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仙米野外资源的增殖方法

文档序号:385082阅读:37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葛仙米野外资源的增殖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野生植物资源保护与增殖领域,更具体涉及一种葛仙米野外资源的增殖方法。
背景技术
葛仙米(Nostoc sphaeroides kützing)学名“拟球状念珠藻”,一种野生淡水藻类,为湖北鹤峰的著名土特产,出口历史悠久。葛仙米并非谷物.之所以称为“米”,是因为其形状象米粒,采集干燥后颗粒圆形,煮熟后大小比米粒大。生长于稻田、浅水池沼、湖、溪的砂石间或阴湿的泥土上,球形胶质状,外形象木耳,因此称之“水木耳”或“田木耳”;没有根、茎、叶,漂浮在水中,故又名“天仙米”或“天仙菜”。实际上葛仙米是一种多细胞丝状蓝藻,细胞彼此连接成念珠状群体,呈蓝绿色;与地木耳(Nostoc commune vanch.)、发菜(Nostoc flagelliforme)同属蓝藻门(Cyanophyta)、蓝藻纲(Cyanophyceae),段殖体目(Hormogonales),念珠藻科(Nostocaceae)植物。念珠藻是目前已知分布最广的蓝藻之一,在各种水体、土壤及江河入海口,甚至南北极地区均有发现。但世界上葛仙米的分布却非常稀少,我国目前的主要分布地是湖北省鹤峰县的走马坪,据报道非洲等地也有少量分布。葛仙米的生境为不发达的山区水域,天然无公害,是地道的绿色食品,营养价值高,属高蛋白多功效营养食品,是宴席上的珍稀佳肴,食用历史悠久;此外据《本草纲目》和《本草纲目拾遗》等记载,葛仙米除可食用外,还有多种疗效,如治疗夜盲症、脱肛、烫伤和兼具美容功效。可见作为一种我国传统的珍贵野生食药两用蓝藻,葛仙米堪称中国一绝,世界珍稀。此外葛仙米还是稻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固氮物种,对改良农田土壤和增加生物氮肥具有重要意义。
葛仙米最初引起学者的注意是由于其固氮作用,在工业不发达,化肥紧缺的年代,人们希望增加稻田中葛仙米的生物量以获得足够多的氮肥供水稻生长利用。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著名藻类学家黎尚豪院士,曾在鹤峰进行实地考察后指出,湖北鹤峰葛仙米产量之高,实属世界罕见,经他化验分析认为是高蛋白植物,可作为保健食品开发。刘金龙、汪兴平等、夏建荣等先后测定了其营养成分,尽管不同人提供的数据存在差异,但综合分析可见葛仙米蛋白质含量高达56%以上,蛋白质中含18种氨基酸,其中包括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种类齐全,结构合理,基本符合FAO/WHO专家委员会于1973年提出的标准模式;其他物质含量亦很丰富,叶绿素约30.98mg/g,抗坏血酸约5.50mg/g,维生素c含量接近鲜枣,比山楂高5倍多,比柑桔高15倍;维生素B1、B2高于一般藻类;含15种矿物质,最丰富的有磷、硫、钙、钾、铁等,较少的有铅、硅、镁、钡、锗等,微量元素有锌、铜、锰;还有淀粉和糖类,对葛仙米多糖成分研究后发现,其成分主要为葡萄糖、半乳糖、甘露糖和木糖等,这些成分具有很强的抗补体活性;其含钙量高于一般蔬菜,是一种极好的天然富钙营养食品。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变化,作为绿色食品的葛仙米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大,而其野生资源在现在农业耕作方式和疯狂采收的影响下锐减,主要是由于人类在葛仙米原产地的精耕细作、农药化肥除草剂的大量使用、对野生资源的肆意过度开采、秋收后稻田管理缺位导致杂草丛生等原因改变了葛仙米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致使其野外产量逐年递减,生物资源遭受严重破坏,面临绝迹的危险。如何保护和增殖其野生资源,发挥该藻固氮肥土的生态作用并为人们提供优质的绿色食品是一项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的工作。但由于葛仙米原产地身处大山之中,交通闭塞等原因制约了其野外资源的保护研究,一直缺乏科学合理的资源增殖方法,致使其野生资源量日益匮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葛仙米野外资源的增殖方法,以期在葛仙米市场需求日益高涨、现代农业耕作方式导致其野生资源量锐减的条件下,通过控制稻田农药、化肥和除草剂的使用,减少人为因素对葛仙米生长环境的影响,恢复葛仙米生长增殖的适宜生境,利用人工保种接种的方法促进其在稻田的生长增殖,恢复其生物量,达到野外资源增殖的目的,同时提高农田单位面积的经济收益。该方法简单易行,操作方便,能够有效改变目前葛仙米资源量锐减,市场供不应求的局面,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依据在葛仙米生境的野外原位试验,针对日益锐减的葛仙米生物量提供一种直接恢复和增殖其野生资源的技术方法,可有效解决葛仙米供不应求的市场问题。本发明采取了的技术措施包括下列步骤1.水稻生长季节稻田的管理禁止喷洒除草剂,在水稻种植前3-4个月左右采用先深耕30-50cm,然后灌溉(以整块田水满为宜)并采用长期浸泡(60天以上)的方式让杂草覆盖在泥土下面腐烂成为有机肥源,并在传统方式的基础上每间隔15-20天耙田一次,增加耙田次数2-3次,保证所有杂草腐烂,不留杂草种源;水稻种植后采用人工方式除草。审慎使用化肥,尽量少用或不用化肥,尤其是氮肥和含氯离子的化肥,采用农家肥代替,并保证科学合理施用农药,使用低毒低残留的农药,降低农药对稻田中葛仙米种源的伤害;2.秋收后农田整修,并适当开沟,分割农田水稻收割后对水稻田进行适当清理,修补漏水和残缺的田埂,稻田整修完毕后适当开沟,将整块稻田分割成若干厢,保证厢面比沟底面低5-8cm,使得厢面无水的时候沟内有水,满足葛仙米生长季节对水的需求;3.秋冬季农田灌溉保水,保证水深不低于10cm,每隔45天放水一次,放水3-5天后及时灌溉,维持稻田土壤不低于60%的湿度条件;4.春季水温升高到10-18℃时,将干燥的藻种放置到适量的农田灌溉水中,阳光下使其充分吸收水分恢复生理活性;在农田的灌溉入口处接种一定量的藻种,使其随灌溉水散布到整个水稻田中;并每10天排水一次,以稻田厢面无水,沟内有少量水为宜;排水2天后重新灌溉,保证农田2∶10的干湿交替节律,以利于葛仙米的生长;5.管理,防止外来干扰和破坏关键是防止畜禽类的摄食、动物对稻田的干扰破坏以及人的随意采收;6.合理采收,收大留小,适宜采收的球体直径应大于1.0cm;采收时应适量保种,保种的方法是将采收的葛仙米剔除采收时带入的杂草和泥土,清水淘洗干净;选择直径大小1.0-1.5cm左右的个体,阴干后保存备用;不可强阳光直射曝晒。
目前葛仙米的野外增殖基本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缺乏科学的管理和日常维护,人们只是在采收季节使用虾耙四处采捞;同时由于大量的农药化肥除草剂的使用,使得葛仙米的生长受到严重威胁,使用过除草剂的稻田葛仙米不能生长,使用过氮肥,氯肥和某些剧毒农药的稻田则葛仙米数量极少。采用本发明对稻田进行科学管理,不仅能大大减少水稻种植过程中的生产成本,同时可有效改善稻田微生态环境,增加土壤肥力和葛仙米产量,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同时本发明通俗易懂,操作简单,是恢复和发展葛仙米野生资源的适宜方法。本发明通过在湖北省鹤峰县葛仙米原产地采用科学合理的农田管理措施并接种藻种的方法实现葛仙米野外资源的增殖,是保护葛仙米这一珍稀野生资源并实现农田增收、发展高效农业的好方法。
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例1葛仙米野外资源的增殖方法针对的是葛仙米原产地野生资源的恢复和增长,其实施地点在湖北省鹤峰县走马镇,具体操作步骤A、水稻生长季节稻田的管理禁止喷洒除草剂,在水稻种植前3-4个月左右采用先深耕30-50cm,然后灌溉(以整块田水满为宜)并采用长期浸泡(60天以上)的方式让杂草覆盖在泥土下面腐烂成为有机肥源,并在传统方式的基础上每间隔15-20天耙田一次,增加耙田次数2-3次,保证所有杂草腐烂,不留杂草种源;水稻种植后采用人工方式除草。审慎使用化肥,尽量少用或不用化肥,尤其是氮肥和含氯离子的化肥,采用农家肥代替,并保证科学合理施用农药,使用低毒低残留的农药,降低农药对稻田中葛仙米种源的伤害;B、秋收后农田整修,并适当开沟,分割农田水稻收割后对水稻田进行适当清理,修补漏水和残缺的田埂,稻田整修完毕后适当开沟,将整块稻田分割成若干厢,保证厢面比沟底面低5-8cm,使得厢面无水的时候沟内有水,满足葛仙米生长季节对水的需求;C、秋冬季农田灌溉保水,保证水深不低于10cm,每隔45天放水一次,放水3-5天后及时灌溉,维持稻田土壤不低于60%的湿度条件;D、春季水温升高到10-18℃时,将干燥的藻种放置到适量的农田灌溉水中,阳光下使其充分吸收水分恢复生理活性;在农田的灌溉入口处接种一定量的藻种,使其随灌溉水散布到整个水稻田中;并每10天排水一次,以稻田厢面无水,沟内有少量水为宜;排水2天后重新灌溉,保证农田2∶10的干湿交替节律,以利于葛仙米的生长;E、管理,防止外来干扰和破坏关键是防止畜禽类的摄食、动物对稻田的干扰破坏以及人的随意采收;F、合理采收,收大留小,适宜采收的球体直径应大于1.0cm;采收时应适量保种,保种的方法是将采收的葛仙米剔除采收时带入的杂草和泥土,清水淘洗干净;选择直径大小1.0-1.5cm左右的个体,阴干后保存备用;不可强阳光直射曝晒。
结果通过90天的培养,在1.1亩水稻田内采收到葛仙米鲜品共计65.5kg,制成干品1.32kg,按照目前的收购价格1000元/kg,收入为1320元,可见采用本发明,可以有效改善葛仙米原产地的生境条件,增加葛仙米的野生生物量,使农田获得可观的综合经济效益。
权利要求
1.一种葛仙米野外资源的增殖方法,它包括下列步骤A、水稻生长季节稻田的管理禁止喷洒除草剂,在水稻种植前3-4个月采用先深耕30-50cm,然后灌溉并采用浸泡的方式让杂草覆盖在泥土下面腐烂成为有机肥源,在传统方式的基础上每间隔15-20天耙田一次,增加耙田次数2-3次,杂草腐烂,不留杂草种源,水稻种植后采用人工方式除草,采用农家肥;B、秋收后农田整修,开沟,分割农田水稻收割后对水稻田进行清理,修补漏水和残缺的田埂,稻田整修完毕后开沟,将整块稻田分割成厢,厢面比沟底面低5-8cm,使得厢面无水的时候沟内有水,满足葛仙米生长季节对水的需求;C、秋冬季农田灌溉保水,水深不低于10cm,每隔45天放水一次,放水3-5天后灌溉,维持稻田土壤不低于60%的湿度条件;D、春季水温升高到10-18℃时,将干燥的藻种放置到农田灌溉水中,阳光下使其吸收水分恢复生理活性;在农田的灌溉入口处接种藻种,使其随灌溉水散布到整个水稻田中;并每10天排水一次,以稻田厢面无水,沟内有水;排水2天后重新灌溉,农田210的干湿交替节律,利于葛仙米的生长;E、管理,防止外来干扰和破坏防止畜禽类的摄食、动物对稻田的干扰破坏以及人的随意采收;F、采收,收大留小,采收的球体直径应大于1.0cm;采收时应保种,保种的方法是将采收的葛仙米剔除采收时带入的杂草和泥土,清水淘洗干净;选择直径大小1.0-1.5cm的个体,阴干后保存备用;不可阳光直射曝晒。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葛仙米野外资源的增殖方法,步骤如下首先是水稻生长季节稻田的管理禁止喷洒除草剂,审慎使用化肥,科学合理施用农药与农家肥;其次是秋收后农田整修,并适当开沟,分割农田;第三是农田灌溉保水,保证秋冬季农田水深不低于10cm;第四是春季水温升高到15℃以上,接种藻种,并科学合理灌水,保证农田2∶10的干湿交替节律;第五是管理,防止外来干扰和破坏;第六是合理采收,收大留小,适量保种。本发明通过在葛仙米原产地采用科学合理的农田管理措施并接种藻种的方法实现葛仙米野外资源的增殖,是保护葛仙米这一珍稀野生资源并实现农田增收,发展高效农业的好方法。
文档编号A01D91/00GK101088317SQ200710052690
公开日2007年12月19日 申请日期2007年7月11日 优先权日2007年7月11日
发明者毕永红, 胡征宇, 陈林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