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组培苗小拱棚大田移栽方法

文档序号:114474阅读:34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甘蔗组培苗小拱棚大田移栽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甘蔗种苗快繁生产技术,尤其是一种甘蔗组培苗小拱棚大田移栽方法。
背景技术
甘蔗组织培养是一种高效的繁殖技术,可以加速甘蔗优良品种的快速繁殖,周年规模化生产性状整齐一致的甘蔗优良品种组培苗供生产应用,从而解决各蔗区良种种苗短缺、优良品种推广缓慢及运输成本高昂等问题。通常甘蔗脱毒组培苗从培养室的瓶苗生根培养至大田移栽这个时间段,还需经过苗圃沙床丛栽一分单株营养杯假植两个中间环节,每个环节历时30 40天,期间苗圃的日常管理等均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提高了种苗的生产成本,不仅如此,由于育苗周期长, 大田的生长期就相应缩短,从而延缓了优良种苗的繁育与推广速度。李松等通过在培养室及苗圃沙床丛栽阶段采用培育壮苗的方式并在移栽时用含有ABT3生根粉的黄泥浆浆根后成功的将甘蔗丛栽苗分单株后直接移栽至大田,建立了 “一种甘蔗组培苗裸苗大田移栽的方法”(专利申请号200910114601.
公开日2010年05月19日)。他们在瓶苗进行生根培养之前,先在壮苗培养基中培育1 2代,每代培养时间为15 20天,瓶苗生根后分成 3 5株/丛栽植于苗圃沙床上,经过30 40天的培育,当甘蔗组培苗假茎高达15 cm左右时,将丛栽苗分成单株并用含有ABT3生根粉的黄泥浆浆根后按一定的种植密度移栽至大田,移栽到大田后根据天气情况进行淋水和遮阳等管理。该方法虽省去了分单株营养杯假植环节,在假植苗圃方面节约了土地资源,减少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投入,也降低了甘蔗组培苗运输成本。然而,由于培育壮苗在培养室及苗圃丛栽阶段的培养时间非但未减少反而有所延长,而且移栽大田后要进行淋水和遮阳等管理也提高了蔗农的种植管理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节约育苗时间、降低种植成本的甘蔗组培苗小拱棚大田移栽方法。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甘蔗组培苗小拱棚大田移栽方法,甘蔗组培苗瓶苗在培养室中经过3 4代的增殖培养后直接进行生根培养,瓶苗生根后从瓶中取出洗干净,分成4 7株/丛在育苗圃中假植18 22天即进行分单株移栽至备耕好的种苗繁育大田;移栽前先把植蔗沟用水淋湿淋透,移栽完毕在植蔗沟上方搭建小拱棚,根据行距及小拱棚高度选择尺寸适合的薄膜覆盖在小拱棚上,四周用土压实防风,移栽当天在小拱棚顶部每隔50 70 cm开一个直径1 cm透气孔,移栽3 4天后,扩大透气孔至直径10 cm,移栽7天后将薄膜完全掀开,开始进行施肥等田间管理工作。增殖培养每一代的培养时间为15 20天。瓶苗生根后从瓶中取出洗干净是将瓶苗取出后在流动的水中冲洗1 3分钟至干净。
假植是将分好的甘蔗组培苗按照丛距5 6 cm、行距6 8 cm种植在准备好的苗床,种植深度为丛苗基部插入苗床基质0. 8 1 cm。苗床基质为黄泥或河沙。小拱棚由多个与植蔗沟垂直的支撑结构组成,支撑结构由条状或片状树枝、竹片弯成弧形,弧顶朝上,两头插在植蔗沟两边。弧顶距离植蔗沟50 70 cm,每个支撑结构间隔60 80 cm。薄膜是厚度为0.005 mm的透光地膜。本发明为甘蔗组培苗提供了一种透光、保湿、保温的大田移栽环境——小拱棚,使得幼小的甘蔗组培苗在不经培养室壮苗培养和营养杯假植壮苗阶段而直接进行大田移栽也能保证较高的成活率。应用本发明可缩短育苗周期,减少中间生产环节,降低运输成本、 育苗成本和蔗农的种植管理成本,最终实现育苗企业和蔗农双赢。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实施例具体阐述本发明甘蔗组培苗假植方法的内容。一、培养甘蔗组培生根瓶苗
以新台糖22号为供试材料,10月份开始进行温汤脱毒处理结合茎尖组织培养,获得甘蔗组培苗,当甘蔗组培苗增殖到第3 4代时(每一代的培养时间为15 20天),即第二年的1月下旬转入含有改良MS+NAA 5 mg /L+白糖70g/L的生根培养基进行生根,约10天左右即可长出较发达的根系。第二年的2月上旬可获得生根瓶苗。改良MS是将MS大量元素中的KH2PO4加倍,MS为植物组织培养使用最普遍的一种培养基名称,其配方公开使用;NAA中文名称为萘乙酸,萘乙酸和白糖均由市场提供。二、育苗圃假植(18 22天)
育苗圃采用是具有遮阴、保湿及防风功能的育苗棚。将已生根的瓶苗从瓶中取出在自来水下冲洗1 3分钟,分成4 7株/丛插植在准备好的育苗圃中,每丛甘蔗组培苗插入苗床基质(黄泥)Q . 8 1 cm,丛距5 6 cm,行距6 8 cm,每插植完一个苗床,用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将苗床淋湿淋透。假植10天左右可掀开遮阳网,并用尿素1%。+ KH2PO4 3%o + 甲基托布津1%。喷淋苗床,之后每隔2 3天喷淋一次,连续喷淋3 4次停止喷淋准备出圃。第二年的2月下旬可出圃。三、移栽苗田及物资准备
移栽苗田应该选择土壤疏松,具备灌溉条件且交通便利的地块。蔗田应该进行精细的备耕,然后开好种植沟,沟深要求达到40 cm以上,行距1. an。根据种植种苗的数量、蔗田面积以及植蔗沟每隔60 80 cm设置一条弧形支撑结构材料的要求准备好搭建小拱棚的材料,即包括弧形支撑结构材料和薄膜,此实施例中的小拱棚弧形支撑结构材料为长1. 2 m, 两头削成剑头状的竹片。四、组培苗大田移栽
2月下旬将准备移栽的丛栽苗的苗床用水淋湿淋透后,将丛苗从苗床拔起分成单株,种植前先将植蔗沟淋湿淋透,种植时按照密度要求每隔一定距离在植蔗沟中间线上用手指或小木棒捅出一个小洞,洞深3 cm左右,随即将小苗基部放入洞内并马上回土,回土以掩埋小苗基部1 cm左右为宜,每种完一行,淋足定根水后在植蔗沟上方用准备好的竹片弯成弧形,使弧形支撑结构与植蔗沟垂直,弧顶朝上,弧顶距离植蔗沟50 70 cm,两头插在植蔗沟两边,按照此法每隔60 80 cm插一条竹片,插完一行即为一个小拱棚,搭好小拱棚后用厚度为0. 005 mm且透光的薄膜覆盖,四周用土压实后在拱棚顶部每隔50 70 cm开一个直径1 cm左右的透气孔,每种一行配套搭建小拱棚一个直至移栽完毕。五、栽后管理
移栽3 4天后,将小拱棚顶部的透气孔的直径扩大到10 cm左右,根据土壤湿度情况, 可适度淋水;移栽7天后,组培苗已基本成活,成活率90%以上,此时可完全掀开小拱棚上的薄膜,用尿素5%。+ KH2PO4 5%。溶液喷洒甘蔗苗完成移栽后的第一次施肥,隔10 15天后喷施第二次,大约移栽20天后,组培苗已较为粗壮,进入正常的田间管理工作,如中耕、除草等。六、实施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不仅减少了甘蔗组培苗营养杯假植这一环节,还大大缩短了培养室及育苗圃的育苗时间。相比现有技术,培养室阶段可缩短40 110天,育苗圃阶段可缩短10 20天, 整体上可缩短50 130天,因而相对减少了甘蔗组培苗的用工及各种物资的投入,从而在培养室阶段就降低了育苗成本;由于丛苗数量及移栽密度均较现有技术高,培育相同数量的甘蔗组培苗时,所使用的育苗圃面积更小;使用该方法一年四季都能进行甘蔗组培苗的移栽,移栽后田间管理措施相对简单且成活率均可达到90%以上,同时蔗农的种植成本也相对较低、经济效益显著。以年产500万株甘蔗组培生根瓶苗规模测算 1.培养室阶段节省用工成本
每瓶苗以10株计算,培育500万株甘蔗组培瓶苗需培育50万瓶合格的生根瓶苗。以平均每转接一次污染损耗7%计,则不同工艺流程所需转接的瓶苗数推算如下
现有技术需转接的最后一代的增殖苗瓶数及各个生产程序所需转接的瓶苗数第5、6 代增殖瓶苗66. 84万瓶一第1代壮苗培养62. 16万瓶一第1代壮苗培养57. 81万瓶一生根培养53. 76万瓶一合格生根瓶苗50万瓶;
本发明需转接的最后一代的增殖苗瓶数及各个生产程序所需转接的瓶苗数第3、4代增殖瓶苗57. 81万瓶一生根培养53. 76万瓶一合格生根瓶苗50万瓶。由上可知,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培育出50万瓶合格的生根瓶苗,可少转接 62. 16万瓶至1 万瓶,每转接一瓶需耗费0. 07元人工接种费、0. 02元人工洗瓶费、0. 02元人工配制培养基费,合计人工耗费0. 11元/瓶。仅此一项可少支出6. 84万元至14. 19万元。而且,每多转接一次,污染率加大的风险越大,由此可导致更大的经济损失。2.培养室阶段节省培养基投入的物料
据测算配制一瓶甘蔗组培苗的培养基所需的物料投入的费用约为0. 08元,根据上述流程测算,本发明可减少支出4. 97万元至10. 32万元。3.培养室阶段节省电费支出
平均每天培养室的电费支出为480元,高压灭菌锅的电费支出为216元,两项合计696 元。由于培养室育苗可缩短40 110天,则电费可减少支出2. 78万元至7. 66万元。综上所述,采用本发明后,仅培养室阶段就可减少支出14. 59 32. 12万元,即平均每株生根瓶苗的成本可降低0. 029 0. 064元。
4.减少育苗圃和大田移栽的费用
育苗圃每天用工耗费150元计,则可减少支出1500元至3000元;大田移栽部分,本发明所需投入的物料主要是竹片和地膜,每亩约花费100元,栽种后一星期内基本不用淋水; 现有技术需投入的物料主要为ABT3生根粉、遮阳网、除草剂、地膜等,每亩约花费700元,栽后一个星期内必须每天淋水,淋水以每天30元/亩计,则用工支出210元。因此,合计大田移栽每亩减少支出810元。5.增加单位面积产值
本发明可在2月下旬开始大田种植,生育期比现有技术多约2个月,因此生物产量自然较高。本例亩产比现有技术多收甘蔗种茎0. 5吨,亩新增产值250元(以500元/吨计)。
权利要求
1.一种甘蔗组培苗小拱棚大田移栽方法,其特征在于甘蔗组培苗瓶苗在培养室中经过3 4代的增殖培养后直接进行生根培养,瓶苗生根后从瓶中取出洗干净,分成4 7株 /丛在育苗圃中假植18 22天即进行分单株移栽至备耕好的种苗繁育大田;移栽前先把植蔗沟用水淋湿淋透,移栽完毕在植蔗沟上方搭建小拱棚,根据行距及小拱棚高度选择尺寸适合的薄膜覆盖在小拱棚上,四周用土压实防风,移栽当天在小拱棚顶部每隔50 70 cm 开一个直径1 cm透气孔,移栽3 4天后,扩大透气孔至直径10 cm,移栽7天后将薄膜完全掀开,开始进行施肥等田间管理工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甘蔗组培苗小拱棚大田移栽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增殖培养每一代的培养时间为15 20天。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甘蔗组培苗小拱棚大田移栽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瓶苗生根后从瓶中取出洗干净是将瓶苗取出后在流动的水中冲洗1 3分钟至干净。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甘蔗组培苗小拱棚大田移栽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假植是将分好的甘蔗组培苗按照丛距5 6 cm、行距6 8 cm种植在准备好的苗床,种植深度为丛苗基部插入苗床基质0. 8 1 c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甘蔗组培苗小拱棚大田移栽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苗床基质为黄泥或河沙。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甘蔗组培苗小拱棚大田移栽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小拱棚由多个与植蔗沟垂直的支撑结构组成,所述支撑结构由条状或片状树枝、竹片弯成弧形,弧顶朝上,两头插在植蔗沟两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甘蔗组培苗小拱棚大田移栽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弧顶距离植蔗沟50 70 cm,每个支撑结构间隔60 80 cm。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甘蔗组培苗小拱棚大田移栽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是厚度为0. 005 mm的透光地膜。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甘蔗组培苗小拱棚大田移栽方法,它为甘蔗组培苗提供了一种透光、保湿、保温的大田移栽环境——小拱棚,使得幼小的甘蔗组培苗在不经培养室壮苗培养和营养杯假植壮苗阶段而直接进行大田移栽也能保证较高的成活率(90%以上)。应用本发明可缩短育苗周期(缩短50~130天),减少中间生产环节,降低运输成本、育苗成本和蔗农的种植管理成本,最终实现育苗企业和蔗农双赢。
文档编号A01G1/00GK102405837SQ20111026179
公开日2012年4月11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6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6日
发明者何洪良, 唐利球, 唐君海, 廖韦卫, 秦昌鲜, 符策, 莫周美, 谢君锋, 赵静, 陆祖正, 韦海球 申请人:广西亚热带作物研究所试验站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