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241阅读:23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钓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钓竿,特别是涉及以能够把梢尖侧的竿体收容于竿底侧的竿体内的收起状态固定的抽出式钓竿。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多个竿体能够拉出地收容的抽出竿是公知的。此一抽出竿由相互直径不同的多根竿体来构成,越靠近竿底侧,竿体的直径越大,梢尖侧的竿体可以插入该竿底侧的竿体内部。而且,通过把其梢尖侧的竿体依次插入最底的竿底侧的竿体(所谓底竿)可以弄成紧凑的状态。另外,连接于底竿的梢尖侧的竿体,也就是从底竿数第2号位置的竿体,一般称为倒数第2节竿。
另一方面,虽然在进行垂钓之际,从底竿的竿底侧端部依次拉出收容的各竿体而使用,但是,此时,各竿体的竿底侧端部的内周面配合于与之连接的竿底侧的竿体的梢尖侧端部的外周面,这样,各竿体不能脱落。因此,抽出竿在从底竿到梢尖竿连接成一直线的状态下可以使用。
此外,在这种抽出竿中,存在着根据情况可以变更使用长度的钓竿。这是采用所谓伸缩机构的伸缩式抽出竿,例如,构成为在把倒数第2节竿插入底竿的状态下,即一般来说因为把倒数第2节竿的大致全长插入底竿所以称为收起状态的此一状态下,倒数第2节竿的竿底侧端部与底竿的竿底侧端部配合,成为靠摩擦阻力保持该状态的构成。因而,除了以从底竿把倒数第2节竿拉出到最外面的状态(此一状态称为伸出状态)固定外,因为也可以以收起状态固定,故钓鱼者通过分别适宜使用这两种固定状态可以一边根据情况变更竿的使用长度一边进行垂钓。(例如,参照特开平8-266149号公报)但是,现有技术中的伸缩式钓竿,如上所述,因为采用在收起状态下底竿与倒数第2节竿靠两者的摩擦阻力固定的结构,故制造时,要求为了得到适当的配合状态的严格的尺寸管理。具体地说,虽然用绞孔通过现场配合对底竿与倒数第2节竿进行尺寸调整,但是因此一调整作业的烦杂存在着制造成本恶化这样的问题。此外,因为通过绞孔等的使用配合面容易变粗,故难以成为平滑的配合状态。而且,因为是靠由两者的尺寸精度而产生的摩擦阻力得到配合力的结构,故还潜在地存在着在因长期使用而产生磨损的场合下尺寸精度恶化的结果,和配合状态(配合力)容易变化这样的问题。
本发明鉴于这样的实际情况,课题在于提供一种钓竿,在制造时不需要严格的尺寸管理,可以顺利地进行收容操作,可以在收起状态下可靠而稳定地固定梢尖侧的竿体与竿底侧的竿体,而且还耐受长期的使用。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钓竿,是在备有竿底侧的竿体1,能够拉出地插入该竿底侧的竿体1的梢尖侧的竿体2,以及通过相互配合能够在把梢尖侧的竿体2收容于竿底侧的竿体1内的收起状态下固定的外配合部3和内配合部4的钓竿中,其特征在于,前述配合部3、4当中的至少一方备有能够对应另一方的配合部而沿径向弹性变形的可动部41。
如果用这种钓竿,则通过外配合部3与内配合部4的配合可以在收起状态下固定竿底侧的竿体1与梢尖侧的竿体2。此时即使外配合部3和内配合部4中多少有些误差,但因为设在一方的配合部上的可动部41根据另一方的配合部沿径向弹性变形,故可以可靠而顺利地配合两个配合部3、4。此外,通过把内配合部4形成为小于外配合部3而积极地使可动部41弹性变形,靠该可动部41的弹性力在另一方的配合部上从径向产生固定力而可以使两个配合部3、4以配合状态可靠而稳定地固定,由于不是仅依赖两者的尺寸精度而是积极地利用径向的弹性变形,所以即使因使用而磨损配合状态也不容易变化,稳定的配合力得以维持。
此外,本发明的钓竿的特征在于,可动部4 1的构成为沿径向具有挠性。
如果用这种钓竿,则如果使梢尖侧的竿体2沿轴向移动并收容于竿底侧的竿体1内则成为可动部41沿径向变形。即,在内配合部4小于外配合部3的场合,可动部41随着外配合部3的移动沿轴向不弹性变形,沿径向弹性变形。
此外,本发明的钓竿的特征在于,前述可动部41是环状地配置的沿轴向延伸的多个挠性片。
如果用这种钓竿,则因为在两个配合部3、4成为配合状态之际,沿径向变形的多个可动部41的弹性力作用于另一方的配合部的圆周方向全周,故可以在稳定的状态下使两个配合部3、4配合。
此外,本发明的钓竿的特征在于,备有加载构件(5),该加载构件(5)在维持前述两个配合部(3、4)的固定力加大的方向对可动部(41)加载。
如果用这种钓竿,则因为两个配合部3、4的固定力进一步加大,故可以在收起状态下强固地固定竿底侧的竿体1与梢尖侧的竿体2。
此外,本发明的钓竿的特征在于,备有环状的加载构件(5),该加载构件(5)与前述各可动部(41)同心地配置,且在两个配合部(3、4)的固定力加大的方向向各可动部(41)加载。
这样一来,可以在收起状态下强固地固定竿底侧的竿体1与梢尖侧的竿体2。


图1是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钓竿的尾塞和倒数第2节尾塞附近的剖视图,示出尾塞与倒数第2节尾塞配合的状态。
图2是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钓竿的尾塞和倒数第2节尾塞附近的剖视图,示出尾塞与倒数第2节尾塞分开的状态。
图3是图2中的A-A线剖视图。
图4是表示第1实施例的尾塞和倒数第2节尾塞的立体图。
图5是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钓竿的竿底侧的规定区域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

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图1和图2是概略地表示本实施例的钓竿的竿底侧的规定区域的剖视图,图1是倒数第2节竿2最大限度地插入底竿1的,所谓收起状态,图2示出把倒数第2节竿2从收起状态向梢尖侧拉出规定量的状态。如图1和图2中所示,倒数第2节竿2能够拉出地插入底竿1,对底竿1伸缩自如,在本实施例中倒数第2节竿2相当于梢尖侧的竿体,底竿1相当于竿底侧的竿体。另外,虽然未画出,但是在倒数第2节竿2的内部,能够依次拉出地插入一个以上的竿体。这些竿体,在从倒数第2节竿2拉出之际一般把位于最梢尖侧的竿称为梢尖竿,把位于该梢尖竿与倒数第2节竿之间的竿称为中竿。
前述底竿1和倒数第2节竿2形成为朝梢尖侧小直径化的前端细的锥状,倒数第2节竿2比底竿1小直径地形成,借此倒数第2节竿2收藏于底竿1的内部。此外,底竿1的梢尖侧端部的内周面比倒数第2节竿2的竿底侧端部的外周面小直径地形成。因而,在倒数第2节竿2从底竿1的梢尖侧端部最大限度地拉出的所谓伸出状态下,梢尖侧端部的内周面与倒数第2节竿2的竿底侧端部的外周面配合,借此底竿1与倒数第2节竿2以伸出状态被固定。这种底竿1和倒数第2节竿2用使碳纤维或玻璃纤维含浸于合成树脂的预浸渍材成形,通过将使之固化的烧制而成形。
此外,在第1实施例的钓竿中,如图1和图2中所示,设有通过相互配合能够在收起状态下固定底竿1与倒数第2节竿2的尾塞(外配合部)3与倒数第2节尾塞(内配合部)4。尾塞3安装于底竿1的竿底侧端部,并且倒数第2节尾塞4安装于倒数第2节竿2的竿底侧端部,如果把倒数第2节竿2收容于底竿1则倒数第2节尾塞4与尾塞3相互配合(尾塞3镶入倒数第2节尾塞4),而底竿1与倒数第2节竿2在收起状态下被固定(参照图1)。
前述尾塞3能够装拆地螺纹配合于在底竿1的竿底侧端部的内周面上所形成的内螺纹部10,并以堵住该底竿1的竿底侧端部的开口的方式设置。这种尾塞3备有螺纹配合于上述内螺纹部10的尾塞主体30,和安装于该尾塞主体30的盖子31,其中,盖子31由橡胶或金属,或者合成树脂等组成,在装设于底竿1之际盖子31朝竿底侧露出在外部,借此保护底竿1的竿底侧端部。
尾塞主体30备有圆盘状的座35,从该座35的周缘向梢尖侧突出设置的螺纹配合部33,以及在该螺纹配合部33的内侧从座35向梢尖侧突出设置的配合突起34。
前述螺纹配合部33形成为圆筒状,在其外周面上形成与前述内螺纹部10螺纹配合的外螺纹部32。配合突部34形成为圆筒状,与前述螺纹配合部33同心地配置。因而,在把尾塞3装设于底竿1之际配合突部34的轴线与底竿1的轴线成为同轴。此外配合突部34其直径尺寸设定成竿底侧端部的内径的大约1/2,其前端部(梢尖侧端部)的外周面形成为前端细的锥状。
倒数第2节尾塞4构成为,螺纹固定于倒数第2节竿2的竿底侧端部的内周面上所形成的内螺纹部20,通过与前述尾塞3配合,能够根据尾塞3的形状沿径向弹性变形。详细地说,倒数第2节尾塞4备有大致圆筒状的外壁部40,配置于该外壁部40的内侧的多个可动部41,以及连接外壁部40与可动部41各自的梢尖侧端部的连接部42。
前述外壁部40,其外径与倒数第2节竿2的梢尖侧端部的外径大致同一地形成,在梢尖侧的外周面上形成外螺纹部44。而且,该外螺纹部44通过与前述内螺纹部20螺纹配合能够装拆地安装于倒数第2节竿2的梢尖侧端部。
前述可动部41经由规定的环状间隙与外壁部40成为同心地环状地配置于外壁部40的内侧。详细地说,如图3和图4中所示,可动部41形成为沿轴向延伸的多个挠性片,靠可动部41形成前述配合突部34能够插入的圆柱状的插入空间46。换句话说,可动部41通过靠在圆筒状的筒体上沿轴向延伸的窄缝45在圆周方向上分断形成沿轴向延伸的挠性片,其径向截面形成扇状。在本第1实施例中窄缝45沿径向隔开等间隔地设在四处,借此可动部41总共形成四个。此外,可动部41的圆周方向的长度形成为大于窄缝45的圆周方向的长度。此外,可动部41与配合突部34轴向的长度大致同一地形成,该长度设定成长于配合突部34的外径。
可动部41以连接部42为支点,沿径向有挠性,构成为如果配合突部34插入前述插入空间46,则沿径向弹性变形。详细地说,由可动部41所形成的插入空间46的直径(以下称为可动部41的内径)当中,至少前端部(竿底侧端部)的直径形成为稍小于配合突部34的外径的直径。即,构成为通过把配合突部34插入倒数第2节尾塞4的插入空间46,可动部41径向向外弹性变形。详细地说,如图1或图2中所示,可动部41由该可动部41的内径形成为稍小于配合突部34的外径的小直径部41a,和形成为稍大于配合突部34的外径的大直径部41b来构成,小直径部41a配置于大直径部41b的竿底侧。即,可动部41的前端部成为小直径部41a。因而,可动部41构成为通过小直径部41a与配合突部34配合沿径向变形。另外,小直径部41a的轴向长度最好是尺寸设定成短于大直径部41b的轴向长度。
具体地说,在例如把配合突部34的外径形成为12.5mm的场合,可动部41的小直径部41a的内径形成为12.3mm。这样一来,可动部41的前端部的内径最好是尺寸设定成配合突部34的外径的98.4%左右的长度。
可动部41的前端部,从外壁部40的前端部向竿底侧多少延伸,在把倒数第2节竿2插入底竿1时,可动部41的前端部接触设在尾塞3上的环状的缓冲橡胶36,借此,可以进行倒数第2节竿2的收起状态的定位。
这里,如果说到尾塞主体30与倒数第2节尾塞4的材质,则两者一般由合成树脂(特别是滑动性好的合成树脂)来构成。作为合成树脂可以使用ABS或PB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详细地说,在尾塞主体30中,使用PC/ABS类聚合物合金,或含有玻璃的PBT等。含有玻璃的PBT的玻璃含有率最好是20%至30%,特别是最好含有30%玻璃纤维,或含有20%玻璃珠。
此外,在倒数第2节尾塞4中,除了尾塞主体30中所使用的上述者外,还可以使用例如PC。
另外,尾塞主体30与倒数第2节尾塞4的各个的材质的组合是任意的,可以把两者取为同类物质或不同类物质。例如,可以在尾塞主体30与倒数第2节尾塞4的双方中,使用PC/ABS类聚合物合金(例如帝人化成股份有限公司制的商品名マルチロン(麻其龙)),同样双方中可以使用含有30%玻璃纤维的PBT。
此外,也可以在尾塞主体30或倒数第2节尾塞4上施行电镀。特别是最好是镀Ni-Ni-Cr。另外,在尾塞主体30上施行电镀的场合,也可以仅前述配合突起34不施行电镀。
此外,在倒数第2节尾塞4上,设有加载构件5。该加载构件5形成为环状,其内径尺寸设定成稍小于可动部41的前端部(小直径部41a)的外径,并且轴向长度与小直径部41a的长度大致同一地形成,套装于小直径部41a外周。即,借助加载构件5,可动部41被径向向内加载,小直径部41a的内径进一步小于配合突部34的外径地形成。具体地说,通过设置加载构件5小直径部41a的内径尺寸设定成11.8mm。即,小直径部41a的内径由于加载构件5尺寸设定成配合突部34的外径的94.4%左右的长度。
这种加载构件5由天然橡胶或合成橡胶来形成,最好是由硅橡胶来形成。另外,加载构件5最好是装拆自如地安装于倒数第2节尾塞4。
进而,在倒数第2节尾塞4的梢尖侧,设有大致圆盘状的橡胶座43。该橡胶座43的外径与倒数第2节竿2的竿底侧端部的内径大致同一地形成,倒数第2节竿2的竿底侧端部靠该橡胶座43堵住。而且,构成为在把前述中竿或梢尖竿收容于底竿1内时,它们的竿底侧端部通过接触而缓冲。
本第1实施例的钓竿,如以上那样被形成,如果从伸出状态弄成收起状态,则尾塞3的配合突部34插入倒数第2节尾塞4的可动部41的内部空间,借此尾塞3与倒数第2节尾塞4配合而底竿1与倒数第2节竿2以收起状态被固定。此时,由于可动部41能够沿径向弹性变形,所以即使配合突部34的外径尺寸与可动部41的内径(插入空间46的外径)尺寸上多少有些偏差也可以使尾塞3与倒数第2节尾塞4配合,可以使底竿1与倒数第2节竿2在收起状态下固定。而且,如上所述因为通过积极地把可动部41的小直径部41a的内径弄成小于配合突部34的外径,在配合状态下靠可动部41径向向外变形靠该可动部41的弹性力产生尾塞3与倒数第2节尾塞4的固定力,故可以使底竿1与倒数第2节竿2以收起状态固定。此外,因为是积极地利用径向的弹性变形使之配合的构成,故收容操作也可以顺利地进行,而且即使假如因长期使用而磨损,两者的配合状态也不容易变化,因而,可以得到长时间稳定的固定力。
由于可动部41由合成树脂够,成形成沿轴向延伸的挠性片,所以在插入配合突部34之际,由于可动部41不因与配合突部34的摩擦而沿轴向变形,仅沿径向弹性变形,所以可以容易地把尾塞3插入倒数第2节尾塞4。
通过由小直径部41a与大直径部41b来形成可动部41,并且在轴向上把小直径部41a尺寸设定成短于大直径部41b,这样,减小配合突部34与可动部41的接触面积,可以减小插入时的摩擦阻力。
进而,由于在倒数第2节尾塞4上设有给可动部41径向向内加载的加载构件5,所以可以进一步增加尾塞3与倒数第2节尾塞4的固定力。即,在尾塞3与倒数第2节尾塞4配合状态之际,因为可动部41的径向向内的弹性力靠加载构件5进一步加大,故可以在收起状态下可靠地固定底竿1与倒数第2节竿2成为可能。
如果对倒数第2节尾塞4能够装拆地设置该加载构件5,则在长时间使用加载构件5而老化等劣化的场合,通过把该加载构件5换成新的可以恢复尾塞3与倒数第2节尾塞4的固定力。此外,如果准备弹性系数不同的几种加载构件5,则可以调节固定力并根据钓鱼者的喜好得到最佳强度的固定力。
由于尾塞3和倒数第2节尾塞4,分别螺纹固定于底竿1和倒数第2节竿2,所以在配合突部34和可动部41磨损时,可以更换尾塞3和倒数第2节尾塞4。
在本第1实施例中,由于设在底竿1与倒数第2节竿2的各自的竿底侧端部的尾塞3与倒数第2节尾塞4配合,所以收缩状态即倒数第2节竿2最大限度地插入底竿1之时。因而,可以把竿的使用长度变更成底竿1的大致全长而使伸缩机构的效率很高。
接下来,参照图5就本发明的钓竿的第2实施例进行说明。另外,在图5中关于与图1中所示的第1实施例同一的构成,赋予同一标号而省略其详细说明。本第2实施例,倒数第2节尾塞6的结构与前述图1中所示的第1实施例不同。
如图5中所示,倒数第2节尾塞6备有大致圆筒状的外壁部60,和经由规定的环状间隙环状地配置于外壁部60的内侧的多个可动部61,靠可动部61形成配合突部34能够插入的圆柱状的插入空间。此外,外壁部60与可动部61在各自的梢尖侧端部靠连接部62连接起来,可动部61形成为能够以竿底侧端部为支点沿径向弹性变形。
在前述外壁部60的竿底侧端部的外周面上,形成与在倒数第2节竿2的竿底侧端部所形成的内螺纹部20螺纹配合的外螺纹部64,螺纹配合于倒数第2节竿2的竿底侧端部。
可动部61由其内径(插入空间的直径)稍小于配合突部34的外径地形成的小直径部61a,和稍大于配合突部34的外径地形成的大直径部61b来构成,小直径部61a配置于大直径部61b的竿底侧。即,可动部61的基端部(竿底侧端部)成为小直径部61a。因而,可动部61构成为通过小直径部61a与配合突部34配合而沿径向变形。另外,小直径部61a的轴向长度,最好是尺寸设定成短于大直径部61b的轴向长度。
此外,在倒数第2节尾塞6的梢尖侧端部上,设有大致圆盘状的橡胶座63,该橡胶座63上向竿底侧突出设置大致环状的加载构件65。即,橡胶座63与加载构件65整体地成形。这种加载构件65的内径稍小于可动部61的前端部(大直径部61b)的外径地形成,以给各可动部61径向向内加载的方式加载。这种橡胶座63和加载构件65由天然橡胶或合成橡胶等来形成,最好是由硅橡胶来形成。
如果用根据本第2实施例的钓竿,则与前述同样,由于配合突部34如果插入由可动部61所形成的插入空间则可动部61径向向外弹性变形,所以容易使尾塞3与倒数第2节尾塞6配合,可以以收起状态可靠地固定底竿1与倒数第2节竿2。而且,由于加载构件65与橡胶座63整体地成形,所以与前述第1实施例相比削减零件数,可以容易地进行组装。
另外,本发明的钓竿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当然可以加以种种变更。例如,虽然在第1和第2实施例中,可动部41、61设在倒数第2节尾塞4上,但是也可以设在尾塞3上。具体地说,例如,也可以通过在配合突部34上设置多个沿轴向延伸的窄缝,取为沿轴向延伸的多个挠性片(可动部)。这样一来,因为配合突部34径向向内弹性变形成为可能所以即使尺寸上有很多偏差,也可以容易地使尾塞3与倒数第2节尾塞4配合。即,可以使尾塞3与倒数第2节尾塞4当中的一方备有能够沿径向弹性变形的可动部。
加载构件5、65没有必要一定设置。尾塞3与倒数第2节尾塞4的固定力靠可动部41、61的弹性力充分发生,在能够在收起状态下固定底竿1与倒数第2节竿2的场合,也可以没有加载构件5、65。
可动部41不限于四个,只要可动部41沿径向备有挠性(只要能够弹性变形)也可以是三个以下或五个以上。
虽然在本第1和第2实施例中,构成为尾塞3与倒数第2节尾塞4配合,但是,也可以取为例如在倒数第2节竿2的竿底侧端部上设置沿轴向延伸的窄缝,并且倒数第2节竿2的梢尖侧端部的外周面与底竿1的竿底侧端部的内周面配合的结构。在这种场合,通过倒数第2节竿2的竿底侧端部径向向内弹性变形,可以容易地在收起状态下使底竿1与倒数第2节竿2固定。
如以上所述,本发明的钓竿通过设置能够沿径向弹性变形的可动部,使外配合部与内配合部可靠地配合,可以在收起状态下使梢尖侧的竿体与竿底侧的竿体可靠且稳定地固定。此外因为不需要制造时的严格的尺寸管理,故可以谋求制造成本的降低。此外,与仅依赖两者的尺寸精度的现有技术中的构成不同,因为是积极地利用径向的弹性变形的构成,故即使使用中产生磨损配合状态也不容易改变,容易确保长时间稳定的性能。
权利要求
1.一种钓竿,在备有竿底侧的竿体(1),能够拉出地插入该竿底侧的竿体(1)的梢尖侧的竿体(2),以及通过相互配合能够在把梢尖侧的竿体(2)收容于竿底侧的竿体(1)内的收起状态下固定的外配合部(3)和内配合部(4)的钓竿中,其特征在于,前述配合部(3、4)当中的至少一方备有能够对应另一方的配合部沿径向弹性变形的可动部(41)。
2.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钓竿,其特征在于,前述可动部(41)构成为沿径向具有挠性。
3.如权利要求1或2中所述的钓竿,其特征在于,前述可动部(41)是环状地配置的沿轴向延伸的多个挠性片。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何一项中所述的钓竿,其特征在于,具有加载构件(5),该加载构件(5)在维持前述两个配合部(3、4)的配合状态的固定力加大的方向对可动部(41)加载。
5.如权利要求3中所述的钓竿,其特征在于,具有环状的加载构件(5),该加载构件(5)与前述各可动部(41)同心地配置,且在两个配合部(3、4)的固定力加大的方向向各可动部(41)加载。
全文摘要
提供一种钓竿,制造时不需要严格的尺寸管理,可以顺利地进行收容操作,可以以收起状态可靠地且稳定地固定梢尖侧的竿体与竿底侧的竿体,而且还耐受长期使用。在备有竿底侧的竿体(1),能够拉出地插入该竿底侧的竿体(1)的梢尖侧的竿体(2),以及通过相互配合能够以把梢尖侧的竿体(2)收容于竿底侧的竿体(1)内的收起状态固定的外配合部(3)和内配合部(4)中,前述配合部(3、4)当中的至少一方备有能够根据另一方的配合部沿径向弹性变形的可动部(41)。
文档编号A01K87/00GK1504083SQ20031012077
公开日2004年6月16日 申请日期2003年12月4日 优先权日2002年12月4日
发明者原田孝文, 谷川尚太郎, 太郎 申请人:株式会社岛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