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黍子增殖礁及使用方法

文档序号:273696阅读:232来源:国知局
一种海黍子增殖礁及使用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海黍子增殖礁及使用方法,包括一个呈空心圆顶型的增殖礁基体,基体底部略带角度的穿插有三根支架,基体边缘中部穿插有10-15根固定架,基体顶部平铺有维尼纶网帘,维尼纶网帘的边缘挂在固定架上、幼苗采苗器用扎带或系绳系在维尼纶网帘上。使用本发明增殖礁进行人工育苗时,包括制作增殖礁基体及安放支架、固定架、海黍子附苗、投放前处理、增殖礁投放及后期管理步骤。本发明的海黍子增殖礁,藻体附着材料为聚乙烯,对藻苗及养殖环境没有损害;可拆卸,且附着材料皆为轻质材料,维护方便;可重复利用,藻礁基体投放后,其余部分可随时拆卸,重复使用;在投礁时可先投放基体,然后将附苗材料再固定在基体上,时间灵活方便。
【专利说明】一种海黍子増殖礁及使用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海黍子增殖礁及使用方法,属于海藻增殖【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海黍子(Sargassum muticum)隶属于马尾藻科,马尾藻属,属于多年生的大型褐藻,广泛分布在中国北方的黄海和渤海沿岸。藻体长度一般在Im以上,大的藻体可达2m左右。藻体在叶片和枝端生有大量的气囊,可以从海底向海面漂浮生长,往往在风浪较小的内湾和浅海区的海底岩礁上形成较大的藻场,其主要作用可以作为稚参培育饲料、提取褐藻胶的原料和海洋修复工具藻种。
[0003]海黍子增殖藻礁目前多采用混凝土构件,有利于固定于潮下带,但是在采苗时也使用混凝土构件的碱性物质容易影响藻体幼苗的生长,往往需要长时间处理,并且过于笨重,在搬运时不便。另外,藻礁一般是永久固定于增殖地点,造成维护管理不方便,尤其是海黍子生长生态位在潮下带,要定期清除杂藻及动物的影响,只有长时间潜水维护管理。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海黍子增殖礁及使用方法,本增殖礁除了礁体的基部,附苗部分为轻质材料,并且可拆卸,有利于藻体维护,在使用时避免了常规藻礁投礁过程中对藻体的破坏,并且基体投放后,藻礁其余部分可重复使用,提高了利用效率和节省了成本。
[0005]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6]一种海黍子增殖礁,包括一个呈空心圆顶型的增殖礁基体,空心结构有利于基体适应海底凹凸不平的环境,基体呈圆顶型、表面是光滑的,这样的结构不利于杂藻的附着;所述的增殖礁基体的底部略带角度的穿插有三根支架,三根支架形成等边三角形结构,有利于卡在海底;所述的增殖礁基体的边缘中部穿插有10-15根固定架,增殖礁基体的顶部平铺有70股的维尼纶网帘,维尼纶网帘的边缘挂在固定架上、平展拉紧后用扎带或系绳系住。
[0007]上述的海黍子增殖礁还具有用来附着海黍子幼苗的幼苗采苗器,幼苗采苗器用扎带或系绳系在维尼纶网帘上;所述的幼苗采苗器为聚乙烯圆盘,圆盘直径25-30cm、厚度
0.4-0.6mm ;圆盘附苗用的凸面用毛刷刷粗糙,周围用打孔机钻6_8个、直径0.5-0.8mm的小孔。
[0008]上述的增殖礁基体的材质为工程用的混凝土和碳酸盐水泥,其重量比为10:1 ;为了避免施工过程中钢筋被腐蚀,工程用的普通混凝土通常呈强碱性、pH在12以上,在混凝土中添加碳酸盐水泥的目的是使增殖礁的pH呈中性,防止基体长期浸泡在海域中放散碱性物质,碱性物质会对海黍子幼苗和养殖海区水环境造成危害。
[0009]上述的增殖礁基体的规格为:直径1.8-2m,边缘厚度20_25cm,整体高度40_50cm,重量250-300kg,这种规格的基体机能满足抗风浪的要求,又可以节省人力和物力。
[0010]上述的支架和固定架的材质为废旧的钢筋,既可以节约成本,又合理对废弃物进行再利用;支架可以将整个增殖礁固定于海底,其长度为30-40cm;固定架的作用在于固定维尼纶网帘,长度为8-10cm。
[0011]上述的维尼纶网帘,网帘孔的规格为15-20cmX15-20cm,网孔过小容易蔓生杂藻,过大不利于有幼苗的圆盘固定。
[0012]上述的支架穿插的角度为15°。
[0013]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使用上述海黍子增殖礁进行人工育苗的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0014](I)制作增殖礁基体及安放支架、固定架:按照建筑、工程领域制作空心圆顶的方法,将宽度20-25cm的多个木板垂直围成圆形、木板之间由水平连接构件连接,制备一个直径1.Sm、高20cm的模具;然后向模具内填充礁体材料形成增殖礁基体,礁体材料为重量比为10:1的混凝土和碳酸盐水泥;在增殖礁基体边缘中部插入10-15根固定架,固定架头部露出8-lOcm ;在增殖礁基体底部等距插入3根支架,支架插入的角度为15° ;制作好后,放置I个月,经常泼水,使其凝固结实;
[0015](2)海黍子附苗:将幼苗采苗器附苗用的凸面用毛刷刷粗糙,周围用打孔机钻6-8个、直径0.5-0.8mm的小孔;在室内对幼苗采苗器进行浸泡消毒处理,浸泡消毒后将其放入海黍子育苗池中采附幼孢子体;附苗过程中,室内采用半流水方式培育,培育18-22天、苗种长到0.5-0.8cm时进行海上增殖;
[0016](3)投放前处理:用海水浸湿的湿布覆盖附有幼苗的幼苗采苗器,在早晨或傍晚将幼苗采苗器和增殖礁各部件运送增殖海域的岸边;将维尼纶网帘的边缘挂在固定架上、平展拉紧后用扎带或系绳系住;将幼苗采苗器用扎带或系绳系在维尼纶网帘上;
[0017](4)增殖礁投放及后期管理:用船将增殖礁运送到投放地点投放,定期由潜水员检查藻体生长情况,前15天,每5天潜水观察一次,将生长情况不好的圆盘或者网帘取下,及时更换新的;待育苗季节过后,每I个月将网帘取下放到岸边清除杂藻和食藻动物。
[0018]步骤2中所述的海上增殖,增殖海域为内湾近岸潮下带,并且增殖地点的风浪较小、底质较为平坦。
[0019]传统的藻礁基本上都是水泥构件,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缺点,一是藻体附着后投入海底,无论附着效果好坏就不能再改变;二是,附苗所用的附着基也是水泥构件,实际上水泥构件对于藻体尤其是幼苗的损害较大;三是在投礁过程中由于藻礁都要提前运到岸边,干露和阳光照射对藻体都有损害,并且难免磕碰。
[0020]本发明的海黍子增殖礁与传统增殖礁相比,主要有四个方面的优点,一是藻体附着材料改为聚乙烯圆盘,对藻苗及养殖环境没有任何的损害;二是可拆卸,且附着材料皆为轻质材料,维护十分方便;三是可重复利用,藻礁基体投放后,其余部分可随时拆卸,重复使用;四是在投礁时可先投放基体,然后将附苗材料再固定在基体上,时间灵活方便。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1]图1:本发明海黍子增殖礁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2:本发明海泰子增殖确俯视图;
[0023]图3:本发明海黍子增殖礁的增殖礁基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4]其中:1、增殖礁基体,2、支架,3、固定架,4、幼苗采苗器,5、维尼纶网帘。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海黍子增殖礁进行详细的描述。
[0026]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一种海黍子增殖礁,包括一个呈空心圆顶型的增殖礁基体1,增殖礁基体是由重量比为10:1混凝土和碳酸盐水泥制作而成的,增殖礁基体规格优选为:直径1.8-2m、边缘厚度20-25cm、整体高度40_50cm、重量250_300kg。增殖礁基体的底部略带角度的穿插有三根支架2,三根支架形成等边三角形结构,支架穿插的角度优选为15°。增殖礁基体的边缘中部穿插有10-15根固定架3,增殖礁基体的顶部平铺有70股的维尼纶网帘5,维尼纶网帘5的边缘挂在固定架3上、平展拉紧后用扎带或系绳系紧。
[0027]所述的海黍子增殖礁还具有用来附着海黍子幼苗的幼苗采苗器4,幼苗采苗器4用扎带或系绳系在维尼纶网帘5上。所述的幼苗采苗器实际为聚乙烯圆盘,圆盘直径25-30cm、厚度0.4-0.6_ ;圆盘附苗用的凸面用毛刷刷粗糙,周围用打孔机钻6_8个、直径
0.5-0.8mm 的小孔。
[0028]支架2和固定架3的材质优选为废旧的钢筋,支架长度为30-40cm,;固定架长度为8-10cm ;维尼纶网帘的网帘孔规格优选为15-20cmX 15_20cm。
[0029]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使用上述海黍子增殖礁进行人工育苗的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0030](I)制作增殖礁基体及安放支架、固定架:按照建筑领域制作空心圆顶的方法,制备一个直径1.8m、高20cm的模具;然后向模具内填充重量比为10:1的混凝土和碳酸盐水泥;在增殖礁基体边缘中部插入10-15根固定架,固定架头部露出8-10cm ;在增殖礁基体底部等距插入3根支架,支架插入的角度为15° ;制作好后,放置I个月,经常泼水,使其凝固结实;
[0031](2)海黍子附苗:将幼苗采苗器附苗用的凸面用毛刷刷粗糙,周围用打孔机钻孔;在室内对幼苗采苗器进行浸泡消毒处理后将其放入海黍子育苗池中采附幼孢子体;采用半流水方式培育,培育18-22天、苗种长到0.5-0.8cm时进行海上增殖;
[0032](3)投放前处理:用海水浸湿的湿布覆盖幼苗采苗器,在早晨或傍晚将幼苗采苗器和增殖礁各部件运送增殖海域的岸边;将维尼纶网帘的边缘挂在固定架上、平展拉紧后用扎带或系绳系住;将幼苗采苗器用扎带或系绳系在维尼纶网帘上;
[0033](4)增殖礁投放及后期管理:用船将增殖礁运送到投放地点投放,定期由潜水员检查藻体生长情况,及时更换新或清除杂藻、食藻动物。
[0034]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使用本发明增殖礁人工培育方法进行详细的描述。
[0035]一种使用海黍子增殖礁进行人工育苗的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0036](I)制作增殖礁基体及安放支架、固定架:按照建筑领域制作空心圆顶的方法,将宽度20-25cm的多个木板垂直围成圆形、木板之间由水平连接构件连接,制备一个直径
1.Sm、高20cm的模具;然后向模具内填充礁体材料形成增殖礁基体,礁体材料为重量比为10:1的混凝土和碳酸盐水泥;在增殖礁基体边缘中部插入12根固定架,固定架头部露出9cm ;在增殖礁基体底部等距插入3根支架,支架插入的角度为15° ;制作好后,放置I个月,经常泼水,使其凝固结实;
[0037](2)海黍子附苗:将幼苗采苗器4附苗用的凸面用毛刷刷粗糙,周围用打孔机钻7个、直径0.6mm的小孔;在室内对幼苗采苗器进行浸泡消毒处理,浸泡消毒后将其放入海黍子育苗池中采附幼孢子体;附苗过程中,室内采用半流水方式培育,培育20天、苗种长到0.6-0.7cm时进行海上增殖;增殖地点为山东荣成俚岛镇俚岛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潮下带海域;
[0038](3)投放前处理:用海水浸湿的湿布覆盖附有幼苗的幼苗采苗器,在早晨或傍晚将幼苗采苗器和增殖礁各部件运送增殖海域的岸边;将维尼纶网帘的边缘挂在固定架上、平展拉紧后用扎带或系绳系住;将幼苗采苗器用扎带或系绳系在维尼纶网帘上;
[0039](4)增殖礁投放及后期管理:用船将增殖礁运送到投放地点投放,定期由潜水员检查藻体生长情况,前15天,每5天潜水观察一次,将生长情况不好的圆盘或者网帘取下,及时更换新的;待育苗季节过后,每I个月将网帘取下放到岸边清除杂藻和食藻动物;
[0040]通过本发明海黍子增殖的成活率明显提高,一般的投礁方法因为杂藻附着,以及水泥构件有害物质的影响,成活率在20-35%之间,而本方法可以使其成活率达到50-70%,增殖效果显著。
[0041]本发明的海黍子增殖礁,藻体附着材料为聚乙烯,对藻苗及养殖环境没有损害;可拆卸,且附着材料皆为轻质材料,维护方便;可重复利用,藻礁基体投放后,其余部分可随时拆卸,重复使用;在投礁时可先投放基体,然后将附苗材料再固定在基体上,时间灵活方便。
【权利要求】
1.一种海黍子增殖礁,包括一个呈空心圆顶型的增殖礁基体(I),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增殖礁基体的底部略带角度的穿插有三根支架(2),三根支架形成等边三角形结构;所述的增殖礁基体的边缘中部穿插有10-15根固定架(3),增殖礁基体的顶部平铺有70股的维尼纶网帘(5),维尼纶网帘(5)的边缘挂在固定架(3)上、平展拉紧后用扎带或系绳系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黍子增殖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海黍子增殖礁还具有用来附着海黍子幼苗的幼苗采苗器(4),幼苗采苗器(4)用扎带或系绳系在维尼纶网帘(5)上;所述的幼苗采苗器为聚乙稀圆盘,圆盘直径25-30cm、厚度0.4-0.6mm ;圆盘附苗用的凸面用毛刷刷粗糙,周围用打孔机钻6-8个、直径0.5-0.8mm的小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黍子增殖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增殖礁基体(I)的材质为工程用的混凝土和碳酸盐水泥,其重量比为10: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黍子增殖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增殖礁基体(I)的规格为:直径1.8-2m,边缘厚度20-25cm,整体高度40_50cm,重量250_300kg。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黍子增殖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架(2)和固定架(3)的材质为废旧的钢筋,支架长度为30-40cm,固定架长度为8-lOc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黍子增殖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维尼纶网帘(5),网帘孔的规格为 15-20cmX15-20c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黍子增殖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架(2)穿插的角度为15。。
8.一种使用权利要求1所述海黍子增殖礁进行人工育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使用上述海黍子增殖礁进行人工育苗的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1)制作增殖礁基体及安放支架、固定架:按照建筑工程领域制作空心圆顶的方法,将宽度20-25cm的多个木板垂直围成圆形、木板之间由水平连接构件连接,制备一个直径1.Sm、高20cm的模具;然后向模具内填充礁体材料形成增殖礁基体,礁体材料为重量比为10:1的混凝土和碳酸盐水泥;在增殖礁基体边缘中部插入10-15根固定架,固定架头部露出8-lOcm ;在增殖礁基体底部等距插入3根支架,支架插入的角度为15° ;制作好后,放置I个月,经常泼水,使其凝固结实; (2)海黍子附苗:将幼苗采苗器(4)附苗用的凸面用毛刷刷粗糙,周围用打孔机钻孔;在室内对幼苗采苗器进行浸泡消毒处理,浸泡消毒后将其放入海黍子育苗池中采附幼孢子体;附苗过程中,室内采用半流水方式培育,培育18-22天、苗种长到0.5-0.8cm时进行海上增殖; (3)投放前处理:用海水浸湿的湿布覆盖附有幼苗的幼苗采苗器,在早晨或傍晚将幼苗采苗器和增殖礁各部件运送增殖海域的岸边;将维尼纶网帘(5)的边缘挂在固定架(3)上、平展拉紧后用扎带或系绳系住;将幼苗采苗器用扎带或系绳系在维尼纶网帘(5)上; (4)增殖礁投放及后期管理:用船将增殖礁运送到投放地点投放,定期由潜水员检查藻体生长情况,前15天,每5天潜水观察一次,将生长情况不好的圆盘或者网帘取下,及时更换新的;待育苗季节过后,每I个月将网帘取下放到岸边清除杂藻和食藻动物。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的海上增殖,增殖海域选为内湾近岸的潮下带,并且增殖地点的风浪较小、底质较为平坦。
【文档编号】A01G33/00GK104429912SQ201410633335
【公开日】2015年3月25日 申请日期:2014年11月11日 优先权日:2014年11月11日
【发明者】王翔宇, 徐智广, 刘玮 申请人: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