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残膜两用捡拾打捆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95666阅读:289来源:国知局
秸秆残膜两用捡拾打捆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秸秆残膜两用捡拾打捆机,它包括机体、捡拾器和动力传动机构;机体是由铰接在一起的前机体和后机体构成,在前机体和后机体上环形分布安装多个打捆辊轮,多个打捆辊轮围成打捆室;动力传动机构包括由机车驱动的变速箱,变速箱通过链条驱动每个打捆辊轮旋转和捡拾器工作,在前机体和后机体之间安装驱动打捆室开合的液压油缸;所述的捡拾器安装在前机体的下部,它包括可以替换安装的秸秆捡拾器和残膜捡拾器。它结构简单合理,造价低廉,功能齐全,可实现秸秆或残膜捡拾和打捆作业,需求动力小,小型农用拖拉机就可以牵引作业。
【专利说明】結轩残膜两用检拾打棚机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农用机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秸杆残膜两用捡拾打捆机。

【背景技术】
[0002]现有技术的很多农业收获机械都只收获籽实,秸杆绞碎了铺在农田里。这种收获机械适合南方气温高雨量充沛的地区使用,绞碎的农作物秸杆通过翻地作业可以腐烂变成肥料,有利于实现秸杆还田提高土壤肥力。对于北方来说,秋季过后就是冬季,留在农田里的农作物秸杆尽管是翻入地理一个冬季也不会腐烂,来年春节播种的时候影响正常的播种作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往往都是采用人工集中农田中的碎秸杆,然后采用焚烧的处理方式来处理,这种办法不利于农作物秸杆生物质资源的利用,焚烧产生的烟雾对环境造成污染,使得机场、高速公路被迫关闭,甚至会造成交通事故,引发火灾,引发人类多种疾病,秸杆焚烧还造成了资源浪费、生态失衡、影响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
[0003]随着地膜覆盖种植技术的推广,塑料薄膜的使用量迅速增加,每年用量达数万吨而且不断增长。但是地膜覆盖技术在带来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使土地遭到严重的白色污染,已成为当前维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所亟待解决的问题。农膜材料的主要成分是高分子化合物,在自然条件下,这些高聚物难以分解,如果不进行残膜回收,土壤中的残膜会逐年积累,若长期滞留地里,会影响土壤的透气性,阻碍土壤水肥的运移,影响农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导致作物减产。残膜污染危害程度己接近塑料覆盖所增产的临界值。长此下去,必然给后人带来难以解决的污染危害,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0004]碎秸杆和残膜机械化捡拾回收问题是当前农业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两大问题。现有技术的碎秸杆捡拾机和残膜捡拾机都是单一功能的农业机械,而且机械成本高、作业效果差、不能大面积推广应用。


【发明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功能齐全,造价低廉,作业效果好的秸杆残膜两用捡拾打捆机。
[000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秸杆残膜两用捡拾打捆机,它包括机体、捡拾器和动力传动机构;机体是由铰接在一起的前机体和后机体构成,在前机体和后机体上环形分布安装多个打捆辊轮,多个打捆辊轮围成打捆室;动力传动机构包括由机车驱动的变速箱,变速箱通过链条驱动每个打捆辊轮旋转和捡拾器工作,其特征在于:在前机体和后机体之间安装驱动打捆室开合的液压油缸;所述的捡拾器安装在前机体的下部,它包括可以替换安装的秸杆捡拾器和残膜捡拾器。
[0007]所述的秸杆捡拾器包括两个端盖,两个端盖之间安装连接板和弹齿轴,弹齿轴上固定安装弹齿架,弹齿架上安装弹齿,在连接板上安装若干包围弹齿架的U形板。
[0008]进一步,在两个端盖之间安装一个梳齿轴,在梳齿轴上固定若干秸杆导向梳齿。
[0009]所述的残膜捡拾器包括由动力传动机构驱动旋转的一个滚筒,滚筒内安装一根向下侧偏心轴的固定轴,在固定轴上安装若干可旋转的膜针座,每个膜针座铰接多个捡膜针,每根捡膜针对应位置的滚筒壁上设置一个捡膜针可以穿过的膜针孔。
[0010]进一步,为了捡拾起压在土壤中的残膜,它还包括安装在前机体的下部的松土趟膜器。
[0011]进一步,在前机体的前部设置连接爪,在前机体下部两侧分别设置行走轮。
[0012]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产生的有益效果是:
[0013]I)它是由多个打捆辊轮围成打捆室,运行摩擦阻力小,消除了堆积堵塞故障的发生,具有结构简单、作业喂入量大、作业效率高、减少动力消耗、草捆密度梯度小、使用可靠、作业故障少。
[0014]2)它前机体的下部设置可以替换安装的秸杆捡拾器和残膜捡拾器。一种机型可以实现两种作业,极大地减少了农机装备购置成本;
[0015]3)它可以实现秸杆或残膜捡拾和打捆作业,和现有技术的打包作业机械比较,它成本低廉,需求动力小,小型农用拖拉机就可以牵引作业。
[0016]4)它配备的秸杆捡拾器结构简单合理,秸杆捡拾干净,捡拾起的秸杆能够顺利流畅地送入打捆室内,不会出现秸杆缠轴现象。
[0017]5)它配备的残膜捡拾器结构简单合理,不需要太大的动力,残膜捡拾的干净,作业过程中没有扬尘现象。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8]图1、本实用新型秸杆残膜两用捡拾打捆机安装秸杆捡拾器时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本实用新型秸杆捡拾器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3、本实用新型秸杆捡拾器的弹齿架和弹齿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4、本实用新型秸杆残膜两用捡拾打捆机安装残膜捡拾器时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0022]图5、本实用新型残膜捡拾器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6、本实用新型残膜捡拾器的固定轴、膜针座和捡膜针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4]图7、本实用新型松土趟膜器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5]图中:1-前机体,2-后机体,3-打捆辊轮,4-变速箱,5-液压油缸,6_秸杆捡拾器,7-残膜捡拾器,8-端盖,9-连接板,10-转轴,11-弹齿架,12-弹齿,13-U形板,14-秸杆导向梳齿,15-滚筒,16-固定轴,17-膜针座,18-捡膜针,19-膜针孔,20-松土趟膜器,21-连接爪,22-行走轮。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
[0027]实施例1: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一种秸杆残膜两用捡拾打捆机,它包括机体、捡拾器和动力传动机构;机体是由铰接在一起的前机体I和后机体2构成,在前机体I和后机体2上环形分布安装十个打捆辊轮3,十个打捆辊轮3围成打捆室;动力传动机构包括由机车驱动的变速箱4,变速箱4通过链条驱动每个打捆辊轮3旋转和捡拾器工作,在前机体I和后机体2之间安装驱动打捆室开合的液压油缸5 ;所述的捡拾器是安装在前机体下部的秸杆捡拾器6。所述的秸杆捡拾器包括两个端盖8,两个端盖8之间安装连接板9和弹齿轴10,弹齿轴10上固定安装弹齿架11,弹齿架11上安装弹齿12,在连接板9上安装i^一个包围弹齿架11的U形板13。在两个端盖8之间安装一个梳齿轴,在梳齿轴上固定六根秸杆导向梳齿14。在前机体I的前部设置连接爪21,在前机体I下部两侧分别设置行走轮22。
[0028]实施例2:如图4、图5、图6和图7所不,一种稻杆残膜两用捡拾打捆机,它包括机体、捡拾器和动力传动机构;机体是由铰接在一起的前机体I和后机体2构成,在前机体I和后机体2上环形分布安装十个打捆辊轮3,十个打捆辊轮3围成打捆室;动力传动机构包括由机车驱动的变速箱4,变速箱4通过链条驱动每个打捆辊轮3旋转和捡拾器工作,在前机体I和后机体2之间安装驱动打捆室开合的液压油缸5 ;所述的捡拾器是安装在前机体下部的残膜捡拾器7。所述的残膜捡拾器包括由动力传动机构驱动旋转的一个滚筒15,滚筒15内安装一根向下侧偏心轴的固定轴16,在固定轴16上安装十八个可旋转的膜针座17,每个膜针座17铰接三个捡膜针18,每根捡膜针18对应位置的滚筒15壁上设置一个捡膜针18可以穿过的膜针孔19。在前机体I的下部安装松土趟膜器20。在前机体I的前部设置连接爪21,在前机体I下部两侧分别设置行走轮22。
[0029]以上【具体实施方式】的内容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的简单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稻杆残膜两用捡拾打捆机,它包括机体、捡拾器和动力传动机构;机体是由铰接在一起的前机体和后机体构成,在前机体和后机体上环形分布安装多个打捆辊轮,多个打捆辊轮围成打捆室;动力传动机构包括由机车驱动的变速箱,变速箱通过链条驱动每个打捆辊轮旋转和捡拾器工作,其特征在于:在前机体和后机体之间安装驱动打捆室开合的液压油缸;所述的捡拾器安装在前机体的下部,它包括可以替换安装的秸杆捡拾器和残膜捡拾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秸杆残膜两用捡拾打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秸杆捡拾器包括两个端盖,两个端盖之间安装连接板和弹齿轴,弹齿轴上固定安装弹齿架,弹齿架上安装弹齿,在连接板上安装若干包围弹齿架的U形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秸杆残膜两用捡拾打捆机,其特征在于:两个端盖之间安装一个梳齿轴,在梳齿轴上固定若干稻杆导向梳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秸杆残膜两用捡拾打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残膜捡拾器包括由动力传动机构驱动旋转的一个滚筒,滚筒内安装一根向下侧偏心轴的固定轴,在固定轴上安装若干可旋转的膜针座,每个膜针座铰接多个捡膜针,每根捡膜针对应位置的滚筒壁上设置一个捡膜针可以穿过的膜针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秸杆残膜两用捡拾打捆机,其特征在于:为了捡拾起压在土壤中的残膜,它还包括安装在前机体的下部的松土趟膜器。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秸杆残膜两用捡拾打捆机,其特征在于:在前机体的前部设置连接爪,在前机体下部两侧分别设置行走轮。
【文档编号】A01F15/02GK204069649SQ201420424889
【公开日】2015年1月7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23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23日
【发明者】柳志刚, 赵玉茹, 宋海军 申请人:柳志刚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