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种子包衣及其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一种种子包衣及其制作方法,涉及一种处理作物种子的制剂,属于农林领域的植物种子包衣技术。本发明所用种子包衣剂,其原料由生物蛋白、腐植酸、海藻胶、苯甲酸钠、乙二醇、吐温80、抑菌剂、营养剂、水组成。其有益效果在于:将药浆与作物种子按照1∶30~80的比例充分搅拌直到药液均匀分布到种子表面,晾干后即可播种。经过大量试验可知,新型生物种衣剂在理化性状上都完全符合种衣剂的一般要求,且成膜性较好,自然情况下包衣能迅速固化成膜,不脱落、不连结、不成块,同时试验证明能明显促进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棉花、辣椒的生长,提高发芽率以及成苗率,对各种作物的病虫害防治效果显著。
【专利说明】一种种子包衣及其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处理作物种子的制剂,属于农林领域的植物种子包衣技术,具体的说是一种种子包衣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0002]种子包衣又称种衣剂,是由农药原药(杀虫剂、杀菌剂等)、肥料、生长调节剂、成膜剂及配套助剂经特定工艺流程加工制成的,可直接或经稀释后包覆于种子表面,形成具有一定强度和通透性的保护层膜的农药制剂。
[0003]种衣剂具有明显的杀灭地下害虫、防治种子带菌核苗期病害、促进种苗健康生长发育、改进作物品种、提高种子发芽率、减少种子使用量等功效。它与一般用于浸种和拌种所用药肥不同,当它在被包在种子上能立即固化成膜为种衣,且种衣在土中遇水只能吸胀而几乎不被溶解,以保证种子正常发芽生长而药肥缓慢释放。一般常规拌种药剂,易脱落淋失,靶标施药能效低,对人畜也不安全,浸种或闷种只是播种前对种子带菌消毒的植保措施,且浸种或闷种后需要立即播种,不能贮藏,不是良种标准化措施。
[0004]我国种子包衣技术研究起步较晚,主要的应用重点是玉米、小麦、棉花、水稻、蔬菜、大豆、花生等。目前我国包衣技术的日趋成熟,逐渐地为广大作物种植户接受。由于育苗方式的变化,作物育苗一般采用包衣技术,但是,现有的包衣种仍存在着明显的缺陷,t匕如必须在明水条件下播种,才能有效裂解;还普遍存在出苗时间长、出苗率低、出苗不整齐,大小苗现象。因而,如何提高作物包衣种的活力,这是种植业需要不断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之一。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出苗时间短、出苗率高、出苗整齐的高活力种子包衣剂,本发明以生物蛋白为活性成分,研制出广谱、高效、低残留的新型生物种子包衣剂,不仅实现苗期病虫害的综合防治、促生产,而且改善作物品质。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述一种种子包衣及其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7]一、精选种子质量达一级标准的作物中子,放入0.5%的硫酸铜水中浸泡15~20min,取出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晾干备用;
[0008]二、将以消毒的作物种子,放入蒸馏瓶中并加入自来水,然后将蒸馏水瓶放在恒温箱中,并立即用空气压缩机向瓶子中通气,通气量为16~22L/min ;
[0009]三、催芽温度为25~28°C,催芽时恒温箱光照时间为光/暗交替12h,催芽时间为30~40h ;当见到大多数种子破皮时,即将种子从蒸馏水瓶中取出,在28~30°C下烘干备用;
[0010]四、将催芽的作物种子按常规技术成核,丸化,定型、抛光、染色并烘干,即得到所需的作物种子包衣丸化种子。[0011]所用种子包衣剂,其原料由生物蛋白、腐植酸、海藻胶、苯甲酸钠、乙二醇、吐温80、抑菌剂、营养剂、水组成;上述各成分的重量百分比为:生物蛋白0.4~1.0%、腐植酸3~12%、海藻胶4~16%、苯甲酸钠0.2~0.4%、乙二醇3~8%、吐温804~6%、抑菌剂
0.3~0.6%、营养剂3~5%、水余量。
[0012]生物蛋为蜂蜜;由于蜂蜜经自然发酵后转化为氮肥和碳源,其有利于作物生长。
[0013]腐殖酸可以是腐殖酸钠、腐殖酸钾、腐殖酸镁和黄腐酸(腐植酸盐有效成分HA≥65)中的一种或多种混合,保持总量3~5 %,当两种或两种以上混合时,只控制总量,各组分相对量任意。
[0014]本发明所述一种种子包衣的制作方法为:按配方要求,生物蛋白、腐植酸、海藻胶、苯甲酸钠、乙二醇、吐温80、抑菌剂、营养剂经充分混合后,投入到超微研磨机充分研磨,最后补足余量水,即可得到适用于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棉花、辣椒的生物种衣剂。
[0015]本发明所述一种种子包衣在制作过程中使用高速匀化机进行研磨,可使成品的细度达2~4um,大大改善了成品的分散、悬浮性,从而保证了种衣剂在储运期间不分层、不沉淀。
[0016]本发明所述一种种子包衣理化性状:
[0017]
酸碱度pH值 6.0~6.8
成膜时间10~13min
包衣效果成膜较好、牢固性好、不粘结不成块
脱落率< 0.5%
[0018]本发明所述一种种子包衣的使用方法:将药浆与作物种子按照1: 30~80的比例充分搅拌直到药液均匀分布到种子表面,晾干后即可播种。
[0019]所述抑菌剂为大蒜;
[0020]所述营养剂为植物组织培养MS营养液;
[0021]本发明所述一种种子包衣及其制作方法,其有益效果在于:将药浆与作物种子按照1: 30~80的比例充分搅拌直到药液均匀分布到种子表面,晾干后即可播种。经过大量试验可知,新型生物种衣剂在理化性状上都完全符合种衣剂的一般要求,且成膜性较好,自然情况下包衣能迅速固化成膜,不脱落、不连结、不成块,同时试验证明能明显促进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棉花、辣椒的生长,提高发芽率以及成苗率,对各种作物的病虫害防治效果显著。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实施例为本发明作进一步出阐述。
[0023]实施例1
[0024]1.取生物蛋白0.5kg、腐殖酸4kg、海藻胶5kg、苯甲酸钠0.2kg、乙二醇5kg、吐温805kg、大蒜0.5kg、MS培养基5kg,其余为水;将生物蛋白、腐植酸、海藻胶、苯甲酸钠、乙二醇、吐温80、抑菌剂、营养剂 经充分混合后,投入到超微研磨机充分研磨,最后补足余量水得到种子包衣剂;
[0025]2.取IOml种衣剂,将药浆与作物种子按照1: 50的比例充分搅拌,直到药液均匀分布到种子表面,晾干后即可播种,播种后观察种子发芽、出苗等生长情况以及病虫害发生情况。
[0026]从室内盆栽、小区以及田间试验可观察到,生物种衣荆处理的发芽率、成秧率、壮秧率明显高出对照,根系非常发达,并能明显提高秧苗质量,增强光合作用;对稻蓟马、稻瘿蚊等防治效果85%以上,对恶苗病、绵腐病的防治效果在80%以上。 [0027]实施例2 ( 一种玉米用生物种衣剂)
[0028]生物蛋白0.4kg、腐殖酸3kg、海藻胶4kg、苯甲酸钠0.2kg、乙二醇3kg、吐温805kg、大蒜0.5kg、MS培养基3kg,其余为水;将生物蛋白、腐殖酸、硅胶、苯甲酸钠、海藻酸钠、乙二醇、土温80、酸性大红等经充分混合后,投入到超微研磨机充分研磨,最后补足余量水,加入pH调节剂调节酸碱度即可得到适用于玉米的生物种衣剂。
[0029]取IOml种衣剂,将药浆与玉米种子按照1: 40的比例充分搅拌,直到药液均匀分布到种子表面,晾干后即可播种,播种后观察种子发芽、出苗等生长情况以及病虫害发生情况。
[0030]多功能生物种衣剂能明显提高发芽率、成苗率,能明显促进玉米生长,对玉米地下害虫的防效达92.1 %以上,对丝黑穗病、茎基腐病防效达85%以上。
[0031 ] 实施例3 ( 一种大豆用生物种衣剂)
[0032]1.取生物蛋白lkg、腐殖酸12kg、海藻胶16kg、苯甲酸钠0.4kg、乙二醇8kg、吐温806kg、大蒜0.6kg、营养剂5kg、水余量;将生物蛋白、腐殖酸、硅胶、苯甲酸钠、海藻酸钠、乙二醇、土温80、酸性大红等经充分混合后,投入到超微研磨机充分研磨,最后补足余量水,加入PH调节剂调节酸碱度即可得到适用于大豆的生物种衣剂;
[0033]2.取IOml种衣剂,将药浆与大豆种子按照1: 80的比例充分搅拌,直到药液均匀分布到种子表面,晾干后即可播种,播种后观察种子发芽、出苗等生长情况以及病虫害发生情况。
【权利要求】
1.一种种子包衣剂,其特征在于:其原料由生物蛋白、腐植酸、海藻胶、苯甲酸钠、乙二醇、吐温80、抑菌剂、营养剂、水组成;上述各成分的重量百分比为:生物蛋白0.4~1.0%、腐植酸3~12%、海藻胶4~16%、苯甲酸钠0.2~0.4%、乙二醇3~8%、吐温804~6%、抑菌剂0.3~0.6%、营养剂3~5%、水余量。
2.—种种子包衣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①精选种子质量达一级标准的作物中子,放入0.5%的硫酸铜水中浸泡15~20min,取出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晾干备用; ②将以消毒的作物种子,放入蒸馏瓶中并加入自来水,然后将蒸馏水瓶放在恒温箱中,并立即用空气压缩机向瓶子中通气,通气量为16~22L/min ; ③催芽温度为25~28°C,催芽时恒温箱光照时间为光/暗交替12h,催芽时间为30~40h ;当见到大多数种子破皮时,即将种子从蒸馏水瓶中取出,在28~30°C下烘干备用; ④将催芽的作物种子按常规技术成核,丸化,定型、抛光、染色并烘干,即得到所需的作物种子包衣丸化种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种子包衣剂,其特征在于:适用于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棉花、辣椒的生物种衣剂。
4.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种子包衣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抑菌剂为大蒜;所述营养剂为植物组织培养MS营养液;生物蛋为蜂蜜;腐殖酸是腐殖酸钠、腐殖酸钾、腐殖酸镁和黄腐酸中的一种或多种混合。
5.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种子包衣剂,其特征在于:使用方法为将药浆与作物种子按照1: 30~80的比例充分搅拌直到药液均匀分布到种子表面,晾干后即可播种。
【文档编号】A01P3/00GK103664316SQ201210339100
【公开日】2014年3月26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13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13日
【发明者】何诚慧 申请人:何诚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