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脱水切碎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饲料加工机械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脱水切碎机。
背景技术:
饲料均衡供应是草食畜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在中国,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冬季饲草紧缺是制约草食动物饲料均衡供应的瓶颈问题,而青贮饲料的广泛利用是科学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水分控制是保证青贮饲料质量的关键要素,一般可作为青贮饲料原料的禾本科牧草和香蕉等经济作物茎叶大部分含水量都较高,不能直接进行青贮,传统的晾晒脱水、与含水量低的原料混合等处理方法,易受到天气和原料的限制,且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种造简单携带方便、在小面积田地上使用方便,而且可使播种量和施肥量精确,播种和施肥均匀的脱水切碎机。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脱水切碎机,包括切碎装置,切碎装置的后部设置有切碎出料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切碎装置的前端设置有脱水装置;所述脱水装置包括脱水外壳,外壳内设有若干可转动的压汁滚筒,压汁滚筒的下方设置有液汁收集装置;所述脱水外壳的前端设置有入料口,末端连通切碎装置,且压汁滚筒与切碎装置之间设置有传送装置。进一步地说所述液汁收集装置包括设置在压汁滚筒下方并带有通孔的收集板、设置在收集板下方的漏斗装置以及设置在漏斗装置的下方的液汁收集器。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是在切碎装置的一侧安装脱水装置。脱水装置包括压汁滚筒和液汁收集装置。压汁滚筒的一侧传送装置,传送装置的一端设在压汁滚筒的出料处位置,另一端设在切碎装置的入料出位置。压汁滚筒间隙和压力可调节,用以控制茎杆的设定含水量。传送装置速度可调,以便适应不同植物茎杆青贮的最佳切割长度。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明显的提高生产效率。同时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I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I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入料口 ;2-外壳;3_压汁滚筒;4_漏斗装置;5_切碎装置;6_收集板;7_液汁收集器;8-出料口。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0016]如图I所示,一种脱水切碎机,包括切碎装置5,切碎装置5的后部设置有出料口8。所述切碎装置5的前端设置有脱水装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脱水装置包括外壳2,外壳2内设有若干可转动的压汁滚筒3,压汁滚筒3的下方设置有液汁收集装置。压汁滚筒3 —般是成对的,且上下排列,以便于压汁和传送。在本实施例中,外壳2的前端设置有入料口 1,末端连通切碎装置5,且压汁滚筒3与切碎装置5之间设置有传送装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液汁收集装置包括设置在压汁滚筒3下方并带有通孔的收集板6、设置在收集板6下方的漏斗装置4以及设置在漏斗装置4的下方的液汁收集器7。压汁滚筒3压出的液汁,经过收集板6上的通孔,滴落到漏斗装置4中,再由漏斗装置4汇集到液汁收集器7中,便于集中管理。另外,传送装置可以是传送带,也可以是其他的传送形式。传送带是最佳的实施方 式。传送带的一端设置在压汁滚筒的出料处位置,另一端设置在切碎装置的进料处位置。在本实用新型中,压汁滚筒间隙和压力可调节,用以控制茎杆的设定含水量。传送带速度可调,以便适应不同植物茎杆青贮的最佳切割长度。这样的设计,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明显的提闻生广效率。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应该得知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做出的结构变化,凡是与本实用新型具有相同或者相近似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脱水切碎机,包括切碎装置(5),切碎装置(5)的后部设置有出料口(8),其特征在于所述切碎装置(5)的前端设置有脱水装置;所述脱水装置包括外壳(2),外壳(2)内设有若干可转动的压汁滚筒(3),压汁滚筒(3)的下方设置有液汁收集装置; 所述外壳(2 )的前端设置有入料口( I),末端连通切碎装置(5 ),且压汁滚筒(3 )与切碎装置(5)之间设置有传送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脱水切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汁收集装置包括设置在压汁滚筒(3)下方并带有通孔的收集板(6)、设置在收集板(6)下方的漏斗装置(4)以及设置在漏斗装置(4)的下方的液汁收集器(7)。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脱水切碎机,包括切碎装置,切碎装置的后部设置有切碎出料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切碎装置的前端设置有脱水装置;所述脱水装置包括脱水外壳,外壳内设有若干可转动的压汁滚筒,压汁滚筒的下方设置有液汁收集装置;所述脱水外壳的前端设置有入料口,末端连通切碎装置,且压汁滚筒与切碎装置之间设置有传送装置。本实用新型是在切碎装置的一侧安装脱水装置,脱水装置包括压汁滚筒和液汁收集装置。这样的设计,保证了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明显的提高生产效率。
文档编号A23N17/00GK202566228SQ2012202593
公开日2012年12月5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4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4日
发明者董晓宁, 翁伯琦, 李文杨, 张晓佩, 高承芳, 刘远, 林碧芬 申请人: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