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稻麦收割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671阅读:39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人力稻麦收割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人力稻麦收割机,其技术领域
属于农业收获机械的收割机类别。
现有的人(畜)力收割机,通常采用地轮驱动,如《农业机械产品样本》(第一机械工业部编、机械工业出版社1972年7月出版)、《农业机械》第七章《收获机械》(第一机械工业部机械研究院农业机械研究所编、机械工业出版社1976年10月出版)所述。它是一种由人(或畜)推动(或拉动)整机前进,利用承重轮的滚动运动通过一级传动和二级传动得到切割器所需的能量和速度的收割机。为了获得足够的能量,应加大机重和地轮直径,以增加地轮的附着力和转动力矩,如《畜力小麦收割机的理论分析》(农业部机械局著,农业出版社1960年版)所述。这就势必导致苯重和增加人(畜)数量,用于切割的能量仅占全部能量的20%左右,其余能量则消耗于克服滚动阻力和一、二级传动损失,能量的有效利用率不高,且这种人(畜)力收割机不能在地理环境较为复杂的丘陵和山区使用,也不能在水田中作业。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合单人操作的人力收割机,改变驱动方式,使之既符合人体最佳用力状态,又有效地利用能量,从而提高作业效率,简化结构,缩小体型和重量,使之适应平坝、丘陵、山区各种田(地)块;降低整机成本和使用费用;便于运输、搬动和存放。
现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结合附图加以详述。
图1是实用新型的整机主视图。
图2是驱动装置的主剖视图。
图3是集束铺禾装置的主视图。
图4是集束铺禾装置的俯视图。
图5是推进行走装置的主视图。
本实用新型从整体上是由可以独立拆装的三大部份组成驱动切割装置(1)、集束铺禾装置(2)、推进行走装置(3)。
驱动切割装置的主要特点是绕绳式卷筒驱动和带支承的旋转切割方式。主拉索(6)的一端固定并缠绕在卷筒(10)上,另一端绕过手柄(4)上的滑轮(5)固定在机壳(14)上,牵拉手柄(4)时主拉索(6)作直线运动,带动卷筒(10)作顺时针转动。卷筒(10)上有可径向滑动的滑销(12),固定在卷筒上的弹簧片(13)使滑销(12)始终紧贴在转轴(11)的凸轮槽表面上,凸轮槽的形状保证卷筒(10)在顺时针转动时滑销(12)能拨动转轴(11)同向旋转。转轴(11)的下端联接旋转式刀盘(8),刀盘(8)上有六个动刀片(7),与固定于底盘(15)前方的三个定刀片(16)和护刀器(17)实现带支承的旋转切割,同时内端联接在卷筒(10)上外端联接在机壳(14)上的盘形弹簧(9)被拧紧。当主拉索(6)牵拉完毕放松时,转轴(11)和刀盘(8)在一定的转动惯量下保持获得的旋转方向和工作能量继续作业,被拧紧的盘形弹簧(9)其释放能则驱使卷筒(10)反向旋转,滑销(12)在凸轮槽的作用下克服弹簧片(13)的压力向外滑动,使卷筒能够顺利地反向复位,放松的主拉索(6)又重新按原来的缠绕方式缠绕在卷筒(10)上,为再次驱动提供条件。
手柄(4)上的滑轮(5)可使主拉索(6)的行程相对于手柄(4)的行程增加一倍,并容易获得加速度。
集束铺禾装置的主要特点是作物利用切割惯性定向集束,并通过随主拉索(6)运动的附拉索(22)驱动推放机构进行推放。割后的作物在动刀片(7)力的作用下沿切线抛掷、倾倒在由前栏杆(18)、后栏杆(21)、活动弯栏杆(24)和托板(20)约束的区域内。活动弯栏杆(24)和推禾杆(19)在无外力作用时靠扭力弹簧(27)的预紧力分别贴合在前栏杆(18)和后栏杆(21)上。当主拉索(6)运动时,一端联接在主拉索上,另一端固定在活动弯栏杆(24)上的附拉索(22)也随之运动。附拉索(22)的做功行程不能与主拉索(6)同步。设主拉索(6)行程来为a,附拉索(22)做功行程为b,则在(a-b)行程范围内附拉索(22)虽随主拉索(6)运动但处于松弛状态,只在临主拉索行程将终的b范围行程内始张紧做功。此时附拉索(22)带动活动弯栏杆(24)沿其转动中心主柱(26)摆动,并通过连杆(23)带动推禾杆(19)沿其转动中心主柱(25)做扩大了转角的摆动,从而完成推放禾功能。此时活动弯栏杆(24)上的扭力弹簧(27)被拧紧。当附拉索(22)随主拉索放松时,在扭力弹簧(27)释放能作用下,活动弯栏杆(24)和推禾杆(19)回复到原来的位置上,进入下一个循环。
推进行走装置的特点是根据水田或旱地两种情况,可拆换相适应的水田橇(35)或行走轮(34),并可调节割茬高度。行走轮(34)用于旱地和在途行走,平稳、轻松,但不适于沉陷性较大的水田。根据滑橇的特点做成水田橇(35),大大降低接地压强,从而保证收割水稻时正常推进。推进杆(29)、轮轴(33)、调节杆(32)、调节块(31)组成四杆铰链机构,调整调节杆(32)与调节块(31)的相对位置并拧紧紧固螺钉(30),四杆机构成为三杆刚性结构,轮轴(33)位置变化,降低(或升高)整机离地距离,从而调节割茬高度。抬高(或压低)推进手柄(28),也可以降低(或升高)切割部位,但割茬不平整,不符合操作规范,只能做临时性的辅助措施。
本实用新型的突破点在于采用了绕绳式卷筒驱动方式,按照这种方式设计的稻麦收割机与通常地轮驱动的人(畜)力收割机相比,没有中间传动环节,减少了人力损失,有效地利用了人的能量,简化了结构,使其体型小、重量轻,降低了成本;施力形式符合人机工程学所揭示的最佳工作状态,能很好地发挥人的潜在力量,操作姿态自然、轻松,容易耐久,不依赖于地面因素的影响,适于各种不同地理环境的田地,增强了适应性。
权利要求
1.一种人力稻麦收割机,由驱动切割装置(1)、集束铺禾装置(2)和推进行走装置(3)组成,其特征在于驱动切割装置(1)的主拉索(6)的一端固定并缠绕在卷筒(10)上,另一端绕过手柄(4)上的滑轮(5)固定在机壳(14)上;卷筒(10)上有可径向滑动的滑销(12),固定在卷筒(10)上的弹簧片(13)使滑销(12)始终紧贴在转轴(11)的凸轮槽内;转轴(11)的下端联接刀盘(8),刀盘(8)上装有刀片(7),盘形弹簧内端联接在卷筒(10)上,外端联接在机壳(14)上;集束铺禾装置(2)的附拉索(22)一端联接在主拉索(6)上,另一端固定在活动弯栏杆(24)上,扭力弹簧(27)装在活动弯栏杆(24)的转动中心主柱(26)上,活动弯栏杆(24)与连杆(23)的一端相联,连杆(23)的另一端与推禾杆(19)相联;推进行走装置(3)装有可拆换的水田橇(35)或行走轮(34)。
2.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人力稻麦收割机,其特征在于驱动装置(1)的手柄(4)上装有使拉动行程倍增的滑轮(5)。
3.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人力稻麦收割机,其特征在于推动行走装置(3)上有调节整机离地高度的调节杆(32)、调节块(31)和轮轴(33)。
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为人力收割机的一种改进,它改变了通常采用的能量有效利用率很低的地轮驱动方式及其庞大、笨重的机型,而代之以能量损失较少,有利于发挥人力的绕绳式卷筒驱动方式及其小巧的机型。新机型的特征是拉动主拉索(6)使卷筒(10)旋转直接驱动刀盘(8)转动,手柄(4)上的滑轮(5)可增大行程和速度;附拉索(22)随主拉索(6)运动驱动推放机构铺放作物;视水田旱地情况更换与之适应的水田橇(35)或行走轮(34);可调节割茬高度,该机型主要用于收割水稻和麦类作物。
文档编号A01D1/00GK87205110SQ87205110
公开日1988年9月21日 申请日期1987年7月20日
发明者李子康 申请人:李子康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