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走式秸秆破碎打捆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713阅读:38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走式秸秆破碎打捆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农业机械,特指自走式秸杆破碎打捆机。
背景技术
在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产业化和商品化生产的过程中,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农作物秸杆其结构疏松、容积密度小、分布分散,所以为收集、运输、储存带来了很大困难,秸杆的收集打捆是制约秸杆综合利用的重要因素。如何建立合理、高效的秸杆收储运体系和实施加强秸杆收储运及预处理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力度,争取在秸杆机械化收割、打捆、粉碎、打包等方面取得突破,研制开发适应我国国情的秸杆收获机具、预处理设备、运输工具及其配套设备,有效解决打包难、储存难、运输难、破料难的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保证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压捆设备更成熟,结构参数更合理,可靠性、生产率提高很快。国际著名的农机生产商如美国纽荷兰(NewHolland)、约翰迪尔(JohnDeere)、凯斯公司,英国福格森公司,韩国成元公司,意大利GALLIGNANI公司,德国威格公司和前进公司的打捆机都已系列生产,这些设备无论在机械结构、动力配套、液压系统还是控制系统设计方面都处理得很成功,一些新的设计理论、最新科研成果的应用在这些机械上都有体现,例如在控制系统方面,单片机、可编程控制器(PLC)、工业控制机控制(工PC)等的自动控制手段都得到应用。在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等,牧草收获已全部实行机械化,牧草已成为国民经济一大产业。
国内打捆机方面的研究报道不多,只有打捆机生产或改进方面的报道,但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低、可靠性差。近几年,随着市场对高密度草捆和农作物秸杆打捆需求的增力口,国内的一些科研院所和高校开始研制高密度的牧草和秸杆打捆机,但是,目前市场上的秸杆打捆机功能单一,无法实现秸杆的收集、粉碎、打捆的联合作业。发明内容
为了避免和克服上述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能够实现秸杆的收集、粉碎、打捆的联合作业的自走式秸杆破碎打捆机。
实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自走式秸杆破碎打捆机,包括:秸杆捡拾机构、打捆机构、破碎机构、传动机构、发动机、机架、行走机构,其特征在于:通过机架将秸杆捡拾机构、打捆机构、破碎机构、传动机构、发动机、行走机构固定成一个整机,其中秸杆捡拾机构设置于机架的前端,秸杆捡拾机构通过破摔机构与打捆机构相连,发动机置于机架后端,行走机构置于机架下面,通过传动机构将发动机的动力传递给捡拾机构、打捆机构、破碎机构、行走机构。
本发明的优点是:通过一台机器可实现秸杆的收集、粉碎、打捆的联合作业;机器结构紧凑、运动灵活,转弯半径小,减少捡拾死角。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所示,图中标号分别代表:1.秸杆捡拾机构 2.打捆机构 3.破碎机构4.传动机构5.发动机6.机架7.行走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通过机架(6)将秸杆捡拾机构(I)、打捆机构(2)、破碎机构(3)、传动机构(4)、发动机(5)、行走机构(7)固定成一个整机,其中秸杆捡拾机构(I)设置于机架(6)的前端,秸杆捡拾机构(1)通过破摔 机构(3)与打捆机构(2)相连,发动机(5)置于机架(6)后端,行走机构(7)置于机架(6)下面,通过传动机构(4)将发动机(5)输出的动力传递给捡拾机构(I)、打捆机构(2)、破碎机构(3)、行走机构(7)。
使用时,启动发动机(5),秸杆捡拾机构(I)将自然状态下的秸杆进行捡拾后,经过破碎机构(3)破碎,破摔后的秸杆直接输送到打捆机构(2)进行压缩、打捆、放捆。
权利要求
1.自走式秸杆破碎打捆机,其包括:秸杆捡拾机构(I)、打捆机构(2)、破碎机构(3)、传动机构(4)、发动机(5)、机架¢)、行走机构(7),其特征是:通过机架(6)将秸杆捡拾机构(I)、打捆机构(2)、破碎机构(3)、传动机构(4)、发动机(5)、行走机构(7)固定成一个整机,其中秸杆捡拾机构(I)设置于机架(6)的前端,秸杆捡拾机构(I)通过破摔机构(3)与打捆机构(2)相连,发动机(5)置于机架(6)后端,行走机构(7)置于机架(6)下面,通过传动机构(4)将发动机(5)输出的动力传递给捡拾机构(I)、打捆机构(2)、破碎机构(3)、行走机构⑵ 。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农业机械,特指自走式秸秆破碎打捆机,其包括秸秆捡拾机构、打捆机构、破碎机构、传动机构、发动机、机架、行走机构,其特征在于通过机架将秸秆捡拾机构、打捆机构、破碎机构、传动机构、发动机、行走机构固定成一个整机,其中秸秆捡拾机构设置于机架的前端,秸秆捡拾机构通过破摔机构与打捆机构相连,发动机置于机架后端,行走机构置于机架下面,通过传动机构将发动机的动力传递给捡拾机构、打捆机构、破碎机构、行走机构,其优点是通过一台机器可实现秸秆的收集、粉碎、打捆的联合作业;机器结构紧凑、运动灵活,转弯半径小,减少捡拾死角。
文档编号A01F29/00GK103168573SQ20131013064
公开日2013年6月26日 申请日期2013年4月16日 优先权日2013年4月16日
发明者刘海龙, 刘春生 申请人:刘海龙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