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位池驯化和养殖方法

文档序号:185079阅读:93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高位池驯化和养殖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鱼类养殖方法,特别涉及金钱鱼和黄斑蓝子鱼的高位池驯化和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金钱鱼、黄斑蓝子鱼肉味鲜美,“清蒸金鼓”、“清蒸泥猛”、“泥猛粥”驰名中外,深受广州、深圳、珠海等珠江三角洲城市消费者的欢迎,更受港、澳、台同胞的喜爱,产品常供不应求。市场价格每公斤70-100元左右,有时甚至超过100元。同时,金钱鱼和黄斑蓝子鱼因其艳丽的外观,尤其幼鱼期色泽鲜艳,是个非常好的观赏鱼品种,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可以说,这两种鱼具有食用和观赏两大市场,是一种市场前景非常广阔的新品种。珠江三角洲地区从近年开始进行金钱鱼、泥猛的人工养殖,但由于大多是在普通土池养殖,加上养殖过程中的养殖技术和日常管理不够科学、规范,存在成活率低,成品个体小的问题,养出的商品鱼带有很重的泥腥味,影响了其商品价值,一直无法扩大养殖规模。但这两种鱼的市场很大,常常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现在市场上出售的价位高的这两种大规格商品鱼一般都是栖息于深海珊瑚礁生活,主靠摄食附着在礁石上的藻类,因此成鱼常积聚较多毒素,尤其是内脏。曾经发生过多起食用中毒的现象。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可培育无毒金钱鱼和黄斑蓝子鱼,并且成活率高、无公害的高位池驯化和养殖方法。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提供一种高位池驯化和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如下过程a.捕捉天然苗种或收购;b.水处理及育苗;c.苗种中间培育,该过程包括苗种驯化、分级饲养和苗种人工诱食、驯饵两个阶段;d.成鱼高位池养殖,该过程中包括生态养殖、食饵投喂、病虫害防治和水处理过程。
本发明养殖方法中,通过对金钱鱼(金鼓)和黄斑蓝子鱼(泥猛)无公害高位池驯化养殖、养殖水质处理、病虫害监控、饵料投喂、无公害高位池养殖、排放水处理等过程,提高了养殖成活率,确保养殖污水的达标排放,发展无公害高位池、集约化的无公害养殖生产,养殖池水是由海水经过数层沙(砂)过滤后的水体,通过水质处理后待用,有效隔断了寄生虫的繁殖。


图1为本发明高位池驯化和养殖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参见图1,一种高位池驯化和养殖方法,其包括如下过程10.捕捉天然苗种或收购;11.水处理及育苗;12.苗种中间培育,该过程包括苗种驯化、分级饲养阶段121和苗种人工诱食、驯饵阶段122;最后为观赏鱼养殖过程13’或成鱼高位池养殖过程13,该过程13中包括生态养殖过程131、食饵投喂过程132、病虫害防治过程133和水处理过程134;水处理过程134包括养殖废水处理过程1341和排放过程1342。
下面将详细介绍整个养殖试验过程试验条件(1)海水盐度在5‰-23‰之间,pH值7.0-9.0;蓄水深1.5-2.5m,具进排水口;(2)装置有增氧机、抽水系统;(3)池塘堤埂为水泥结构,底质为沙或砂质;
(4)池塘配置进水滤水池、排水滤水池各一个。
试验用鱼试验用鱼苗来自珠海海区沿海采捕,时间4-7月份,规格0.8-8.0cm。
水质处理(1)养殖用水经进水沙滤池过滤后进入养殖池,再用生石灰、漂白粉等进行水质调控后才用于养殖;(2)排放养殖池废水时经沙滤池过滤后,再经排水渠内种植的水生植物,进行生物净化后再排出海区外。
试验前准备工作干塘,暴晒,除去污泥,进水(养殖用水经进水沙滤池过后进入养殖池),施放生石灰、漂白粉等进行消毒。池塘放鱼种前需“培水”,咸淡水池塘养鱼的水色一般要以小球藻、衣藻和小环藻为主群体的绿、硅藻类进行调控,水色呈绿色或褐绿色为宜,透明度30-40厘米。要设法控制硅藻类、裸藻类和蓝藻类的过量繁殖;并要设法控制枝角类和桡足类的徒长,使水色和水质保持相对稳定。
中间培育除了驯化试验外,所有的试验幼鱼苗都要经过这个环节。即所有的试验用鱼从海区捕捞到养殖池塘内均要通过中间培育处理,它包括驯化、分级饲养和人工诱食驯饵过程驯化是使稚幼鱼或早期幼鱼从原来生活于较高盐度的天然海区或培育场转变为适应较低盐度的咸水或淡水生活环境;原处于开放式海区转变为适应围隔式池塘生活环境。淡化过程中盐度的日下降值宜控制在5‰以内,同时进行饵料的驯化。
中间培育采用的方法有定置网箱、网围进行。网箱用尼龙网片制作,规格6-20平方米,箱深1.2-1.5米。网箱定置在池塘内。网箱培育密度可视池塘的水色、透明度和养殖生产条件、生产管理水平而定,体长3厘米的鱼苗放养量为1500-2000尾/亩,经20-25天养殖后拆除网围,原池或转池继续培育。
食用饵料准备除了培育微型藻类外,食用的藻类一般收购珠海海区的新鲜浒苔、石莼等投喂,既可实现生态养殖,又可作为养殖饵料。
使用人工饲料,一般为麦麸,投喂方式分为人工遍撒投喂,投饲量一般为池塘总鱼体重的2%-3%(干重),早期幼鱼为3%-5%,幼成鱼为2%。
试验过程的病害防治饲养期间调控好各项水质指标,透明度30-40厘米,PH值7.2-8.2,溶解氧高于3毫克/升,有机物耗氧量8-12毫克/升,氨小于0.1毫克/升,浮游植物总生物量20-30毫克/升;浮游动物总生物量8毫克/升等。为了使饲养池的水质相对稳定,除了适当添换水,启动增氧机外,可采用复合微生物菌群,硝化水中的氨氮和亚硝酸氮,使有益菌落成为优势种群,保持良好、稳定的生态环境。此外还可以使用底质改良剂,它既能净化水质,吸附各种残留物,又能沉淀螯合各种有毒物质,比如重金属离子等。
日常管理(1)每天对水色、天气、投饵、用药、鱼的摄食、生长、病害等情况进行列表登记,以便于及时总结和提高养殖技术;(2)饲养期间,池塘定期添换水,使水中溶氧量维持在4mg/L以上,谨防泛塘。
(3)发现鱼不摄食或摄食很少,可能是由于环境不适,或水体严重缺氧,或池内有有毒物质,或感染病虫害,应及时检查原因,采取必要的措施;(4)定期用生石灰、漂白粉、溴氯海因或二溴海因等进行水质消毒.定期对水质进行检测每天早晚各测量一次水温、盐度、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等各项指标。
(5)在雨季时间长的地区,连续暴雨会使水体盐度急剧下降,除及时排出上层水外,还可洒些粗盐,通过升高局部水体盐度来缓解外部水体环境变化造成不适应而死亡的现象;(6)检查堤坝是否有漏洞,如有应及时堵塞,同时,检测水质是否恶化或鱼是否生病;(7)注意观察塘边是否有死鱼,注意死亡的状态和地点,同时及时捞出检查、分析;(8)刮风时水面如果出现泡沫,表明有机质过多,应尽快换水;(9)注意水的气味,水体中的有机物夜间大量耗氧,或有毒物质大量溢出,引起鱼缺氧或中毒死亡;另外,在本发明的高位池驯化和养殖方法中,养殖环境、苗种、药品使用及技术要求以如下标准实施较佳。
养殖场地位置设在靠向内湾风浪不大的沿岸,潮差适当的中潮线的附近,便于排灌水为宜。有充足的地下水水源,同时盐度在5‰~23‰之间,周围无污染源、种苗资源丰富、饵料充足,水电,交通方便。海水盐度在5‰~23‰之间,以13‰~21‰为宜,水温在15℃~30℃,以20℃~30℃为宜,酸碱度(pH值)以7.5~8.5,透明度在20cm~40cm为宜。其他指标应达到NY5052要求。水位应能保持在1.0m-2.0m,可按生产的需要任意控制水位。底质为沙质或砂质。池塘养殖面积一般以3/15公顷~6/15公顷为宜,高位池设置,池边用水泥或石块砌成,注意防渗水。进、出水水闸分开,进水口安放好60目~80目的闸网,以防敌害生物进入。除了必要的增氧设施和排灌设施外,池塘周围应设置2个以上的砂滤池(视养殖面积而定),有地下水自然渗入或能通过进水砂滤池过滤海水,达到净化海水的目的。养殖水由排灌砂滤池过滤排入大海中,防止养殖水污染天然海区。塘基应坚固耐用,防渗水性好。苗汛季节性很强,一般与水温和海水盐度有关,繁殖季节为4月~12月,以5月~10月为盛期,利用装笼或刺网捕捞苗种。捕获的幼鱼可用网笼在海水中暂养,有条件的可适当增氧。种苗应选择选择健壮、活力强、无残伤、无病的种苗,一般选择2cm~8cm的种苗饲养。鱼苗一般采取专用的鱼桶运输,加入适量海水,运输途中使用增氧设备。有条件的运输途中应适时更换海水,防止暴晒、雨淋、高温。放养前应清塘和消毒,新建水泥池或石池应放海水浸池10天~15天,其间换水3次~5次,冲去浮尘和土壤渗出液,然后排干水。已使用过的水泥池或砂池应在放养前一个月,应对池塘壁进行反复洗刷,应对底质的沙石清除表面淤泥和污物,翻晒底质。曝晒后,注入10cm~20cm的水,用生石灰、漂白粉或茶麸进行充分消毒,进水洗刷2次~3次,使药效尽快消失,注意闸网要密实。消毒后的废水通过砂滤池排出。池底处理后进水可用茶麸、生石灰、漂白粉等进行水质处。
放养前要有足够的藻类及水草作为饵料。可用单孢藻、利生素、浓缩营养液、尿素或氮磷肥(比例为10∶1)等进行肥塘工作,一般调控以小球藻、衣藻和小环藻为主群体的绿、硅藻类,呈绿色或褐绿色,透明度30cm-40cm。要设法控制硅藻类、裸藻类和蓝藻类的过量繁殖;控制枝角类和桡足类的徒长,使水色和水质保持相对稳定。并投放一些水藻在池塘四周。肥塘后10天--15天后放苗。放苗前应检测盐度、水温、pH值、透明度等,有条件的可监测铵氮、氯度、溶解氧、药物残余量等指标。
中间培育包括驯化、分级饲养和人工诱食、驯饵两个过程,采用的方式有定置网箱、网围和小土池。网箱用尼龙网片制作,规格6m2~20m2,箱深1.2m~1.5m。网箱定置在池塘内。网箱培育时可视池塘的水色、透明度决定放养密度,体长3厘米的鱼苗放养量为4000尾每1/15公顷,经20天~25天养殖后拆除网围,原池或转池继续培育。淡化过程中盐度的日下降值宜控制在5‰以内。
放养密度可根据养殖季节、天气等条件进行调整。驯养后一般单养鱼体的放养量为每1/15公顷2000尾-3000尾。放苗应在早、晚进行,避开高温期。幼鱼要进行人工饵料驯化工作。其间适当补充水草、活体或冰鲜小杂鱼,冬天越冬可以不投喂水草。日投饵量一般为池塘总鱼体重的2%~3%(干重),早期幼鱼为3%~5%,幼成鱼为2%。投喂量视天气、季节而定。饵料的投喂一般一天两次,早晨投喂日总投饵量的30%~40%,傍晚投喂60%~70%,可通过放置观察网来观察摄食情况,而决定饵料的增减。高温、大雨、盐度太低等情况应适当少投。饵料要均匀泼洒在池的四周,及时检查饵料的摄食情况、清除残饵。
对养殖池的水体每日应定时分两次测定水温(水面及水底)。有条件的可定期监测盐度、pH值、透明度的变化。养殖期间,可定期使用生石灰、漂白粉微生物制等全池泼洒,对水质进行调控。鱼体达到100g以上时可根据市场情况收获。
建立完善的管理措施,建立档案登记管理制度,每口鱼塘设立专人负责日常管理登记工作,登记内容包括清塘消毒时间、天气、水温、水色、透明度、盐度、酸碱度(pH值)、氨氮、溶氧量、投苗时间、投苗数量、病虫害发生、诊治、投饵料情况、水位变化、、收获、等。实行早晚巡塘制度,发现有异常现象,必须马上向技术人员报告,由技术人员作出处理措施。台风季节,应提前做好应变准备。台风过后,及时修理被损坏的设施。
本发明养殖方法中,通过对金钱鱼(金鼓)和黄斑蓝子鱼(泥猛)无公害高位池驯化养殖、养殖水质处理、病虫害监控、饵料投喂、无公害高位池养殖、排放水处理等过程,提高了养殖成活率,确保养殖污水的达标排放,发展无公害高位池、集约化的无公害养殖生产,养殖池水是由海水经过无数层沙(砂)过滤后的水体,通过水质处理后待用,有效隔断寄生虫的繁殖。
本发明还有其他一些变形或者改进。如果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受到本发明的启发做出的显而易见的非实质性的改变或者改进,均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高位池驯化和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如下过程a.捕捉天然苗种或收购;b.水处理及育苗;c.苗种中间培育,该过程包括苗种驯化、分级饲养和苗种人工诱食、驯饵两个阶段;d.成鱼高位池养殖,该过程中包括生态养殖、食饵投喂、病虫害防治和水处理过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位池驯化和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处理及育苗过程包括将池底处理后进水用茶麸、生石灰、漂白粉或和过滤等进行水质处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位池驯化和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驯化和养殖用海水盐度在5‰~23‰,水温在15°~30°,酸碱度为7.5~8.5,透明度为20cm~40c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位池驯化和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驯化和养殖用水水位保持在1.0~2.0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位池驯化和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人工诱食、驯饵阶段所用饲料为石莼、浒苔等海藻及人工配合饲料。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位池驯化和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驯化、分级饲养阶段包括将原适应较高盐度的天然海区或培育场的苗种淡化至适应较低盐度的生活环境和将原开放式海区转变为围隔式池塘生境。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位池驯化和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处理过程包括将海水通过多层沙过滤及水质处理后蓄水抽入至驯化和养殖池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位池驯化和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驯化和养殖池内还添加有益微生物,如法国嗜酸小球菌。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位池驯化和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驯化、分级饲养阶段后鱼的放养密度为每1/15公顷2000尾~3000尾。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位池驯化和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人工诱食、驯饵阶段还适当补充水草、活体或冰鲜小杂鱼,冬天越冬可以不投喂水草。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鱼类养殖方法,特别涉及金钱鱼和黄斑蓝子鱼的高位池驯化和养殖方法。一种高位池驯化和养殖方法,其包括如下过程a.捕捉天然苗种或收购;b.水处理及育苗;c.苗种中间培育,该过程包括苗种驯化、分级饲养和苗种人工诱食、驯饵两个阶段;d.成鱼高位池养殖,该过程中包括生态养殖、食饵投喂、病虫害防治和水处理过程。本发明养殖方法中,通过对金钱鱼和黄斑蓝子鱼无公害高位池驯化养殖、养殖水质处理、病虫害监控、饵料投喂、无公害高位池养殖、排放水处理等过程,提高了养殖成活率,确保养殖污水达标排放,发展无公害高位池、集约化的养殖生产,养殖池水是由海水经过数层沙(砂)过滤后的水体,通过水质处理后待用,隔断了寄生虫的繁殖。
文档编号A01K61/00GK1739345SQ20051003602
公开日2006年3月1日 申请日期2005年7月21日 优先权日2005年7月21日
发明者古群红, 吴耀强, 袁国龙, 杨献彬, 彭文方, 许凤梅, 吴缥飘, 于方兆, 罗志平, 陈创华, 吴炳池, 吴福建 申请人:珠海市水产养殖(海水)科学技术推广站, 珠海市金湾区三灶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