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稻田养殖成蟹的方法

文档序号:203381阅读:39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稻田养殖成蟹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产生态养殖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稻田养殖成蟹的方法。
技术背景
随着水稻种植环境的恶化,病害、虫害、草害发生日趋严重,传统生产中,化肥、农药已成为保证水稻产量的主要手段。造成的环境污染,产值低下,增效缓慢。而池塘、湖泊等养殖河蟹被扣上了污染水质,破坏生态环境的帽子。发展新型的水稻种植和河蟹养殖技术迫在眉睫。
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开始利用稻田区域生态资源的优势进行河蟹养殖,发展生态种养技术,力创“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的增产、增收产业。
一方面,稻田养殖成蟹防治水稻病虫草害、稻田养殖河蟹的增产增效。另一方面, 天然河蟹有着丰富的营养物质,已经成为人们餐饮中的一道美食,随着环境改变,天然河蟹日趋减少,早已不能满足人们需要。
中国专利文献CN100361571C公开了一种利用生态调控在稻田养蟹的方法,采用在稻田中先施于50%底肥,然后再放入新水在田地里养河蟹,用稻田地内水生动植物及附加饵料为食,排泄物又可作为稻田的有机肥料,该方法从饲养期至河蟹捕捞期全过程通过调控河蟹密度实现田地无害,不但实现了水稻丰收又可获得河蟹高产,还可充分利用土地及水资源进行生态调控。中国专利文献CN1023^520A公开了一种稻田养殖河蟹的新方法, 包括稻田养蟹适宜水稻和河蟹品种的选择、开挖蟹沟、设置防逃设施、塑料大棚暂养蟹种、 水稻栽培、蟹苗放养、水稻栽培管理、河蟹饲养管理。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稻田养殖成蟹的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稻田养殖成蟹的方法,采用水稻、一龄蟹种、大豆三位一体的立体生态种养模式,包括如下步骤(1)选择养殖成蟹的稻田;(2)选择一龄蟹种并进行暂养;(3)稻田施肥所述稻田在耙地前一次性施入底肥;(4)稻田内挖蟹沟和进排水系统水稻秧苗移栽前,在稻田的四周挖出深30-40cm、宽 50-60cm的环形蟹沟;(5)栽插水稻所述水稻的栽插采用大垄双行的栽种模式移栽秧苗,所述的大豆种植在稻田的田埂上;(6)养蟹稻田和一龄蟹种的清整消毒放养一龄蟹种前分别对养蟹稻田和蟹种进行清整消毒;(7)适时放养将清整消毒的一龄蟹种放入清整消毒后的养蟹稻田中进行养殖;(8)蟹种的投喂和成蟹的采收根据河蟹的生长情况进行投喂和采收。
所述的步骤(1)中养殖成蟹的稻田选在靠近水源、水质好、无污染、排灌方便、保水力和保肥性能强、汛期不被淹没、连片面积较大的低洼、浅滩,所述的水稻种子选择抗病虫害、抗倒伏、耐盐碱、耐肥力、优质高产的品种,如辽星1号、盐丰47和盐丰456。
所述的步骤(2)中一龄蟹种暂养的田块或暂养池在放蟹前先进行清整消毒,所述的一龄蟹种的暂养密度为100-120kg/亩。
所述的步骤(3)中的底肥为生物菌性有机肥,每亩施肥60-70千克。
所述的步骤(4)中环形蟹沟的外环形沟均距离田埂40-60cm处,所述的进排水系统的在田埂进水口和排水口的位置挖在稻田相对两角的田埂上。
所述的步骤(5)中大垄双行的小垄行距为17-23cm,大垄行距为37-43cm。
所述的步骤(6)中一龄蟹种清整消毒的方法是采用18_23g/m3的高锰酸钾浸浴 5-10mino
所述的步骤(7)中蟹种放入稻田的蟹沟内进行养殖,放养时间为每年6月中旬,放养后定期泼撒EM菌,所述的定期泼撒EM菌为每半个月到一个月向稻田的蟹沟泼撒一次EM 菌。
所述的步骤(8)中蟹种的投喂为每天定点、定时投喂一次饵料,投喂量即干物质量为河蟹放养时总体重的3%-5% ;所述的河蟹的投喂在7月中旬前投喂颗粒饲料,7月中旬到 8月中旬投喂颗粒饲料和青饲料,在8月中旬到9月中旬后投喂颗粒饲料和鲜活饵料;所述的成蟹的采收时间为9月底至10月初。
本发明优点在于1、本发明的稻田养殖成蟹的方法是一种利用水稻、害虫、河蟹等生物之间形成的生物链的互控互促作用,并根据水稻各生育规律和生物的有机结合,改善稻蟹共生生态环境,实现稻蟹产品无公害化、营养化的一项种养新技术;2、在稻田外围种植大豆,合理的利用了空间、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实现了稻田的立体生产;3、本发明是在人工生态系统中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调节行为,通过稻田养蟹,控制稻田病虫草害的发生,促进生态平衡、控制农药污染,还可促使水稻增产、降低农业成本、实现农民增收,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


附图1是本发明所述的稻田养成蟹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
作详细说明。
附图中涉及的附图标记和组成部分如下所示1.面积边行加密(弥补环沟减少的水稻种植)2.小垄3.河蟹4、大垄5.环沟河蟹活动场所 6.田埂实施例1本发明的稻田养殖成蟹的方法请参照附图1,附图1是本发明所述的稻田养成蟹的示意图。
本发明的稻田养殖成蟹的方法,采用水稻、一龄蟹种、大豆max) Μ— 体的立体生态种养模式,包括如下步骤(1)选择养殖成蟹的稻田所述养殖成蟹的稻田选在靠近水源、水质好、无污染、排灌方便、保水力和保肥性能强、汛期不被淹没、连片面积较大的低洼、浅滩。
(2)选择一龄蟹种并进行暂养将一龄蟹种从越冬池中起捕出,先放在稻田边上的暂养池中暂养,所述的一龄蟹种暂养的田块或暂养池在放蟹前,先进行清整消毒,所述的一龄蟹种暂养密度为100-120kg/亩。待蜕壳一次后,开始挑选体质好,活力强,生长潜力大的河蟹。所述一龄蟹种有较大的生长潜力,从形态上来看,雄蟹大螯内侧无绒毛或有较少绒毛;雌蟹腹节呈三角形或接近三角形。
(3)稻田施肥所述稻田在耙地前一次性施入底肥,所述底肥为生物菌性有机肥, 每亩施肥60-70千克。
(4)稻田内挖蟹沟和进排水系统水稻秧苗移栽前,在稻田的四周且在稻田内挖出深30-40cm、宽50-60cm的环形蟹沟;所述进排水系统的在田埂进水口和排水口的位置挖在稻田相对两角的田埂上。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环形蟹沟的外环形沟均距田埂40-60cm处。
本发明养蟹稻田进、排水口的位置挖在稻田相对两角的田埂上,并使进、排水口与排灌渠道、环沟连通,以便于整个稻田的水流通畅。
(5)栽插水稻所述水稻的栽插采用大垄双行、边行加密的栽种模式移栽秧苗。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大垄双行的小垄行距为20士3cm,大垄行距为40士3cm。
所述的水稻的种子选择抗病虫害、抗倒伏、耐盐碱、耐肥力、优质高产的品种。如辽星1号、盐丰47、盐丰456等品种。
本发明采用“大垄双行”(即6寸垄和12寸垄,常规插秧方式为9寸垄)栽种模式移栽秧苗,以利于秧苗通风、透光及河蟹活动。
(6)养蟹稻田的清整和一龄蟹种的消毒放养前分别对养蟹稻田进行清整,对一龄蟹种进行消毒。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一龄蟹种放养时用18-23g/m3的高锰酸钾浸浴5-lOmin,可防治疾病。
(7)适时放养将清整消毒的一龄蟹种放入清整消毒后的稻田中进行养殖;所述的一龄蟹种放入稻田的蟹沟内。所述的放养的时间为每年6月中旬。放养一龄蟹种前,先向稻田内放入新水,然后再将蟹放养到稻田中。
需要说明的是,放养后定期向蟹沟泼撒EM菌,可改善水质,防病于未然。所述定期泼撒EM菌,如半个月到一个月泼撒一次,所述泼撒EM菌随着形态、菌群成分和浓度而变化, 具体使用量按照说明书来使用。
(8)立体生态种养水稻、河蟹、大豆三位一体的立体生态种养模式,如图1所示, 其中大豆栽种在水稻的田埂上。
(9)蟹种的投喂根据蟹种的生长情况进行投喂。
所述蟹种的投喂为每天定点、定时投喂一次饵料,投喂量为蟹种放养时总体重的 3%-5%。
较佳的,所述河蟹的投喂在7月中旬前投喂颗粒饲料,7月中旬到8月中旬投喂颗粒饲料和青饲料,在8月中旬到9月中旬后投喂颗粒饲料和鲜活饵料。
本发明河蟹的投喂管理,饲料投喂要有利于河蟹和水稻的生存环境及稻田内和谐的生态环境,每天定点、定时投喂一次饵料,投喂量(干物质量)为放养河蟹总体重的3%-5%, 投喂颗粒饲料。7月中旬到8月中旬,应少量投喂颗粒饲料,大量投水草等青饲料,以防止雨季稻田水环境恶化,水体溶解氧缺乏,有害还原性物质增多,影响河蟹生长;8月中旬后,河蟹处于育肥阶段,要以鲜活饵料为主,辅助配合饲料,这样可以生产出“黄多膏肥”的优质河蟹。
(10)成蟹的日常管理做到“二巡”、“三防”、“四察”。“二巡”就是早、晚要巡田。 “三防”就是防敌害、防污水、防偷盗。“四察”就是一察防逃设施有无破损,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二察有无残饵,注意观察河蟹吃食情况,以定下次的投饵量;三察水质变化情况,根据水质变化情况可灵活调节换水时间,同时,注意收听天气预报;四察河蟹的长势,有无病害, 有无敌害,及时清理蟹壳、死蟹、对蟹壳大小进行测定。
水质应符合GB-11607-89标准,pH值控制为在7. 5-8. 5之间。
防逃设施在稻田四周用塑料薄膜构筑河蟹防逃墙,用0. 08-0. Imm的塑料薄膜作为墙体,将其埋入土中10cm,使地上部分防逃墙高40-50cm,外侧用竹竿加铁线固定,墙体角度向内略有倾斜,四角围成一个圆弧状。
(11)捕获成蟹所述成蟹的捕获时间优选为9月底至10月初;由于9月底至10 月初是水稻收割前的成蟹捕获期,“西风起、蟹脚痒”,可将稻田水排干,直接用人工拾取的办法。成蟹上岸会沿着防逃墙爬行,大多数会聚集在养蟹稻田的四个角,因此操作起来较为方便。
实施例2请参照附图1,附图1是本发明的稻田养成蟹的示意图。
(1)稻田选择养蟹稻田应选在靠近水源、水质好、无污染、排灌方便、保水力和保肥性能强、汛期不被淹没、连片面积较大的低洼、浅滩。
(2)水稻种子的选择水稻种子应选择抗病虫害、抗倒伏、耐盐碱、耐肥力、优质高产的品种,选择盐丰47号水稻品种。
(3)—龄蟹种选择一龄蟹种为前一年自己培育。将一龄蟹种从越冬池中起捕出, 先放在稻田边上的暂养池中暂养,待蜕壳一次后,开始挑选体质好,活力强,生长潜力大的河蟹。雌蟹要求腹脐形状为三角形,或者接近三角形;雄蟹要求大螯内侧无绒毛,或者有较少绒毛。
(4)水稻的栽插方式插秧前将稻田挖出30cm深、60cm宽的环形蟹沟,且环形蟹沟距离田埂60cm,然后再插秧,采用大垄双行、边行加密的栽插方式,即小垄为20cm垄,大垄为40cm垄,以利于秧苗通风、透光及河蟹活动。大垄双行栽培技术能有效地解决水稻株行距较小,导致封垄早,后期通风透光不良,底部叶枯死较早,造成水稻早衰、干物质积累受阻等问题,从而提高水稻光能利用率。
(5)水稻的施肥方式在稻田进行耙地前,一次性施入生物菌性有机肥为底肥,施肥 900kg/hm2。
(6)进排水系统养蟹稻田进、排水口的位置挖在稻田相对两角的田埂上,进、排水口与排灌渠道、环沟连通,这样可使整个稻田的水流通畅。
(7)防逃设施在稻田四周用塑料薄膜构筑河蟹防逃墙,用0. 08-0. Imm的塑料薄膜作为墙体,将其埋入土中10cm,使地上部分防逃墙高40-50cm,外侧用竹竿加铁线固定, 墙体角度向内略有倾斜,四角围成一个圆弧状。
(8)适时放养每年6月中旬,扣蟹进入稻田。放养前,先向大面积稻田内放入新水,然后再将扣蟹放养到稻田中。
(9)立体生态种养水稻、河蟹、大豆三位一体的立体生态种养模式,如图1所示, 其中大豆栽种在水稻的田埂上。埂宽60-80cm。
(10)扣蟹投喂管理饲料投喂要有利于河蟹和水稻的生存环境及稻田内和谐的生态环境,所述扣蟹的投喂为每天定点、定时投喂一次饵料,投喂量(干物质量)为河蟹放养时总体重的3%-5% ;所述河蟹的投喂在7月中旬前投喂颗粒饲料,7月中旬到8月中旬投喂颗粒饲料和青饲料,在8月中旬到9月中旬后投喂颗粒饲料和鲜活饵料。
(11)日常管理做到“二巡”、“三防”、“四察”。“二巡”即早、晚要巡田每天有专人巡田2次,尤其是在早、晚、夜间和阴雨大风等恶劣天气,更要认真仔细巡田,同时观察水质变化、河蟹生长和摄食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三防”即是防敌害、防污水、防偷盗。防敌害生物的侵袭一防逃蟹;二防水蛇;三防鼠害;四要及时驱赶水鸟,为河蟹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防污水进入稻田影响河蟹的生长,在河蟹收获的季节,还要防止成蟹被偷。 “四察”即是一察防逃设施有无破损,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二察有无残饵,注意观察河蟹吃食情况,以定下次的投饵量;三察水质变化,换水时间,可灵活调节,同时,注意收听天气预报; 四察河蟹长势,有无病害,有无敌害,及时清理蟹壳、死蟹、对蟹壳大小进行测定。稻田养蟹病害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水质应符合GB-11607-89标准,pH值控制为在7. 5-8. 5之间。
(12)疾病防治放养前对养蟹稻田和暂养池进行清整消毒。蟹种放养时用20g/m3 的高锰酸钾浸浴5-lOmin,所述蟹种放养后定期(20天一次)泼撒EM菌;所述定期泼撒EM 菌为每半个月到一个月向稻田的蟹沟泼撒一次EM菌,所述泼撒EM菌的使用随着EM菌的形态、菌群成分和浓度而变化,具体使用量按照说明书来使用。
(13)捕获成蟹9月底至10月初,是水稻收割前的成蟹捕获期,可直接用人工拾取的办法。成蟹上岸会沿着防逃墙爬行,大多数会聚集在养蟹稻田的四个角,因此操作起来较为方便。
本发明的稻田养殖成蟹的方法具有以下的优点(1)本发明采用了大垄双行的栽插方式,与常规稻田的栽插方式相比,边际效应体现更加明显,增加了水稻的通风透光,减少病害的发生;河蟹的活动空间加大,有利于河蟹生长。
(2)在稻田四边采用了环沟设计,便于河蟹的养殖管理。
(3)稻田养蟹可以有效控制稻田有害生物的危害,对孑孓、水稻二化螟、稻飞虱、稻象甲等水稻害虫有极好的抑制作用。
(4)稻田全部使用有机肥,拒绝使用化肥,减少了氮磷的排放;同时使用生物农药, 降低了农药残留,减少对水体的污染,使生产的水稻成为绿色农产品,促进水稻增产,实现农民增收。
(5)稻田养蟹解决稻田中耕除草问题。河蟹放入稻田后不断摄食杂草,在不施用除CN 102524139 A草剂的情况下消灭田间杂草,河蟹采食过程中疏松了土壤,防止土壤板结。通过河蟹长期的中耕作用,增加了土壤通气性,改善了土壤环境,增强呼吸作用,减少有毒物质的危害,利于水稻根系生长,利于根系对矿物质的吸收,促进根系的生长发育。
(6)水稻在生长期内获得大量由河蟹排泄的有机肥料,而河蟹在稻田以水生动植物为饵料,这样大大节省投喂成本和田间管理成本。
(7)在稻田外围种植大豆,合理的利用了空间、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实现了稻田的立体生产;(8)本发明养蟹稻田的投入产出比比常规稻田的投入产出比高;捕获时节的成蟹平均 IOOg/只,平均25千克/亩,且由于本发明采用的稻田养殖成蟹的方法,为水稻、河蟹、大豆三位一体的立体生态种养模式,获得的蟹为生态蟹,且大豆平均亩产为280千克/亩,水稻平均亩产为705千克,因此成蟹、大豆与水稻多丰收,综合效益很好。
实施例32009年5-10月期间,在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坝墙镇进行了稻田养蟹示范区实施,采用实施例1的方法步骤,在稻田养蟹示范基地进行稻田养殖成蟹,水稻种子辽星1号水稻,并选择6月中旬开始放养规格整齐的扣蟹,平均12. 5g/只,400只/亩,结果10月初捕获成蟹平均IMg/只,平均30千克/亩;水稻产量为平均767千克/亩,如表1所示。
表1养蟹稻田与常规稻田产量和效益比较(2009年)比较田块 (亩)亩产 (kg)单价(元 /kg)亩产值 (元)亩成本 (元)亩效益 (元)综合效益(元)养蟹 稻田扣蟹233050 12 /+只150040510952430稻谷7672.418415061335稻田稻谷36502.11365599766766从表1中可知养蟹稻田与常规稻田的投入产出比分别为1:3. 67和1:2. 28 ;成蟹平均IMg/只,平均30千克/亩,且由于本实施例采用的稻田养殖成蟹的方法,为水稻、扣蟹、 大豆三位一体的立体生态种养模式,获得的蟹为生态蟹,且大豆平均亩产为300千克/亩, 水稻平均亩产为767千克/亩,因此扣蟹、大豆与水稻多丰收,综合效益很好。
实施例42010年5-10月期间,在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坝墙镇进行了稻田养蟹示范区实施,采用实施例1的方法步骤,在稻田养蟹示范基地进行稻田养殖成蟹,水稻种子盐丰456号水稻, 并选择6月中旬开始放养规格整齐的扣蟹,平均15g/只,350只/亩,结果10月初捕获成蟹平均116. 4g/只,平均21. 8千克/亩;水稻产量为平均637. 5千克/亩,如表2所示。
表2养蟹稻田与常规稻田产量和效益比较(2010年)
权利要求
1.一种稻田养殖成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水稻、一龄蟹种、大豆三位一体的立体生态种养模式,包括如下步骤(1)选择养殖成蟹的稻田;(2)选择一龄蟹种并进行暂养;(3)稻田施肥所述稻田在耙地前一次性施入底肥;(4)稻田内挖蟹沟和进排水系统水稻秧苗移栽前,在稻田的四周挖出深30-40cm、宽 50-60cm的环形蟹沟;(5 )栽插水稻所述水稻的栽插采用大垄双行的栽种模式移栽秧苗,所述的大豆种植在稻田的田埂上;(6)养蟹稻田和一龄蟹种的清整消毒放养一龄蟹种前分别对养蟹稻田和蟹种进行清整消毒;(7)适时放养将清整消毒的一龄蟹种放入清整消毒后的养蟹稻田中进行养殖;(8)蟹种的投喂和成蟹的采收根据河蟹的生长情况进行投喂和采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1)中养殖成蟹的稻田选在靠近水源、水质好、无污染、排灌方便、保水力和保肥性能强、汛期不被淹没、连片面积较大的低洼、浅滩,所述的水稻种子选择抗病虫害、抗倒伏、耐盐碱、耐肥力、优质高产的品种,如辽星1号、盐丰47和盐丰456。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2)中一龄蟹种暂养的田块或暂养池在放蟹前先进行清整消毒,所述的一龄蟹种的暂养密度为100-120kg/亩。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3)中的底肥为生物菌性有机肥,每亩施肥60-70千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4)中环形蟹沟的外环形沟均距离田埂40-60cm处,所述的进排水系统的在田埂进水口和排水口的位置挖在稻田相对两角的田埂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5)中大垄双行的小垄行距为 17-23cm,大垄行距为 37-43c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6)中一龄蟹种清整消毒的方法是采用18-23g/m3的高锰酸钾浸浴5-lOmin。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7)中蟹种放入稻田的蟹沟内进行养殖,放养时间为每年6月中旬,放养后定期泼撒EM菌,所述的定期泼撒EM菌为每半个月到一个月向稻田的蟹沟泼撒一次EM菌。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8)中蟹种的投喂为每天定点、定时投喂一次饵料,投喂量即干物质量为河蟹放养时总体重的3%-5% ;所述的河蟹的投喂在7月中旬前投喂颗粒饲料,7月中旬到8月中旬投喂颗粒饲料和青饲料,在8月中旬到 9月中旬后投喂颗粒饲料和鲜活饵料;所述的成蟹的采收时间为9月底至10月初。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稻田养殖成蟹的方法,采用水稻、一龄蟹种、大豆三位一体的立体生态种养模式。本发明优点在于是一种利用水稻、害虫、河蟹等生物之间形成的生物链的互控互促作用,并根据水稻各生育规律和生物的有机结合,改善稻蟹共生生态环境,实现稻蟹产品无公害化、营养化的一项种养新技术;合理的利用了空间、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实现了稻田的立体生产;本发明是在人工生态系统中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调节行为,通过稻田养蟹,控制稻田病虫草害的发生,促进生态平衡、控制农药污染,还可促使水稻增产、降低农业成本、实现农民增收,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
文档编号A01K61/00GK102524139SQ20121004466
公开日2012年7月4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27日 优先权日2012年2月27日
发明者于永清, 汪清, 王昂, 王武, 马旭洲 申请人:上海海洋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