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卷线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6757阅读:38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旋转卷线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旋转卷线器,尤其是有关装设在钓竿上,绕沿著钓竿长度方的轴卷取钓线的拉杆制动型的旋转卷线器。
背景技术
一般,进行海钓的情况下,为了提高远投性及以警戒心强的鱼为对象而使用比较细的线。这种细线因容易扭曲,常常使用具有利用制动杆(制动力调整操作部的一例)使转子被制动操作的逆转制动机构的拉杆制动型的旋转卷线器。拉杆制动型的旋转卷线器用于对应转子的张力而逆转,与鱼简单地交战。
在这种拉杆制动型的旋转卷线器中,已知可将制动杆保持在制动状态被解除的中立位置,及由中立位置从钓竿远离、维持预定的制动状态的制动位置的旋转卷线器。而且,在除逆转制动机构之外还具有逆转防止机构的装置中,也已知可将制动杆保持在制动状态被解除且逆转许可的中立位置,及由中立位置从钓竿远离而解除制动状态且禁止逆转的逆转禁止位置的旋转卷线器。
在这种旋转卷线器中,进行与鱼交战的情况下,以制动杆进行制动操作。进行前述制动操作时,例如以食指腹将制动杆的先端下面向接近装设部的方向拉入。一方面,当在拟饵上加上诱惑的动作、或使上钩的鱼装入鱼网而在钓场移动等时,利用限制操作限制转子向放线方向的旋转。进行限制操作时,以指背从制动杆的先端压入基端侧的上面而成为限制状态。解除限制状态时,仅将制动杆的先端进行拉入操作即可。因为利用这种制动杆操作进行限制状态的切换操作,所以以单手握钓竿的手不需放手,就可进行逆转制动机构或逆转防止机构等的逆转限制机构的切换操作,使限制操作变得容易。
在现有的结构中,限制操作由以中指从制动杆的先端压入基端侧的上面的动作来进行。因此,当进行限制操作时,将用于制动操作以外的手指,例如握钓竿的手的中指从钓竿放开。因为如此地使中指从钓竿放开,例如当为了将鱼取入鱼网而进行限制操作时,把持具有负荷的钓竿的力会在进行限制操作的瞬间变弱。把持钓竿的力变弱的话,钓竿变得不安定而有可能无法顺利地将鱼取入鱼网。
为了不使中指从钓竿离开,可考虑将制动杆的先端的上面侧以供操作制动杆用的食指进行压入操作。但是,限制操作时,必需将食指从下面侧朝上面侧横跨制动杆地移动,而不容易圆滑地进行限制操作。而且,在制动杆的先端及钓竿之间需要放入食指的间隙,由于制动杆从装设部再远离,限制位置也对应地远离,限制操作不易进行。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拉杆制动型的旋转卷线器,不需将用于制动操作以外的手指从钓竿放开就可圆滑地进行限制操作。

发明内容
发明1的旋转卷线器为一种装设在钓竿上,绕沿钓竿的长度方向的轴卷取钓线的旋转卷线器,具备卷线器本体,具有装设在钓竿上的装设部、与装设部隔有间隔地配置的卷线器壳体、及连接装设部和卷线器壳体的脚部;转子,旋转自如地装设在卷线器壳体的前部;卷筒,在转子的前部,可前后移动自如地装设在卷线器本体上,通过转动转子将钓线卷取在外周面上;一制动手段,可制动转子向放线方向的旋转,旋转限制手段,对于转子的旋转可取得第1限制状态和与前述第1限制状态不同的第2限制状态;一操作手段,朝与装设部进退方向可移动自如地设在卷线器本体上、且具有配置在第1位置上的第1操作部、及面对第1操作部且配置在由第1位置离开装设部的第2位置上的第2操作部,将第1操作部从第1位置朝接近装设部的方向操作的话制动手段的制动力增加,并且,将第2操作部配置在第2位置的话使旋转限制手段成为第1限制状态,且在将第2操作部由第2位置向离开装设部的第3位置从第2位置操作的话成为第2限制状态;及位置保持手段,使第2操作部分别配置在第2位置和第3位置地保持操作手段。
在这种旋转卷线器中,将第1操作部从第1位置朝装设部接近方向拉入进行拉入操作的话,制动手段产生的对转子向放线方向的旋转的制动力增加。而且,不操作第1操作部而维持在第1位置的话,利用旋转限制手段使转子被限制在第1限制状态。而且,将面对第1操作部配置的第2操作部从第2位置朝第3位置进行压入操作的话,利用旋转限制手段使转子被限制在第2限制状态,且保持在该位置上。在此,因为使2个操作部面在相对装设部进退的方向上对向地配置,所以能够以操作第1操作部的同一手指背压入操作第2操作部,切换限制状态。如此,因为以与制动操作相同的手指可进行切换操作,所以不需将其他的手指从钓竿放开,就可圆滑地进行限制操作。而且,即使在将第2操作部配置在第2位置及第3位置时将手放开,因为利用位置保持手段保持在其位置上,所以可以持续限制状态。
发明2的旋转卷线器为在发明1的旋转卷线器中,操作机构具有第1操作手段,在先端具有第1操作部和第2操作部,摆动自如地设在前述卷线器本体上,当将第1操作部从第1位置朝接近装设部的方向操作的话由制动手段所产生的制动力增加;第2操作手段,连动于前述第1操作手段而摆动,当第1操作部在第1位置时使旋转限制手段成为第1限制状态,当将第2操作部从第2位置朝第3位置操作的话成为前述第2限制状态。这种情况下,将第1操作手段的第1操作部从第1位置拉入操作而接近装设部的话,制动力会渐渐地增加。而且,将第1操作手段的第2操作部从第2位置压入操作而操作至从装设部远离的第3位置的话,限制状态成为第2限制状态。在此,因为通过以同一手指操作对1个设在第1操作手段上的2个操作部进行操作,可以以同一手指进行制动操作及限制切换操作,所以不需要将其他的手指从钓竿放开,就可圆滑地进行限制操作。
发明3的旋转卷线器为在发明2的旋转卷线器中,位置保持手段将第2操作部分别配置在第2位置和第3位置地保持第1操作手段。这种情况下,保持具有两操作部的第1操作手段而可以将第2操作部保持在第2位置及第3位置。
发明4的旋转卷线器为在发明1的旋转卷线器中,操作手段,具有第1操作手段,在先端具有第1操作部,摆动自如地设在卷线器本体上,当将第1操作部从第1位置朝接近装设部的方向操作的话由制动手段所产生的制动力增加;第2操作手段,在先端具有第2操作部,摆动自如地设在卷线器本体上,当第2操作部位于第2位置时使旋转限制手段成为第1限制状态,当将第2操作部从第2位置朝第3位置操作的话成为第2限制状态。这种情况下,利用第1操作部从第1位置朝接近装设部方向拉入操作的话,制动手段产生的对转子向放线方向的旋转的制动力增加。而且,使第2操作部位于第1位置的话利用旋转限制手段使转子被限制在第1限制状态,从第2位置朝第3位置压入操作的话,利用旋转限制手段使转子被限制在第2限制状态。在此,通过以手指背对第1操作部进行拉入操作来进行转子的制动,通过以同一手指背对面对第1操作部配置的第2操作部进行压入操作可进行从第1限制状态朝第2限制状态的切换操作。如此,因为以与制动操作同一手指可进行切换操作,所以不需将其他的手指从钓竿放开,就可圆滑地进行限制操作。而且,因为可以利用各别具有第1操作部及第2操作部的第1及第2操作手段进行制动操作及旋转限制操作,所以不容易发生误操作。
发明5的旋转卷线器为在发明4的旋转卷线器中,位置保持手段将第2操作部分别配置在第2位置和第3位置地保持第2操作手段。这种情况下,保持具有第2操作部的第2操作手段而可以将第2操作部保持在第2位置及第3位置。
发明6的旋转卷线器为在发明4或5的旋转卷线器中,当第2操作部配置在第3位置时,将第1操作部从第1位置向接近装设部的方向操作的话第2操作部连动于第1操作手段回到第2位置。这种情况下,因为制动操作被操作的话从第2限制状态切换至第1限制状态,所以第1限制状态呈限制解除状态的情况下,可以与从限制状态制动操作至限制解除状态连动地进行切换,而不需要另外进行切换操作。
发明7的旋转卷线器为在发明4或5的旋转卷线器中,第2操作构件具有从第2操作部朝摆动中心侧配置的第3操作部。这种情况下,由于在第2操作构件上设有第2操作部及第3操作部的2个操作部,所以可以任意地分开使用二个操作部。因此,当负荷作用在钓竿上时在第1操作部进行例如食指的限制操作,则可以稳定地支撑钓竿。而且,在伸出胳膊操作钓竿的情况下,在第3操作部进行例如中指的限制操作的话,可简单地进行限制操作。因此,配合钓鱼的状况,可以稳定地支撑钓竿,且容易地进行限制操作。
发明8的旋转卷线器为在发明1的旋转卷线器中,第1限制状态为比第2限制状态的限制要弱的状态。这种情况下,在第2位置限制变弱,在第3位置限制变强。因此,将第1操作部从第1位置朝接近装设部的方向操作的话制动力变强,将第2操作部从第2位置朝第3位置操作的话限制变强,以第2位置(第1位置)为中心朝两方向操作的话制动力或限制变强。
发明9的旋转卷线器为在发明8的旋转卷线器中,第1限制状态为旋转限制手段的限制被解除的状态。这种情况下,因为将第2操作部配置在第2位置的话限制被解除,所以通常无任何操作的话限制被解除,转子可自由地旋转。
发明10的旋转卷线器为在发明8的旋转卷线器中,还具有可调整第2制限状态的限制状态调整手段。这种情况下,因为可以调整第2限制状态,所以依据配重的重量或拟饵的粗细可以自由地调整第2限制状态。
发明11的旋转卷线器为在发明1的旋转卷线器中,第2限制状态为比第1限制状态的限制要弱的状态。这种情况下,在第3位置限制变弱,在第2位置限制变强。因此,将第1操作部从第1位置朝接近装设部的方向操作的话制动力变强,将第2操作部从第2位置朝第3位置操作的话限制变弱,使限制状态及制动力变强的方向相同。
发明12的旋转卷线器为在发明11的旋转卷线器中,第2限制状态为旋转限制手段的限制被解除的状态。这种情况下,因为将第2操作部配置在第2位置的话限制被解除,所以通常无任何操作的话转子被限制在第1限制状态,操作至第3位置的话限制被解除,转子可以自由地旋转。
发明13的旋转卷线器为在发明2的旋转卷线器中,制动手段具有只连动于前述转子向前述放线方向的旋转而旋转的制动构件;第1操作手段在基端具有可接触制动构件的制动作用部,使配置在第1位置的第1操作部朝接近前述装设部的方向操作的话,制动作用部接触制动构件,转子被制动。这种情况下,因为第1操作手段直接作用在只连动于转子向放线方向的旋转而旋转的制动构件上,所以容易调整制动力。
发明14的旋转卷线器为在发明13的旋转卷线器中,旋转限制手段兼用制动手段,第2操作手段接触制动构件的话转子被制动而成为第1或第2限制状态。这种情况下,因为兼用旋转限制手段及制动手段,所以装置的结构简单。
发明15的旋转卷线器为在发明1的旋转卷线器中,旋转限制手段为可取得许可转子逆转的第1限制状态和禁止转子逆转的前述第2限制状态的逆转防止手段。这种情况下,因为禁止转子的逆转,所以当夹线时变得容易切断钓线。
依据本发明,因为将2个操作部在相对装设部进退的方向上对向地配置,所以由操作第1操作部的同一手指背压入第2操作部而可以切换限制状态。如此,因为可由与制动操作同一手指进行限制切换操作,所以不需要使其他的手指离开钓竿,而可圆滑地进行限制操作。而且,将第2操作部配置在第2位置或第3位置的话,由于位置保持手段,即使手放开也保持在该位置,所以可以持续限制状态。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卷线器的侧面剖面图。
图2是
图1的II-II剖面图。
图3是显示制动解除状态时各拉杆及制动圆的状态的剖面模式图。
图4是显示预定制动状态时各拉杆及制动圆的状态的剖面模式图。
图5是显示制动状态时各拉杆及制动圆的状态的剖面模式图。
图6是显示在制动解除状态及预定制动状态下的第2拉杆构件的动作的模式图。
图7是实施例2相当于图6的图。
图8是实施例3相当于
图1的图。
图9是实施例4相当于图2的图。
图10是实施例5相当于
图1的图。
图11是实施例5相当于图2的图。
图12是实施例5相当于图3的图。
图13是实施例5相当于图4的图。
图14是实施例5相当于图5的图。
图15是实施例5相当于图6的图。
图16是显示在实施例5的制动解除状态及预定制动状态下的第1拉杆构件动作的模式图。
图17是实施例6相当于图6的图。
图18是实施例7相当于图3至图5的图。
图19是实施例7相当于图6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例1全体构成
图1所示的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旋转卷线器具备具有把手1的卷线器本体2,旋转自如地支撑在卷线器本体2前部的转子3,及配置在转子3的前部、卷取钓线的卷筒4。
卷线器本体2为例如合成树脂制或金属制。卷线器本体2具有装设在钓竿上的前后较长的装设部2c、与装设部2c隔有间隔地配置的卷线器壳体2a、及连接装设部2c及卷线器壳体2a的脚部2b。在卷线器壳体2a的内部设有使转子3旋转用的转子驱动机构5,制动转子3向放线方向的旋转(逆转)用的拉杆制动机构6,及使卷筒4沿旋转轴心X朝前后方向移动、使钧线均匀地卷取在卷筒4用的摆动机构7。
转子3为例如合成树脂或金属制,旋转自如地支撑在卷线器本体2上。转子3具有圆筒部3a,及在圆筒部3a的侧方相互面对设置的第1臂部3b及第2臂部3c。在圆筒部3a的前壁3d的中央部形成具有贯通孔3e的毂部3f。卷筒轴8及小齿轮12(后述)贯穿于此贯通孔3e中。在第1臂部3b的先端及第2臂部3c的先端部设有可摆动自如的导环9。利用此导环9将钓线引导至卷筒4。
卷筒4为例如金属制,配置在转子3的第1臂部3b及第2臂部3c之间。卷筒4可装卸自如且不可旋转地装设在卷筒轴8的先端上。卷筒4具有钓线卷在外周的卷线胴部4a、在卷线胴部4a的后部一体形成的裙部4b、及固定在卷线胴部4a前端上的凸缘部4c。卷筒轴8可利用摆动机构7朝前后方向移动。
转子驱动机构5具有与固定有把手1的把手轴10一起旋转的主齿轮11、及啮合在此主齿轮11上的小齿轮12。把手轴10旋转自如地支撑在卷线器本体2上。小齿轮12形成筒状,其前部12a贯通转子3中心部延伸至卷筒4一侧。在此前部12a,转子3利用螺帽13不可旋转地固定在小齿轮12上。小齿轮12以中间部及后部利用轴承14、15旋转自如地支撑在卷线器本体2上。
拉杆制动机构的结构拉杆制动机构6如
图1~图3所示,具有制动部20、制动操作制动部20用的制动杆(第1操作手段的一例)21、及将制动部20呈预定限制状态操作用的辅助拉杆(第2操作手段的一例)22、使制动杆21向离开装设部2c的方向依附的螺旋弹簧23、及使辅助拉杆22保持在制动解除位置及预定制动位置的套环弹簧24。
制动部20如
图1所示,具有由制动杆21制动的制动部本体31、及使制动部本体31只连动于转子3的放线方向的旋转而旋转的单向超越离合器32。
制动部本体31具有在转子3的内周侧与转子3同心配置的制动圆筒40、倾动自如且不可旋转地支撑制动圆筒40的旋转圆筒41、及设在卷线器壳体2a上的圆弧状的突出部42。
制动圆筒40为薄壁的有底圆筒形状的金属制圆筒,其周部先端的周接部40a是配置于配置在外周侧的突出部42及配置在内周侧的制动杆21的压接部21d(后述)之间。在制动杆21上与压接部21d不同的周向位置上,在周接部40a的内周侧配置有辅助杆22的压接部27a(后述)。制动圆筒40在其中心部具有锯齿形状的内齿部(未图示)。旋转圆筒41为具有大径部41a及小径部41b的带台阶的金属制圆筒构件,在大径部41a形成啮合内齿部的外齿部(未图示)。单向超越离合器32及制动圆筒40不可旋转地卡止在此外齿部上。轴承43配置在大径部41a的内侧和小齿轮12之间。轴承44配置在小径部41b的外侧和卷线器壳体2a之间。因此,旋转圆筒41的前部利用轴承43可旋转自如地支撑在小齿轮12上,后部利用轴承44可旋转自如地支撑在卷线器壳体2a上。而且,旋转圆筒41利用单向超越离合器32随着转子3的放线方向的旋转以一体旋转,当卷取时使转子3的旋转力不作用地连接在转子3上。
制动圆筒40及单向超越离合器32之间配置有使倾动的制动圆筒40回复至原来的姿势用的圆锥形螺旋弹簧45。
如图2所示,在突出部42上装设有圆弧状的合成树脂制的制动滑块42a。单向超越离合器32为外轮游转型离合器,外轮不可旋转地连接在转子3的圆筒部3a的内周面上,内轮不可旋转地连接在旋转圆筒41上。

图1所示,制动杆21利用装设在卷线器本体2上的支撑轴33摆动自如地支撑在卷线器本体2上。而且,如前所述,制动杆21利用螺旋弹簧23向离开装设部2c的方向依附。制动杆21在图3所示的制动解除位置、及从制动解除位置接近装设部2c的图5所示的制动位置之间摆动自如地安装在卷线器本体2上。
制动杆21具有从由支撑轴支撑的部分弯曲朝前方延伸的制动操作部21a、及从支撑部分弯曲朝斜前下方延伸的制动作用部21b。制动操作部21a的形状为从支撑部分沿装设部2c朝前方延伸至导环9的外方附近后,朝径方向外方延伸,先端继续朝前方弯曲。从此弯曲部分起,前方成为可由握钓竿的手的食指操作的第1操作部21c。第1操作部21c可利用制动杆21的摆动从
图1所示的第1位置朝接近装设部2c的方向移动。制动操作部21a为由脚部2b起,从前方部分朝径方向外方延伸部分为止的宽变大,在该宽幅部分上形成大致矩形的开口21e。后述的辅助拉杆22的操作构件26从此开口21e朝上方及前方露出。
制动作用部21b的先端是面对制动部20的内周侧配置的,在那里,如图3所示,装卸自如地安装有可与制动部20接触的压接部21d。压接部21d为合成树脂制,利用制动杆21的摆动将制动部20向配置在外方的卷线器本体2一侧推压。制动杆21在无任何操作的时因螺旋弹簧23而受力,如
图1所示,配置在制动解除位置使压接部21d从制动部20远离。
辅助拉杆22进行将转子3切换到图3及图5所示的制动解除状态及图4所示的预定制动状态的限制操作。在此实施例中,制动解除状态相当于第1限制状态,预定制动状态相当于第2限制状态。辅助拉杆22在图3及图5所示的将第2操作部26a(后述)配置在接近装设部2c的第2位置的制动解除位置、及图4所示的将第2操作部26a配置在从装设部2c远离的第3位置的预定制动位置之间摆动。辅助拉杆22如图2及图3所示,具有可绕支撑轴33自由摆动地支撑在卷线器本体2上的第1拉杆构件25、及连动于第1拉杆构件25而摆动的第2拉杆构件27。
第1拉杆构件25并列配置在制动杆21的图3前一侧的侧面上。第1拉杆构件25具有从支撑部分沿制动杆21朝上前方及下前方延伸的拉杆本体25a、及利用螺丝29固定在朝拉杆本体25a的上方延伸的先端上的操作构件26。拉杆本体25a的先端位于制动杆21的制动操作部21a的宽幅部分上。而且,从支撑部分朝斜前下方延伸的拉杆本体25a的基端是面对制动部20的后方地配置的。在拉杆本体25a的基端侧的途中,形成卡止第2拉杆构件27的先端的矩形的卡止孔25c。卡止孔25c为面积比第2拉杆构件27的先端部的横断面积大的矩形孔。
操作构件26在先端具有第2操作部26a,在基端侧(图3中右侧)具有第3操作部26b。第2操作部26a与第1操作部21c对向地配置离开装设部2c一侧上,第3操作部26b配置在制动杆21的比第1操作部21c更靠近基端一侧。因此,第2操作部26a可由握钓竿的食指进行压入操作,第3操作部26b可由握钓竿的中指进行压入操作。特别是,第1操作部21c及第2操作部26a可利用同一手指进行拉入操作及压入操作。第2操作部26a利用制动杆21的摆动配置在
图1及图3所示的第2位置、及图4及图5所示的第3位置。
操作构件26从设在操作部21a上的宽幅部分的开口21e朝向装设部2c往上方突出地配置。第3操作部26b设在此突出部分上。操作构件26从开口21e的下部朝先端一侧延伸,在延伸后的先端形成第2操作部26a。而且,在第3操作部26b的先端,稍微凹陷地形成卡止在操作部21a上面的卡止部26c。卡止部26c,当辅助拉杆22为制动解除位置时,与操作部21a的开口21e的前部上面隔有间隔地配置。而且,将辅助拉杆22配置在制动解除位置上时,如图4所示,第3操作部26b的卡止部26c几乎接触操作部21a的开口21e的前部上面。
第2拉杆构件27如图2及图6所示,可绕与卷筒轴8平行的轴自由摆动地装设在卷线器本体2的前部。从第2拉杆构件27的基端至摆动中心为止的距离为从先端至摆动中心为止的距离的2倍以上。第2拉杆构件27的先端卡止在卡止孔25c中,第2拉杆构件27连动于第1拉杆构件25地在对应于制动解除位置的内侧位置(图6(a))、及对应于预定制动位置的外侧位置(图6(b))之间摆动。在此,当位于内侧位置时第2拉杆构件27的基端由套环弹簧24(后述)施力而接触于卡止孔25c的上面,当位于外侧位置时接触于下面。在第2拉杆构件27的途中,设有其先端配置在制动圆筒40的周接部40a的内周侧的压接部27a。第2拉杆构件27从压接部27a的设置部分进一步曲折延伸,在延伸后的基端装设有套环弹簧24。在面对压接部27a的制动圆筒40的外周侧,制动滑块51的先端部与制动圆筒40隔有间隔地配置。制动滑块51的基端部固定在卷线器壳体2a的前端面上。
在此,压入操作位于第2位置的第2操作部26a且配置在第3位置,将第1拉杆构件25从图6(a)所示的制动解除位置摆动至图6(b)所示的预定制动位置一侧的话,第2拉杆构件27从内侧位置摆动至外侧位置。此结果,压接部27a和制动滑块51挟持制动圆筒40,呈预定制动状态制动转子3向放线方向的旋转。
螺旋弹簧23呈压缩状态配置在制动杆21的操作部21a及卷线器本体2的脚部2b之间。螺旋弹簧23使制动杆21朝向制动解除一侧、
图1中逆时针方向施力。由此,使手从制动杆21放开的话,转子3成制动解除状态。
套环弹簧24如图2及图6所示,对辅助拉杆22施力,使第2操作部26a均分于第2位置及第3位置地配置,并保持其姿势。套环弹簧24为装设在第2拉杆构件27的基的的扭转螺旋弹簧。套环弹簧24,一端被卡止在第2拉杆构件27的先端上,另一端被卡止在卷线器壳体2a的前端面上。套环弹簧24如图6所示,当将第2拉杆构件27配置在内侧位置的话,沿图6(a)的顺时针方向对第2拉杆构件27施力,当配置在外侧位置的话沿图6(b)的逆时针方向对其施力。由此,第2拉杆构件27被保持在内侧位置及外侧位置,且第1拉杆构件25被保持在制动解除位置及预定制动位置。在此,因为从第2拉杆构件27的基端至摆动中心为止的距离为从先端至摆动中心为止的距离的2倍以上,所以第1拉杆构件25摆动的话,其摆动在第2拉杆构件27的基端侧出现2倍以上的摆动距离,使套环弹簧24可容易地反转。
卷线器的动作及操作当抛竿时使导环9朝线开放姿势倒下,通过挥出钓竿使钓线从卷筒4外周放出。当线卷取时,使把手1朝线卷取方向旋转的话,导环9利用未图示的回复机构回至线卷取姿势。把手1的旋转力经由把手轴10、主齿轮11传达至小齿轮12。传达至小齿轮12的旋转力经小齿轮的前部12a传达至转子3。这时转子3因为朝线卷取方向旋转,所以此旋转力不会传达至旋转圆筒41。小齿轮12旋转的话,利用未图示的中间齿轮使该旋转传达至摆动机构7,使卷筒轴8朝前后方向往复移动。
若对制动杆21不进行任何操作的话,制动杆21由螺旋弹簧23推压而被配置在制动解除位置侧。这时,辅助拉杆22的第2操作部26a被配置在第2位置的话,如图3、图6(a)所示,压接部21d及压接部27a从制动圆筒40远离,转子3成为制动解除状态。
当逆转转子3与鱼交战时,将制动杆21的第1操作部21c例如以食指朝装设部2c一侧拉入操作来调整制动力。
钓线被鱼拉引使转子3朝放线方向逆转的话,其旋转力经由单向超越离合器32传达至旋转圆筒41,更传达至制动圆筒40。此结果,制动圆筒40与转子3一体旋转。将制动杆21的第1操作部21c朝接近装设部2c的方向拉入操作的话,即使第1拉杆构件25处于预定制动位置,如图5所示,操作部21a将操作构件26的卡止部26c朝接近装设部2c的方向推压,且辅助拉杆22连动于制动杆21从预定制动位置摆动至制动解除位置一侧。此结果,由辅助拉杆22所产生的预定制动位置被暂时解除。这时,套环弹簧24利用第2拉杆构件27的摆动反转,使第2拉杆构件27朝内侧位置一侧依附,使第1拉杆构件25保持在制动解除位置侧(图6(a))。
在此状态下,使制动杆21进一步朝接近装设部2c的方向操作的话,如图5所示,制动杆21的压接部21d将制动圆筒40的周接部40a强力地朝径方向外方推压,而使制动圆筒40倾斜,使周接部40a的外面压接在制动滑块42a上。此制动力通过增减施加在制动杆21的力而可以调整,而可以任意调整转子3的逆转量。此结果,对应于制动杆21的操作力的制动力被附与在转子3上。如此,即使忘记预定制动状态的解除,只要拉入操作制动杆,就可以解除预定制动状态。
当在钓场移动时或收纳卷线器时,在从第1操作部21c放手的状态下,将辅助拉杆22的第2操作部26a或第3操作部26b向离开装设部2c的方向压入操作。如此的话,如图4及图6(b)所示,辅助拉杆22从制动解除位置朝预定制动位置摆动,利用套环弹簧24保持在该位置。在此预定制动位置中,第3操作部26b的卡止部26c几乎接触在操作部21a的开口21e上。而且,制动圆筒40的周接部40a的外周面由压接部27a朝径方向外方推压,与制动滑块51挟持转子3,以预定的制动力被制动。此结果,当在钓场移动时或收纳卷线器时,不会有因拟饵的重量使钓鱼用卷线器不经意地从卷筒4吐出。
而且,为了变更拟饵的的垂下长度,或钓到鱼时为了使鱼确实地咬住拟饵,要使转子3从预定制动状态操作至制动解除状态的情况时,只要将制动杆21稍稍向接近装设部2c的方向操作即可。如此的话,如前述图4所示,利用制动杆21推压第2操作部26a。使辅助拉杆22摆动至制动解除位置一侧。此结果,预定制动状态被暂时解除。当然,拉入操作第2操作部26a也可以解除预定制动状态。
在此,由于不是制动杆21,而是通过将另外设置的辅助拉杆22向离开装设部2c的方向操作而可以从制动解除状态(第1限制状态)切换操作至预定制动状态(第2限制状态),所以可以使进行旋转限制操作时必要的行程为制动杆的操作行程以下。因此,不必增加制动杆21的操作行程,以单手就可简单地进行转子3的旋转限制操作。而且,因为只加上由制动所以产生的限制,所以在预定制动状态下即使较大的负荷作用,钓线也不容易切断。而且,因为是当预定制动状态时,辅助拉杆22与制动杆21的拉入操作连动地摆动,所以可以由制动杆21进行从第2限制状态朝第1限制状态的切换操作。因此,使限制解除操作变得容易。
而且,因为在制动解除状态及预定制动状态下2个拉杆21、22的位置关系不同,所以可在瞬间判断转子3是在制动解除状态还是在预定制动状态。特别是对操作构件26的侧面着色,当为制动解除位置时可见其色,为预定制动位置时不可见的话,则转子3的状态判别可以更容易地瞬间进行。
而且,因为使第1操作部21c及第2操作部26a朝与装设部2c进退方向相对向地配置,所以可以由相同手指的压入操作及拉入操作进行制动位置及限制切换操作。如此,因为可以由与制动操作相同的手指进行切换操作,所以其他的手指不需要离开钓竿,而可以圆滑地进行限制切换操作。而且,因为如果将第2操作部配置在第2位置及第3位置的话,则即使手放开也可以由位置保持手段保持在该位置,所以可以持续限制状态。
实施例2在前述实施例1中,虽为通过第2操作部26a从第2位置朝第3位置的压入操作使从制动解除状态(第1限制状态)切换至预定制动状态(第2限制状态)的结构,但相反地也可以利用第2操作部26a的压入操作从预定制动状态切换至制动解除状态。
这种情况下,如图7所示,可将卡止在第1拉杆构件25的卡止孔25c中的第2拉杆构件67设置成卡止部67a配置在制动圆筒40的外侧。因此,第2拉杆构件67与第1拉杆构件25连动地在对应于预定制动位置的内侧位置(图7(a))及对应于制动解除位置的外侧位置(图7(b))之间摆动。在第2拉杆构件67的先端设有先端配置在制动圆筒40的周接部40a的外周侧的压接部67a。而且,套环弹簧24装设在先端。面对压接部67a在制动圆筒40的外周侧,制动滑块71的先端部与制动圆筒40隔有间隔地配置。制动滑块71的基端部被固定在卷线器壳体2a的前端面上。
如此地配置第2拉杆构件67的话,如前所述压入操作第2操作部26a或第3操作部26b的话,辅助拉杆22从预定制动位置摆动至制动解除位置。而且,拉入操作制动杆21的话,辅助拉杆22从制动解除位置回复至预定制动位置。在此实施例2中,始终维持在预定制动状态,操作辅助拉杆22的话成为制动解除状态。在此实施例2中也可以获得与实施例1同样的效果。
实施例3在前述实施例中,虽利用2个拉杆21、22将制动位置及限制切换操作分开地操作,但在实施例3中,利用1个制动杆(第1操作手段的一例)91进行制动操作及限制切换操作。
如图8所示,制动杆91利用装设在卷线器本体2上的支撑轴33摆动自如地支撑在卷线器本体2上。且制动杆91由螺旋弹簧23的作用向离开装设部2c的方向依附。制动杆91可在制动解除位置、从制动解除位置朝装接近设部2c的制动位置、及由制动解除位置从离开装设部2c的预定制动位置之间自由摆动地安装在卷线器本体2上。
制动杆91具有从由支撑轴33支撑的部分弯曲、朝前方延伸的操作部91a及从支撑部分弯曲、朝斜前下方延伸的制动作用部91b。操作部91a的形状为从支撑部分沿装设部2c朝前方延伸至导环9的外方附近后,朝向前方及径方向分支延伸,且先端继续朝向前方弯曲。此弯曲部分的前方成为可以用握钓竿的手的食指内侧拉入操作的第1操作部91c,就这样地朝前方延伸的部分成为可以用食指背面压入操作的第2操作部91e。第1操作部91c可通过制动杆91的摆动从
图1所示的第1位置朝接近装设部2c的方向移动。
制动作用部91b的先端是面对制动部20的内周侧地配置的,在那里,装卸自如地安装有可接触制动部20的压接部91d。压接部91d为合成树脂制,由制动杆91的摆动将制动部20向配置在外方的卷线器本体2一侧推压。
其他结构与前述实施例1同样,图6所示的第2拉杆构件(第2操作手段的一例)27被卡止在设在制动杆91上的卡止孔91f中。第2拉杆构件27连动于制动杆91而摆动。
因此,制动杆91在无任何操作时,由螺旋弹簧23施力,如
图1所示,被配置在制动解除位置使压接部91d从制动部20远离。推压操作第2操作部91e的话,卡止在卡止孔91f中的第2拉杆构件27从内侧位置朝外侧位置摆动,而成为预定制动状态。在此状态下将制动杆91朝接近装设部2c方向操作的话,在超越套环弹簧24的死点时,制动杆91被配置在制动解除位置,而成为制动解除状态。
在此实施例3中,与由2条拉杆进行制动操作及切换操作的结构相比,其结构变得简单。而且,因为2个操作部91c、91e是沿对进退装设部2c的方向对向地配置的,所以与前述实施例同样,可以利用由同一手指的拉入操作及压入操作来进行制动操作及限制切换操作。
实施例4在前述3个实施例中,利用拉杆制动机构6进行转子3的放线方向的限制,虽由同一结构实现制动机构及限制机构,但如图9所示,也可以设置连动于制动杆91动作的反转防止机构80来进行禁止转子3的逆转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使反转禁止机构80呈逆转禁止状态,当夹线时可以确实地切断钓线。
图9中,与实施例3同样,制动杆91如图9所示从制动解除位置朝进退装设部2c的方向摆动。螺旋弹簧23使制动杆91保持在中立位置,制动杆91从中立位置向相对装设部2c进退的,中立位置依附。制动杆91成在中立位置压接部91d不接触制动圆筒40的制动解除状态。
反转防止机构80通过制动杆91的由中立位置向离开装设部2c的方向的操作而成为逆转禁止状态。反转防止机构80具有与小齿轮12一体形成的反转禁止轮81、及可可相对反转禁止轮81自由进退的反转禁止爪82。
反转禁止轮81具有在外周部上沿周方向隔有间隔地配置的大致锯齿状的多个齿部81a。齿部81a的放线方向下流侧面与上流侧面相比是沿径方向形成的。由此,反转禁止轮81利用反转禁止爪82只可禁止放线方向的旋转。
反转禁止爪82可自由摆动到双点划线所示的逆转禁止姿势及实线所示的逆转许可姿势地装设在卷线器本体2的前部。反转禁止爪82利用套环弹簧83均分于逆转禁止姿势及逆转许可姿势之间地受力。反转禁止爪82使基端部卡止在套环弹簧83,且使中间部摆动自如地支撑在卷线器本体2上。而且,具有先端部分为2叉的1对卡止部82a、82b。
在一对卡止部82a、82b之间配置有制动杆91的制动作用部91b。制动作用部91b配置在当反转禁止爪82为逆转许可姿势时,皆不接触卡止部82a、82b的位置。制动杆91朝与装设部2c远离的方向从中立位置操作的话,制动作用部91b接触卡止部82b,将反转禁止爪82朝向逆转禁止姿势推压。反转禁止爪82成为逆转禁止姿势的话,下侧的卡止部82b的先端抵接在反转禁止轮81的齿部81a的旋转方向下流侧面来禁止反转禁止轮81、也就是小齿轮12向放线方向的旋转,且禁止固定在小齿轮12上的转子3向放线方向的旋转。而且,反转禁止爪82成为逆转禁止姿势的话,制动作用部91b接触倾斜配置的卡止部82b,制动杆91由反转禁止爪82保持在从中立位置摆动到下方逆转防止位置的姿势。在此状态下制动杆91朝向中立位置操作的话,制动作用部91b将卡止部82a向逆转许可姿势一侧推压,使反转禁止爪82回复至逆转许可姿势。
卷线器的动作及操作制动杆91无任何操作的话,制动杆91由螺旋弹簧23推压而配置在中立位置。
逆转转子3与鱼交战时,将制动杆91的第1操作部91c由例如食指内侧朝装设部2c一侧拉入操作来进行与鱼交战。
钓线被鱼拉引使转子3朝放线方向逆转的话,该旋转力经由单向超越离合器32传达至旋转圆筒41,更传达至制动圆筒40。此结果,制动圆筒40与转子3一体地旋转。在此状态下将制动杆91的第1操作部91c朝接近装设部2c的方向从中立位置拉入操作的话,制动杆91的压接部91d将制动圆筒40的周接部40a朝径方向外方强力地推压,使制动圆筒40倾斜,周接部40a的外面压接在制动滑块42a上。这时,因为在反转禁止爪82的卡止部82a及制动作用部91b之间有间隙,所以反转禁止爪82不摆动。此拉入操作时的制动力可通过增减施加在制动杆91上的力而加以调整,而且可以任意地调整转子3的逆转量。此结果,对应于制动杆91的操作力的制动力附与转子3。停止施力于制动杆91的话,制动杆91由螺旋弹簧23回复至中立位置,使转子3成为制动解除状态。
而且,制动杆91的第2操作部91e朝从装设部2c远离的方向从中立位置压入操作的话,制动作用部91b推压反转禁止爪82的卡止部82b,反转禁止爪82朝图9的顺时针方向摆动。这时超越套环弹簧83的死点的话,反转禁止爪82向逆转禁止姿势一侧依附,使反转禁止爪82成为逆转禁止姿势。此结果,卡止部82b的先端接触反转禁止轮81的齿部81a,禁止转子3的逆转。另外,套环弹簧83的死点设定在即使将转子3朝线卷取方向旋转且将反转禁止轮81的齿部81a推压反转禁止爪82也不使反转禁止爪82向逆转禁止姿势依附的位置。
要使反转防止机构80成为逆转许可状态的话,只要进行将制动杆91回复至中立位置的操作即可。进行将制动杆91回复至中立位置的操作的话,制动作用部91b推压卡止部82a,将反转禁止爪82回复至逆转许可姿势。这时,超越套环弹簧83的死点的话,反转禁止爪82向逆转许可姿势一侧依附并被保持在该位置。
在此,由同一手指对相对向配置的2个操作部91c、91e进行拉入操作及压入操作,也可以进行制动操作及限制切换操作。
实施例5
全体构成本发明的实施例5的旋转卷线器的拉杆制动机构6如
图10~
图12所示,具有制动部20、供制动操作制动部20用的制动杆21、供操作制动部20至预定制动状态用的辅助拉杆22、使制动杆21向离开装设部2c的方向依附的螺旋弹簧23、及将辅助拉杆22保持在制动解除位置及预定制动位置的套环弹簧24。
制动部20及制动杆21因为是与实施例1同样的结构,所以省略其说明。
辅助拉杆22是用于将转子3切换至
图12及
图14所示的制动解除状态和图3所示的预定制动状态来进行限制的。在此实施例5中,制动解除状态相当于第1限制状态,预定制动状态相当于第2限制状态。辅助拉杆22摆动于
图12及
图14所示的接近装设部2c的第1限制位置、及
图13所示的从装设部2c远离的第2限制位置之间。辅助拉杆22如
图11及
图12所示,具有绕支撑轴33自由摆动地支撑在卷线器本体2上的第1拉杆构件25、及连动于第1拉杆构件25而摆动的第2拉杆构件27。
第1拉杆构件25并列配置在制动杆21的图3前侧的侧面上。第1拉杆构件25具有从支撑部分沿制动杆21朝上前方及下前方延伸的拉杆本体25a、及由螺丝29固定在朝拉杆本体25a的上方延伸的先端上的操作构件26。拉杆本体25a的先端位于制动杆21的操作部21a的宽幅部分。而且,从支撑部分朝斜前下方延伸的拉杆本体25a的基端面对制动部20的外周侧地配置。接触制动部20的压接部25b可装卸自如地装设在此基端上。在拉杆本体25a的基端侧途中,形成卡止有第2拉杆构件27的矩形的卡止孔25c。
操作构件26在先端具有第2操作部26a,在基端侧(图3中右侧)具有第3操作部26b。第3操作部26b配置在制动杆21的第1操作部21c的靠基端侧,第2操作部26a面对第1操作部21c地配置在从第2装设部2c远离一侧。因此,第3操作部26b可由握钓竿的手的中指操作,第2操作部26a可由握钓竿的手的食指操作。特别是,第1操作部21c及第2操作部26a可进行由同一手指的拉入动作及压入动作的操作。第2操作部26a及第3操作部26b的先端部弯曲形成与后端部相比接近装设部2c的形状。由此,以中指的背及食指的背压入操作各操作部26a、26b时,手指不容易在先端一侧打滑。
操作构件26从设在操作部21a的宽幅部分的开口21e朝向装设部2c往上方突出地配置。第3操作部26b设在此突出部分上。因此,第3操作部26b设置成在开口21e包围3边的状态。操作构件26从开口21e的下部朝先端侧延伸,在延伸的先端形成第2操作部26a。而且,在第3操作部26b的先端,稍稍凹下地形成卡止在操作部21a上面的卡止部26c。卡止部26c是当辅助拉杆22为制动解除位置时,与操作部21a的开口21e的前部上面隔有间隔地配置。而且,辅助拉杆22配置在预定制动位置的话,如图4所示,第2操作部26a的卡止部26c几乎接触操作部21a的开口21e的前部上面。
而且,操作构件26及制动杆21及操作部21a配置成无论限制状态如何,从前方来看两者在相对装设部2c进退的方向上重复。由此,即使是容易鱼线摆动的制动解除状态,钓线也不容易从卷线器的前方侵入操作构件26及操作部21a之间的间隙,而不容易缠线在制动杆21及辅助拉杆22。
第2拉杆构件27如
图11及
图15所示,可绕与卷筒轴8平行的轴自由摆动地装设在卷线器本体2的前部。第2拉杆构件27的先端卡止在卡止孔25c中,第2拉杆构件27连动于拉杆本体25a在对应于制动解除位置的第1位置(
图15(a))及对应于预定制动位置的第2位置(
图15(b))之间摆动。第2拉杆构件27是为了相对于第1拉杆构件25的制动解除位置及预定制动位置的微小摆动距离而产生供套环弹簧24的反转所需要的距离而设置的。因此,从第2拉杆构件27的基端至摆动中心为止的距离为从先端至摆动中心为止的距离的2倍以上。
螺旋弹簧23呈压缩状态配置在制动杆21的操作部21a及卷线器本体2的脚部2b之间。螺旋弹簧23使制动杆21向制动解除一侧依附。由此,从制动杆21放手的话转子3成为制动解除状态。
套环弹簧24如
图11及
图15所示,使辅助拉杆22均分于接近装设部2c的制动解除位置及远离的预定制动位置地对其施力。套环弹簧24为装设在第2拉杆构件27先端的扭转螺旋弹簧。套环弹簧24,一端卡止在第2拉杆构件27的先端,另一端卡止在卷线器壳体2a的前端面上。在此,因为从第2拉杆构件27的基端至摆动中心为止的距离为从先端至摆动中心为止的距离的2倍以上,所以摆动第1拉杆构件25的话,其摆动在第2拉杆构件27的先端侧出现2倍以上的摆动距离,扭转螺旋弹簧28成为可反转。
螺旋弹簧28如
图15所示,第2拉杆构件27配置在第1位置的话,对第2拉杆构件27朝第
图15(a)的顺时针方向施力,配置在第2位置的话,朝
图15(b)的逆时针方向施力。由此,第2拉杆构件27保持在第1位置及第2位置,且第1拉杆构件25被保持在制动解除位置及预定制动位置。
卷线器的动作及操作当抛竿时将导环9朝线开放姿势一侧倒下,通过挥出钓竿,使钓线从卷筒4的外周放出。当线卷取时,将把手1朝线卷取方向旋转的话,导环9由未图示的回复机构回复至线卷取姿势。把手1的旋转力经由把手轴10、主齿轮11传达至小齿轮12。传达至小齿轮12的旋转力经由小齿轮12的前部12a传达至转子3。这时因为转子3朝线卷取方向旋转,所以此旋转力不会传达至旋转圆筒41。小齿轮12旋转的话,利用未图示的中间齿轮使该旋转传达至摆动机构7,使卷筒轴8朝前后方向往复移动。
制动杆21无任何操作的话,制动杆21被螺旋弹簧23推压而配置在制动解除方向侧。这时,辅助拉杆22配置在制动解除位置侧的话,如
图12、
图15(a)及
图16(a)所示,压接部21d及压接部25b从制动圆筒40远离,转子3成为制动解除状态。
当逆转转子3与鱼交战时,由例如食指对制动杆21的第1操作部21c进行朝装设部2c一侧拉入操作进行与鱼交战。钓线被鱼拉引使转子3朝放线方向逆转的话,该旋转力经由单向超越离合器32传达至旋转圆筒41,更传达至制动圆筒40。此结果,制动圆筒40与转子3一体地旋转。
将制动杆21的第1操作部21c朝接近装设部2c方向拉入操作的话,即使第1拉杆构件25为预定制动位置,如
图14所示,操作部21a将操作构件26的卡止部26c朝接近装设部2c方向推压,且辅助拉杆22连动于制动杆21从预定制动状态摆动至制动解除位置侧。此结果,辅助拉杆22的预定制动状态被暂时解除。这时,在套环弹簧24中,利用第2拉杆构件27的摆动使扭转螺旋弹簧28反转,第2拉杆构件27向第1位置一侧依附,第1拉杆构件25被保持在制动解除位置一侧(
图15(a))。
在此状态下继续将制动杆21朝接近装设部2c的方向操作的话,如
图14所示,制动杆21的压接部21d将制动圆筒40的周接部40a朝径方向外方强力地推压,使制动圆筒40倾斜,使周接部40a的外面压接在制动滑块42a上。此制动力可通过增减施加在制动杆21的力量加以调整,而可以任意地调整转子3的逆转量。此结果,对应于制动杆21的操作力的制动力附与转子3。如此,即使忘了解除制动状态,只要拉入操作制动杆21,即可解除预定制动状态。
当在钓场移动时或收纳卷线器时,在从第1操作部21c放手的状态下,将辅助拉杆22的第2操作部26a或第3操作部26b向离开装设部2c的方向压入操作。如此的话,如
图13、
图15(b)及
图16(b)所示,辅助拉杆22从制动解除位置朝预定制动位置摆动,利用套环弹簧24保持在该位置。在此预定制动位置中,第3操作部26b的卡止部26c几乎接触在操作部21a的开口21e上。而且,制动圆筒40的周接部40a的外周面由压接部27a朝径方向外方推压,以预定的制动力对转子3进行制动。此结果,当在钓场移动时或收纳卷线器时,不会有因拟饵的重量使钓鱼用卷线器不经意地从卷筒4吐出。
而且,为了变更拟饵的的垂下长度,或钓到鱼时为了使鱼确实地咬住拟饵,要使转子3从预定制动状态操作至制动解除状态的情况时,只要使制动杆21朝接近装设部2c的方向操作即可。如此的话,如前述图3所示,利用制动杆21推压第3操作部26b,使辅助拉杆22摆动至制动解除位置一侧。此结果,预定制动状态被暂时解除。
在此,因为不是制动杆21,而是通过将另外设置的辅助拉杆22向离开装设部2c的方向操作而切换成制动解除状态(第1限制状态)和预定制动状态(第2限制状态),所以可将进行旋转限制操作时必要的行程限制在制动杆的操作行程以下。因此,不必增加制动杆21的操作行程,以单手就可简单地进行转子3的旋转限制操作。而且,因为只加上由制动所产生的限制,所以在预定制动状态下即使较大的负荷作用,钓线也不容易切断。
实施例6在前述实施例1中,虽将制动滑块51固定在卷线器壳体2a,但如
图17所示,也可以设置可调整制动滑块51的推压力的调整机构50。

图17中,压接部27a设在第2拉杆构件27的途中,且配置在制动圆筒40的周接部40a的内周侧。第2拉杆构件27进一步曲折延伸,在延伸的基端装设有套环弹簧24。制动滑块51面对压接部27a地配置。
制动滑块51由调整机构50推压。制动滑块51具有面对周接部40a配置的接触部51a、导引至卷线器壳体2a的导引部51b、及在外周配置有螺旋弹簧52的轴部51c。接触部51a形成接触周接部40a的圆弧状。导引部51b卡合在形成于卷线器壳体2a前部上的导引沟53中而沿制动圆筒40的径方向导引。轴部51c沿径方向配置,在该基端侧调整构件54相对向地配置。调整构件54由螺丝朝制动圆筒40的径方向可进退自如地装设在卷线器壳体2a的前端。螺旋弹簧52配置在此调整构件54及制动滑块51之间,使制动滑块51朝制动圆筒40的中心一侧依附。
在调整构件54的基端形成朝卷线器本体2的外部露出的调整钮54a,可通过旋转此调整钮54a调整螺旋弹簧52的依附力。由此,制动滑块51的依附力变化,可以调整在预定制动状态下的制动力。
在此,第1拉杆构件25从
图17(a)所示的制动解除位置摆动至
图17(b)所示的预定制动位置一侧的话,第2拉杆构件27摆动至第2位置,压接部27a以制动滑块51挟持制动圆筒40来制动转子3。因此,与前述实施例1相比可以加强在预定制动状态的制动力。而且,通过旋转调整钮54a,制动滑块51的推压力变化,可以调整在预定制动状态下的制动力。
在这种结构中,也可以获得与实施例1及2同样的效果。
实施例7在前述实施例1中,虽以第1拉杆构件25及第2拉杆构件27构成辅助拉杆22,且使两构件25、27朝两方向连动,但在此实施例7中,如
图18所示,使第2拉杆构件67只与第1拉杆构件25从制动解除位置朝预定制动位置的单方向的摆动连动,朝反方向则连动于制动杆21,使第2拉杆构件67摆动。

图18及
图19所示,制动杆21的形状虽与前述实施例不同,但机能为同等,具有操作部21a、作用部21b、及制动操作部21c。辅助拉杆22具有第1拉杆构件25、第2拉杆构件67、及操作构件26。第1拉杆构件25利用支撑轴33摆动自如地支撑在卷线器本体2上,且利用螺旋弹簧70朝第
图18的逆时针方向依附。另外,螺旋弹簧70的依附力设定成比扭转螺旋弹簧28的依附力要弱。
第2拉杆构件67并非象前述实施例那样绕与卷筒轴8平行的轴、而是可绕与第1拉杆构件25平行的摆动轴65自由摆动地设置在卷线器本体2上。第2拉杆构件67具有可卡止在第1拉杆构件25的基端上的卡止部67a、及可面对制动圆筒40的周接部40a的内周面的压接部67b。卡止部67a与摆动轴65平行地延伸,可接触第2拉杆构件67的基端后面,并且,可接触制动杆21的制动作用部21b的前面(
图19)。
操作构件26装设在第1拉杆构件25的先端,辅助拉杆22为制动解除位置时,与制动杆21的操作部21a隔有间隔地配置。
套环弹簧24使第2拉杆构件67均分于
图18(a)所示的第1位置、及
图18(b)所示的第2位置地对其施力。
在此实施例7中,如
图18(a)所示的,制动杆21及辅助拉杆22为制动解除位置时,压接部21d及压接部67b离开制动圆筒40,使转子3成为制动解除状态。
利用第2操作部26a从此状态将辅助拉杆22朝向预定制动位置推压的话,如
图18(b)所示,辅助拉杆22的操作构件26接触制动杆21的操作部21a,并且,第1拉杆构件25的基端接触第2拉杆构件67的卡止部67a,将第2拉杆构件67朝
图18中顺时针方向推压,使第2拉杆构件67朝向第2位置摆动。如此的话,套环弹簧24反转,使第2拉杆构件67朝第2位置一侧依附,第2拉杆构件67的压接部67b接触制动圆筒50的周接部40a的内周面,使转子3成为预定制动状态。另外,这时,由于第1拉杆构件25因螺旋弹簧70的作用而向制动杆21依附,所以不会朝接近装设部2c方向自由地移动。
利用第1操作部21c从此状态将制动杆21朝接近装设部2c方向摆动的话,操作构件26推压在操作部21a上,使辅助拉杆22回复至制动解除位置。而且,制动杆21的作用部21b接触卡止部67a,将第2拉杆构件67朝
图18中顺时针方向推压,使第2拉杆构件67朝向第1位置摆动。如此的话,套环弹簧24反转,第2拉杆构件67朝第1位置依附,第2拉杆构件67的压接部67b从制动圆筒50的周接部40a远离,转子3成为制动解除状态。但是,这次制动杆21的压接部21d接触制动圆筒40的周接部40a,周接部40a被压接部21d及制动滑块42a挟住,且对应制动杆21的操作力调整制动力。
实施例4也可以获得与实施例1~6相同的效果。
其他实施例(a)在前述实施例中,虽将第1或第2限制状态作为制动解除状态,且将第2或第1限制状态作为预定制动状态或逆转禁止状态,但既可以在第1限制状态及第2限制状态使制动力变化,也可以将任一方的限制状态作为预定制动状态,将另一方的限制状态作为逆转禁止状态。
(b)在前述实施例中,虽将制动杆21、91摆动自如地装设在卷线器本体2上,但只要朝进退装设部2c方向移动的话,也可以为直线移动。
(c)在前述实施例中,虽为利用制动杆21的制动操作解除预定制动状态的结构,但也可以为利用辅助拉杆22的操作解除预定制动状态的结构。
(d)在前述实施例中,虽将第1限制状态作为制动解除状态且将第2限制状态作为预定制动状态,但也可以将第1限制状态作为预定制动状态且将第2限制状态设定成更强的制动状态。
(e)在前述实施例中,虽将辅助拉杆22保持在制动解除位置及预定制动位置,但也可以只保持在接近装设部的位置,或根据向从装设部远离的位置操将限制状态交互切换至第1限制状态及第2限制状态。
(f)在前述实施例中,虽将操作构件26及制动杆21的操作部21a配置成无论限制状态如何,在从前方来看两者在相对装设部2c进退的方向重复。但是,由于线易于摆动时是限制较松的状态(例如制解除状态),所以至少当限制较松状态时从前方来看两者重复地配置也可以。
权利要求
1.一种旋转卷线器,是装设在钓竿上,绕沿著钓竿长度方向的轴卷取钓线的旋转卷线器,其特征为,具备卷线器本体,具有装设在前述钓竿上的装设部、与前述装设部隔有间隔地配置的卷线器壳体、及连接前述装设部和前述卷线器壳体的脚部,转子,旋转自如地装设在前述卷线器壳体的前部,卷筒,在前述转子的前部,可前后移动自如地装设在前述卷线器本体上,通过前述转子将钓线卷取在外周面上,制动手段,可制动前述转子向放线方向的旋转,旋转限制手段,对于前述转子的旋转可取得第1限制状态和与前述第1限制状态不同的第2限制状态,操作手段,朝与前述装设部进退方向可移动自如地设在前述卷线器本体上、且具有配置在第1位置的第1操作部,及面对前述第1操作部且配置在由前述第1位置从前述装设部远离的第2位置的第2操作部,将前述第1操作部从前述第1位置朝接近前述装设部的方向操作时前述制动手段的制动力增加,并且,将前述第2操作部配置在前述第2位置时前述旋转限制手段成为前述第1限制状态,在将前述第2操作部由前述第2位置向远离前述装设部的第3位置从前述第2位置操作时成为前述第2限制状态,位置保持手段,将前述第2操作部分别配置在前述第2位置和第3位置地保持前述操作手段。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卷线器,其特征为,前述操作机构具有第1操作手段,在先端具有前述第1操作部和第2操作部,摆动自如地设在前述卷线器本体上,当将前述第1操作部从前述第1位置朝接近装设部的方向操作时前述制动手段所产生的制动力增加;第2操作手段,连动于前述第1操作手段而摆动,当前述第1操作部位于前述第1位置时使前述旋转限制手段成为前述第1限制状态,当将前述第2操作部从前述第2位置朝第3位置操作时成为前述第2限制状态。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转卷线器,其特征为,前述位置保持手段将前述第2操作部分别配置在前述第2位置和第3位置地保持前述第1操作手段。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卷线器,其特征为,前述操作手段具有第1操作手段,在先端具有前述第1操作部,摆动自如地设在前述卷线器本体上,当将前述第1操作部从前述第1位置朝接近装设部的方向操作时由前述制动手段所产生的制动力增加,第2操作手段,在先端具有前述第2操作部,摆动自如地设在前述卷线器本体上,当前述第2操作部位于前述第2位置时使前述旋转限制手段成为前述第1限制状态,当将前述第2操作部从前述第2位置朝第3位置操作时成为前述第2限制状态。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旋转卷线器,其特征为,前述位置保持手段将前述第2操作部分别配置在前述第2位置和第3位置地保持前述第2操作手段。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旋转卷线器,其特征为当前述第2操作部配置在前述第3位置时,将前述第1操作部从前述第1位置向接近前述装设部的方向操作时,前述第2操作部连动于前述第1操作手段回到前述第2位置。
7.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旋转卷线器,其特征为,前述第2操作构件具有从前述第2操作部朝摆动中心侧配置的第3操作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卷线器,其特征为,前述第1限制状态为比前述第2限制状态的限制要弱的状态。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旋转卷线器,其特征为,前述第1限制状态为前述旋转限制手段的限制被解除的状态。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旋转卷线器,其特征为,还具有可调整前述第2制限状态的限制状态调整手段。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卷线器,其特征为,前述第2限制状态为比前述第1限制状态的限制要弱的状态。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旋转卷线器,其特征为,前述第2限制状态为前述旋转限制手段的限制被解除的状态。
1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转卷线器,其特征为,前述制动手段具有只连动于前述转子向前述放线方向的旋转而旋转的制动构件;前述第1操作手段在基端具有可接触前述制动构件的制动作用部,当将配置在前述第1位置的前述第1操作部朝接近前述装设部的方向操作时,前述制动作用部接触前述制动构件,前述转子被制动。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旋转卷线器,其特征为,前述旋转限制手段兼用制动手段,前述第2操作手段接触前述制动构件时,前述转子被制动而成为前述第1或第2限制状态。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卷线器,其特征为,旋转限制手段为可取得许可前述转子逆转的第1限制状态和禁止前述转子逆转的前述第2限制状态的逆转防止手段。
全文摘要
本发明是一种旋转卷线器,不必将用于制动操作之外的手指离开钓竿就可圆滑地进行限制操作。在拉杆制动型的旋转卷线器上设有含有第1操作部21c的制动杆21、及含有面对第1操作部21c地配置的第2操作部26a的辅助拉杆22,利用第1操作部21c的拉入操作使制动杆21动作,增加制动部20的制动力,利用第2操作部26a的压入操作使辅助拉杆22动作,从制动解除状态切换至预定制动状态的限制状态。
文档编号A01K89/02GK1357226SQ01142570
公开日2002年7月10日 申请日期2001年12月4日 优先权日2000年12月4日
发明者生田刚 申请人:株式会社岛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