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豆烘干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69487阅读:445来源:国知局
一种大豆烘干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烘干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大豆烘干装置。



背景技术:

大豆的含水量较高,制油前需要将大豆进行烘干,以降低大豆的含水量,提高出油率。现有对大豆的烘干一般采用烘干塔,由于烘干塔结构复杂,使用维修成本高,因此,不适合中小企业使用。公告号为CN20201818U,公告日为2011.10.26,申请号为201120133016.1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大豆连续烘干装置,包括烘干箱、传送带、进料口、蒸汽出口、蒸汽进口,大豆由进料口送入传送带,传送带在主动轮的带动下转动,蒸汽由蒸汽进口送入烘干箱内部,对传送带上的大豆烘干后由蒸汽出口排出,完成对大豆的烘干作业。该烘干装置虽然结构简单,且能实现大豆的烘干作业,但是,由于大豆在传送带上会发生堆积,因此,烘干效果不好;同时,由于大豆烘干后需要晾晒,而现有技术的烘干与晾晒分开进行,因此,工序多而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豆烘干装置,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由于大豆发生堆积而导致烘干效果不好的问题,并实现烘干与晾晒的连续化操作。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大豆烘干装置,包括烘干箱和散热箱,散热箱设置在烘干箱的下方,烘干箱的顶板上设有进料口和排汽孔,底板上设有下料口,侧板上设有加热装置,散热箱的上端敞口、底板上设有出料口,烘干箱和散热箱内均设有传送带,传送带上均匀设有多个隔板,隔板沿传送带的宽度方向设置,隔板的长度等于传送带的宽度,传送带包括首端和尾端,传送带的运动方向是从首端到尾端,隔板朝传送带的首端方向倾斜设置;烘干箱内的传送带的首端设置在烘干箱外、尾端设置在烘干箱内,传送带的尾端与烘干箱内壁之间有间隙,烘干箱内的传送带为多副且上下层交错设置。

优选地,上述散热箱内的传送带的首端设置在散热箱外、尾端设置在散热箱内,传送带的尾端与散热箱内壁之间有间隙,散热箱内的传送带为多副且上下层交错设置。

优选地,上述烘干箱与散热箱之间设有连接板,连接板的上端与烘干箱的侧板连接、下端与散热箱的侧板连接。

优选地,上述隔板的倾斜角度均为10°-20°。

优选地,上述传送带的首端设置在主动轮上、尾端设置在从动轮上。

优选地,上述排汽孔为多个且均匀设置在烘干箱的顶板上。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大豆烘干装置,实现了烘干和晾晒的连续化,节约了工序,提高了效率,且在传送带上均匀设置多个隔板,避免了大豆的大量堆积,有利于大豆均匀分散,提高了烘干效率。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大豆烘干装置,根据大豆易于滚动的特性,将隔板朝传送带首端方向倾斜设置,由于传送带的运动方向是从首端到尾端,在惯性的作用下,传送带上的大豆会朝着传送带运动方向的相反方向运动,从而使大豆可沿隔板上行,避免了大豆的小量堆积,同时也增大了大豆的分布面积和受热面积,进一步提高了大豆的烘干效果。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大豆烘干装置,在烘干箱内设置多副传动带且上下层设置,延长烘干路线的同时减小了传送带的占地面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大豆烘干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侧剖图;

图3为图1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传送带结构示意图。

图中,1.烘干箱,1-1.进料口,1-2.下料口,1-3.热风机,1-4.排汽孔,2.传送带,2-1.隔板,3.散热箱,3-1.出料口,4.连接板,5.主动轮,6.从动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

一种大豆烘干装置,参见图1、图2、图3,包括烘干箱1和散热箱3,散热箱3位于烘干箱1的下方,烘干箱1的顶板上设有进料口1-1、底板上设有下料口1-2、侧板下部设有加热装置1-3,烘干箱1的顶板上还设有排汽孔1-4,烘干箱1下方设有散热箱3,散热箱3的上端敞口,散热箱3的底板上设有出料口3-1,烘干箱1和散热箱3内均设有传送带2,传送带2上均匀设有多个隔板2-1,参见图4,隔板2-1沿传送带2的宽度方向设置,隔板2-1的长度等于传送带2的宽度,传送带2包括首端和尾端,传送带2的运动方向是从首端到尾端,隔板2-1朝传送带2的首端方向倾斜;烘干箱1内的传送带2的首端设置在烘干箱1外、尾端设置在烘干箱1内,传送带2的尾端与烘干箱1内壁之间有间隙,烘干箱1内的传送带2为两副且上下层设置,上层传送带2与下层传送带2交错设置。散热箱3内的传送带2的首端设置在散热箱1外、尾端设置在散热箱1内,传送带2的尾端与散热箱1内壁之间有间隙,散热箱3内的传送带2也为两副且上下层设置,上层传送带2与下层传送带2交错设置。

本实施例中,加热装置1-3为热风机且设置在烘干箱1侧板的下部。烘干箱1内的传送带2为上下两副,上层的传送带2的首端设置在烘干箱1外一侧的主动轮5上、尾端设置在烘干箱1内的从动轮6上,下层的传送带2的首端设置在烘干箱1外与上层传送带2的首端相对的另一侧的主动轮5上,下层的传送带2的尾端设置在烘干箱1内的从动轮6上。上层传送带2位于下层传送带2的上方,上层传送带2的尾端靠近下层传送带2的首端,下料口设置在下层传送带2的尾端处。大豆从进料口1-1落入上层传送带2上,由于传送带2上设有多个隔板2-1,因此,使大豆分散在传送带2上,避免了大豆大量堆积。上层传送带2朝尾端方向运动,在惯性的作用下,大豆朝着传送带2运动方向的相反方向运动,由于隔板2-1朝传送带2首端方向倾斜,使大豆可沿隔板2-1上行,避免了大豆的小量堆积,同时也增大了大豆的分布面积和受热面积。大豆从上层传送带2的尾端与烘干箱1内壁之间的间隙落入下层传动带2上,重复上层传送带2上的烘干过程,最后从下料口1-2脱离烘干箱1,进入散热箱3。

散热箱3内传送带2的工作原理与烘干箱1内的传送带2相同,在此不作赘述。

为了避免大豆洒落出去,烘干箱1与散热箱3之间设有连接板4,连接板4的上端与烘干箱1的侧板连接、下端与散热箱3的侧板连接。

为了使大豆在传送带上尽可能分散,隔板2-1的倾斜角度均为15°。

为了便于操作,传送带2的首端均设置在主动轮5上、尾端设置在从动轮6上。

为了使大豆散发的水分尽快排出,上述排汽孔1-4为多个且均匀设置在烘干箱1的顶板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大豆烘干装置,实现了烘干和晾晒的连续化,且提高了烘干效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