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田菁与野生大豆间作的种植方法及配套精播施肥机与流程

文档序号:11237367阅读:108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田菁与野生大豆间作的种植方法及配套精播施肥机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绿肥及饲用作物生产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野生大豆与田菁间作的种植方法,本发明还涉及其配套精播施肥机。



背景技术:

田菁(sesbaniacannabinapers.)、野生大豆(glycinesoja)均为一年生豆科植物,茎叶繁茂,生物量大,蛋白质含量高,是优异的绿肥及饲用作物。两者均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土壤适应性极强,在酸性、碱性、盐碱土、旱地、涝地均可生长,其根系发达,根瘤多,固氮能力强,可作为土壤修复和盐碱地改造的先锋植物。此外,田菁种子还可用来生产田菁胶,用于油田采油、选矿冶金、采矿爆破、纺织和日用化工,是天然植物胶用作物;野生大豆籽粒中粗蛋白含量高于栽培大豆,粗脂肪、总糖、总异黄酮及粗纤维含量低于栽培大豆,适宜作为新型优质蛋白质原料。因此,田菁和野生野生大豆是一种利用价值较高的植物,具有较广阔的栽培价值和应用前景。

野生大豆茎细弱,蔓生,株高0.5m以下,缠绕性极强,极易攀缘在伴生植物上,攀缘生长的野生大豆中上部冠层展开充分,茎粗叶大,群体通风透光条件得到改善,生物产量可进一步提高。田菁茎直立,高1.5m-3m,分枝部位在0.5m以上,分枝节间下部无叶片,是优良的蔓生型植物攀缘载体和伴生植物。

单作是目前田菁和野生大豆种植的主要方式,发明专利201410387615.4公开了一种田菁的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精整大田:在田菁种籽收获以后,采用机械旋耕或耕翻整平大田;2)种籽处理:晴好天气(晒种温度为25℃以上)将田菁种籽均匀铺摊在水泥场上晒种5-6小时;3)播种施肥:每亩播经处理过的田菁种籽4-5公斤,每亩施用过磷酸钙或钙镁磷肥20-30公斤;4)开沟盖籽:用机械或人工隔200厘米开挖一条畦沟(沟宽25厘米,沟深均为15厘米),在大田两头和中间各开一条横沟(沟宽30厘米,沟深均为15厘米),人工或机械碎土盖籽;5)水浆管理:播后即沟灌洇透水,出苗后干湿交替,湿润为主;6)适时埋青:在中下部荚果黄熟时即应收割埋青。本发明能促进田菁早出苗、出齐苗,保持苗期正常生长的基础上,加速大田群体生长,鲜草产量比其他种植方法高30%以上。发明专利201410155792.x公开了一种麦菁两熟高效栽培方法及麦菁配套收获割台,其中麦茬田菁直播种植技术,使用播种机进行田菁免耕播种,播种采用宽窄行条播,窄行行距40cm-45cm,宽行行距75cm-80cm,播深1cm-4cm,用种量4.5kg/hm2-7.5kg/hm2。发明专利201410198108.6公开了一种在盐碱地上种植野生大豆的方法,它首先将体积比为3:3:2:2的草炭、普通土、珍珠岩、蛭石混合,然后向每立方米的混合物中添加多菌灵230g-270g、复合肥4.5kg-5.5kg,将混合物搅拌均匀,得到育苗用培养基土;用所述培养基土对野生大豆进行育苗,约15-20天或待苗长至6cm-7cm后进行移栽,按株距30cm-40cm、行距40cm-50cm挖移植穴,穴深10cm-15cm,然后将幼苗移入移植穴中,填土浇水压实。

间作是指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间作是运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充分利用光能、空间和时间资源而提高农作物产量。发明专利201310189425.7公开了一种适用于盐碱地的甜高粱与田菁间作的方法,甜高粱与田菁间作的行数比为1:3,甜高粱的株距均为25cm-30cm、行距100cm-105cm,田菁的行距为33cm-35cm;高粱的播种深度为3cm-4cm,每穴播种2-3粒,甜高粱2-3叶进行间苗或补苗,每穴定苗1株;田菁的播种深度为4cm-5cm,每穴播种4-6粒,田菁3-4叶时进行间苗或补苗,每穴定苗1株。

混作在同一块田地上同期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发明专利201510521125.3公开了一种盐碱地柳枝稷和野大豆的混播方法。将盐碱地耕翻后耙平后,按280kg/亩-350kg/亩施用农家肥和红霉素药渣组成的混合肥料,起垄,垄高5cm-8cm,垄面宽8cm-10cm,垄底宽15cm-20cm,垄间距为15cm;预先将柳枝稷和野大豆的种子分别放入种子处理剂中浸泡8min-10min,垄上穴播,穴深3cm-5cm,先播种野大豆种子,覆土1.5cm-2cm后再播种柳枝稷种子,覆土填平;穴间距为40cm-50cm,穴中野大豆种子同柳枝稷种子的个数比为3:7-10。

目前尚未见田菁与野生大豆间作的报道,综合分析现有的间作和混作模式,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1)田菁、野生大豆为豆科作物,高粱、柳枝稷为禾本科作物,豆科与禾本科间作或混作无法进行化学除草。目前种植田菁和野生大豆的地块多为盐碱地或中低产田,草害严重,只能借助人工除草,效率低,严重影响了田菁和野生大豆的生物产量。(2)播种环节,如育苗、移栽、定苗、播种、覆土、施种肥或基肥过程中,过多的依赖人工,机械化程度偏低,生产成本高,效益低,种植积极性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田菁与野生大豆间作的种植方法及配套间作精播施肥机,目的旨在弥补现有田菁与野生大豆生产技术的不足,解决草害严重、机械化程度低、生物产量低、用工多、生产成本高、效益低等一系列问题。本发明在充分利用田菁下部空间和野生大豆上部空间的基础上,提高机械化生产程度,提供一种田菁与野生大豆间作的高效种植方法,做到“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提高生产效率。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田菁与野生大豆间作的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宽窄行精播

田菁与野生大豆间作,使用播种机械进行间作播种,播种采用宽窄行条播,宽窄行布局为适合机械播种的交替播种方式,即:田菁-野生大豆(2行)、田菁-野生大豆-野生大豆-田菁(4行)、田菁-野生大豆-野生大豆-田菁-田菁-野生大豆(6行)、田菁-野生大豆-野生大豆-田菁-田菁-野生大豆-野生大豆-田菁(8行)、田菁-野生大豆-野生大豆-田菁-田菁-野生大豆-野生大豆-田菁-田菁-野生大豆(10行)等,播种行数依据地块宽度据此计算,田菁与野生大豆的播种位置可互换。

窄行距(即相邻的田菁与野生大豆行距)为10cm-15cm,宽行距(相邻田菁与田菁、野生大豆与野生大豆行距)为40cm-45cm,田菁用种量15kg/hm2-22.5kg/hm2、播深3cm-4cm,野生大豆用种量24kg/hm2-30kg/hm2、播深1cm-2cm。

进一步,优选的宽窄行精播的方案如下列a-b之一:

a.窄行距15cm,宽行距45cm,田菁用种量15kg/hm2、播深4cm,野生大豆用种量24kg/hm2、播深2cm。

该方案适用于非盐碱地播种。

b.窄行距10cm,宽行距40cm,田菁用种量22.5kg/hm2、播深3cm,野生大豆用种量30kg/hm2、播深1cm。

该方案适用于盐碱地播种。

(2)一次性施肥

种肥按照n40kg/hm2-55kg/hm2和p2o5120kg/hm2-165kg/hm2的有效用量施入窄行种子之间,施肥深度6cm-10cm。

(3)化学除草

田菁和野生大豆出苗前施用四唑啉酮类除草剂进行除草,出苗后施用咪唑啉酮类除草剂与环己烯酮类除草剂进行除草;

(4)刈割收获

初花期至盛花期,对田菁、野生大豆经行刈割,留茬高度5cm-10cm。

此外,田菁、野生大豆出苗至收获的田间管理,如灌溉、排水、病虫害防治等视当季实际发生情况而定,为非必需步骤,且用本领域的常用技术手段可以解决。

所述步骤1)的田菁优选株高2m-3m、全生育期130d-150d的中晚熟型田菁品种;本发明的野生大豆优选生物量大、攀爬能力强的野生大豆品种。

所述步骤2)的种肥优选速溶型单质化肥、复合肥或专用肥等。

所述步骤3)的四唑啉酮类除草剂优选乙草胺、异丙草胺、异丙甲草胺等;咪唑啉酮类除草剂优选禾草灭、丁苯草酮、烯草酮、噻草酮、环苯草酮、烯禾啶、吡喃草酮、三甲苯草酮等;环己烯酮类除草剂优选咪草酯、灭草烟、甲氧咪草烟、咪唑喹啉酸、甲基咪草烟、咪草烟等。

所述步骤4)优选带压扁功能的割草机进行刈割。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与上述种植方法配套使用的间作精播施肥机,可以实现田菁和野生大豆混作播种、施肥、覆土于一体。

一种间作精播施肥机,包括机架、至少一个第一播种组件、至少一个第二播种组件、至少一个施肥组件;

所述机架包括三点悬挂以及矩形框架,所述矩形框架包括沿所述间作精播施肥机的行进方向的相反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横梁、第二横梁、第三横梁以及第四横梁;

所述第一播种组件包括第一支撑架、第一地轮、第一覆土器、第一变速器、第一种子箱、第一导种管、第一排种器以及第一播种开沟器;所述第一地轮、第一覆土器、第一变速器、第一种子箱以及第一播种开沟器均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架上,所述第一支撑架设置于所述第三横梁上,所述第一播种组件通过所述第一支撑架设置在所述第三横梁上,且所述第一地轮、第一覆土器、第一变速器以及第一种子箱沿所述间作精播施肥机的行进方向依次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架上,所述第一排种器设置于所述第一播种开沟器上,所述第一导种管的上端开口与所述第一种子箱连通,所述第一导种管的下端开口与所述第一排种器的进种口连通,且所述第一地轮通过传动链条与所述第一变速器的输入端传动连接,所述第一变速器的输出端通过传动链条与所述第一排种器传动连接;

所述第二播种组件包括第二支撑架、第二地轮、第二覆土器、第二变速器、第二种子箱、第二导种管、第二排种器以及第二播种开沟器;所述第二地轮、第二覆土器、第二变速器、第二种子箱以及第二播种开沟器均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架上,所述第二支撑架设置于所述第四横梁上,所述第二播种组件通过所述第二支撑架设置在所述第四横梁上,且所述第二地轮、第二覆土器、第二变速器以及第二种子箱沿所述间作精播施肥机的行进方向依次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架上,所述第二排种器设置于所述第二播种开沟器上,所述第二导种管的上端开口与所述第二种子箱连通,所述第二导种管的下端开口与所述第二排种器的进种口连通,且所述第二地轮通过传动链条与所述第二变速器的输入端传动连接,所述第二变速器的输出端通过传动链条与所述第二排种器传动连接;

所述施肥组件包括第三支撑架、第三地轮、第三覆土器、第三变速器、肥料箱、导肥管、排肥器以及施肥开沟器;所述第三地轮、第三覆土器、第三变速器、肥料箱以及施肥开沟器均设置于所述第三支撑架上,所述第三支撑架设置于所述第二横梁上,所述施肥组件通过所述第三支撑架设置在所述第二横梁上,且所述第三地轮、第三覆土器、第三变速器以及肥料箱沿所述间作精播施肥机的行进方向依次设置在所述第三支撑架上,所述排肥器设置于所述施肥开沟器上,所述导肥管的上端开口与所述肥料箱连通,所述导肥管的下端开口与所述排肥器的进肥口连通,且所述第三地轮通过传动链条与所述第三变速器的输入端传动连接,所述第三变速器的输出端通过传动链条与所述排肥器传动连接;

所述第一播种组件、施肥组件以及第二播种组件在所述机架上的位置关系满足在所述机架的横向方向上呈相间布置以实现两种种子的间作行播,且所述施肥组件位于所述第一播种组件与第二播种组件之间的间距的横向方向上的中间。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架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第三横梁上以实现所述第一播种组件可沿所述间作精播施肥机的横向方向移动,且所述第一播种组件的移动幅度为10cm-40cm;所述第二支撑架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第四横梁上以实现所述第二播种组件可沿所述间作精播施肥机的横向方向移动,且所述第二播种组件的移动幅度为10cm-40cm;所述第三支撑架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第二横梁上以实现所述施肥组件可沿所述间作精播施肥机的横向方向移动,且所述施肥组件的移动幅度为10cm-40cm。

优选的,所述第一排种器的传动输入端设置有飞轮式变速器,所述飞轮式变速器包括若干个外径大小不一的片状链轮,所述第一变速器的输出端通过传动链条与所述第一排种器传动输入端上的飞轮式变速器传动连接;所述第二排种器的传动输入端设置有飞轮式变速器,所述飞轮式变速器包括若干个外径大小不一的片状链轮,所述第二变速器的输出端通过传动链条与所述第二排种器传动输入端上的飞轮式变速器传动连接;所述排肥器的传动输入端设置有飞轮式变速器,所述飞轮式变速器包括若干个外径大小不一的片状链轮,所述第三变速器的输出端通过传动链条与所述排肥器传动输入端上的飞轮式变速器传动连接。

优选的,直接紧邻的第一播种组件与第二播种组件横向之间的间距为10cm-15cm,直接紧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播种组件横向之间的间距为40cm-45cm,直接紧邻的两个所述第二播种组件横向之间的间距为40cm-45cm。

优选的,包括机架、一个第一播种组件、一个第二播种组件以及一个施肥组件;且一个第一播种组件以及一个第二播种组件在所述机架上的位置关系满足在所述机架的横向方向上依次为第一播种组件、第二播种组件。

优选的,包括机架、两个第一播种组件、两个第二播种组件以及两个施肥组件;且两个第一播种组件以及两个第二播种组件在所述机架上的位置关系满足在所述机架的横向方向上依次为第一播种组件、第二播种组件、第二播种组件以及第一播种组件。

优选的,包括机架、四个第一播种组件、四个第二播种组件以及四个施肥组件;且四个第一播种组件以及四个第二播种组件在所述机架上的位置关系满足在所述机架的横向方向上依次为第一播种组件、第二播种组件、第二播种组件、第一播种组件、第一播种组件、第二播种组件、第二播种组件以及第一播种组件。

优选的,所述第一地轮通过可升降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架上;所述第二地轮通过可升降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架上;所述第三地轮通过可升降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三支撑架上。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充分利用了田菁的下部空间和野生大豆的上部空间,野生大豆攀援在田菁上,中上部冠层展开充分,茎粗叶大,群体通风透光条件得到改善。此外,田菁和野生大豆均为豆科作物,在苗前和苗期开展化学除草可有效控制杂草生长,生物产量可提高32.70%-388.18%,并明显改善耕层土壤环境,土壤可溶性盐含量降低6.73%-22.4%,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7.02%-20.51%,碱解氮含量提高8.54%-13.06%,速效磷含量提高6%-9.88%,速效钾含量提高7.4%-10.53%。

2)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与交替播种方式配套的间作精播施肥机,通过两个播种系统的协调配合,可实现两种作物不同行距、不同密度、不同深度的播种作业。导肥管置于窄行中间,可为相近的两行作物同时提供种肥,即减少了导肥管的数量和肥料施用量,又提高了施肥的效率,即做到了一次性施肥,又实现播种、施肥的机械化和一体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间作精播施肥机中的第一播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间作精播施肥机中的第二播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间作精播施肥机中的施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间作精播施肥机中的一个第一播种组件、一个第二播种组件以及一个施肥组件在机架上的位置关系示意图(仅是示意位置关系,不涉及示意机械结构);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间作精播施肥机中的两个第一播种组件、两个第二播种组件以及两个施肥组件在机架上的位置关系示意图(仅是示意位置关系,不涉及示意机械结构);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间作精播施肥机中的四个第一播种组件、四个第二播种组件以及四个施肥组件在机架上的位置关系示意图(仅是示意位置关系,不涉及示意机械结构)。

图中:

1第一播种组件,101第一支撑架,102第一地轮,103第一变速器,104第一种子箱,105第一导种管,106第一排种器,107第一播种开沟器;

2第二播种组件,201第二支撑架,202第二地轮,203第二变速器,204第二种子箱,205第二导种管,206第二排种器,207第二播种开沟器;

3施肥组件,301第三支撑架,302第三地轮,303第三变速器,304施肥箱,305导肥管,306排肥器,307施肥开沟器;

4机架,401第一横梁,402第二横梁,403第三横梁,404第四横梁,405三点悬挂;

5u形箍。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6,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精播施肥机,包括机架4、至少一个第一播种组件1、至少一个第二播种组件2、至少一个施肥组件3;

所述机架4包括三点悬挂405以及矩形框架,所述矩形框架包括沿所述间作精播施肥机的行进方向的相反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横梁401、第二横梁402、第三横梁403以及第四横梁404;

所述第一播种组件1包括第一支撑架101、第一地轮102、第一覆土器、第一变速器103、第一种子箱104、第一导种管105、第一排种器106以及第一播种开沟器107;所述第一地轮102、第一覆土器、第一变速器103、第一种子箱104以及第一播种开沟器107均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架101上,所述第一支撑架101设置于所述第三横梁403上,所述第一播种组件1通过所述第一支撑架101设置在所述第三横梁403上,且所述第一地轮102、第一覆土器、第一变速器103以及第一种子箱104沿所述间作精播施肥机的行进方向依次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架101上,所述第一排种器106设置于所述第一播种开沟器107上,所述第一导种管105的上端开口与所述第一种子箱104连通,所述第一导种管105的下端开口与所述第一排种器106的进种口连通,且所述第一地轮102通过传动链条与所述第一变速器103的输入端传动连接,所述第一变速器103的输出端通过传动链条与所述第一排种器106传动连接;

所述第二播种组件2包括第二支撑架201、第二地轮202、第二覆土器、第二变速器203、第二种子箱204、第二导种管205、第二排种器206以及第二播种开沟器207;所述第二地轮202、第二覆土器、第二变速器203、第二种子箱204以及第二播种开沟器207均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架201上,所述第二支撑架201设置于所述第四横梁404上,所述第二播种组件2通过所述第二支撑架201设置在所述第四横梁404上,且所述第二地轮202、第二覆土器、第二变速器203以及第二种子箱204沿所述间作精播施肥机的行进方向依次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架201上,所述第二排种器206设置于所述第二播种开沟器207上,所述第二导种管205的上端开口与所述第二种子箱204连通,所述第二导种管205的下端开口与所述第二排种器206的进种口连通,且所述第二地轮202通过传动链条与所述第二变速器203的输入端传动连接,所述第二变速器203的输出端通过传动链条与所述第二排种器206传动连接;

所述施肥组件3包括第三支撑架301、第三地轮302、第三覆土器、第三变速器303、肥料箱304、导肥管305、排肥器306以及施肥开沟器307;所述第三地轮302、第三覆土器、第三变速器303、肥料箱304以及施肥开沟器307均设置于所述第三支撑架301上,所述第三支撑架301设置于所述第二横梁402上,所述施肥组件3通过所述第三支撑架301设置在所述第二横梁402上,且所述第三地轮302、第三覆土器、第三变速器303以及肥料箱304沿所述间作精播施肥机的行进方向依次设置在所述第三支撑架301上,所述排肥器306设置于所述施肥开沟器307上,所述导肥管305的上端开口与所述肥料箱304连通,所述导肥管305的下端开口与所述排肥器306的进肥口连通,且所述第三地轮302通过传动链条与所述第三变速器303的输入端传动连接,所述第三变速器303的输出端通过传动链条与所述排肥器306传动连接;

所述第一播种组件1、施肥组件3以及第二播种组件2在所述机架4上的位置关系满足在所述机架4的横向方向上呈相间布置以实现两种种子的间作行播,且所述施肥组件3位于所述第一播种组件1与第二播种组件2之间的间距的横向方向上的中间。

实现了两种植物种子的间作播种、施肥以及覆土镇压于一体,且第一播种组件1、第二播种组件2以及施肥组件3可沿所述间作精播施肥机的横向方向移动,实现了行距大小多样可调,在第一变速器103、第二变速器203以及第三变速器303的基础上增加飞轮式变速器,实现了株距大小多样可调,从而解决了两种植物种子间作机械化播种、施肥以及覆土镇压的难题,实现了间作播种、施肥的机械化和一体化。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架101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第三横梁403上以实现所述第一播种组件1可沿所述间作精播施肥机的横向方向移动,且所述第一播种组件1的移动幅度为10cm-40cm;所述第二支撑架201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第四横梁404上以实现所述第二播种组件2可沿所述间作精播施肥机的横向方向移动,且所述第二播种组件2的移动幅度为10cm-40cm;所述第三支撑架301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第二横梁402上以实现所述施肥组件3可沿所述间作精播施肥机的横向方向移动,且所述施肥组件3的移动幅度为10cm-40cm;第一播种组件1、第二播种组件2以及施肥组件3可沿所述间作精播施肥机的横向方向移动,实现了行距可调。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架101通过u形箍5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第三横梁403上,所述第二支撑架201通过u形箍5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第四横梁404上,所述第三支撑架301通过u形箍5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第二横梁402上。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排种器106的传动输入端设置有飞轮式变速器,所述飞轮式变速器包括若干个外径大小不一的片状链轮,所述第一变速器的输出端通过传动链条与所述第一排种器传动输入端上的飞轮式变速器传动连接;在第一变速器101的基础上增加飞轮式变速器,增加了第一排种器106的实际排种速度的多样性,增加了株距大小调节的多样性;所述第二排种器206的传动输入端设置有飞轮式变速器,所述飞轮式变速器包括若干个外径大小不一的片状链轮,所述第二变速器的输出端通过传动链条与所述第二排种器传动输入端上的飞轮式变速器传动连接;在第二变速器203的基础上增加飞轮式变速器,增加了第二排种器206的实际排种速度的多样性,增加了株距大小调节的多样性;所述排肥器306的传动输入端设置有飞轮式变速器,所述飞轮式变速器包括若干个外径大小不一的片状链轮,所述第三变速器的输出端通过传动链条与所述排肥器传动输入端上的飞轮式变速器传动连接;在第三变速器303的基础上增加飞轮式变速器,增加了排肥器306的实际排肥速度的多样性,增加了株距大小调节的多样性;飞轮式变速器类似于自行车后轮上的飞轮。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直接紧邻的第一播种组件1与第二播种组件2横向之间的间距为10cm-15cm,直接紧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播种组件1横向之间的间距为40cm-45cm,直接紧邻的两个所述第二播种组件2横向之间的间距为40cm-45cm。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间作精播施肥机包括机架4、一个第一播种组件1、一个第二播种组件2以及一个施肥组件3;且一个第一播种组件1以及一个第二播种组件2在所述机架4上的位置关系满足在所述机架4的横向方向上依次为第一播种组件1、第二播种组件2。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间作精播施肥机包括机架4、两个第一播种组件1、两个第二播种组件2以及两个施肥组件3;且两个第一播种组件1以及两个第二播种组件2在所述机架4上的位置关系满足在所述机架4的横向方向上依次为第一播种组件1、第二播种组件2、第二播种组件2以及第一播种组件1。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间作精播施肥机包括机架4、四个第一播种组件1、四个第二播种组件2以及四个施肥组件3;且四个第一播种组件1以及四个第二播种组件2在所述机架4上的位置关系满足在所述机架4的横向方向上依次为第一播种组件1、第二播种组件2、第二播种组件2、第一播种组件、1第一播种组件1、第二播种组件2、第二播种组件2以及第一播种组件1。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地轮102通过可升降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架101上,实现了第一播种组件1的播深可调;所述第二地轮202通过可升降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架201上,实现了第二播种组件2的播深可调;所述第三地轮302通过可升降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三支撑架301上,实现了施肥组件3的播深可调。

下述实施例采用本发明的间作精播施肥机。

本发明一种田菁与野生大豆间作的高效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宽窄行精播

田菁与野生大豆间作,使用间作精播施肥机进行间作播种,播种采用宽窄行条播,宽窄行布局为8行交替播种方式,即:田菁-野生大豆-野生大豆-田菁-田菁-野生大豆-野生大豆-田菁。

具体如下:

a.窄行距(相邻田菁与野生大豆行距)15cm,宽行距(相邻田菁与田菁、野生大豆与野生大豆行距)45cm,田菁用种量15kg/hm2、播深4cm,野生大豆用种量24kg/hm2、播深2cm。

该方案适用于非盐碱地播种。

b.窄行距(相邻田菁与野生大豆行距)10cm,宽行距(相邻田菁与田菁、野生大豆与野生大豆行距)40cm,田菁用种量22.5kg/hm2、播深3cm,野生大豆用种量30kg/hm2、播深1cm。

该方案适用于盐碱地播种。

田菁优选株高2m-3m、全生育期130d-150d的中晚熟型田菁品种;野生大豆优选生物量大、攀爬能力强的野生大豆品种。

(2)一次性施肥

种肥按照n40kg/hm2-55kg/hm2和p2o5120kg/hm2-165kg/hm2的有效用量施用单质化肥、复合肥或专用肥等,种肥随精播机播种时施入种子下方,深度8cm。

(3)化学除草

田菁和野生大豆出苗前施用四唑啉酮类除草剂进行除草,出苗后施用咪唑啉酮类除草剂与环己烯酮类除草剂进行除草。

优选乙草胺、异丙草胺、异丙甲草胺等四唑啉酮类除草剂进行苗前除草;优选禾草灭、丁苯草酮、烯草酮、噻草酮、环苯草酮、烯禾啶、吡喃草酮、三甲苯草酮等咪唑啉酮类除草剂和咪草酯、灭草烟、甲氧咪草烟、咪唑喹啉酸、甲基咪草烟、咪草烟等环己烯酮类除草剂进行苗后除草。

(4)刈割

初花期至盛花期,对田菁、野生大豆经行刈割,留茬高度5cm-10cm。

优选带压扁功能的割草机进行刈割。

此外,田菁、野生大豆出苗至收获的田间管理,如灌溉、排水、病虫害防治等视当季实际发生情况而定,为非必需步骤,且用本领域的常用技术手段可以解决。

为了验证本发明的具体的应用效果,分别进行了如下试验:

在具体的试验过程中,田菁品种为鲁菁5号(山东省农作物种质资源选育的绿肥或饲用品种),野生大豆品种为鲁野豆1号(山东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中心从垦利野生大豆居群驯化的野生大豆品种)。间作精播施肥机如上所示,割草压扁机为9gyq-2.4型(上海世达尔现代农机有限公司),间作精播施肥机、割草压扁机均由东方红504(中国一拖集团)提供动力。所用肥料和除草剂分别为磷酸二铵(13-44-0,山东省鲁北企业集团总公司生产)、乙草胺(89%乳油,山东乐邦化学品有限公司)、烯草酮(13%乳油,山东先达农化股份有限公司)、咪草烟(5%水剂,山东先达农化股份有限公司)。

(1)实施例

于2015年6月至9月在山东省济阳市太平镇(中低产田,非盐碱地)和山东省广饶县广北农场(盐碱地,土壤全盐含量0.28%)同时进行实验:

2015年6月10日济阳播种,田菁与野生大豆行距15cm,田菁与田菁、野生大豆与野生大豆行距45cm,田菁用种量15kg/hm2、播深4cm,野生大豆用种量24kg/hm2、播深2cm。种肥为磷酸二铵,施用量300kg/hm2,种肥随精播机播种时施入种子下方深度8cm。播种后喷施乙草胺750ml/hm2,苗后喷施烯草酮300ml/hm2和咪草烟1000ml/hm2。9月14日小区刈割测产,并取土样测定主要养分含量,9月15日大田刈割。

2015年6月12日广饶播种,窄行行距10cm,宽行行距40cm,田菁用种量22.5kg/hm2、播深3cm,野生大豆用种量30kg/hm2、播深1cm。种肥为磷酸二铵,施用量300kg/hm2。播种后喷施乙草胺750ml/hm2,苗后喷施烯草酮300ml/hm2和咪草烟1000ml/hm2。9月12日小区刈割测产,并取土样测定主要养分含量,9月13日大田刈割。

土壤主要养分含量测定方法:两个试验点分别随机取土样5处,0cm-30cm,混合后测定土壤可溶性盐(非盐碱地不测定)、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等含量,取平均值,测定方法参照《ny/t1121土壤检测》。

测产方法:两个试验点分别随机选取有代表性的5个小区刈割,小区面积4m2(2m×2m),留茬高度5cm,分别称量田菁和野生大豆的鲜重,取10个小区的平均值计算产量(kg/hm2)。

(2)对比例1

田菁单作处理,不播种野生大豆,其他措施同实施例1。

(3)对比例2

野生大豆单作处理,不播种田菁,其他措施同实施例1。

(4)对比例3

无化学除草处理,田菁和野生大豆间作,其他措施同实施例1。

大田试验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实施例与对比例的生物产量对比

实施例与对比例的生物产量平均结果见表1,与田菁单作相比,本发明田菁生物产量有下降趋势,但降值不显著,间作合计生物产量增幅37.24%;与野生大豆单作相比,本发明野生大豆生物产量增幅38.92%,间作合计生物产量增幅388.18%;与无化学除草相比,田菁和野生大豆生物产量分别增幅32.70%和64.08%,间作合计生物产量增幅52.69%。

表2.实施例与对比例的土壤主要养分对比

实施例与对比例的土壤主要养分平均结果见表2,与对比例1、对比例2和对比例3相比,本发明可降低土壤可溶性盐含量6.73%-22.4%,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7.02%-20.51%,提高碱解氮含量8.54%-13.06%,提高速效磷含量6%-9.88%,提高速效钾含量7.4%-10.53%。

以上所述只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被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