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过滤型沟头防护技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2613阅读:37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生态过滤型沟头防护技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态过滤型沟头防护技术。
背景技术
黑土区坡耕地水蚀主要呈面蚀和沟蚀,又以沟蚀所造成的水土资源流失及危害最大。据统计,黑土区现有侵蚀沟25万多条,长度IOOOm以上的侵蚀沟近9万条,损毁耕地近59余万hm2,每年因此损失粮食约140万t。侵蚀沟内的沟道侵蚀强度极高,若不及时控制,将持续发生朔源和下切侵蚀,并伴随崩塌,使沟深和沟宽快速扩张,不仅是东北黑土区的主要产沙源,还使耕地损毁,减少可利用土地资源,导致土地破碎,限制大型机械化耕作,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制约农业生长、威胁人居安全。在沟头防护中不仅需要对坡面进行稳定性保护,还需要对集水区的水体进行合理引导和利用。现有传统坡耕地侵蚀沟头治理采用蓄水式沟头防护和排水式沟头防护,通过硬体材料砌筑或占用耕地开挖截水沟的形式,使用块石和水泥等材料、扰动周围的自然环境、施工周期长,造价高、占用耕地资源,且边坡不宜植被恢复。常规的措施主要为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结合的截水沟结合沟岸造林措施。施工过程对坡面进行大面积扰动达不到防止水土流失的目的,而且恢复周期比较场。因此在东北黑土型坡耕地黑土层较薄,地形起伏较大,以上措施因受地形、土壤结构、耕地资源等因素限制下,最大限度的遏制沟头发展,恢复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已成为目前坡耕地侵蚀沟治理领域亟待解决地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生态过滤型沟头防护技术,其特征在于:对坡耕地侵蚀沟头采 用玉米秸杆通过捆扎,利用柳桩固定紧实,形成厚度为15-20cm,宽度适中(1.5-3.0m),长度范围合理的生态防护形式。本发明采用玉米秸杆和柳桩作为载体,玉米秸杆具有选材便捷、降解性好、环保性强的特点,通过铺设的玉米秸杆对降水吸收和有序排导,减少径流、泥沙对沟头及坡面的冲刷,随着柳桩的成活后,可形成自然恢复乔木林,腐烂后的玉米秸杆可有效改良土壤结构和土壤肥力,为各种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同时达到护坡绿化的效果。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附图为本发明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为:横向玉米秸杆2与顺向玉米秸杆3搭接处通过柳桩I固定,具体步骤为I)整地:将突出的碎石、杂物清除。对沟口坡度角度的区域进行适当削坡、压实。
2)玉米秸杆打捆:将长度、粗细均匀的秸杆用连接物捆扎结实,捆扎的秸杆厚度为 15cm-20cm,宽度为 20cm。3)玉米秸杆铺设:从沟口处开始由上往下铺设,铺设厚度为捆扎后的秸杆厚度(15-20cm),宽度适中(1.5-3.0m),长度范围合理即可。头尾搭接处重叠4_8cm用柳桩固定,搭接时用连接物在柳桩处打结,以便固定秸杆。4)覆土:玉米秸杆铺设完成后,利用沟岸的土方将玉米秸杆的周边覆盖l-2cm。5)柳桩裁割季·节应为秋季,铺设完成后在上冻前浇一遍水,利于柳桩成活。
权利要求
1.一种生态过滤型沟头防护技术,其特征在于:对坡耕地侵蚀沟头采用玉米秸杆通过捆扎,利用柳桩固定紧实,形成厚度为15-20cm,宽度适中(1.5-3.0m),长度范围合理的生态防护形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态过滤型沟头防护技术,其特征在于:横向玉米秸杆(2)与顺向玉米秸杆(3)搭接处通过 柳桩⑴固定。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生态过滤型沟头防护技术,其特征在于对坡耕地侵蚀沟头采用玉米秸秆通过捆扎,利用柳桩固定紧实,形成厚度为15-20cm,宽度适中(1.5-3.0m),长度范围合理的生态防护形式。本发明采用玉米秸秆和柳桩作为载体,玉米秸秆具有选材便捷、降解性好、环保性强的特点,通过铺设的玉米秸秆对降水吸收和有序排导,减少径流、泥沙对沟头及坡面的冲刷,随着柳桩的成活后,可形成自然恢复乔木林,腐烂后的玉米秸秆可有效改良土壤结构和土壤肥力,为各种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同时达到护坡绿化的效果。
文档编号A01C21/00GK103190314SQ20121000484
公开日2013年7月10日 申请日期2012年1月10日 优先权日2012年1月10日
发明者许晓鸿, 张瑜, 刘明义, 芦贵君, 隋媛媛, 张军海, 王永峰, 孙传生 申请人:吉林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