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精磨设备的立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9537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用于精磨设备的立柱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精磨设备的立柱,该立柱使精磨间隙的未对准问题最小化。该立柱包括支撑梁结构,该支撑梁结构适于在精磨设备的运行期间,从轴承单元、实质上从立柱的后端(7)处的中间构件的纵向中间部段大致水平朝向立柱的前端(6)传递轴向力,并由此通过该立柱以最优方式分布轴向力。
【专利说明】用于精磨设备的立柱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总体涉及用于精磨设备的立柱。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立柱,在盘式精磨机的精磨加工过程中,该立柱使由于作用在精磨盘上的轴向力而获得不平行精磨间隙的风险最小化。
【背景技术】
[0002]精磨设备(诸如盘式精磨机)用于将木质纤维素木屑等精磨,即转换成分离的纤维。盘式精磨机通常包括两个相对的精磨盘,所述精磨盘相对于彼此是可转动的。在很多情形中,精磨盘之一是围绕轴线可转动的(称为转子),而另一精磨盘是不可转动的(称为定子)。但是,在一些精磨设备中,两个精磨盘都可转动地布置。精磨盘通常设有可交换精磨段,可交换精磨段布置在精磨盘的面向相对精磨盘的表面上,即精磨设备的精磨表面上。精磨段通常包括根据所要求的纤维质量以特定样式布置的杆和中间槽。研磨发生在彼此保持一定距离的两个精磨表面之间,由此,所谓精磨间隙的空间设置在两个精磨表面之间。通常,待研磨的材料通过靠近其中心轴线的精磨盘之一中的开口供应至精磨间隙。在研磨过程中,被研磨的材料相对于精磨盘大致径向地移动。
[0003]精磨盘布置在立柱或框架上。可转动地布置的精磨盘(即转子)通过安装至立柱的轴承连接至立柱,精磨盘的轮轴或轴通过该轴承布置。非转动精磨盘(即定子)可以例如通过多个销、螺栓等安装至立柱。
[0004]在运行过程中,重要的是设备的精磨表面适当地对准且精磨盘不趋于倾斜或变形,致使精磨间隙在精磨表面上基本上不平行。对于一次完整旋转,不考虑定子本身在水平面上的偏移,当精磨间隙的宽度对于每个直径保持恒定时,精磨表面之间的对准是正确的。如果精磨表面例如变成彼此接触,则存在着精磨表面破裂或者至少磨损的风险,这导致在必须更换精磨段之前,设备的运行时间实质性缩短。此外,精磨表面之间的对准程度对于研磨材料所获得的质量很重要。当精磨表面之间的对准程度降低时,精磨材料的质量就变差。由此,精磨间隙的控制和精磨表面之间的对准是非常重要的。
[0005]在运行期间,精磨盘经受巨大的轴向力。该轴向力会导致精磨盘一定程度上相对于彼此倾斜或翻倒。更具体地,该轴向力通常导致精磨间隙在间隙的顶部处变得更大而在间隙的下部处变得更小。
[0006]该问题先前已经例如通过用于对准精磨盘的各种装置得以解决,诸如W02007/139504A1, W02007/139505A1 和 W02007/094711A1 公开的装置。
[0007]已经发现精磨设备的立柱设计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决精磨盘的未对准问题,因为非转动盘趋于不平行于转子移动,这是由于定子安装至立柱和力如何在立柱中分布。因此,存在着新设计立柱的需求。
[0008]US3,762,660公开了一种立柱,该立柱据说解决了运行期间由于精磨盘经受轴向力而导致的立柱变形问题。该立柱包括用于支撑轴承装置的支架,该轴承装置用于各盘的轴。各支架通过布置在各盘的轴的水平面上方和下方的多根梁彼此连接,由此防止各盘相对于彼此倾斜。此外,该立柱包括用于传热流体循环通过立柱的管道以及将该流体维持在恒定温度的装置,以避免立柱在运行期间变形。但是,所提出的立柱设计有缺点,因为其占用大量的空间且要求具有循环的传热流体。
[0009]US3,166,260公开了用于精磨设备的立柱的另一示例。除了其它的之外,该立柱还包括焊接在一起的板。

【发明内容】

[0010]本发明的目的是使与在用于降解和精磨含木质纤维素的材料的精磨设备运行期间施加至定子的轴向力相关联的问题最小化。更具体地,本发明的目的是使运行期间由于轴向力而导致的精磨表面之间、即精磨间隙的未对准的风险最小化。对于一次完整旋转,不考虑定子本身在水平面上的偏移,当精磨间隙的宽度对于每个直径保持恒定时,精磨表面之间的对准是正确的。
[0011]该目的通过独立权利要求1的立柱以及权利要求16的精磨设备来实现。较佳实施例由从属权利要求限定。
[0012]该立柱具有前端和相对的后端并包括第一和第二侧构件,侧构件又包括腿部段和臂部段。臂部段适于将定子、即非转动精磨盘安装在立柱的前端处,较佳地安装在臂部段的端表面处。
[0013]立柱还包括第一中间构件,该第一中间构件具有连接至第一侧构件的第一端和连接至第二侧构件的第二端。第一中间构件包括适于轴承单元安装至其上的装置,转子、即旋转精磨盘的轴布置在该轴承单元中。立柱可适当地还包括在侧构件之间延伸的第二中间构件。第二中间构件大致布置在垂直平面中,较佳地垂直于转子轴的水平轴线。
[0014]立柱还包括支撑梁结构,该支撑梁结构适于在精磨设备的运行期间将轴向力从轴承单元、实质上从立柱的后端处的中间构件的纵向中间部段朝向立柱的前端较佳地基本水平传递。这确保了轴向力以合适的方式分布在立柱中。由此,能够在精磨设备的运行期间保持精磨表面所需要的对准。
[0015]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支撑梁结构包括第一支撑构件,该第一支撑构件从适于将第一中间构件的轴承单元安装在立柱的后端处的装置附近的区域(较佳地实质上从第一中间构件的纵向中间部段)延伸至第一侧构件。此外,第一支撑构件具有纵向延伸部,该纵向延伸部比在第一支撑构件至该中间构件的连接点与第一侧构件之间、在第一中间构件的纵向延伸方向沿第一中间构件的距离长。该支撑梁结构还包括第二支撑构件,该第二支撑构件从适于将第一中间构件的轴承单元安装在立柱的后端处的装置附近的区域(较佳地实质上从第一中间构件的纵向中间部段)延伸至所述第二侧构件。类似第一支撑构件,第二支撑构件具有纵向延伸部,该纵向延伸部比在其至该中间构件的连接点与侧构件之间、在第一中间构件的纵向延伸方向沿第一中间构件的距离长。由此,第一和第二支撑构件较佳地从立柱的中后部段沿立柱的向前方向朝向两侧延伸。支撑构件的纵向延伸部可以是大致直的或弯曲的或弧形的。
[0016]根据一个优选实施例,第一和第二支撑构件一起形成第一支撑梁。第一支撑梁在所述第一和第二侧构件之间延伸并布置成使得其横截面重心位于布置在离转子轴的水平轴线一距离处的第一水平面中。该第一水平面较佳地位于地面与转子轴的水平轴线之间。该第一支撑梁在所述第一水平面中是弧形的,致使其朝向立柱的前部凹进。第一支撑梁的布置进一步确保了轴向力通过立柱以最优方式分布,致使对精磨间隙的对准的负面影响最小化。事实是弧形是有利的,因为这对于通过立柱传递力具有有益效果。
[0017]根据一个实施例,该立柱该包括第二支撑梁。第二支撑梁具有沿转子轴的水平轴线大致在垂直平面上的纵向延伸部。此外,第二支撑梁在其纵向延伸部上是大致直的。第二支撑梁可较佳地在第一支撑梁的纵向中间部段处连接至第一支撑梁。第二支撑梁为安装轴承的立柱提供了刚性。
[0018]根据又一个实施例,立柱还包括第三支撑梁,该第三支撑梁在所述第一与第二侧构件之间延伸。第三支撑梁的横截面重心较佳地位于与第一支撑梁相同的水平面中。正如第一支撑梁,该第三支撑梁在水平面中是弧形的,致使其朝向立柱的前部凹进。第一支撑梁至第一侧构件的连接点较佳地紧邻第三支撑梁至第一侧构件的连接点。较佳地,第三支撑梁的弧形具有比第一支撑梁的弧形的半径更大的半径。
[0019]根据又一个实施例,该立柱还包括第四支撑梁,该第四支撑梁布置在所述第一与第二侧构件之间。该第四支撑梁在水平面中是弧形的,致使其在朝向立柱的前部的方向上是凹进的。此外,所述第四支撑梁的横截面重心较佳地布置在第二水平面中,所述第二水平面布置在距离第一支撑梁的横截面重心布置在其中的水平面一距离处。第四支撑梁适于在第一支撑梁的纵向延伸部的大致中部处与第三支撑梁连接。
[0020]根据又一个实施例,侧构件的臂部段包括适于定子安装至其上的端表面,并设有在所述端表面附近布置在臂部段的下部分中的凹陷。此外,臂部段在臂部段的底部最靠近定子处较佳地包括唇部。该唇部由臂部段的适于安装定子的端表面、较佳地大致水平延伸的底部唇表面以及凹陷的切向表面界定。该凹陷被适当地倒圆角并具有大致布置在垂直平面中的半径。该凹陷允许定子在其下部有一定程度柔性并由此反作用于将定子的下部推向转子的力,该力将导致精磨间隙不平行。
[0021]根据又一个实施例,第一中间构件具有在立柱的前部处的前端表面,所述前端表面被分成第一前端表面部段和第二前端表面部段,所述第二前端表面部段在适于将轴承单元安装至其上的所述装置的对应侧上。第二前端部段最靠近第一中间构件至侧构件的连接点,并适当地弯曲使得其在第一中间构件的水平表面的水平面中具有半径。较佳地,第二前端表面部段大致是直的。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2]图1示出一种精磨设备的立体图,该精磨设备包括根据本发明的立柱。
[0023]图2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精磨设备的立柱的后视立体图。
[0024]图3a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立柱的仰视立体图。
[0025]图3b示出图3a的立柱的仰视平面图。
[0026]图4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立柱的侧视立体图。
[0027]图5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的立柱的俯视平面图。
[0028]图6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替代实施例的立柱的仰视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0029]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本发明不限于下面所描述的和附图中所示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可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变化。此外,应注意,附图不需要按比例绘制,因为一些特征可被放大以更清楚地图示本发明。
[0030]本公开中,术语“定子”被认为意思是非转动精磨盘并包围定子的精磨段、部段保持器以及定子板,除非另外清楚公开。术语“转子”被认为意思是精磨设备的旋转精磨盘。
[0031]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用于分解和精磨含木质纤维素材料的精磨设备1。精磨设备1包括精磨外壳2,称为转子的旋转盘位于该精磨外壳2内。转子布置在轴(未图不)上并通过马达单元(未图示)驱动,该轴置于轴封装5内。该轴布置在轴承中,该轴承安装至立柱4。立柱4包括第一侧构件9a,第一侧构件9a又包括腿部段10a、在腿部段10a下端处的脚部11a和在腿部段10a的上端处的臂部段12a。带有脚部11a的腿部段适于站立在地面上。称为定子的非转动盘的板3例如通过第一组螺栓(未图示)在臂部段12a、12b的端表面13a、13b处安装至立柱4。定子板3通常也通过例如第二组螺栓(未图示)安装至精磨外壳2。定子的精磨段和相应的段保持器位于精磨外壳2的内部。定子板的后表面的中心连接有用于引入待研磨材料的装置。图中已省略所述装置,以更清楚地显示其它细节。
[0032]立柱6的前部最靠近安装定子的位置,而立柱的后部7最远离安装定子的位置,如图1所示。
[0033]图2中更详细地示出了立柱4。如图中清楚显示的那样,立柱4包括布置在立柱的相反侧处的第一和第二侧构件9a、9b。侧构件9a、9b相对于立柱所搁置的地面基本上垂直地布置,但是,如果需要,它们也可相对于垂直平面略微地倾斜。侧构件各自包括腿部段10a、10b和臂部段12a、12b。臂部段具有端表面13a、13b,端表面13a、13b基本上垂直地布置且较佳地在垂直平面中略微地弯曲,端表面13a、13b适于将定子板安装至其上。
[0034]立柱4还包括第一中间构件14,第一中间构件14具有连接至第一侧构件9a的第一端和连接至第二侧构件9b的第二端,由此在两个侧构件之间延伸。第一中间构件14包括适于轴承单元8安装至其上的装置,该轴承单元又适于接收转子的轴(未图示)。第一中间构件14基本上布置在平行于转子轴的水平轴线26(如图5中所示)的水平平面中。第一中间构件的水平面位于转子轴的水平轴线下方。
[0035]应指出,即使该图中示出的实施例中,轴承单元一定程度上低于第一中间构件的水平面,但也可能的是,轴承单元例如安装在第一中间构件的表面的顶部上。
[0036]此外,立柱还可包括第二中间构件15,第二中间构件15具有连接至第一侧构件9a的第一端和连接至第二侧构件9b的第二端,由此在两个侧构件之间延伸。第二构件15基本上布置在垂直平面中并位于腿部段10的最远离精磨盘的侧部附近,即在立柱的后部7处。第二中间构件可以是板状件,但也可呈梁等的形式。
[0037]图2还示出水平面的一个示例,如箭头hx和hy所示,在该情形中是第一中间构件14的上表面的水平面。此外,箭头\和vy示出垂直平面的一个示例,在该情形中第二中间构件15布置在该垂直平面中。
[0038]图3a示出大致从立柱4的下侧看到的立柱4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图,而图3b示出图3a中所示立柱的仰视平面图,即从立柱的下侧看到的平面图。第一支撑梁16布置在第一与第二侧构件9a、9b之间,较佳地位于侧构件的腿部段10a、10b之间。支撑梁在其纵向延伸部中的对应端部连接至对应的侧构件。第一支撑梁16沿其纵向延伸部为弧形,且在第一水平面中布置在距离转子轴的水平轴线一距离处。更具体地,支撑梁在其纵向延伸部中的任何横截面的重心位于所述第一水平面中。较佳地,所述第一水平面位于转子的水平轴线与放置立柱的地面之间。由此,第一支撑梁的横截面重心也布置在第一中间构件14下方的水平面中。
[0039]第一支撑梁的弧形使得该支撑梁沿朝向转子的方向、即朝向立柱的前部观察时呈凹形。因此,支撑梁沿立柱的后方向是凸的。
[0040]第一支撑梁16可以在第一支撑梁的纵向延伸部的中间部段处连接至第二中间构件15 (如果有的话)。
[0041]第一支撑梁16的弧形的最高点、即其纵向延伸部的中间部分位于立柱的后部处并在轴承单元的后部附近。由此,轴向力被传递至第一支撑梁大致在弧形的最高点处并通过该支撑梁朝向立柱的前部传递。由此,相比于现有已知立柱,第一支撑梁的弧形确保精磨设备的定子所经受的轴向力更有效地分布在立柱中。具有弧形第一支撑梁的立柱设计由此降低了精磨间隙在精磨工艺期间不平行的风险。
[0042]应指出,第一支撑梁16的弧形在第一支撑梁的在如图所示的立柱的侧构件之间的整个纵向延伸部上可具有恒定的半径。但是,还可能的是支撑梁被分成多个纵向部分,较佳地,其中至少一个所述纵向部分为弧形,该弧形具有第一半径,而相邻的纵向部分为具有不同于所述第一半径的第二半径的弧形。在不背离本发明范围的情况下,即使较佳的是纵向部分是弯曲的,还可能的是一个或多个纵向部分大致是直的。例如,布置在连接至侧构件的对应端部处的纵向部分可以大致是直的。
[0043]根据优选实施例,立柱4还包括第二支撑梁17,该第二支撑梁大致布置在沿转子轴的水平轴线的垂直平面中并具有平行于所述水平轴线的纵向延伸部。第二支撑梁在其纵向延伸部上是大致直的。此外,第二支撑梁的横截面重心较佳地位于与第一支撑梁16的横截面重心相同的水平面中。此外,第二支撑梁的高度、即其在垂直平面中的垂直延伸部较佳地与第一支撑梁的高度大致相等。此外,第二支撑梁17适于连接至第一支撑梁16的纵向中间部段。第二支撑梁还可连接至第三支撑梁18 (如果有的话)的纵向中间部段,下文将对此进行更详细描述。
[0044]第二支撑梁17的目的是给予安装轴承的立柱部分足够的刚度。这是因为立柱的该部分的任何类型的变形都是不可接受的,且因此在轴承周围,立柱的设计应尽可能刚性。
[0045]在精磨工艺期间立柱所经受的力通常非常高。因此,在大部分情形中,较佳地是立柱还包括如图3a和3b中所示的第三支撑梁18。类似于第一支撑梁16,第三支撑梁18在水平面中也是弧形的。第三支撑梁还沿与第一支撑梁相同的方向弯曲,即第三支撑梁是弧形的,致使其朝向立柱的前部6凹进。
[0046]第三支撑梁至第一侧构件9a的连接点20a较佳地位于第一支撑梁至第一侧构件的连接点21a附近,或较佳地甚至直接相邻于连接点21a,如图3a和3b中所示。当然,第一和第三支撑梁至第二侧构件9b的连接点20b、21b也适用于相同的情形。
[0047]各连接点的布置致使第三支撑梁的弧形在水平面中具有比第一支撑梁的弧形的半径更大的半径。
[0048]如同在第一支撑梁16的情形中,第三支撑梁18的弧形在侧构件之间在整个纵向延伸部上可具有恒定的直径。但是,还可能的是第三支撑梁被分成多个纵向部分,其中至少一个所述纵向部分为弧形,该弧形具有第一半径,而相邻的纵向部分为具有不同于所述第一半径的第二半径的弧形。在不背离本发明范围的情况下,即使较佳的是纵向部分是弯曲的,还可能的是一个或多个纵向部分大致是直的。例如,布置在连接至侧构件的对应端部处的纵向部分可以大致是直的。
[0049]第三支撑梁18还确保非转动精磨盘和立柱在精磨工艺期间经受的轴向力以最优方式分布在立柱中。由此,该设计使所述力对精磨间隙的影响最小化,因为它限制了定子相对于转子可能的不平行错位。
[0050]如前面所提到的,在轴承单元附近,立柱应尽可能刚性。根据一优选实施例,这可通过第四支撑梁19来进一步改善。第四支撑梁19在第一和第二侧构件9a、9b之间延伸,并且其横截面重心在第二水平面中,该第二水平面布置在距离第一支撑梁的横截面重心所在的第一水平面一距离并在距离转子轴的纵向轴线一距离的位置处。更具体地,第二水平面布置在转子轴的水平轴线与第一水平面之间。由此,第四支撑梁的横截面重心比第一支撑梁的横截面重心更靠近第一中间构件14和转子轴的水平轴线。第四支撑梁的高度、即在垂直方向上的延伸部较佳地小于第一支撑梁的高度,如可从图3a看到的那样。
[0051]类似于第一和第三支撑梁,第四支撑梁19在水平面中也是弧形的。但是,与第一和第三支撑梁相反,第四支撑梁布置成使得其沿朝向立柱前部的方向凸出。
[0052]第四支撑梁19较佳地在第三支撑梁的纵向延伸部的大致中部处连接至第三支撑梁18。此外,第四支撑梁19较佳地还与第一支撑梁连接,该连接在距离第一支撑梁的纵向延伸部的中部一距离并距离第一支撑梁的对应纵向端一距离,即距离第一支撑梁连接至侧构件的位置一距离的位置处。
[0053]即使第四支撑梁如上所述地作为一个构件,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明显的是,第四支撑梁可由多个轴向部段构成,适当的是四个,其中每个部段在侧构件与另一支撑梁之间延伸,或者在两个不同的支撑梁之间延伸。在这种情形中,明显的是不同部段借助位于其间的支撑梁彼此连接。
[0054]根据本发明的立柱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对应侧构件的臂部段设计成允许臂部段在安装定子板的端表面13a、13b的下面区域中有一定柔性。由此,定子且因此其精磨表面被允许相对于垂直平面倾斜,以获得大致平行于转子的精磨表面的位置。如前所述,臂部段12a、12b包括适于定子安装至其上的垂直布置的端表面13a、13b。端表面在其垂直平面上可适当地稍微弯曲或呈弧形,以允许与定子的外形状适当配合并为定子提供足够的支撑。
[0055]为了允许所需要的柔性,臂部段可设有凹陷22a、22b,所述凹陷22a、22b布置在臂部段12的下部并在端表面13附近,致使在臂部段的底部最靠近定子的位置处、即在立柱的前端处形成有唇部23。该唇部23由臂部段的端表面13a、13b、较佳地大致水平延伸的底部唇表面24以及凹陷22的切向表面25界定,如图4所示。较佳地,凹陷倒圆角并具有大致在垂直平面中的半径,以允许在运行期间更平滑的柔性。
[0056]凹陷22a、22b的布置确保立柱的面积惯性矩的中性平面与转子轴的水平轴线重合,并由此确保允许定子相对于垂直平面倾斜,以获得大致平行于转子的精磨表面的位置。由此,在精磨设备的运行期间,精磨盘的对准将被实质上纠正。更具体地,该凹陷和唇部允许端表面的下部且由此定子板的下部(以及由此定子的精磨表面)沿向前方向偏移,该向前方向与定子的上部通常趋于偏移的方向相同。由此,该凹陷允许定子在其下部有一定程度柔性并由此反作用于将定子的下部推向转子的力。
[0057]根据优选实施例,腿部段10a、10b和臂部段12a、12b的前连接点29、即最靠近定子的连接点布置在距离唇部23 —距离处。在腿部段与臂部段之间的前连接点29可适当地布置在凹陷22中,如图4中所示。
[0058]图5示出根据又一优选实施例的立柱的俯视平面图。如图中可见,第一中间构件14的上水平面在最靠近定子的部位处具有特定的设计。替代于第一中间构件的前端表面(即面向定子的端表面)在第一和第二侧构件之间在其几乎整个延伸部上为弧形或大致是直的,它被分成在轴承单元8的对应侧上的第一前端表面部段27和第二前端表面部段28。第一前端部段是靠近轴承单元的部段并较佳地大致是直的。第二前端部段最靠近第一中间构件至侧构件的连接点,并弯曲使得其在第一中间构件的水平表面的水平面中具有半径。图3b中也可看到第一和第二前端 表面。较佳地,第一中间构件14的后端表面30大致是直的并且沿转子轴的水平轴线26大致垂直于垂直平面延伸。
[0059]第一中间构件的上水平面的特定设计实现了在精磨工艺期间精磨机外壳侧向的固有频率不太接近旋转速度的频率的效果。
[0060]图6示出立柱的替代实施例。在该图中,包含适于轴承安装至其上的装置的第一中间构件已被省略,但示出转子轴的水平轴线26。根据本实施例的立柱与图3a和3b中所示的立柱不同之处在于其仅包含一个支撑梁,即第一支撑梁16。所述支撑梁在水平面中是弧形的,致使其在立柱的向前方向上是凹进的。
[0061]如先前所陈述的,本发明不限于图中所示的实施例。例如,立柱不需要包含弧形的支撑梁,只要其包括适于将轴向力从轴承单元、实质上从在立柱后端处的中间构件的纵向中间部段基本上水平朝向立柱的前端传递的支撑梁结构。根据一个实施例,支撑梁结构包括第一支撑构件和第二支撑构件,该第一支撑构件大致从立柱后端处的中间构件的纵向中间部段延伸至所述第一侧构件,该第二支撑构件大致从立柱后端处的中间构件的纵向中间部段延伸至所述第二侧构件。第一和第二支撑构件各自具有比第一中间构件的纵向延伸部的一半更大的纵向延伸部。由此,第一和第二支撑构件大致从立柱的中后部段沿立柱的向前方向朝向两侧延伸。支撑构件的纵向延伸部可以是大致直的或弯曲的或弧形的。这种支撑梁可例如包括两个支撑梁,这两个支撑梁大致在立柱后端处的中间构件的纵向中间部段处连接至中间构件,且每个所述支撑梁在立柱的前端附近连接至立柱的对应侧构件,由此形成V形支撑梁结构。但是,优选的是具有适于朝向立柱前方传递力的至少一个弧形支撑梁。
[0062]根据本发明的立柱较佳地铸造成一个单体结构。但是,还能够通过组装立柱的不同部件并将它们焊接在一起来生产立柱。
[0063]应注意,不同支撑梁的横截面几何形状不限于本发明。另外,根据例如所设计的立柱所承受的力幅值,立柱可以是实心或空心的。
【权利要求】
1.用于精磨设备(1)的立柱(4),所述立柱具有前端(6)和相对的后端(7),并包括:第一和第二侧构件(9a、9b),每个侧构件(9a、9b)包括腿部段(10a,10b)和臂部段(12a, 12b),所述臂部段适于将定子(3)安装在所述立柱的前端处;第一中间构件(14),所述第一中间构件(14)具有连接至所述第一侧构件(9a)的第一端和连接至所述第二侧构件(9b)的第二端,所述第一中间构件(14)包括适于轴承单元(8)连接至其上的装置,转子轴布置在所述轴承单元(8)中,所述轴具有水平轴线(26), 其特征在于支撑梁结构,所述支撑梁结构适于在精磨设备的运行期间将轴向力从所述轴承单元、实质上从所述立柱的后端(7)处的中间构件的纵向中间部段朝向所述立柱的前端⑶传递。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柱,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梁结构包括:第一支撑构件,所述第一支撑构件从适于将所述第一中间构件的轴承单元安装在所述立柱的后端(7)处的装置附近的区域、较佳地实质上从所述第一中间构件的纵向中间部段延伸至所述第一侧构件(9a),所述第一支撑构件具有纵向延伸部,该纵向延伸部比在所述第一支撑构件至所述中间构件的连接点与所述第一侧构件之间、在所述第一中间构件的纵向延伸方向沿所述第一中间构件的距离长;第二支撑构件,所述第二支撑构件从适于将所述第一中间构件的轴承单元安装在所述立柱的后端(7)处的装置附近的区域、较佳地实质上从所述第一中间构件的纵向中间部段延伸至所述第二侧构件(9a),所述第二支撑构件具有纵向延伸部,该纵向延伸部比在所述第二支撑构件至所述中间构件的连接点与所述第二侧构件之间、在所述第一中间构件的纵向延伸方向沿所述第一中间构件的距离长。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支撑构件一起形成第一支撑梁(16),所述第一支撑梁(16)在所述第一和第二侧构件(9a、9b)之间延伸并布置成使得其横截面重心位于第一水平面中,该第一水平面布置在离所述水平轴线(26) —距离处,所述第一支撑梁(16)在所述第一水平面中是弧形的,致使其朝向所述立柱的前部(6)凹进。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立柱,其特征在于,所述臂部段包括端表面(13a、13b),所述端表面(13a、13b)布置在所述立柱的前端处并适于定子安装至其上,并且其中所述臂部段设有凹陷(22),所述凹陷(22)在所述端表面(13a、13b)附近布置在所述臂部段的下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立柱,其特征在于,所述臂部段包括在所述立柱的前端处、在臂部段的底部处的唇部(23a、23b),所述唇部(23a、23b)由所述臂部段的适于安装所述定子的所述端表面(13a、13b)、底部唇表面(24)以及所述凹陷(22)的切向表面(25)界定。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任一项所述的立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22)被倒圆角并具有大致布置在垂直平面中的半径。
7.根据权利要求2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立柱,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梁结构还包括第二支撑梁(17),所述第二支撑梁具有大致在垂直平面中沿所述转子轴的所述水平轴线(26)的纵向延伸部,并且其中所述第二支撑梁沿其纵向延伸部大致是直的。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立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梁(17)连接至所述第一支撑梁16的纵向中间部段。
9.根据权利要求3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立柱,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梁结构还包括在所述第一与第二侧构件(9a、9b)之间延伸的第三支撑梁(18),致使所述第三支撑梁(18)的横截面重心位于一水平面中、较佳地位于所述第一水平面中,所述第三支撑梁(18)在所述水平面中是弧形的,致使其朝向所述立柱的前部凹进。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立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梁至所述第一侧构件(9a)的连接点(21a)紧邻于所述第三支撑梁至所述第一侧构件(9a)的连接点(20a)。
11.根据权利要求3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立柱,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梁结构包括在所述第一与第二侧构件(9a、9b)之间延伸的第四支撑梁(19),所述支撑梁在水平面中是弧形的,致使其朝向所述立柱的前部凸出。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立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支撑梁(19)具有布置在第二水平面中的横截面重心,所述第二水平面布置在距离所述第一水平面一距离处。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任一项所述的立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支撑梁(19)在所述第三支撑梁的纵向延伸部的大致中部处与所述第三支撑梁连接。
1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立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间构件(14)具有前端表面,所述前 端表面被分成第一前端表面部段(27)和第二前端表面部段(28),所述第二前端表面部段(28)在适于将轴承单元(8)安装至其上的所述装置的对应侧上,其中所述第二前端部段最靠近所述第一中间构件至所述侧构件(9)的连接点,并弯曲使得其在所述第一中间构件的水平表面的水平面中具有半径。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立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前端表面部段(28)大致是直的。
16.用于降解和精磨含木质纤维素材料的精磨设备,包括转子和相对的定子,所述转子和所述定子各自具有精磨表面、在所述精磨表面之间的精磨间隙,所述设备还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立柱。
【文档编号】B02C7/14GK103998681SQ201280058856
【公开日】2014年8月20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14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30日
【发明者】S·米兰德, J·伦德伯格 申请人:维美德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