墒情反馈控制式滴润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7770阅读:39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墒情反馈控制式滴润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灌溉系统,更确切的说本发明涉及一种墒情反馈控制式滴灌系统。
背景技术
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长期以来,地表水源日益奇缺,尤其是水源缺少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沙漠地区等,极大的限制了农林业的发展。对于农林业植物的灌溉,现有技术多为采取以下三种方式1.浇灌靠挖渠引水,把水直接浇在植物生长的地上;2.喷灌把水加压,由喷灌器喷洒给植物;3.电脑控制的滴灌技术运用土壤墒情变化能改变电阻值的原理,通过埋入土壤中的电阻监测感应器,监测土壤墒情的变化,经电脑分析比较做出是否加压滴灌的指令,控制埋入土中的滴灌头,相土中滴灌。
以上三种灌溉方法都不同程度存在一定的优、缺点,第一种方法简单易行,但(1)浪费水,大量的水浇在地表,植物真正能吸收的很少,绝大部分的水被蒸发掉了造成水的流失;(2)水在地表面流动,沿途又造成严重流失;(3)这种浇灌方法也不利于植物生长,有时地表湿度过大,不透气,有时又长时间干燥,这两种情况对植物生长都不利。第二种方法管网化使水源沿途损失减少了,但向表层喷洒水的办法还是蒸发浪费过大,而且显然比第一种办法增加了加压设备的投入,提高了使用成本。第三种方法墒情反馈计算机控制法,属于高科技在农林业中的应用,第一、第二种方法都是开环系统,浇不浇水由人为判断,所以很难准确。墒情反馈计算机控制,直接向植物根部滴灌是很科学的,但为了降低成本也只能装有限个代表性的监恻器,以某点代表一片,某点的偶然变化就可能造成误操作,再加上复杂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和不时加压的管网设备,也使一次性投资和日常使用维护费用高的惊人,在我国边远地区及不发达的地区更是难以推广和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成本低、节水性能好、有利于植物生长、可在各种环境中推广应用的墒情反馈控制式滴润系统。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本发明墒情反馈控制式滴润系统,包括供水罐,补水管,阀门,所述供水罐的上端部设置有放气阀和补水管,所述补水管的另一端为侧壁设置有进水管的补水箱,所述补水箱内设置有浮子式控制阀,所述供水罐的下端部设置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的另一端设置有依次与分配器,滴润器连接的减压阀,所述滴润器的端部设置有滴润导管。
所述上端部设置有阀套的减压阀壳体,其内侧壁设置有带阀体的固定架,所述固定架的端部设置有支撑体,所述支撑体作用于浮漂与阀芯轴向连接的杆上,所述阀套的下端部套在阀体上,所述端部设置有一出水孔的阀芯穿入阀体。
所述阀芯的直径与阀套的内径相匹配;所述分配器的一端连接有两个以上的滴润器;所述滴润器为并联或串联连接结构;所述滴润导管内设置有绒线;所述补水管上设置有阀门;所述滴水管上设置有阀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系统具有节水、自动化、无须能源消耗、成本低廉等特点,具有很好的实际推广应用价值。本系统能有效的满足植物正常的生长的情况下,实现大幅度节水的目的,比普通浇灌法节水十几倍,也就是说用同样的供水量可扩大栽种面积十几倍。如用普通的浇灌方法,一棵小树一周最少也要耗水十升,可是用本系统方法每一昼夜平均耗水100ml一周耗水700ml,两种相比相差14倍,而且用滴润方法非常适合植物生长,土壤下层根部保持湿润状态,上层土壤干燥透气,植物成活率极高。实验表明成活率超过90%,而愿地区的树苗成活率低于30%。(本报告数字来源于河南省焦作市沁阳西万镇校尉营村进行的退耕还林大田实验结果)以普通的浇灌方法一个人可几十倍、上百倍的提高看管量,若在水中实施加入肥料,更可大大提高植物生长速度。


图1是本发明墒情控制式滴润系统的结构示意2是本发明墒情控制式滴润系统减压阀的结构示意3是本发明墒情控制式滴润系统滴润器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供水罐1 补水箱2 放气阀3补水管4 阀门5 分配器6滴润导管7 滴润器8 减压阀9 浮子式控制阀10 出水管11 进水管12阀套13 阀体14 阀芯15 固定架16 支撑体17 出水口18 绒线19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如图所示,本发明墒情反馈控制式滴润系统由供水罐1、补水箱2、放气阀3、补水管4、阀门5、分配器6、滴润导管7、滴润器8、减压阀9、浮子式控制阀10、出水管11、进水管、12阀套13、阀体14、阀芯15、固定架16、支撑体17、出水口18、绒线19构成。
所述供水罐1的上端部设置有放气阀3和补水管4,供水罐可由一个密封的容器制成,如普通的民用纯净水塑料桶即可,供水罐是一个水的动力源,动力是用来克服管道内阻力的,对于一个输送半径几十米范围的供水系统,把供水罐置于100-200cm高位就可以了,本实施例为150cm;所述补水管4(补水管上设置有阀门5)的另一端连接到侧壁设置有进水管12的补水箱2上,所述补水箱可以选用大一点的盛水容器,如塑料容器、金属容器、水缸、废油桶等,本实施例为塑料容器;所述补水箱2内设置有浮子式控制阀10,所述浮子式控制阀为普通家庭抽水马桶水箱内的浮子式进水控制阀,外来水经进水控制阀在低水位时,给水箱补水,补水箱的作用是根据滴润系统的需要,随时补水给系统的;所述供水罐1的下端部设置有出水管11(出水管上设置有阀门5),出水管11的另一端与减压阀9连接,所述减压阀9为一个上端部设置有阀套13的壳体;在壳体的内侧壁设置有带阀体14的固定架16,所述固定架的端部设置有支撑体17,所述支撑体作用于浮漂与阀芯15轴向连接的杆上,所述阀套的下端部套在阀体14上,所述端部设置有出水口18的阀芯穿入阀套,阀芯的直径与阀套的内径相匹配,本实施例阀芯的直径为0.4cm阀体的外径为0.8cm;当水位上升时浮漂跟着上升,阀芯随之下降,进水孔被封闭,当水位下降时,浮漂跟着下降,阀芯随之上升进水孔被打开,所述减压阀具有把出水压力稳定在低值并自动调整出水口流量的功能;所述减压阀可根据需要连接多个,本实施例为60个,每一个减压阀控制一个分配器,分配器6只是起往数十个滴润器输送水的作用;所述分配器6连接滴润器8,滴润器为并联或串联连接结构,本实施例为并联结构,所述滴润器插入植物根部土壤内,随时“监视”土壤墒情的变化,当土壤墒情下降,土壤的吸水力增加,即可将水从滴润器中吸出,水不断的扩散滋润周围的土壤,土壤潮湿吸附力随着下降,最后导致供水停止,当土壤墒情下降,又重复上述过程,始终保持一种合适的墒情状态,这是一种适合植物生长的状态另一方面滴润器中水流出后就会造成其内压力降低,导致分配器储水罐内压下降,打开进水口,处于高位的中心供水罐的水在重力势能的作用下流入各个减压阀,随之被吸入各滴润器中,供水罐同时出现负压,补水箱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水通过补水管会自动流入供水罐,维持不变的水位,这个过程连续不断的进行着,只要植物根部需要水,各系统分配器就重复这一过程,当土壤潮湿,系统又自动停止。由于土质和植物需水性不同,需用阀门5做出适当的调解,达到满意的出口压力;所述滴润器8的端部设置有滴润导管7,滴润导管可根据植物根部的深浅设置长短,一般长度为10-15cm,本实施例为13cm;所述滴润导管内设置有绒线,绒线的长为探出导管3-5cm,本实施例为5cm,所述绒线具有调节出水量的作用。
由于本系统不依靠电能,因此任何条件下都可实施,另外由于本系统内压极低,多种废旧器材都可经改造利用,如在一块30×30m的地块上,使用一个旧纯净水桶作为中央供水罐,用36个减压阀和36个分配器分别连接600个用废饮料瓶作成的滴润器,把中心供水罐放置在地块中部高地的1.5米高的架子上,把一个普通的水缸作为补水箱,内置一个普通浮子式进水控制阀控制进水,连接部分均采用塑料管,这就构成了一个具有600个滴润器的滴润系统,可栽种600根树苗。这套系统一昼夜耗水约60升,一年(一年按40周用水计算)耗水约17吨,普通浇灌法一年耗水则不少于240吨。
权利要求
1.一种墒情反馈控制式滴润系统,包括供水罐,补水管,阀门,其特征是,所述供水罐的上端部设置有放气阀和补水管,所述补水管的另一端为侧壁设置有进水管的补水箱,所述补水箱内设置有浮子式控制阀,所述供水罐的下端部设置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的另一端设置有依次与分配器、滴润器连接的减压阀,所述滴润器的端部设置有滴润导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墒情反馈控制式滴润系统,其特征是,所述上端部设置有阀套的减压阀壳体,其内侧壁设置有带阀体的固定架,所述固定架的端部设置有支撑体,所述支撑体作用于浮漂与阀芯轴向连接的杆上,所述阀套的下端部套在阀体上,所述端部设置有一出水孔的阀芯穿入阀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墒情反馈控制式滴润系统,其特征是,所述阀芯的直径与阀套的内径相匹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墒情反馈控制式滴润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分配器的一端连接有两个以上的滴润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墒情反馈控制式滴润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滴润器为并联或串联连接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墒情反馈控制式滴润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滴润导管内设置有绒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墒情反馈控制式滴润系统,其特征是,所述补水管上设置有阀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墒情反馈控制式滴润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出水管上设置有阀门。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墒情反馈控制式滴润系统,包括供水罐,补水管,阀门,所述供水罐的上端部设置有放气阀和补水管,补水管的另一端为侧壁设置有进水管的补水箱,所述补水箱内设置有浮子式控制阀,所述供水罐的下端部设置有出水管,出水管的另一端设置有依次与分配器,滴润器连接的减压阀,所述滴润器的端部设置有滴润导管。本系统具有节水、自动化、无须能源消耗、成本低廉等特点,具有很好使用价值,可在农林业广泛推广应用。
文档编号A01G29/00GK1513296SQ02156880
公开日2004年7月21日 申请日期2002年12月20日 优先权日2002年11月11日
发明者王颖, 王 颖 申请人:王颖, 王 颖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