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浓度淡水小球藻培养ss型褶皱臂尾轮虫的方法

文档序号:183274阅读:231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高浓度淡水小球藻培养ss型褶皱臂尾轮虫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轮虫培养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高浓度淡水小球藻培养SS型(超微轮虫)褶皱臂尾轮虫的方法。
背景技术
轮虫是一群微小的多细胞动物,种类多,广泛分布于淡水、半咸水和海水中,对环境适应性强,营养丰富,干物质中蛋白质含量57%、脂肪20%、钙1.8%、磷15%,且其大小、形状适口,容易被鱼、虾、蟹幼体消化吸收,是鱼、虾、蟹幼体理想的动物性饵料。轮虫在水产动物种苗生产中作为活饵料的应用,大大促进了水产动物种苗生产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水产动物种苗的培育密度不断提高,作为优质活饵料,轮虫的需求量也就越来越大,因此能否持续生产轮虫,已成为水产动物种苗生产不可短缺的环节。目前生产性的轮虫培育,一般的培养密度只有200个/mL左右,由于培育水体相对较大,环境条件较难控制,不仅占用了较多的水体,也造成生产成本的提高,因此如何培养高密度的轮虫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密度淡水小球藻培养ss型褶皱臂尾轮虫的方法。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浓度淡水小球藻培养ss型褶皱臂尾轮虫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I)、培养容器消毒处理对培养容器的器壁进行消毒处理,消毒后用海水冲洗干净;(2)、培养基的配制将经过过滤和消毒的纯净海水与淡水混合,配制成盐度为I. 5 2. 0%,调节pH值到7 9,然后过滤并用紫外线照射后得到培养基;(3)、轮虫的接种与培养将驯化的轮虫接种到培养基中,保持培养基的温度为28 32°C,pH为7 9,溶解氧DO大于8ppm,盐度为I. 5 2. 0%,并向培养基内持续供应高密度淡水小球藻,当轮虫的密度达到10000个/mL以上时,收集轮虫。本发明使用纳米气石向培养基内通入纯氧,保持溶解氧DO大于8。优选,步骤⑴中采用6%的次氯酸钠溶液对培养容器进行消毒处理。优选,步骤(2)中,将经过过滤和消毒的纯净海水与淡水混合,配制成盐度为I. 6%,调节pH值到7,然后过滤并用紫外线照射后得到培养基。优选,步骤(2)中用碳酸氢钠调节培养基的pH,且培养基的过滤分为两个阶段,第 一阶段采用沙滤的过滤,第二阶段采用5 y m的滤布过滤。优选,步骤(3)中用于接种的轮虫为驯化的轮虫,从自然界25°C水温养殖水域中收集褶皱臂尾轮虫,放置在所述经过处理过的培养基中,接种密度为500个/mL,每天将温度调高1°C,7天后温度升高到32°C,驯化过程完成,自然界的褶皱臂尾轮虫一般情况下,随着自然温度的升高体型逐渐变小,用这一方法得到ss型褶皱臂尾轮虫。优选,步骤(3)中,将轮虫接种到30°C的培养基中,且轮虫的接种密度为5000个体/mL,光照强度为2000LUX。优选,步骤(3)中用蠕动泵向培养基内持续供应高密度淡水小球藻。优选,步骤(3)中,高密度淡水小球藻向培养基内的加入量为21mL小球藻/亿轮虫/小时。
优选,步骤(3)中所用的高密度淡水小球藻的pH值为5. 8 6. 5,维生素B12大于等于lmg/L,细胞浓度大于等于100亿个/L,湿重大于等于44%。本发明用的高密度淡水小球藻购于韩国大象集团。优选,步骤(3)中,当培养基内轮虫的密度达到15000个/mL以上时,收集轮虫。本发明采用的轮虫密度的测量方法为从培养基中取IOOiU轮虫5次,在解剖镜下分别计数;计算五次平均值作为轮虫的培养密度,根据培养密度,调节高密度淡水小球藻的投喂量。本发明的优点及效果本发明中轮虫的每天生长率达到2 10倍,接种24小时后的密度可达到平均10000-15000个体/mL,用20升高浓度小球藻培养出30亿轮虫,产卵率为30 40%。轮虫的培养非常方便,可以得到较纯的超微轮虫种。
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理解本发明,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一(I)、培养容器消毒处理培养容器采用2000升的培养桶,用6%的次氯酸钠溶液对桶壁进行消毒处理,消毒后用海水冲洗干净;(2)、培养基的配制将经过过滤和消毒的纯净海水,纯净海水盐度为3. I % ,温度为27°C ,加入淡水混合,配制成盐度为1.5%,调节pH值到7,然后经沙滤及滤布分别过滤并用紫外线照射消毒后得到培养基,放入蓄水池备用;(3)、轮虫的驯化将玻璃钢孵化桶内放入100升培养基,然后,从自然界25°C水温养殖水域中收集褶皱臂尾轮虫,放置在上述培养基中,直接加入20mL高密度小球藻。接种密度为500个/mL。放入硬质棉,用来吸附培养基中的轮虫代谢物,以及饵料废渣,每天将硬质棉取出后清洗四次,每天将培养基的温度提高1°C。具体操作如下前3天用不间断每天投入IOOmL高浓度淡水小球藻。每天更换20升培养基,保持培养基体积在100升。第4天开始对轮虫计数。水温为29°C,轮虫的密度为952个/mL。自动投饵仪投喂小球藻的量改为300mL/天,更换30升培养基。第5天对轮虫计数。水温调到30°C,轮虫的密度为1200个/mL。自动投饵仪投喂小球藻的量改为360mL/天,更换培养基30升。第6天对轮虫计数。水温调到31°C,轮虫的密度为1950个/mL。投喂小球藻的量改为600mL/天,更换培养基30升。
第7天对轮虫计数。水温调到32°C,轮虫的密度为4100个/mL。投喂小球藻的量改为1200mL/天,更换培养基30升。这时要使用纳米气石通入纯氧,DO值要保持在IOppm以上。第8天对轮虫计数。水温调到33°C,轮虫的密度为10250个/mL。使用纳米气石通入纯氧,更换培养基50升,投喂小球藻的量改为2400mL/天。经过8天的驯化,轮虫的体长由100-500 u m变为100-250 u m。驯化过程完成,得到ss型褶皱臂尾轮虫。(4)、轮虫的接种及培养将200升培养基加入到培养桶内,放入多块硬质棉准备吸附残渣及轮虫代谢物,将水温调至28°C,将上述驯化的轮虫接种到培养基中,用纳米气石通入纯氧,接种密度为5000个体/mL,保持培养基的温度为28°C,pH为7,用纳米气石通入纯氧,溶解氧DO保持在lOppm,光照强度2000LUX,盐度为I. 5%。并用蠕动泵向培养基内持续供应高密度淡水小球藻,加入量为21mL小球藻/亿轮虫/小时。(5)轮虫的收集24小时后轮虫的密度为12110个/mL,排出IOOL培养基,并收集排出IOOL培养基内的轮虫,再将新的IOOL培养基加入培养桶内。每天清洗4次硬质棉。实施例二(I)、培养容器消毒处理培养容器采用2000升的培养桶,用6%的次氯酸钠溶液对桶壁进行消毒处理,消毒后用海水冲洗干净;(2)、培养基的配制将经过过滤和消毒的纯净海水,纯净海水盐度为3. I %,温度为27°C,加入淡水混合,配制成盐度为I. 6%,调节pH值到8. 2,然后经沙滤及滤布分别过滤并用紫外线照射消毒后得到培养基,放入蓄水池备用;⑶、轮虫的驯化同实施例一的步骤(3)。(4)、轮虫的接种及培养将200升培养基加入到培养桶内,放入多块硬质棉准备吸附残渣及轮虫代谢物,将水温调至30°C,将上述驯化的轮虫接种到培养基中,用纳米气石通入纯氧,接种密度为5000个体/mL,保持培养基的温度为30°C,pH为8,用纳米气石通入纯氧,溶解氧DO保持在9ppm,光照强度2000LUX,盐度为I. 6%。并用蠕动泵向培养基内持续供应高密度淡水小球藻,加入量为21mL小球藻/亿轮虫/小时。(5)轮虫的收集24小时后,排出IOOL培养基,并收集排出IOOL培养基内的轮虫,再将新的IOOL培养基加入培养桶内。每天清洗4次硬质棉。实施例三(I)、培养容器消毒处理
培养容器采用2000升的培养桶,用6%的次氯酸钠溶液对桶壁进行消毒处理,消毒后用海水冲洗干净;(2)、培养基的配制将经过过滤和消毒的纯净海水,纯净海水盐度为3. I %,温度为27°C,加入淡水混合,配制成盐度为2. 0%,调节pH值到9,然后经沙滤及滤布分别过滤并用紫外线照射消毒后得到培养基,放入蓄水池备用;(3)、轮虫的驯化同实施例一的步骤(3)。(4)、轮虫的接种及培养将200升培养基加入到培养桶内,放入多块硬质棉准备吸附残渣及轮虫代谢物,将水温调至32°C,将上述驯化的轮虫接种到培养基中,用纳米气石通入纯氧,接种密度为5000个体/mL,保持培养基的温度为32°C,pH为9,用纳米气石通入纯氧,溶解氧DO保持在8ppm,光照强度2000LUX,盐度为2. 0%。并蠕动泵向培养基内持续供应高密度淡水小球藻,加入量为2ImL小球藻/亿轮虫/小时。(5)轮虫的收集24小时后,排出100L培养基,并收集排出100L培养基内的轮虫,再将新的100L培
养基加入培养桶内。每天清洗4次硬质棉。上述实施例中采用的高密度小球藻均采购于韩国大象集团,且高密度淡水小球藻的PH值等于6,维生素B12大于等于lmg/L,细胞浓度大于等于120g/L,湿重大于等于44%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发明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发明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 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发明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高浓度淡水小球藻培养SS型褶皱臂尾轮虫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培养容器消毒处理 对培养容器的器壁进行消毒处理,消毒后用海水冲洗干净; (2)、培养基的配制 将经过过滤和消毒的纯净海水与淡水混合,配制成盐度为I. 5 2. O %,调节pH值到7 9,然后过滤并用紫外线照射后得到培养基; (3)、轮虫的接种与培养 将驯化的轮虫接种到培养基中,保持培养基的温度为28 32°C,pH为7 9,溶解氧DO大于8ppm,盐度为I. 5 2. 0%,并向培养基内持续供应高密度淡水小球藻,当轮虫的密度达到10000个/mL以上时,收集轮虫。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高浓度淡水小球藻培养ss型褶皱臂尾轮虫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I)中采用6%的次氯酸钠溶液对培养容器进行消毒处理。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高浓度淡水小球藻培养ss型褶皱臂尾轮虫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将经过过滤和消毒的纯净海水与淡水混合,配制成盐度为I. 6%,调节pH值到7,然后过滤并用紫外线照射后得到培养基。
4.如权利要求I或3所述的高浓度淡水小球藻培养ss型褶皱臂尾轮虫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用碳酸氢钠调节培养基的pH,且培养基的过滤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采用沙滤的过滤,第二阶段采用5 μ m的滤布过滤。
5.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高浓度淡水小球藻培养ss型褶皱臂尾轮虫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用于接种的轮虫为驯化的轮虫,从自然界25°C水温养殖水域中收集褶皱臂尾轮虫,放置在所述经过处理过的培养基中,接种密度为500个/mL,每天将温度调高1°C,7天后温度升高到32°C,驯化过程完成。
6.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高浓度淡水小球藻培养ss型褶皱臂尾轮虫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将轮虫接种到30°C的培养基中,且轮虫的接种密度为5000个体/mL,光照强度为2000LUX。
7.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高浓度淡水小球藻培养ss型褶皱臂尾轮虫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用蠕动泵向培养基内持续供应高密度淡水小球藻。
8.如权利要求I或7所述的高浓度淡水小球藻培养ss型褶皱臂尾轮虫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高密度淡水小球藻向培养基内的加入量为21mL小球藻/亿轮虫/小时。
9.如权利要求1、7或8所述高浓度淡水小球藻培养ss型褶皱臂尾轮虫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用的高密度淡水小球藻的pH值为5. 8 6. 5,维生素B12大于等于lmg/L,细胞浓度大于等于100亿个/L,湿重大于等于44%。
10.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高浓度淡水小球藻培养SS型褶皱臂尾轮虫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当培养基内轮虫的密度达到15000个/mL以上时,收集轮虫。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浓度淡水小球藻培养ss型褶皱臂尾轮虫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培养容器消毒处理;培养基的配制;将驯化的轮虫接种到培养基中,保持培养基的温度为28~32℃,pH为7~9,溶解氧DO大于8ppm,盐度为1.5~2.0%,并向培养基内持续供应高密度淡水小球藻,当轮虫的密度达到10000个/mL以上时,收集轮虫。本发明中轮虫的每天生长率达到2~10倍,接种24小时后的密度可达到平均10000-15000个体/mL,用20升高浓度小球藻培养出30亿轮虫,产卵率为30~40%。轮虫的培养非常方便,可以得到较纯的超微轮虫种。
文档编号A01K67/033GK102630645SQ20121012064
公开日2012年8月15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23日 优先权日2012年4月23日
发明者何家瑞, 樊昕宇 申请人:天津海友佳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