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使印楝北移栽培的技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7701阅读:44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使印楝北移栽培的技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植物栽培领域,特别是将国外引进的印楝能够在我国栽种的一种使印楝北移栽种的技术。
印楝属楝科常绿乔木。原产于印度、缅甸、巴基斯坦等热带国家。印楝在缅甸主要分布在曼德勒、实阶和马圭三省,尤为伊洛瓦底江中游平原最集中。该地区地势平坦、海拨200公尺、位于北纬20度左右、气候炎热干燥、年均温≥25℃、年降雨400-500mm、≥10℃积温8500℃以上,土壤为红壤或砖红壤、有机质含量小于1、年温差5℃左右,冬期没有低温寒害。植被以热带稀树草原为主。栽培的树种除印楝外主要有合欢类、桉树类、酸角和糖棕等。其中印楝+糖棕人工植物群落,是保护恢复该地区生态环境以及经济效益最佳的一组合,在马圭省处处可见。
印楝一身是宝,叶的煮汁可以消毒伤口,叶子与作物种子混拌,可以防虫。树干材质优良,不被虫蛀,是极好的建材和家具用材。树皮可以提取不育剂和抗癌剂。种子含油18-20%,其油可以直接用于防治钻蛀性害虫,也可制作天然药皂。对杀菌、爽身、止痒、抗皮肤过敏等有良好效果。油枯可萃取天然杀虫活性物质,这种活性物质既不污染环境,又不易产生抗药性,在0.1-20PPm的浓度下,便可有效防治200多种害虫,是21世纪农药发展的方向。
然而,我国没有印楝的自然分布。虽然,80年代末,我国的海南省万宁县引种印楝虽获得成功,但该地区位于北纬19度以南,年均温大于23℃,冬期无低温影响,不存在北移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印楝喜高温,怕低温,喜干旱,怕潮湿等遗传习性、特性尚有许多技术难题需要克服,故一直未有印楝北移技术的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向公众公开一种能够在我国西部如云南、四川等地栽种热带楝科植物的一种使印楝北移栽种的技术。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本发明的印楝北移的方法是在国外原生地选种———到北移地我国西部多点、多类型不同环境中进行适应性试种———筛选适应品系扩大种植范围———获得北移成功品系,即可以正常生长、发育、开花、结果的品系———并用北移成功的种子育苗栽培,其子代完全重其父(母)代主要特征、特性———达到北移栽培的主要技术指标。
综上所述,印楝北移技术的关键是有机的把种植环境与优良品系选育、配套栽培三者融为一体,从中选育出耐寒优良品种,再循序渐进试种,不断向北推移。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1、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从而结束了我国没有印楝树大面积分布的历史。
2、由于采用了上述北移技术方案,将全世界的印楝树种植纬度,从北纬19度以南,向北推移到北纬30度,所以不仅仅是对国内种植业、生态建设、生态平衡是一大贡献,对国际种植业、生态建设、生态平衡同样是一大贡献。
3、改变了印楝喜高温,怕低温,喜干旱,怕潮湿等遗传习性、特性的许多技术难题,本公司将继续克服各种技术难题,将印楝北移技术更加发扬和发展,使印楝树种植纬度继续不断地向北推移。
实施例1在本实施例中,我们采用的方法是认真检索、查阅有关文献资料;深入原生地选种、取样,掌握熟悉印楝的生物学和生态学习性、特性;深入试种区调查考察,制订北移技术方案,不断探索印楝耐寒规律;苗期不防寒直接筛选耐寒植株与当地的川楝、苦楝进行杂交;进行多点、多品系、多类型区域性试种比较;总结北移技术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检测、分析、比较有关活性物质含量;总结北移主要技术指标,提出配套栽培技术措施供生产使用。
通过十一个春秋,在国内外多次调查考察、实践的基础上,获得印楝北移技术的成功,其主要过程是从缅甸热带、引入印楝至我国亚热带干热河谷(主要以金沙江干热河谷为代表)我们在纬度经原生地(下同)北移5-6度,海拔上升700多公尺,年均温度下降4-5℃,年雨量增加400mm,≥10℃积温减少1000℃以上,冬期大环境凝霜,绝对最低温为0℃左右的恶劣山地,大面积地把印楝栽培成功。截至目前三年生结果株有3000多株,单株产种子最高达5千克多,经CO2超临界流体萃取分析,杀虫活性物质比原生地略高。在云南、四川、海南及广西四省区域20多个点上,扩大种植10多万亩。准备明年定植的苗木有500多万株。它的成功是我国植楝史上的一大创举,也是世界植楝史上出现的奇迹。
我们在纬度偏北(北纬27度左右)、海拔较高(1200公尺)、冬期气温较低(极值为0℃左右)、大环境有凝霜的亚热带干热山区,大面积地把热带印楝栽培成功,其关键技术是1、十分重视小环境的差异性,充分利用滇、川、桂三省“山高一丈,大小一样,山前山后,两种气候”的自然特点,在选地上下了功夫。2、认真观察诱导印楝的变异性,并在耐寒、高产、高含量,新品系选育上积极动脑。目前,已初选了一批比原生地较耐寒及较高产的新品系三个,可供生产使用,认识印楝喜高温,怕低温,喜干旱,怕潮湿等遗传习性与特性。
实施例21990年从印楝原产地缅甸引入种子试种(位于北纬24度多,年均温20℃,年雨量1350mm),试种苗平均高达2.5-3公尺,平均胸茎粗2.5cm,由于冬季低温寒害影响,楝树适而死。
1993年以来,专利申请人派员继续深入国内外调查考察印楝的生物学及生态学习性特性。于1993年7月继续在璃丽育苗,11月将苗子4000多株移入元谋(北纬25度多,年均温22℃,年雨量<650mm,冬季大环境有霜,进行北移栽培,成活98.5%,1999年3月下旬,平均苗高了3米以上,胸茎直径4.5cm,多数植株开始开花结果,我们采集种子育苗,获得与母代完全相似的植株,种子经测试杀虫活性符合产业化开发要求,有的品系杀虫活性还略比原产地高。
在此基础上,在元谋基地大规模育苗,继续扩大北移研究,1998年在攀枝花试种的(北纬27度左右)已于2000年开始开花结果。到目前为止,已在攀枝花地区推广种植1.5万亩,有75万株印楝树。
权利要求
1.一种使印楝北移栽种的技术,其特征在于印楝北移的方法是原生地选种——北移地进行适应性试种———筛选并扩大种植范围———获得北移成功品系———用北移成功的种子育苗栽培———达到北移栽种目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使印楝北移栽种的技术,其特征在于印楝北移技术的关键是有机的把环境与品系、栽培三者融为一体。
全文摘要
一种使印楝北移栽种的技术,印楝北移的方法是:在国外原生地选种-到北移地我国西部多点、多类型不同环境中进行适应性试种-筛选适应品系扩大种植范围-获得北移成功品系,即可以正常生长、发育、开花、结果的品系-并用北移成功的种子育苗栽培,其子代重复反映父(母)代主要特征、特性-达到北移技术的主要技术指标。
文档编号A01G7/00GK1373989SQ0211361
公开日2002年10月16日 申请日期2002年4月17日 优先权日2002年4月17日
发明者解培惠, 蔡君葵, 吴成奎 申请人:成都绿金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