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利用食用菌下角料防治韭蛆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韭菜种植方法,具体是一种利用食用菌下角料防治韭蛆的方法,属于蔬菜种植领域。
背景技术:
韭菜根蛆简称韭蛆,成虫学名为迟眼曹蚊(Bradtua idiruogaga Yang et Zhang),别名黄脚(一种黑色的小蚊子),属于双翅目曹蚊科,幼虫称为韭蛆,幼虫常聚集于韭菜地下危害韭菜,钻食根部、假茎和鳞茎。韭菜被危害后引起幼茎腐烂,地上部分茎叶变黄,萎蔫下垂,严重者韭菜整墩死亡,一年中可多次危害。
传统的防治方法是采用剧毒农药防治农民当韭菜栽培地发生韭蛆危害时喷洒拌磷(别名3911)或追施呋喃丹。通常这些农药喷洒不仅会产生环境污染,残留的农药也会对
食用者有害。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食用菌下角料防治韭蛆的方法,在不使用农药的情况下,可使韭蛆爬离寄主,不会产生环境污染。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利用食用菌下角料防治韭蛆的方法,该方法的具体步骤是(I)挖韭菜种植池,方向、长度根据地块不同而定;宽I. 1-1. 3米,深0. 1-0. 3米,每个池子之间的间隔0. 5-0. 7米,池子两边距大棚立柱各0. 05-0. 2米;池子一角留有与池外蓄水池相通的排水口;(2)池子边沿适当硬化处理;(3)池子内铺设厚度9-12丝塑料薄膜,并将四周固定在池子上口 ;(4)在池子内铺食用菌下角料13_18cm ;(5)在食用菌下角料上栽培韭菜;(6)每隔7天将种植池内放入营养液,使营养液完全浸泡韭菜根部;(7)浸泡24小时后,将营养液通过排水口放回蓄水池。本发明利用韭蛆幼虫对环境的湿度较为敏感,存活的最佳湿度在60%_80%,寄主韭菜湿度过大时韭蛆立即爬离寄主,不再取食;成虫虽然喜欢阴湿环境,但湿度大于70%时则不能存活的特性进行种植韭菜,与现有防治韭蛆方法相比,不再使用农药;该种植方法环保,不污染环境,韭菜不会残留农药。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本方法为利用食用菌下角料种植法该方法的具体步骤是
(I)挖韭菜种植池,方向、长度根据地块不同而定;宽I. 1-1. 3米,深0. 1-0. 3米,每个池子之间的间隔0. 5-0. 7米,池子两边距大棚立柱各0. 05-0. 2米;池子一角留有与池外蓄水池相通的排水口;(2)池子边沿适当硬化处理;(3)池子内铺设厚度9-12丝塑料薄膜,并将四周固定在池子上口 ;(4)在池子内铺食用菌下角料13_18cm ;(5)在食用菌下角料上栽培韭菜;(6)每隔7天将种植池内放入营养液,使营养液完全浸泡韭菜根部; (7)浸泡24小时后,将营养液通过排水口放回蓄水池。本方法的原理由于韭蛆幼虫对环境的湿度比较敏感,存活的最佳湿度在60%-80%之间,寄主湿度过大立即爬离寄主,不再取食。韭蛆幼虫对温度要求不高,200C _25°C是其最适合的生长温度。但其成虫虽然喜阴湿环境,但湿度大于70%则不能存活。低龄幼虫喜欢在韭菜茎基和假茎处取食,而高龄老熟幼虫则喜欢在土壤中生活。所以即使有个别进入大棚的迟眼曹蚊产下的韭蛆也无法生存。
权利要求
1.一种利用食用菌下角料防治韭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的具体步骤是 (1)挖韭菜种植池,方向、长度根据地块不同而定;宽I.1-1.3米,深0. 1-0.3米,每个池子之间的间隔0. 5-0. 7米,池子两边距大棚立柱各0. 05-0. 2米;池子一角留有与池外蓄水池相通的排水口; (2)池子边沿适当硬化处理; (3)池子内铺设厚度9-12丝塑料薄膜,并将四周固定在池子上口; (4)在池子内铺食用菌下角料13-18cm; (5)在食用菌下角料上栽培韭菜; (6)每隔7天将种植池内放入营养液,使营养液完全浸泡韭菜根部; (7)浸泡24小时后,将营养液通过排水口放回蓄水池。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食用菌下角料防治韭蛆的方法,属于蔬菜种植领域,该方法的具体步骤是(1)挖韭菜种植池,方向、长度根据地块不同而定;宽1.1-1.3米,深0.1-0.3米,每个池子之间的间隔0.5-0.7米,池子两边距大棚立柱各0.05-0.2米;池子留有与蓄水池相通的排水口;(2)池子边沿硬化处理;(3)池子内铺设厚度9-12丝塑料薄膜,并将四周固定在池子上口;(4)在池子内铺食用菌下角料13-18cm;(5)在食用菌下角料上栽培韭菜;(6)每隔7天将种植池内放入营养液;(7)浸泡24小时,将营养液放回蓄水池。本发明利用韭蛆对环境的湿度较为敏感的特性,提高韭菜的生长湿度,使韭蛆爬离寄主。
文档编号A01G1/00GK102742435SQ20121020800
公开日2012年10月24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21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21日
发明者张虔 申请人:徐州红高粱生态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