轮支撑板48的中轴线为对称线与右孔斜线482左右对称设置;所述开口气缸461或对称开口气缸471的输出端与同轴的推杆462的一端相连接,推杆462的另一端与钢丝绳463的一端相连接,钢丝绳463的另一端绕滚轮49之后与上框梁42的顶面的正中部位相连接,钢丝绳463上位于推杆462、滚轮49之间的部位与钢丝绳463上位于滚轮49、上框梁42之间的部位相互垂直,钢丝绳463上位于推杆462、滚轮49之间的部位与弹簧45的伸缩行程线相垂直,钢丝绳
463上位于滚轮49、上框梁42之间的部位与弹簧45的伸缩行程线重合于同一条纵线上,且滚轮49的中部与滚轮孔位491或对称滚轮孔位492相连接。
【主权项】
1.一种三维编织的边线装置,包括开口机构(4)与引玮机构(I),所述开口机构(4)包括多个并排布置、且两两相互平行的综框(40),所述综框(40)的侧部沿综框支座(41)上下滑动,综框(40)的内部设置有穿经孔(441),综框(40)的顶部与引玮机构(I)的行程线相平行,且引玮机构(I)的行程线与所述边线装置的水平中轴线(71)相垂直,其特征在于: 所述边线装置还包括玮线滑动机构(2)与玮线固定机构(5),且引玮机构(1)、玮线滑动机构(2)、玮线固定机构(5)的数量都是两个,两个玮线滑动机构(2)以水平中轴线(71)为对称线左右对称设置,两个引玮机构(I)以水平中轴线(71)为对称线左右对称设置,两个引玮机构(I)之间的连接线与引玮机构(I)的行程线相重合,两个玮线固定机构(5)以水平中轴线(71)为对称线左右对称设置,且玮线滑动机构(2)、综框(40)、引玮机构(1)、玮线固定机构(5)的最高高度依次递减; 所述引玮机构(I)包括沿其行程线往复运动的引玮杆(11),该引玮杆(11)的外端与引玮钩(12)相连接,所述玮线滑动机构(2)包括竖向伸缩气缸(21)与竖向推杆(22),所述玮线固定机构(5)包括边线杆(51)与固定气缸(52),所述竖向伸缩气缸(21)沿其重心线与同侧对应的边线杆(51)的重心线之间的垂直连接线(72)往复运动,竖向伸缩气缸(21)的输出端与位于其正下方的竖向推杆(22)的顶端相连接,竖向推杆(22)的底端与边线杆(51)的顶端插入配合,边线杆(51)的底端与固定气缸(52)的顶端相连接,固定气缸(52)的底端与固定支座(53)的顶部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维编织的边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玮线滑动机构(2)还包括滑动底座(23)、水平滑动气缸(24)与直线导轨(25),所述滑动底座(23)的顶部与水平滑动气缸(24)的底部相连接,水平滑动气缸(24)的输出端与水平推杆(26)的内端相连接,水平推杆(26 )的中部与竖向支座(27 )的顶部相连接,竖向支座(27 )的内侧部与滑动底座(23)内侧部上设置的直线导轨(25)滑动配合,竖向支座(27)的外侧部与竖向伸缩气缸(21)的内侧部相连接,竖向伸缩气缸(21)的输出端与位于其正下方的竖向推杆(22)的顶部相连接,竖向推杆(22)的底部内开设有竖向槽(28)以与边线杆(51)的顶端插入配合。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三维编织的边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玮线滑动机构(2)的间距沿水平中轴线(71)上开口机构(4)至收物口(7)的方向逐减;所述两个
当前第4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