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低洼渍涝盐碱地棉花种植法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棉花种植方法,具体为通过垄脊聚盐、垄沟排水,在大垄两侧的斜坡中部各种植一行棉花,既减轻盐害又避免涝害的低洼溃涝盐碱地棉花种植法。
背景技术:
我国对盐碱地的开发利用首先是由垦荒开始的,随后开展了挖沟排盐(碱)、引水灌溉,以及种稻、植树和养育等措施改良盐碱地,促进了盐碱地的开发利用。但是也带来了许多严重问题,主要表现是,过去对盐碱地的开发利用多以工程措施为主,并且依赖于对淡水资源的严重消耗。虽然工程措施对盐碱地的开发利用是必须的,但过分依赖投资巨大的工程措施和对淡水资源的消耗,已不符合目前及今后的发展方向,而且在工程措施已经为盐碱地植棉奠定了相当基础的今天,通过农艺种植技术的革新和应用将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好工程措施的作用。棉花是盐碱地上重要的经济作物。长期以来,对盐碱地棉花农艺种植技术的探索从未停止过,当前主要有平作、沟作、沟畦种植等方法,其目的和作用都是躲避或减轻土壤盐害。滨海盐碱地面积大、土壤含盐量高、地下水矿化度高且埋深比较浅,尤其是排水不畅的低洼盐碱地棉田,棉花受盐害和涝害的双重危害,导致低洼溃涝盐碱地植棉成苗难、缺苗断垄严重、生长发育迟缓,产量降低。当前,尽管盐碱地棉花常规种植方法具有减轻或躲避土壤盐害的良好效果,但不能同时既减轻盐害又缓解溃涝危害,不能满足低洼溃涝盐碱地植棉的需要。因此,建立一种既有效减轻盐害同时又避免涝害的低洼溃涝盐碱地棉花种植新方法十分必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要解决常规种植方法的不足,提供一种既有效减轻棉花盐害,同时又避免涝害的种植新方法。该方法充分运用土壤水盐运动规律,通过垄脊聚盐、垄沟排水,定向诱导土壤盐分和水分差异分布,使大垄两侧的斜坡中部种植的棉花根区土壤保持较低的盐分含量、适宜的水分含量,即一种低洼溃涝盐碱地棉花种植法,简称大垄坡种植法。该方法能够保证低洼溃涝盐碱地棉花出苗、全苗和正常生长发育,棉花成苗率提高20 30个百分点,达到一播全苗,单产提高15%以上,实现优质高产。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低洼溃涝盐碱地棉花种植法,其特征是,播种之前起大垄,在大垄两侧的斜坡中部各种植一行棉花,通过垄脊聚盐、垄沟排水,使大垄坡中部根区土壤保持较低的盐分含量、适宜的水分含量,实现既减轻棉花盐害,同时又避免涝害。包括以下步骤(I)起大垄播种之前30 35天,灌适量淡水^00±50m3/hm2)压盐,待土壤墒情适宜时耕地、耙地,使地面平整。南北方向起大垄,起大垄之前顺垄向在即将作为垄顶的位置集中施肥,控释肥与速效肥结合,氮、磷、钾肥配合,条施入表层土壤IOcm以下,然后按规格要求起大垄,具体规格为大垄高(垄顶至垄底垂直距离)40±lcm,大垄的底宽为160cm,大垄脊呈弧型(见附图I)。(2)播种
每个大垄两侧的斜坡中部各播种一行棉花(见附图1),棉花种植行向为南北方向,播种深度2. 5 3. Ocm,出苗以后间苗,2 3片真叶时定苗,留苗密度由行距和株距确定,行距80cm,株距23. 5cm。棉花定苗之后的田间管理采用大田常规措施。本发明的大垄坡种植法与常规种植法相比,具有以下优点(I)常规种植法只有减轻盐害的作用,不能避免涝害;而大垄坡种植法既有效减轻了棉花盐害,同时又避免了涝害,显著改善了低洼溃涝盐碱地棉田的生态条件和生长环境。(2)通过垄脊聚盐,降低了大垄坡中部棉花根区土壤的盐分含量,减轻盐害;由垄沟排除积水,使大垄坡中部的土壤水分含量适宜,消除溃涝危害,并且还会随水带走一部分盐分,进一步降低大垄坡中部的土壤盐分含量,有利于低洼溃涝盐碱地棉花出苗、成苗和生长。与常规种植法比较,大垄坡种植法的棉花成苗率提高20 30个百分点,达到一播全苗;单广提闻15%以上,实现优质闻广。(3)大垄坡种植法具有减少肥料损失的明显效果。肥料集中施于大垄内,有效地减少了低洼溃涝盐碱地棉田肥料挥发损失或随水流失。
附图I是低洼溃涝盐碱地棉花大垄坡种植法示意图;如图I所示,大垄的底宽为160cm,大垄高为40cm,棉花种植高度为距垄底高20cm,种植行距为80cm ;肥料施予垄顶竖直向下30_35cm处。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I :在东营市东营区选择低洼溃涝盐碱地棉田一块,基本情况是面积O. 5公顷,地力中等水平,前5年一直种植棉花;该棉田地下水埋深2. 6m±0. lm,地势低洼,溃涝较重;多点测定结果平均,土壤全盐含量O. 39% ±0.02%。除种植方法不同外,其它田间管理措施均与当地盐碱地棉田相同。一半棉田(称为Al)按本种植法种植,播种之前30 35天,每公顷灌600m3淡水压盐,待土壤墒情适宜时(为田间土壤最大持水量的75% 80%)耕地、耙地,使地面平整。整地之后施足基肥,起大垄之前顺垄向在即将作为垄顶的位置集中施肥,每公顷化肥用量分别为60kg控释N(释放期90天)+50kg速效N(混合均匀后施用)、60kg P2O5,30kg K2O,条施入表层土壤IOcm以下。接下来起大垄,垄的走向为南北方向,具体规格是大垄高(垄顶至垄底垂直距离)40cm,大垄的底宽为160cm,大垄脊呈弧型(见附图I)。然后适期播种,在每个大垄两侧的斜坡中部(垄顶至垄底垂直距离中点的水平线与斜坡的交点)各播种一行棉花(见附图1),2010年4月28日播种,深度2. 5cm,等行距80cm,棉花行向为南北向。出苗以后间苗,2 3片真叶时定苗,株距23. 5cm,留苗密度为53100株/公顷。另一半棉田(称为BI)按盐碱地棉花常规种植法种植,该种植法除不起大垄外,其它措施同Al。实施结果表明,与常规种植法比较,大垄坡种植法的棉花成苗率提高27. I个百分点(由66. 8%提高到93. 9% ),达到一播全苗;皮棉单产提高17. 5% (由798. Okg/hm2提高到937. 5kg/hm2),实现了低挂溃 劳盐碱地棉花优质高产。实施例2 在东营市河口区选择低洼溃涝盐碱地棉田一块,基本情况是面积O. 7公顷,地力中等偏上水平,前茬作物为棉花;该地块地下水埋深3. 8m±0. lm,地势低洼,溃涝较重;多点测定结果平均,土壤全盐含量O. 33% ±0.01%。播种时间为2011年4月26日。除种植方法不同外,其它田间管理措施均与当地盐碱地棉田相同。—半棉田(称为A2)按本种植法种植,与实施例I相同。另一半棉田(称为B2)按盐碱地棉花常规种植法种植,与实施例I相同。实施结果表明,与常规种植法比较,大垄坡种植法的棉花成苗率提高25. 3个百分点(由70. 2%提高到95. 5% ),达到一播全苗;皮棉单产提高16. 9% (由835. 6kg/hm2提高到976. 5kg/hm2),实现了低挂溃 劳盐碱地棉花优质高产。
权利要求
1.ー种低洼溃涝盐碱地棉花种植法,其特征是,播种之前起大垄,在大垄两侧的斜坡中部各种植一行棉花,通过垄脊聚盐、垄沟排水。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ー种低洼溃涝盐碱地棉花种植法,其特征是, (1)起大垄 播种之前30 35天,灌600 ± 50mVhm2淡水压盐,待土壤墒情适宜时耕地、耙地,使地面平整;南北方向起大垄,起大垄之前顺垄向在即将作为垄顶的位置集中施肥,控释肥与速效肥结合,氮、磷、钾肥配合,条施入表层土壤IOcm以下,然后按规格要求起大垄; (2)播种 每个大垄两侧的斜坡中部各播种一行棉花。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ー种低洼溃涝盐碱地棉花种植法,其特征是,所述步骤(I)大垄的规格为大垄高40± lcm,大垄的底宽为160cm,大垄脊呈弧型。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ー种低洼溃涝盐碱地棉花种植法,其特征是,所述步骤(2)棉花种植行向为南北方向,播种深度2. 5 3. Ocm,出苗以后间苗,2 3片真叶时定苗,留苗密度由行距和株距确定,行距80cm,株距23. 5cm。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低洼渍涝盐碱地棉花种植法。该方法是在播种前起大垄,在大垄两侧的斜坡中部各种植一行棉花,通过垄脊聚盐、垄沟排水,使大垄坡中部根区土壤保持较低的盐分含量、适宜的水分含量,实现既减轻棉花盐害,同时又避免涝害的具体方法。大垄高40cm左右,底宽160cm,大垄脊呈弧形。运用该方法能有效减轻低洼渍涝盐碱地的盐害和涝害,促进棉花出苗、成苗和生长,一般增产15%以上。本发明的种植方法简便实用,它不仅适用于低洼渍涝盐碱地植棉,也适用于低洼渍涝盐碱地其它作物的种植。
文档编号A01G1/00GK102630451SQ201210093410
公开日2012年8月15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1日 优先权日2012年4月1日
发明者张琮, 罗振, 董合忠, 辛承松 申请人:山东棉花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