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对动物疫苗免疫起增强作用的卡介苗注射方法

文档序号:186545阅读:56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对动物疫苗免疫起增强作用的卡介苗注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动物(畜、禽等)的疫苗免疫效果起增强作用的卡介苗注射方法。
以往为了增强动物疫苗免疫注射效果,人们多采取药物配合的办法,例如CN1200272一种能抑制肿瘤生长的免疫增强剂;CN1176139鸡马立克氏病疫苗免疫增强剂及制备工艺;CN1091639狂犬疫苗特异性免疫增强剂的制备方法。这些方法由于药物的付作用以及某些成分暂时或长期在动物体内的积累,具有一定的缺陷。目前未发现采用卡介苗作为疫苗免疫增强剂在动物中的应用之报导。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采用卡介苗作为动物疫苗免疫增强剂的卡介苗的注射方法。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对动物疫苗免疫起增强作用的卡介苗注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卡介苗在疫苗注射之前或与疫苗同时注射入待免疫接种的动物身上。卡介苗(BCG)是一种广谱的免疫细胞激活剂,能刺激骨髓的多能干细胞,使之发育成具有免疫功能的免疫活性细胞,促进T、B、K、NK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分化增殖,从而明显地提高机体的免疫力。这种广谱的非特异性的免疫刺激剂,在动物免疫能力增强方面具有普遍的意义。然而,非特异性免疫力的保护效果是有限的,因此,仅采用卡介苗来控制动物的疾病效果并不理想;只有将卡介苗的非特异性免疫因素与特异性免疫疫苗结合起来进行免疫才能达到良好效果。也就是说,将卡介苗作为特殊疫苗免疫的增强剂才能有效地提高该种动物的免疫效果。另外,经研究发现卡介苗剂量大小或重复使用次数与免疫效果并不成正比,过强的刺激反而有可能诱发免疫抑制。因此,只有将卡介苗的非特异性免疫因素与动物的特定疾病的特定免疫疫苗的特异性免疫因素结合起来进行动物的免疫处理才能收到显著的免疫效果。在动物疫苗(例如鸡球虫病疫苗)注射之前(1-10天左右)预先注射卡介苗,先激活动物免疫系统的非特异性因素,为该系统的特异性因素的激活(例如鸡球虫病疫苗的特异性免疫作用)打好基础,从而使动物(例如幼鸡)体内的免疫系统得到既普遍又有针对性的激活,显著增强免疫效果。当然,将卡介苗与动物疫苗(例如猪瘟疫苗)同时注射(包括同时注射,先后依次注射效果也良好,这是由于动物体内的免疫系统中非特异性免疫因素与特异性免疫因素同时被激活,同时发挥作用的缘故。但是,若待动物特异性疫苗注射效果开始下降时再注射卡介苗,则由于卡介苗作用发挥之时,动物体内的特异性免疫作用已经减弱,甚至消失,这样处理就达不到在动物体内形成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互补的效果。
本发明可以这样具体化动物的免疫注射一般在动物的幼年进行。对于20~40天龄的幼猪,卡介苗的注射量为0.1~0.2毫克/头比较适宜;作为猪瘟疫苗的免疫增强剂,卡介苗的注射和猪瘟疫苗接种同时进行。对于7~14天龄的幼鸡,卡介苗的注射量为0.025~0.05毫克/只比较适宜;作为鸡球虫病疫苗的效果增强剂,卡介苗可以与鸡球虫病疫苗同时进行注射或提前七天进行。
本发明由于将卡介苗取代药物作为动物疫苗免疫增强剂,在疫苗接种之前或同时进行注射,有效地提高了疫苗接种的免疫效果;尤其是对某些免疫效果不太强或稳定性差的动物疫病(例如鸡的球虫病)效果尤为好。
实施例1卡介苗作为猪瘟疫苗的免疫增强剂注射。
试验猪40日龄健康杜—长—大三元杂交断乳商品仔猪,体重均约10kg,性别不限,所用饲料为商品饲料厂生产的仔猪配合全价饲料。
猪瘟兔化弱毒疫苗购自广东省生物药品厂,批号9942,用12.5mL灭菌生理盐水溶解,30分钟内用完。
免疫增强剂小牛胸腺素,武汉梅山生化制品厂出品,批号980401,含量为2mg/mL;冻干卡介苗,广东省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批号981102,含量为75mg/mL,临用前按说明每支以10mL灭菌注射用水溶解,30分钟内用完。1、试验分组及处理试验分组及处理见表1。本试验分胸腺素组(T)、卡介苗组(B)、胸腺素+猪瘟疫苗组(TC)、卡介苗+猪瘟疫苗组(BC)、猪瘟疫苗组(C)和生理盐水(N),试验猪数,免疫剂量,免疫次数及接种方式按表中安排进行。表1试验分组及处理
注T指胸腺素,B指卡介苗,TC指胸腺素+猪瘟疫苗,BC指卡介苗+猪瘟疫苗,C指猪瘟疫苗,N指注射生理盐水2、试验检测指标采血日期为0(免疫前),3、7、14、21、28(免疫后)天、,所采血样检测指标有(1)猪PBNC转化水平;(2)白细胞计数;(3)活性T淋巴细胞试验(4)血清IgG、IgM水平。(5)血清杀菌试验;(6)兔体交互免疫保护试验;其中,(1)、(2)、(3)项目检测0、3、7、10天血清,(4)项检测0、3、7、10、14、天的IgM含量及0、3、7、10、14、21、28天的IgG含量,(5)(6)项目检测第7天血清。3、试验结果①免疫增强剂对猪PBMC增殖反应的影响结果见表2,随着日龄的变化差异不显著。其余各组以BC、TC、B组上升趋势最明显。免疫后第7天,BC、TC、B组淋巴细胞转化水平达最高值,较C组差异显著(P<0.01)。T组和B组在免疫后,淋巴细胞转化水平呈上升趋势,且与N组比差异显著(P<0.05),B与BC组间差异不显著,T与TC组在免疫7天后对猪PBMC增殖反应的影响差异显著,各组淋巴细胞转化水平在免疫7天后均呈不同程度的递减趋势,至免疫后10天,各组间淋巴细胞转化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表2免疫增强剂对猪PBMC增殖反应的影响
注(1)T小牛胸腺素;B卡介苗;TC小牛胸腺素+猪瘟疫苗;BC卡介苗+猪瘟疫苗;C猪瘟免疫对照;N空白健康对照。(2)表内数字为x±SE,数据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检验法(DMRF法)进行多重比较,小括号内字母为统计结果,同列字母不相同者差异显著(a=0.05),相同或无字母标记者差异不显著。②免疫增强剂对白细胞总数的影响结果见表3。检测期内健康对照的白细胞总数变化不大,从白细胞变化曲线图表中可看出,卡介苗、胸腺素对白细胞的产生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免疫后第3-7天影响显著(P<0.05)。第10天后影响不显著(P<0.05)。表3免疫增强剂对白细胞总数的影响
注(1)TC小牛胸腺素+猪瘟疫苗;BC卡介苗+猪瘟疫苗;T小牛胸腺素;B卡介苗;C猪瘟免疫对照;N空白健康对照。(2)表内数字为x±SE,数据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检验法(DMRF法)进行多重比较,小括号内字母为统计结果,同列字母不相同者差异显著(a=0.05),相同或无字母标记者差异不显著。③免疫增强剂对活性T淋巴细胞的影响结果见表4,健康对照的E-玫瑰花环形成率在检测期内呈水平曲线波动,各免疫组的E-玫瑰花环形成率均呈不同程度的递增并在免疫后第3天左右达峰值,其中,BC、TC与T、B、C间呈显著差异,BC与TC间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卡介苗与胸腺素均能极显著地(P<0.01)提高和延长免疫猪的E-玫瑰花环形成率。表4免疫增强剂对活性T淋巴细胞的影响
注(1)T小牛胸腺素;B卡介苗;TC小牛胸腺素+猪瘟疫苗;BC卡介苗+猪瘟疫苗;C猪瘟免疫对照;N空白健康对照。(2)表内数字为x±SE,数据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检验法(DMRF法)进行多重比较,小括号内字母为统计结果,同列字母不相同者差异显著(a=0.05),相同或无字母标记者差异不显著。④免疫增强剂对血清IgM的影响结果见表5。因40日龄的猪仍存有一定的母源抗体,故免疫后3天内,除N、T、B组外,其余各组的血清IgM含量均有有同程度的迅速降低,这表明部分母源抗体被猪瘟疫苗病毒中和。免疫3天后,免疫各组血清IgM含量开始迅速上升,TC组与BC组上升至高峰,与C组呈显著差异;C组的血清含量上升相对较慢,免疫后第10天才达峰值,随后迅速下降,而BC组一直维持较高的血清IgM抗体水平,至第14天,仍处于阳性值范围内。表5免疫增强剂对血清IgM抗体的影响
注(1)T小牛胸腺素;B卡介苗;TC小牛胸腺素+猪瘟疫苗;BC卡介苗+猪瘟疫苗;C猪瘟免疫对照;N空白健康对照。(2)表内数字为x±SE,数据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检验法(DMRF法)进行多重比较,小括号内字母为统计结果,同列字母不相同者差异显著(a=0.05),相同或无字母标记者差异不显著。⑤免疫增强剂对血清IgG含量的影响结果见表6。T、B、N组在检测期内,血清IgG OD值呈逐渐下降趋势。三个免疫组(TC、BC、C组)在免疫后3天时,血清IgG抗体水平下降到最低值勤,其后3-14天,抗体逐渐上升,至免疫后14天左右,达最高值,并持续稳定至28天才下降。其中BC组,在免疫后7天血清IgG含量高于阳性起始值,与B组呈差异显著(P<0.05),但TC组与C组间除免疫后14天呈差异显著(P<0.05)外,其余日龄间血清IgG含量差异不显著。表6免疫增强剂对血清IgG含量的影响结果
注(1)T小牛胸腺素;B卡介苗;TC小牛胸腺素+猪瘟疫苗;BC卡介苗+猪瘟疫苗;C猪瘟免疫对照;N空白健康对照。(2)表内数字为x±SE,数据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检验法(DMRF法)进行多重比较,小括号内字母为统计结果,同列字母不相同者差异显著(a=0.05),相同或无字母标记者差异不显著。⑥免疫增强剂对猪血清杀菌功能的影响结果见表7。N组血清在检测期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球菌杀菌作用表现不明显,TC、BC、T、B组在免疫后均表现不同程度的杀菌作用。在免疫3天时,这种功能表现最为明显,其中TC、BC组较各对照组差异极显著,但两组间差异不显著;TC、BC组与T、B组呈差异显著,而C组的血清杀菌作用表现不明显。表7免疫增强剂对猪血清杀菌功能的影响结果
注(1)T小牛胸腺素;B卡介苗;TC小牛胸腺素+猪瘟疫苗;BC卡介苗+猪瘟疫苗;C猪瘟免疫对照;N空白健康对照;NC正常菌数对照。(2)表内数字为x±SE,数据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检验法(DMRF法)进行多重比较,小括号内字母为统计结果,同列字母不相同者差异显著(a=0.05),相同或无字母标记者差异不显著。⑦兔体交互免疫保护试验结果见表8。健康对照没有出现体温反应。试验对照在接种100个ID50的猪瘟兔化弱毒后,于60h出现高达41℃的体温反应除BC组有一只兔未出现体温反应外,T、B、C、N各组均出现高出正常体温1℃的体温反应,表明BC组血清抗体比其余各组可能更具保护力。而T、B、C、N各组的血清0.5无法中和100个ID50的猪瘟兔化弱毒,但在病毒潜伏期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表8兔体交互兔疫保护试验结果
注(1)T小牛胸腺素;B卡介苗;TC小牛胸腺素+猪瘟疫苗;BC卡介苗+猪瘟疫苗;C猪瘟免疫对照;N空白健康对照;CC猪瘟兔化弱毒对照;NN空白对照。
(2)“+”表示出现体温反应;“-”表示未出现体温反应。
实施例2卡介苗作为鸡球虫疫苗的免疫增强剂。
1、材料和方法试验鸡1日龄的Avian商品鸡,在严格消毒的环境下饲养,所用饲料为不含抗球虫药的肉用仔鸡全价配合饲料。
试验虫株嫩艾美耳球虫(Eimeria tenella)Wisconsin株,用前经无球虫感染的健康鸡繁殖到试验所需的卵囊数备用。
免疫增强剂冻干卡介苗,临用前,按说明每支以1ml灭菌注射用水溶解,30min内用毕。
酶标抗体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抗鸡IgG单克隆抗体(HRP-McAb)标准工作浓度为1∶4000。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兔抗鸡IgM的IgG抗体(HRP-RaCM)标准工作浓度为1∶2000。
溶性孢子化卵囊抗原参考Onaga等(1986)的方法制备。纯化的E.tenella孢子化卵囊悬浮于pH7.6的磷酸盐缓冲液中,在-20℃与室温下反复冻融,冰浴条件下进行超声粉碎裂解,如此反复操作,直至于显微镜下检查时卵囊与子孢子完全裂解后以10000×g离心30min,取上清液分装后-20℃保存。可溶性孢子化卵囊抗原按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得其蛋白质含量为0.37mg/ml。
测定血清中溶菌酶含量取待检血清10μl,加入琼脂板上的检测孔中,放入湿盒内,37℃孵育20h。测定溶菌环的直径,代入标准曲线方程中即可求出血清中溶菌酶含量。
克粪便卵囊数(OPG)的测定每天下午,从不同的位置(四周和中间)分别采取各组鸡当天所排出的新鲜粪便,每个位置约取3g,称量后加入饱和盐水,搅散,过滤;滤液摇匀后,吸取少量,在McMaster虫卵计数器上计数,求出OPG值。
抗球虫指数(ACI)测定于21日龄时将各组试验鸡逐只称重,淘汰过大和过小的鸡只,每组留10只;按规定的攻虫量经口感染孢子化卵囊。感染后注意观察,死亡鸡称重后剖检,记录死亡原因。感染7.5d后扑杀试验鸡,逐只称末重,按Johnson&Reid(1970)的方法进行盲肠病变记分;收集各组鸡盲肠及其内容物进行卵囊计数。
ACI=(相对增重率+存活率)-(病变值+卵囊记分)2、试验设计试验1免疫增强剂对鸡球虫条疫保护力的影响BCG和APS的使用剂量、使用时间和使用次数均分别设2个不同的水平剂量设0.1ml/只、0.05ml/只2种剂量,APS设1ml/只、0.5ml/只2种剂量。时间分与免疫同时和免疫后3天注射2种时间。次数设注射1次和2次2种用法。
BCG和APS的给药方式均为颈部皮下注射。以上不同用法的组合,每种免疫增强剂分别有8种,需设2×8个试验组;再设免疫不用增强剂组、不免疫攻虫组、健康对照组,共19个组。
将285只7日龄Avian鸡随机分为19个组,每组15只,按以上设计使用免疫增强剂并进行球虫免疫。球虫的免疫程序(以下试验同)为7日龄经口接种E.tenella孢子化卵囊1000个/只,14日龄再接种5000个/只。21日龄时25万个卵囊/只,测定ACI。试验2免疫增强剂对鸡球虫免疫指标的影响设6个试验组1、BCG+免疫组(BI)组;2、单用BCG不免疫组(B)组;3、APS+免疫组(AI)组;4、单用APS不免疫组(A组);5、免疫不用免疫增强剂组(I组);6、健康对照组(C组)。BCG和APS的用法取试验1中效果最好者。
7日龄时,于302只试验鸡中随机取20只,采血后弃去;其余随机分成6组,每组47只,按以上设计使用免疫增强剂并进行球虫免疫。21日龄时将各组试验鸡逐只称重,淘汰过大和过小的鸡只,每组留30只,随机分为3个小组(10只/小组),其中1组不攻虫,另2组分别攻虫5万和25万个卵囊/只,测定ACI。
其余的采血日龄为14、21、28日龄,每组随机采10只(28日龄为所余存活鸡),其中14日龄采过血的鸡亦全部弃去。所采血样测定的指标有淋巴细胞转化水平、E-玫瑰花环形成率、血清LSZ含量、血清IgG与IgM水平。此外,从7日龄起,测定各组的OPG值。试验3免疫增强剂BCG促进球虫免疫使用方法的探讨从APS和BCG中选取免疫增强效果较好的BCG,研究其在更低的剂量水平(设3个剂量)和提前使用(分别于1、4、7日龄时使用,即提前7、3、0d)时的效果。共有9种组合(9个试验组),同时设免疫不用增强剂组、不免疫攻虫组、健康对照组。共12个组。将168只1日龄Avian鸡随机分为12个组,每组14只,按以上设计使用免疫增强剂并进行球虫免疫。21日龄时,测定ACI,攻虫量为25万个卵囊/只。3、结果3.1免疫增强剂促进免疫保护效果的测定3.1.1不同免疫增强剂效果比较表1BCG和APS的作用效果
注BCG指卡介苗。
17个免疫组攻虫后,相对增重率、存活率、病变值和卵囊值等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不免疫攻虫组,说明所采用的免疫程序是成功有效的。免疫不用增强剂组的ACI为162.2,使用BCG能不同程度地提高抗球虫指数。注射BCG的8个组的相对增重率除一组为86.7%外,其余各组在98.4~124.9%之间,高于免疫不用增强剂组的94.2%;病变较轻(0.75~1.28);ACI为174.2~213.9,明显高于免疫不用增强剂组。APS的作用效果则稍差,但多数组好于免疫不用增强剂组;相对增重为85.8-116.8%,病变记分为0.55-1.7,ACI163.8-210.33.1.2在不同攻虫强度下免疫增强剂的免疫保护效果结果见表2,攻虫5万孢子化卵囊时,BI组的相对增重率达到1 14.5%,ACI为210.5,均高于不用免疫增强剂的I组(相对增重率106.0%,ACI=201.5),表明鸡只对5万孢子化卵囊的攻击已获得完全保护。25万孢子化卵囊攻击,BI组的相对增重率和病变记分两项指标亦优于不用免疫增强剂的I组,ACI达203.0,高于I组(ACI=177.7),BCG作用效果相当明显。
单用免疫增强剂不免疫的B组则不能抵抗5万或25万孢子化卵囊的感染,增重受阻,病变严重;ACI在5万卵囊攻虫时为137.6,攻虫25万卵囊则更低.仅114.0,基本无效。表2不同攻虫量的ACI测定结果
注字母后的数字为分组序号。C健康对照;I免疫不用增强剂;AI黄芪多糖+免疫A单用黄芪多糖,黄芪多糖0.5ml/只,BI卡介苗+免疫;B单用卡介苗不免疫。7日龄时注射1次。卡介苗用法为0.05ml/只,7日龄时注射1次。3.1.3 BCG促进免疫最佳条件的选择结果见表3,使用BCG的9个试验组在提高相对增重率、降低病变记分上均有一定的作用,ACI在175.3-202.6之间;其中以0.025ml/只的剂量于1日龄注射者效果最好,相对增重率达116.1%,病变记分仅0.85分,ACI为202.6;而不用BCG的免疫攻虫组ACI仅165.8。采用L9(34)正交表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显著性测定,结果是剂量的大小是影响ACI高低的最主要因素,其次为注射日龄。使用0.025ml/只或0.05ml/只的剂量效果都比较好;免疫前7天使用BCG的效果与提前3天或同时使用无显著差异。表3BCG不同用法的效果比较
注BCG指卡介苗3.2细胞免疫指标测定3.2.1淋巴细胞转化水平结果见表4,C组7日龄时淋巴细胞转化能力很低,随着日龄的增大会逐渐升高。1组与C组相似,差异不显著。使用APS和BCG的各组OD值均比1组与C组值高,差异显著。攻虫后,各组OD值的变化均较小。表4淋巴细胞转化试验结果(OD570)
说明(1)C健康对照;I免疫不用增强剂;AI黄芪多糖+免疫A单用黄芪多糖,黄芪多糖用法为0.5ml/只,BI卡介苗+免疫;B单用卡介苗不免疫。7日龄时注射1次。卡介苗用法为0.05ml/只,7日龄时注射1次。
(2)表内数字为X±SE,多重比较采用邓肯氏新重极差检验法(DMRT法),小括号内字母为统计结果,同列字母不相同者差异显著(a=0.05),相同或无字母标记者差异不显著。3.2.2 E-玫瑰花环形成率结果见表5,14、21日龄,BI组的E-玫瑰花环形成率均显著高于其它各组,差异显著;B组、A组和I组的E-玫瑰花环形成率亦较高,21日龄时与C组差异显著。28日龄,不攻虫的各组的E-玫瑰花环形成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仍以BI组、AI组为高;攻虫后,未免疫的B组、A组和C组的E-玫瑰花环形成率升高,而免疫的BI组、AI组和I组,除I组在攻虫25万个卵囊/只后E-玫瑰花环形成率升高外,其余各组仍下降,但下降的幅度小于未攻虫组,且攻虫25万个卵囊/只后仍维持较高的水平。表5E-玫瑰花环试验结果(%)
说明(1)C健康对照;I免疫不用增强剂;AI黄芪多糖+免疫A单用黄芪多糖,黄芪多糖用法为0.5ml/只,BI卡介苗+免疫;B单用卡介苗不免疫。7日龄时注射1次。卡介苗用法为0.05ml/只,7日龄时注射1次。
(2)表内数字为X±SE,多重比较采用邓肯氏新重极差检验法(DMRT法),小括号内字母为统计结果,同列字母不相同者差异显著(a=0.05),相同或无字母标记者差异不显著。3.2.3血清LSZ含量测定结果见表6,7~28日龄各组试验鸡的LSZ含量均不断增加,BCG能增加血清LSZ含量。14日龄,A组的LSZ含量达12.5μg/m1;21日龄,BI组为18.35μg/ml,AI组为17.8μg/ml,均显著高于C组和I组。表6血清LSZ含量测定结果(μg/ml)
说明(1)C健康对照;I免疫不用增强剂;AI黄芪多糖+免疫A单用黄芪多糖,BI卡介苗+免疫;B单用卡介苗不免疫。黄芪多糖用法为0.5ml/只,7日龄时注射1次。卡介苗用法为0.05m1/只,7日龄时注射1次。
(2)表内数字为X±SE,多重比较采用邓肯氏新重极差检验法(DMRT法),小括号内字母为统计结果,同列字母不相同者差异显著(a=0.05),相同或无字母标记者差异不显著。3.3体液免疫学指标血清IgG、IgM含量测定3.3.1血清IgG的动态变化结果见表7,整个试验过程,AB、C组的OD值低于阳性反应起始点。Al、BI、I组于21日龄时,即免疫后2周,血清中可检测到较高水平的抗体反应,其中BI组的OD值高于Al、I组,差异显著。28日龄,OD值仍持续升高,攻虫后可激发更高水平的抗体产生。表7血清中IgG水平的ELISA测定结果(OD490)
说明(1)C健康对照;I免疫不用增强剂;AI黄芪多糖+免疫A单用黄芪多糖,BI卡介苗+免疫;B单用卡介苗不免疫。黄芪多糖用法为0.5ml/只,7日龄时注射1次。卡介苗用法为0.05ml/只,7日龄时注射1次。
(2)表内数字为X±SE,多重比较采用邓肯氏新重极差检验法(DMRT法),小括号内字母为统计结果,同列字母不相同者差异显著(a=0.05),相同或无字母标记者差异不显著。3.3.2血清IgM的动态变化结果见表8,7~21日龄A、B、C组的血清OD值均低于阳性反应起始点,但攻虫后可于28日龄时测出较高水平的IgM。三个组之间的抗体水平差异不显著。
3个免疫组(Al、BI、I组)在14日龄时,即免疫后1周,血清中可检测到一定量的IgM抗体,21日龄时升至高峰,28日龄降至较低的水平。攻虫虽未能改变IgM的下降趋势,但IgM可维持较高的水平。试验期间,BI组的OD值高于I组和AI组,但差异不显著。表8血清IgM水平的ELISA测定结果(OD490)
说明(1)C健康对照;I免疫不用增强剂;Al黄芪多糖+免疫A单用黄芪多糖,BI卡介苗+免疫;B单用卡介苗不免疫。黄芪多糖用法为0.5ml/只,7日龄时注射1次。卡介苗用法为0.05ml/只,7日龄时注射1次。
(2)表内数字为X±SE,多重比较采用邓肯氏新重极差检验法(DMRT法),小括号内字母为统计结果,同列字母不相同者差异显著(a=0.05),相同或无字母标记者差异不显著。
权利要求
1.一种对动物疫苗免疫起增强作用的卡介苗注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卡介苗在疫苗注射之前或与疫苗同时注射入待免疫接种的动物身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待免疫接种的动物是20~40天龄的幼猪,卡介苗注射量为0.1~0.2毫克/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待免疫接种的动物是7~14天龄的幼鸡,卡介苗注射量为0.025~0.05毫克/只。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疫苗是猪瘟疫苗,卡介苗注射与猪瘟疫苗接种同时进行。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疫苗是鸡球虫病疫苗,卡介苗注射与鸡球虫病疫苗注射同时进行或提前7天进行。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对动物疫苗免疫起增强作用的卡介苗注射方法,其主要特征是将卡介苗在疫苗免疫注射之前或同时注射入待免疫的动物身上,以卡介苗代替传统的药物免疫增强剂,有效地增强疫苗注射的免疫作用。该方法广泛适用于动物的疫苗免疫注射,尤其是猪和鸡。
文档编号A61D7/00GK1343482SQ0011742
公开日2002年4月10日 申请日期2000年9月19日 优先权日2000年9月19日
发明者谢明权, 杜伟贤, 李繁, 蓝天 申请人: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兽医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