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编织的边线装置及其使用方法_5

文档序号:9882936阅读:来源:国知局
玮线滑动机构(2)中,两个竖向伸缩气缸(21)的最大间距大于两个边线杆(51)的间距,两个边线杆(51)的间距大于两个直线导轨(25)的最小间距。4.一种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三维编织的边线装置的使用方法,该使用方法依次包括开口工序与引玮工序,其特征在于:所述使用方法在引玮工序之后还设置有玮线防带工序; 所述开口工序是指:先在每个综框(40)内的穿经孔(441)上都穿过经线(M),同一个综框(40)内的经线(M)处于同一平面上以形成经线层,经线层的数量与综框(40)的数量一致,经线层之间两两相互平行,再驱动任意两个不同的综框(40)进行上下运动,其所对应的经线层随其所在的综框(40)进行上下运动,当经线层的运行方向为一个向上、一个向下时,两个经线层之间就形成了以供玮线(T)穿过的经线开口(Ml); 所述引玮工序是指:先驱动引玮杆(11)沿其行程线前行,再由前行的引玮杆(11)经引玮钩(12)带动玮线(T)前行以穿过上述经线开口(Ml),并运行至竖向推杆(22)的正下方时停止前行; 所述玮线防带工序是指:先由竖向伸缩气缸(21)驱动竖向推杆(22)下行以插入引玮钩(12)、玮线(T)之间以使玮线(T)绕在竖向推杆(22)的外侧部上,再驱动引玮杆(11)沿其行程线返回,返回的引玮杆(11)带动引玮钩(12)回位,然后驱动竖向伸缩气缸(21)沿垂直连接线(72)向边线杆(51)前行,同时,竖向推杆(22)带动其外侧部缠绕的玮线(T)前行,直至竖向推杆(22)的底端位于边线杆(51)的正上方时为止,再由固定气缸(52)驱动边线杆(51)上行以插入竖向推杆(22)的内部,当边线杆(51)的顶端高于玮线(T)时停止上行,然后竖向伸缩气缸(21)驱动竖向推杆(22)上行回位以将玮线(T)留下并缠绕于边线杆(51)顶端的外侧部,最后驱动竖向伸缩气缸(21)沿垂直连接线(72)回位。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三维编织的边线装置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边线装置还包括两个玮线防带机构(3),两个玮线防带机构(3)以水平中轴线(71)为对称线左右对称设置,每个玮线防带机构(3)都包括防带线(31)、防带滚轮(32)与配重块(33),防带线(31)的一端绕防带滚轮(32)后与配重块(33)的顶部相连接,防带滚轮(32)的中部与防带支座(34)相连接,防带线(31)的另一端与固定框架(35)相连接,防带线(31)上位于防带滚轮(32)、配重块(33)之间的部位与其重心线相重合,防带线(31)上位于防带滚轮(32)、固定框架(35)之间的部位与水平中轴线(71)相平行,且防带线(31)上位于防带滚轮(32)、固定框架(35)之间的部位与竖向推杆(22)、边线杆(51)交接时竖向推杆(22)的外侧部相切设置; 所述玮线防带工序中,所述竖向推杆(22)上行回位以将玮线(T)留下并绕于边线杆(51)顶端的外侧部是指:先将与竖向推杆(22)外侧部相切的防带线(31)绷紧以使其紧贴在竖向推杆(22)外侧部上,再驱动竖向推杆(22)上行,缠绕于竖向推杆(22)外侧部的玮线(T)也随其上行,此时,防带线(31)对玮线(T)阻挡以使玮线(T)、竖向推杆(22)相脱离,竖向推杆(22)继续上行,脱离后的玮线(T)下落并缠绕于边线杆(51)顶端的外侧部。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三维编织的边线装置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玮机构(I)还包括引玮气缸(13)、引玮探片(14)、前光电传感器(15)与后光电传感器(16),所述引玮杆(11)的内端与引玮杆座(17)相连接,引玮杆座(17)的底部与引玮气缸(13)的顶部相连接,引玮气缸(13)的底部与引玮滑块(18)相连接,引玮滑块(18)沿嵌入其内部的引玮导轨(181)滑动配合,引玮气缸(13)的中部贯穿有气缸推杆(131),该气缸推杆(131)的两端分别与引玮固定座(19)的顶部相连接,引玮固定座(19)的侧部设置有前光电传感器(15)、后光电传感器(16)以与引玮探片(14)的底端接触配合,引玮探片(14)的顶端与引玮杆座(17)的外侧部相连接; 所述引玮工序中,所述引玮杆(11)经引玮钩(12)带动玮线(T)前行以穿过上述经线开口(Ml),并运行至竖向推杆(22)的正下方时停止前行是指:在引玮杆(11)经引玮钩(12)带动玮线(T)前行的过程中,引玮探片(14)脱离与后光电传感器(16)的接触以一并前行,直至引玮探片(14)插入前光电传感器(15)的内部进行接触时,引玮杆(11)运行至竖向推杆(22)的正下方,并停止前行。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三维编织的边线装置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引玮钩(12)包括两个以引玮杆(11)为对称线对称设置的内叉片(121)、外叉片(122),所述内叉片(121)、外叉片(122)的结构一致,均包括片体(123)与U型叉口(124),片体(123)的一端与引玮杆(11)相连接,片体(123)的另一端与U型叉口(124)的闭口端相连接,U型叉口(124)的开口端朝外设置。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三维编织的边线装置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综框(40)包括上框梁(42)、下框梁(43)及位于两者之间的多根穿经片(44),且多根穿经片(44)之间两两相互平行;所述上框梁(42)、下框梁(43)相互平行,上框梁(42)的底面与所有穿经片(44)的顶端垂直连接,所有穿经片(44)的底端与下框梁(43)的顶面垂直连接,每根穿经片(44)的中部都开设有一个穿经孔(441),连接所有穿经孔(441)的圆心所形成的水平线与上框梁(42)、下框梁(43)相平行;所述上框梁(42)的顶面的正中部位与提升装置相连接,下框梁(43)的底面的正中部位与弹簧(45)的顶端相连接,弹簧(45)的底端与弹簧座(451)相连接,且弹簧(45)的伸缩行程线与综框(40)的中轴线重合于同一条纵线上; 所述开口工序中,所述驱动任意两个不同的综框(40)进行上下运动是指:在提升装置、弹簧(45)的作用下,驱动综框(40)进行上下运动。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三维编织的边线装置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提升装置包括气缸支架(46)及其上沿纵向依次上下设置的多个并排的开口气缸(461),对称气缸支架(47)及其上沿纵向依次上下设置的多个并排的对称开口气缸(471),及滚轮支撑板(48),所述对称气缸支架(47)以滚轮支撑板(48)的中轴线为对称线与气缸支架(46)左右对称设置,所述对称开口气缸(471)以滚轮支撑板(48)的中轴线为对称线与开口气缸(461)左右对称设置;所述滚轮支撑板(48)上开设有多个滚轮孔位(491)与多个对称滚轮孔位(492),所述多个滚轮孔位(491)在滚轮支撑板(48)顶部、底部之间的支撑板面(483)上依次排列成左孔斜线(481),所述多个对称滚轮孔位(492)在支撑板面(483)上依次排列成右孔斜线(482),且左孔斜线(481)以滚轮支撑板(48)的中轴线为对称线与右孔斜线(482)左右对称设置; 所述开口气缸(461)或对称开口气缸(471)的输出端与同轴的推杆(462 )的一端相连接,推杆(462)的另一端与钢丝绳(463)的一端相连接,钢丝绳(463)的另一端绕滚轮(49)之后与上框梁(42)的顶面的正中部位相连接,钢丝绳(463)上位于推杆(462)、滚轮(49)之间的部位与钢丝绳(463)上位于滚轮(49)、上框梁(42)之间的部位相互垂直,钢丝绳(463)上位于推杆(462)、滚轮(49)之间的部位与弹簧(45)的伸缩行程线相垂直,钢丝绳(463)上位于滚轮(49)、上框梁(42)之间的部位与弹簧(45)的伸缩行程线重合于同一条纵线上,且滚轮(49 )的中部与滚轮孔位(491)或对称滚轮孔位(49 2 )相连接。
【专利摘要】一种三维编织的边线装置,包括开口机构、引纬机构、纬线滑动机构与纬线固定机构,使用时,开口机构通过不同综框的上下交错实现经线开口,引纬机构通过引纬杆、引纬钩使纬线前行以穿过经线开口,纬线滑动机构、纬线固定机构对穿过经线开口后的纬线进行牵引以便于后续的编织与打紧,尤其当增设有纬线防带装置时,能够提高竖向推杆、边线杆之间纬线的交接成功率。本设计不仅结构简单、工作效率较高、精控程度较高,而且经线开口效果较好、纬线防带功能较佳、环保性较强。
【IPC分类】D03C13/00, D03D47/27, D03D41/00
【公开号】CN105648639
【申请号】
【发明人】林富生, 龚小舟, 李宇
【申请人】武汉纺织大学
【公开日】2016年6月8日
【申请日】2016年1月15日
当前第5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