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渣破碎提纯用棒磨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8118阅读:31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钢渣破碎提纯用棒磨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含有水分的钢渣的分离用的设备,特别是一种钢渣破碎提纯用 棒磨机。
背景技术
在钢铁行业,我国钢渣利用率只有10%左右,大部分钢渣堆弃。钢渣中约含有 10%的残钢,由于炼钢时钢渣浮在钢液表面,钢液沸腾时钢珠和钢渣粘结、包裹在一起,钢渣冷却后渣和钢很难分离,钢的回收率很低。若采用破碎磁选工艺,回收 的渣钢和磁选粉的铁品位低,不能返回冶炼使用。因此钢渣的破碎、渣和铁的剥离, 渣钢的提纯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废渣资源化利用,金属铁全部回收的重要环节。 现有的钢渣中渣钢提纯采用水洗球磨机和装少量钢球的半自磨机,水洗球磨机用于 钢渣提纯时,尾渣成泥浆状,造成二次污染,破坏尾渣成分,不能再用于建材。半自磨机用于钢渣提纯,由于钢渣中水分为5%~13%,造成粘球堵塞出料口,不能出 料。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含有水分的钢渣破碎提纯用棒磨机,以改善球磨 机、装少量钢球的球磨机的过粉磨、大量粉状物料粘球堵料、不能正常生产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按如下的技术方案实现的。本实用新型钢渣破碎提纯用棒 磨机包括筒体和研磨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筒体中镶嵌有波纹衬板;所述的研磨体为圆形钢棒,位于筒体中。所述的筒体的一端为进料端,另一端为出料端;在筒体的出料端的端部的筒壁 上,不用格子卸料板,而是具有若干个出料孔;在筒体的出料孔的外部,具有卸料 罩。在所述的卸料罩上具有排气筒和卸料口 。当使用时,将含有一定水分的钢渣由进料口进入,经圆形钢棒将钢渣破碎剥离 后,物料由各出料孔排出,落在卸料罩内,由卸料口运出,送去磁选,进行钢、渣 分离。湿气由排气筒排出。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对钢渣进行破碎、剥离,不产生粉状物料,不粘棒,不 堵出料口。粒状、饼状物料从出料孔出料全部卸出,保证生产工艺流畅;渣和钢的 剥离效果好,磁选后的金属回收率高,磁选粉的铁品位高,可直接返回冶金炉使用; 且生产、维修成本降低,安全可靠。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驱动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的A-A剖面放大图(顺时针转90度)。 附图中主要符号说明l筒体 1-1进料口 1-2出料孔 1-3端盖1-4轴承架 1-5传动大齿轮 2波纹衬板 3圆形钢棒4卸料罩4-1排气筒 4-2卸料口5传动装置 5-1减速器5-2传动小齿轮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l为本实用新型钢渣破碎提纯用棒磨机的结构示意图,使用时,本棒磨机右端与进料装置相连,左端与出料装置连接。本棒磨机包括筒体1和作为研磨体的多件圆形钢棒3位于筒体1中,所述的筒 体1中镶嵌有波纹衬板2 (参见图3)。所述的筒体1的右端为进料端,左端为出料端;在出料端的端部的筒壁上,具 有6个直径在300 320mm的出料孔1-2;在位于筒体1的出料孔1-2的部位,具 有卸料罩4环绕在筒体1的外部。在卸料罩4上,具有位于上部的排气筒4-l和位于下部的卸料口 4-2。 此外,本实施例中,筒体l的左右2端各装有带孔的端盖l-3,端盖l-3支撑 在轴承架上,所述的筒体l为钢板焊制,直径为2000 3000mm,进料口 1-1的直径为600 500mm,在筒体1的外部右侧装有传动大齿轮1-5。如图2,由传动装置 5中的传动小齿轮5-2驱动该传动大齿轮1-5,使该筒体1旋转。 当使用时,如图l、 2所示,含有一定水分的钢渣由进料口 l-l进入,在传动装置5 的驱动下,筒体1转动,经圆形钢棒3将钢渣破碎后,物料由各出料口 l-2排出, 落在卸料罩4内,由卸料口4-2排出。由钢渣中水分产生的湿气经排气筒4-l排出。
权利要求1、一种钢渣破碎提纯用棒磨机,包括筒体和研磨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筒体(1)中镶嵌有波纹衬板(2);所述的研磨体为圆形钢棒(3),位于筒体(1)中。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渣破碎提纯用棒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筒体(1) 的一端为进料端,另一端为出料端;在筒体(1)的出料端的端部的筒壁上,具 有若干个出料孔(1-2);在筒体(1)的若干个出料孔(1-2)的外部,具有卸料罩(4)。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钢渣破碎提纯用棒磨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卸料罩(4)上具有排气筒(4-1)和卸料口 (4-2)。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一种钢渣破碎提纯用棒磨机,包括筒体和研磨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筒体(1)中镶嵌有波纹衬板(2);所述的研磨体为圆形钢棒(3),位于筒体(1)中。所述的筒体(1)的一端为进料口,另一端为出料口;在筒体(1)的出料口端部的筒壁上,具有若干个出料孔(1-2);在筒体(1)的若干个出料孔(1-2)的外部,具有卸料罩(4)。本实用新型能对钢渣进行破碎、剥离,不过粉磨,不粘棒,保证生产工艺流畅,渣和钢的剥离效果好,磁选后的金属回收率和磁选粉的铁品位高,可直接返回冶金炉使用;且生产、维修成本降低,安全可靠。
文档编号B02C17/22GK201101973SQ200720174488
公开日2008年8月20日 申请日期2007年9月28日 优先权日2007年9月28日
发明者孙树杉, 宇 张, 朱桂林, 郝以党 申请人:中国京冶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冶集团建筑研究总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