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收获机,即使在车体下部设置作业装置,也具有充足的支承强度,并能够实现车体支承构造的简化。该收获机,在具有左右一对前轮和左右一对后轮的行驶车体的前部设置有收获装置,在支承行驶车体的车架(F)中,设置有位于左右两侧且横跨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前后方向架体(20)、在后部侧将左右一对前后方向架体(20)彼此连结的横向架体(50)和支承后桥壳而使该后桥壳绕前后方向的摇摆轴芯自如地摆动的摇摆支承机构(49),摇摆支承机构(49)以比左右一对前后方向架体(20)及横向架体(50)更位于下方的状态支承于横向架体(50)。
【专利说明】收获机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在具有左右一对前轮和左右一对后轮的行驶车体的前部设置了收获装置的收获机。
【背景技术】
[0002]在这种收获机中,以往有如下地构成的结构。
[0003]S卩,在设置于行驶车体的车架上,设置有对驾驶部和动力部等构成车体的主要构成要素进行载置支承的俯视时呈大致矩形形状的机架,经由从该机架向下方一体地延伸设置的多个纵框架部,将左右两侧的后轮以不能上下移动的方式支承在机架上,并且左右两侧的前轮经由连杆机构及具有液压缸的升降操作机构分别上下移动自如地支承在机架上(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
[0004]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61-215110号公报
[0005]在上述现有结构的收获机中,由于在行驶车体的前部设置有收获装置,并且在车体前部设置有用于支承左右两侧的前轮而使该前轮能够自如地上下动作的升降操作机构,所以机体整体的前后重量平衡容易成为前部较重的状态,而且,由于采用经由从机架向下方一体地延伸设置的多个纵框架部来支承前轮、后轮的结构,所以机体整体的重心处于较高的位置,在行驶稳定性方面具有改善的余地。
实用新型内容
[000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收获机,该收获机能够以低重心稳定且简单地支承车体,并且能够使车体整体的前后重量平衡变得良好。
[0007]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一种收获机,在具有左右一对前轮和左右一对后轮的行驶车体的前部设置有收获装置,在支承所述行驶车体的车架中,设置有:左右一对前后方向架体,位于所述行驶车体的左右两侧且横跨所述行驶车体的前后方向而延伸;横向架体,在所述行驶车体的后部侧将左右一对所述前后方向架体彼此连结;摇摆支承机构,对支承左右一对所述后轮的后桥壳进行支承而使该后桥壳绕前后方向的摇摆轴芯自如地摆动;所述摇摆支承机构以比所述横向架体更位于下方的状态支承于所述横向架体。
[0008]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地,所述摇摆支承机构以比左右一对所述前后方向架体更位于下方的状态支承于所述横向架体。
[0009]根据本实用新型,车架的左右一对前后方向架体以位于行驶车体的左右两侧且横跨行驶车体的前后方向而延伸的状态配置,所以能够将驾驶部和动力部以及收获用作业部等行驶车体的主要构成要素简单地支承在左右一对前后方向架体上。
[0010]并且,对后桥壳进行支承而使该后桥壳绕摇摆轴芯自如地摆动的摇摆支承机构,以比左右一对前后方向架体及横向架体更位于下方的状态被支承在横向架体上,所以,能够如上所述地将支承行驶车体的主要构成要素的左右一对前后方向架体设置在低的位置,利用车架以低重心支承车体,并且容易使在行驶车体的前部设置有重量大的收获装置而使得前部容易变重的机体整体的前后重量平衡变得良好。
[0011]因此,能够提供一种能够以低重心简单地支承车体并且能够使车体整体的前后重量平衡变得良好收获机。
[0012]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地,在左右一对所述前后方向架体各自的车体后部侧部位,设置有向下突出的支承托架,所述横向架体横跨其左右两侧的支承托架而架设连结。
[0013]根据本结构,在负荷所施加的左右两侧的支承托架上架设横向架体,即使力左右不均等地作用于左右的支承托架,也能够使该力分散,从而减轻向车架(左右一对前后方向架体)施加局部过大的力。
[0014]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地,在左右两侧的所述支承托架上,设有允许所述后桥壳的上下方向上的摇摆动作但限制前后方向的晃动的防振部。
[0015]根据本结构,通过采用有效利用用于支承横向架体的左右两侧的支承托架来设置防振部的结构,能够在不导致防振用部件被设在左右一对前后方向架体的别于支承托架的部位上等情况所引起的构造复杂化的前提下,限制后桥壳的前后方向的晃动。
[0016]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地,所述防振部以分别从左右两侧的所述支承托架向下突出的状态一体地设置。
[0017]根据本结构,利用支承托架的下方侧的空闲空间,与从支承托架向前后方向突出或者向左右方向突出的情况相比,能够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的尺寸变大等不利情况被消除掉的状态下设置防振部。
[0018]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地,所述支承托架由俯视时的截面为矩形形状,并且侧视时上部侧部位宽度宽且越趋向下方侧则宽度越窄的形状的框体构成,所述防振部由俯视时的截面为U形形状,并且在与所述支承托架的下部相连的状态下,侧视时越趋向下方侧则宽度越窄的形状的板体构成。
[0019]根据本结构,由于支承托架由俯视时的截面为矩形形状的框体构成,因此支承托架的支承强度大,而且,由于支承托架由侧视时上部侧部位宽度宽且越趋向下方侧则宽度越变窄的形状的框体构成,因此,越趋向下方侧,侧视时的宽度尺寸、即车体前后方向上的尺寸越小,避免与转向缸的干涉,从而能够紧凑地构成后车轴,而且,能够容易避免与地面的凹凸和田埂等外物接触的不利情况。
[0020]另外,后桥壳承受前后方向上的振动时,虽然能够通过在沿车体宽度方向分离的多个部位承受来提高支承强度,但例如在使沿车体宽度方向分离地并列的多个板材和连接它们的连结体组合而成的结构中,制作费时费力,而在本结构中,防振部由俯视时的截面为U形形状的板体构成,因此能够确保支承强度,并且制作节省时力,容易进行加工。
[0021]而且,由于防振部在与支承托架的下部相连的状态下,侧视时上部侧部位宽度宽且越趋向下方侧则宽度越变窄,因此,越趋向下方侧,侧视时的宽度尺寸、即车体前后方向上的尺寸越小,能够容易避免与地面的凹凸和田埂等外物接触的不利情况。
[0022]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一种收获机,在具有左右一对前轮和左右一对后轮的行驶车体的前部设置有收获装置,在支承所述行驶车体的车架中设置有摇摆支承机构,该摇摆支承机构对支承左右一对所述后轮的后桥壳进行支承而使该后桥壳绕前后方向的摇摆轴芯自如地摆动,在所述车架上,设置有向下突出的支承托架,在所述支承托架上,设有允许所述后桥壳的上下方向上的摇摆动作但限制前后方向的晃动的防振部。[0023]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一种收获机,在具有左右一对前轮和左右一对后轮的行驶车体的前部设置有收获装置,在支承所述行驶车体的车架中,设置有位于所述行驶车体的左右两侧且横跨所述行驶车体的前后方向而延伸的左右一对前后方向架体,分别驱动左右一对所述前轮的左右一对前轮驱动箱以比左右一对所述前后方向架体更位于下方的状态设置。
[0024]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地,所述支承托架设置在所述车架的左右两侧,所述防振部以分别从左右两侧的所述支承托架向下突出的状态一体地设置。
[0025]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地,所述支承托架由俯视时的截面为矩形形状,并且侧视时上部侧部位宽度宽且越趋向下方侧则宽度越窄的形状的框体构成,所述防振部由俯视时的截面为U形形状,并且在与所述支承托架的下部相连的状态下,侧视时越趋向下方侧则宽度越窄的形状的板体构成。
[0026]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地,分别驱动左右一对所述前轮的左右一对前轮驱动箱以比左右一对所述前后方向架体更位于下方的状态设置。
[0027]根据本结构,由于左右一对前轮驱动箱被设置在低的位置,因此能够更进一步地容易利用车架以低重心支承车体。
[0028]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地,左右一对所述前轮驱动箱各自分别连结固定在左右一对所述前后方向架体的下表面侧,并且利用横向地架设在左右一对所述前后方向架体上的横向连结体连结固定各所述前轮驱动箱。
[0029]根据本结构,左右一对前轮驱动箱分各自分别连结固定在左右一对前后方向架体的下表面侧,所以行驶车体的前部侧部位处的载荷被连结固定在该左右一对前后方向架体的下表面侧的前轮驱动箱经由左右一对前后方向架体承受,能够被驱动旋转自如地支承于该前轮驱动箱的前轮良好地支承。
[0030]另外,由于利用横向地架设在左右一对前后方向架体上的横向连结体连结固定左右一对前轮驱动箱,所以能够使左右一对前轮驱动箱一体化而实现支承强度的加强。
[0031]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地,左右一对所述前轮驱动箱各自从上方侧通过螺栓联接而连结固定在被安装固定于左右一对所述前后方向架体各自的下表面的托架上。
[0032]根据本结构,当将前轮驱动箱安装在前后方向架体上时,能够从上方侧通过螺栓联接将前轮驱动箱连结固定在被安装固定于前后方向架体各自的下表面的托架上,因此容易进行前轮驱动箱的安装作业。
[0033]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地,左右一对所述前后方向架体各自的各所述前轮驱动箱的安装部位彼此通过前部侧横向连结体连结。
[0034]根据本结构,在车体前部侧的载荷容易集中的部位,利用前部侧横向连结体连结左右一对前后方向架体,因此能够提高车架的刚性。
[0035]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地,在左右一对所述前轮驱动箱的中间部,设置有对来自发动机的动力进行变速并将该动力向左右一对所述前轮驱动箱分支传递的变速箱,在所述变速箱的车体后方侧部位,设置有横向地架设在左右一对所述前后方向架体上的架设支承体,利用从该架设支承体向车体前方侧延伸设置的支承臂支承所述变速箱。
[0036]一般来说,变速箱被传递来自发动机的动力,因此位于比前轮驱动箱更靠上方的位置,不能将支承体在变速箱的正上方横向地架设在左右一对前后方向架体上。但是,如果为本结构,则能够利用架设在车体后方侧的架设支承体有效地支承变速箱。
[0037]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地,所述架设支承体分别连结固定在以向下方伸出的状态安装固定于左右一对所述前后方向架体各自的下表面的左右一对托架上。
[0038]根据本结构,架设支承体被左右一对前后方向架体经由左右一对托架平衡地支承,能够利用这样的架设支承体良好地支承变速箱。
[0039]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地,在所述前轮与所述后轮之间,在行驶车体的下部设置有对残留在农田中的残杆进行处理的残杆处理装置,该残杆处理装置被所述架设支承体支承。
[0040]根据本结构,在前轮与后轮之间的行驶车体下部设置的残杆处理装置被架设支承体支承。这样,架设支承体兼用作变速箱的支承和残杆处理装置的支承,能够实现结构的简化。
[0041]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地,在所述架设支承体的后方,设置有将左右一对所述前后方向架体彼此连结的中间侧横向连结体,对所述残杆处理装置进行升降驱动的升降用缸支承在该中间侧横向连结体上。
[0042]根据本结构,在被设置于架设支承体后方的中间侧横向连结体支承的状态下,驱动残杆处理装置升降的升降用缸受到支承。中间侧横向连结体由于将左右一对前后方向架体彼此连结,所以被牢固地支承于前后方向架体。因此,如果为本结构,则能够以稳定的状态支承升降用缸。
[0043]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地,在所述行驶车体的前部设置有驾驶部,支承所述驾驶部的驾驶部框架以从左右一对所述前后方向架体向上方延伸设置的状态,设置在所述行驶车体的前部。
[0044]根据本结构,由于利用从左右一对前后方向架体向上方延伸设置的驾驶部框架支承位于行驶车体前部的驾驶部,因此,利用支承车体整体的左右一对前后方向架体稳定地支承驾驶部。
[0045]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地,在所述行驶车体的后部设置有回收收获对象物的回收部,支承所述回收部的回收部框架以比左右一对所述前后方向架体更位于上方的状态,设置在所述行驶车体的后部。
[0046]根据本结构,在行驶车体的后部,回收收获对象物的回收部被回收部框架支承,回收部框架以比左右一对前后方向架体更位于上方的状态设置。也就是说,利用支承车体整体的左右一对前后方向架体稳定地支承回收部。
[0047]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地,在所述前轮与所述后轮之间,以比一对所述前后方向架体更位于上方、且从一对所述前后方向架体向车体宽度方向一侧的外方伸出的状态,设置有发动机搭载支承用的发动机支承框架部。
[0048]根据本结构,发动机被支承在发动机支承框架上,该发动机支承框架以比一对前后方向架体更位于上方、且从一对前后方向架体向车体宽度方向一侧的外方伸出的状态设置。也就是说,利用支承车体整体的左右一对前后方向架体稳定地支承发动机。
[0049]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地,在所述发动机支承框架部的上部搭载支承有发动机,并且,以被从所述发动机支承框架部立起设置的支承框架支承、且位于所述发动机的上方的状态设置有散热器。[0050]根据本结构,发动机稳定地搭载支承在发动机支承框架部的上部,并且,能够通过从发动机支承框架部立起设置的支承框架,利用发动机上方的空间紧凑地配置散热器。
[0051]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地,在所述前轮与所述后轮之间,以比一对所述前后方向架体更位于上方、且从一对所述前后方向架体向车体宽度方向另一侧的外方伸出的状态,设置有燃料箱搭载支承用的燃料箱框架部。
[0052]根据本结构,燃料箱被燃料箱框架部支承,该燃料箱框架部以比一对前后方向架体更位于上方、且从一对前后方向架体向车体宽度方向另一侧的外方伸出的状态设置。也就是说,利用支承车体整体的左右一对前后方向架体稳定地支承燃料箱。
[0053]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地,从所述行驶车体的横向一侧延伸到横向另一侧且将发动机的动力传递到所述收获装置的副轴,以比一对所述前后方向架体更位于下方的状态设置。
[0054]根据本结构,发动机的动力经由以比一对前后方向架体更位于下方的状态设置的副轴传递到收获装置。这样,利用设在较高的位置的一对前后方向架体下侧的空间配置副轴,在一对前后方向架体的上部侧,容易在不受副轴的限制的前提下紧凑地配置各种装置。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55]图1是玉米收获机的左侧视图。
[0056]图2是玉米收获机的俯视图。
[0057]图3是玉米收获机的右侧视图。
[0058]图4是表示车体支承构造的俯视图。
[0059]图5是车架的侧视图。
[0060]图6是车架的俯视图。
[0061]图7是车架的主视图。
[0062]图8是车架的后视图。
[0063]图9是表示车体前部的车体支承构造的侧视图。
[0064]图10是表示车体前部的车体支承构造的俯视图。
[0065]图11是表示车体前部的车体支承构造的主视图。
[0066]图12是前轮驱动箱支承部的俯视图。
[0067]图13是前轮驱动箱支承部的局部主剖视图。
[0068]图14是表示车体前后中间部的车体支承构造的侧视图。
[0069]图15是图16的XV-XV线剖视图。
[0070]图16是后轮支承部的俯视图。
[0071]图17是后轮支承部的后视图。
[0072]图18是后轮支承部的分解立体图。
[0073]图19是副轴支承部的俯视图。
[0074]附图标记说明
[0075]I 前轮
[0076]2 后轮
[0077]3 行驶车体[0078]4收获装置
[0079]6回收部
[0080]7残杆处理装置
[0081]9驾驶部
[0082]11发动机
[0083]20前后方向架体
[0084]23驾驶部框架
[0085]24发动机支承框架部
[0086]24f支承框架
[0087]25燃料箱框架
[0088]26回收部框架
[0089]28中间侧横向连结体
[0090]29前轮驱动箱
[0091]30变速箱
[0092]31托架
[0093]36前部侧横向连结体
[0094]38横向连结体
[0095]41架设支承体
[0096]42支承臂
[0097]43托架
[0098]48后桥壳
[0099]49摇摆支承机构
[0100]50横向架体
[0101]51支承托架
[0102]53防振部
[0103]55副轴
[0104]C2升降用缸
[0105]F车架
[0106]Xl摇摆轴芯
【具体实施方式】
[0107]以下,基于【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0108]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玉米收获机包括具有左右一对前轮I和左右一对后轮2的行驶车体3、位于该行驶车体3前部的作为作物收获部的收获处理装置4、在前后方向上以后方上升的状态从收获处理装置4后部延伸至行驶车体3上方的作为输送装置的中间输送槽5、位于行驶车体3后部的作为回收部的回收箱6和位于行驶车体3的下部且位于前轮I与后轮2之间的前后中间部的残杆处理装置7。
[0109]玉米在收获时期在植立的茎杆上生长出内包大量种子(果实)的房状部。该房状部在包叶内部包含大量种子,该种子以在棒状芯的外表面排列的形态形成。本实用新型的玉米收获机将在包叶内部具有大量种子的房状部作为收获对象物来进行收获、回收。
[0110]S卩,在该玉米收获机中,在收获作业时,通过前轮I的驱动使行驶车体3行驶,由收获处理装置4所收获的收获对象物被中间输送槽5向回收箱6输送,存留在回收箱6中。并且,利用残杆处理装置7对收获时残留于农田的茎杆进行破碎处理。残杆处理装置7是被绕横向轴芯驱动旋转的锤刀式粉碎装置,将收获时残留在农田中的茎杆细细粉碎,后文中将不再详述。
[0111]行驶车体3在车体前部设置有上方由驾驶室8覆盖状态的驾驶部9,并在该驾驶部9的后方设置有动力部10。并且,行驶车体3利用设在动力部10的发动机11驱动左右方向为固定状态的左右一对前轮I而进行行驶。另外,利用液压操作式的转向缸Cl (参照图4)对后轮2自如地进行转向操作。
[0112]如图2及图3所示,在驾驶室8的左侧出入口的横向外侧设有乘降底板12及乘降台阶13。乘降台阶13通过绕上下方向的摆动轴芯摆动操作,能够向位于前轮I的横向外侧的使用位置与位于前轮I后侧的收纳位置切换。
[0113]在行驶车体3中的相对于中间输送槽5位于车体左侧的横向侧部设置有辅助作业人员搭乘底板14,辅助作业人员搭乘于该辅助作业人员搭乘底板14上,能够进行对中间输送槽5的玉米输出状况进行监视等辅助作业。辅助作业人员搭乘底板14以前端位于乘降底板12的后端附近的方式配置。
[0114]辅助作业人员搭乘底板14位于用于存留向发动机11供给的燃料的燃料箱15的上方,具有覆盖燃料箱15上方的罩体功能。另外,在动力部10中具有发动机11、发动机冷却用的散热器16、进气箱17、吸入燃烧用空气的空气滤清器18以及预滤器19等。
[0115]接着,对行驶车体3的车架F进行说明。
[0116]如图4?图6所示,在行驶车体3的车架F中,作为支承行驶车体3整体的主支承体,设置有位于行驶车体3的左右两侧且横跨行驶车体3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前后方向架体20。该左右一对前后方向架体20以在从行驶车体3的前端部到后端部的前后方向的大致全长范围内延伸的状态设置。该左右一对前后方向架体20在车体前部侧部位、车体后部侧部位及前后中间部侧部位分别被横向地延伸的多个横向连结部件21 —体地连结。作为横向连结部件21,如后所述,可以列举出前部侧横向连结体36、架设支承体41、横向架体50、中间连结体61。
[0117]在支承行驶车体3整体的车架F上,以位于其上部侧的状态支承有驾驶部9、发动机11、燃料箱15、回收箱6等。S卩,在车架F中,以位于左右一对前后方向架体20的上部侧的状态,设置有支承驾驶部9的驾驶部框架23、发动机搭载支承用的发动机支承框架部24、燃料箱15支承用的燃料箱框架25、回收箱6支承用的回收部框架26。
[0118]驾驶部框架23从下方支承驾驶部9和包围该驾驶部9的驾驶室8,如图5?图7及图9所示,在车体前部侧部位,驾驶部框架23从左右一对前后方向架体20分别立起设置有左右一对前侧支柱23a和左右一对后侧支柱23b。驾驶部框架23具有车体前后方向的左右一对前后方向支承体23c,该左右一对前后方向支承体23c以连结前侧支柱23a及后侧支柱23b的上端部彼此、且比前侧支柱23a更向车体前方侧突出的状态设置。另外,左右两侧的前侧支柱23a的下端部与左右两侧的前后方向支承体23c的前端部通过倾斜姿势的倾斜支承杆23d连结,左右一对后侧支柱23b的上下中间部彼此通过横向支承体23e架设连结。[0119]如图1及图9所示,收获处理装置4由设置在驾驶部框架23的左右一对前侧支柱23a的上下途中部的转动支承部件27绕横向轴芯Pl摆动自如地支承,并由支承在车架F下部的液压操作式的升降缸C2自如地驱动升降。
[0120]如图5~图7所示,发动机支承框架部24以比一对前后方向架体20更位于上方、且从右侧的前后方向架体20向右侧(车体宽度方向一侧的一例)的外方伸出的状态,设置在前轮I与后轮2之间。
[0121]进一步来说,在发动机支承框架部24中,以支承在右侧的前后方向架体20的上部侧且从右侧的前后方向架体20向右侧外方伸出的状态,设置有前部侧横向支承体24a、架设在左右两侧的前后方向架体20上的中间侧横向支承体24b、支承在右侧的前后方向架体20的上部侧的后部侧横向支承体24c和将所述各支承体24a、24b的右侧端部连结的前后方向连结体24d。
[0122]在前部侧横向支承体24a和中间侧横向支承体24b上,设置有通过橡胶安装(3'' ^ > 卜?3 )发动机11的安装部24e。另外,通过采用中间侧横向支承体24b被架设
在左右两侧的前后方向架体20上的结构,能够利用左右两侧的前后方向架体20,分散地支承以向右侧外方伸出的状态设置的发动机支承框架部24的悬臂状的载荷。
[0123]另外,如图14所示,散热器16及进气箱17以位于发动机11上方的状态配置,由从发动机支承框架部2位起设置的纵向支承框架24f支承。
[0124]如图6所示,以位 于发动机支承框架部24的车体左侧方的状态,设置有用于搭载支承燃料箱15的燃料箱框架25。如后所述,沿左右一对前后方向架体20的上表面横向地架设的方筒状的中间侧横向连结体28,以向左侧方伸出的状态设置。并且,燃料箱框架25具有该中间侧横向连结体28的一部分、前部侧的横向的燃料箱支承体25a和将它们的左端部彼此连结的前后方向的燃料箱支承体25b。
[0125]如图6所示,回收部框架26具有前后一对横向支承体26a、26b和前后方向支承体26c,为了能载置支承回收箱6而构成为宽幅,前后一对横向支承体26a、26b与左右一对前后方向架体20连结,并且以向宽度方向两侧外方突出的状态设置,前后方向支承体26c将一对横向支承体26a、26b的左右两侧端部连结。
[0126]接着,对前轮支承构造进行说明。
[0127]如图9~图11所示,分别驱动左右一对前轮I的左右一对前轮驱动箱29,以比左右一对前后方向架体20更位于下方的状态设置。前轮驱动箱29在内部具有减速机构(未图示),利用减速机构对经由变速箱30传递而来的驱动力进行减速并传递到前轮I。
[0128]左右一对前轮驱动箱29各自从上方侧通过螺栓联接而连结固定在被安装固定于左右一对前后方向架体20各自的下表面的托架31上。进一步来说,如图12及图13所示,安装用的托架31具有水平姿势的安装面32,该安装面32以贴靠在通道形的前后方向架体20的下表面上的状态设置。在托架31上,以与其安装面32的上部侧和前后方向架体20的左右两侧的纵面部连结的状态,形成有多个纵面状的肋33,在安装面32上形成有供联接用螺栓34穿过的多个通孔35。
[0129]并且,如图9所示,前轮驱动箱29的连结部位位于托架31的安装面32的下表面侦牝在俯视时,在位于前后方向架体20的左右两横向侧方的部位,通过从上方侧利用螺栓34将托架31与前轮驱动箱29联接,将前轮驱动箱29安装固定在车架F上。[0130]如图9?图11所示,左右一对前后方向架体20各自的前轮驱动箱29安装部位,彼此通过最前部侧的横向连结部件21即前部侧横向连结体36连结。该前部侧横向连结体36的截面形状为倒U形,左右两侧端部连结固定在左右一对前后方向架体20的纵面部。另夕卜,如图12及图13所示,在供联接用的螺栓34穿过的螺栓穿插部位,形成有螺栓通过用的开口 37。
[0131]利用横向连结体38将左右一对前轮驱动箱29的前部下方侧部位彼此连结固定,实现强度加强,利用该横向连结体38安装用于枢转连结升降缸C2后部侧部位的支承托架39,升降缸C2对收获处理装置4进行升降操作。
[0132]如图10及图11所示,变速箱30设置在左右一对前轮驱动箱29的中间部,并且经由连接箱40与左右一对前轮驱动箱29连结。该变速箱30对来自发动机11的动力进行变速并将该动力分支传递到左右一对前轮驱动箱29,对此未进行图示。
[0133]另外,如图9及图10所示,在变速箱30的车体后方侧部位,设置有多个横向连结部件21中的前数第二个横向连结部件21即架设支承体41,利用从该架设支承体41向车体前方侧延伸设置的支承臂42支承变速箱30的后端部。
[0134]架设支承体41由圆管状的部件构成,经由以向下方伸出的状态安装固定的左右一对托架43,连结固定在左右一对前后方向架体20各自的下表面上。该托架43 —体地固定有左右一对纵面部43a和倾斜面部43b,左右一对纵面部43a连结固定在前后方向架体20的左右两侧端部并向下延伸,倾斜面部43b设在该纵面部43a之间,并被连结固定在前后方向架体20的下表面和架设支承体41的外周面整个范围内。
[0135]另外,如图7及图14所示,在右侧的前后方向架体20与架设支承体41的连结部位,即与发动机支承框架部24的下方对应的部位,在托架43的左右两侧,从架设支承体41的上端部立起设置有加强肋44。该加强肋44不仅被连结在右侧的前后方向架体20与架设支承体41之间,还被连结在发动机支承框架部24中的前部侧的横向支承体24a的下表面上,故而实现了车架F整体的加强。
[0136]接着,对残杆处理装置7的支承构造进行说明。
[0137]如图14所示,残杆处理装置7经由左右一对摆动支承体45,以绕横向轴芯P2自如地升降摆动的方式支承于车架F,被设为能够自如地升降操作至接近地面的下降作业位置和从地面高高上升的上升非作业位置。
[0138]也就是说,如图9及图14所示,左右一对摆动支承体45的转动支轴46由左右一对托架43转动自如地支承,残杆处理装置7架设支承在左右一对摆动支承体45的摆动端部彼此上。因此,残杆处理装置7以绕转动支轴46的轴芯P2自如地摆动升降的方式支承于左右一对托架43即车架F。
[0139]如图6及图14所示,在架设支承体41的车体后方侧,沿左右一对前后方向架体20的上表面横向地架设有方筒状的中间侧横向连结体28,在该中间侧横向连结体28的车体宽度方向中央部,设置有纵向姿势的液压操作式的升降缸C3。利用该升降缸C3的伸缩动作,经由悬挂用的联动链47将残杆处理装置7自如地升降驱动操作到下降作业位置和上升非作业位置。
[0140]接着,对后轮支承构造进行说明。
[0141]如图15?图18所示,摇摆支承机构49对支承左右一对后轮2的后桥壳48进行支承而使该后桥壳48绕前后方向的摇摆轴芯Xl自如地摆动,该摇摆支承机构49以比左右一对前后方向架体20及位于车体后部侧部位的横向连结部件21即横向架体50更位于下方的状态,支承于横向架体50。
[0142]在左右一对前后方向架体20各自中的支承左右一对后轮2的车体后部侧部位,设置有向下突出的支承托架51,圆管状的横向架体50架设连结在该左右两侧的支承托架51上。并且,在该横向架体50的左右中间部以固定状态设有摇摆支承部52,车体横向的后桥壳48的车体宽度方向中间部以绕车体前后方向的摇摆轴芯Xl自如地上下摆动的方式支承在摇摆支承部52。
[0143]如图17及图18所示,摇摆支承部52具有左右一对纵向姿势的支承板52a、横跨该左右的支承板52a的下端缘而架设的、侧视时呈倒U形的轴支承部件52b和将轴支承部件52b的上表面与横向架体50的前后端部连结的纵向的加强板52c。
[0144]并且,圆管状的后桥壳48横跨左右两侧的后轮2而设置,一体地连接设置在该后桥壳48的左右中间部上的筒部48a转动自如地外嵌于支点销52e,该支点销52e在形成于轴支承部件52b的前后一对支承凸起部52d中穿过。这样,后桥壳48以绕支点销52e的轴芯Xl自如地转动的方式支承于车架F。另外,横跨后桥壳48与筒部48a而形成有加强肋48b。
[0145]另外,后轮2以绕纵向轴芯自如地摆动操作的方式支承在后桥壳48的左右两侧部,对左右的后轮2进行转向操作的转向缸Cl以一体地摆动的方式支承于后桥壳48。该转向缸Cl被从后桥壳48 —体地延伸设置的左右的支承部件48c支承。
[0146]如图15?图18所示,设置在左右两侧的支承托架51具有左右两侧的侧板部件5la、前板部件5lb、后板部件51c和后板部件51c,这些各部件一体地连结,左右两侧的侧板部件51a在侧视时为上部侧边宽度宽且下部侧边宽度窄的梯形形状,前板部件51b将左右两侧的侧板部件51a的前部侧边彼此连结,后板部件51c将左右两侧的侧板部件51a的后部侧边彼此连结,底板部件51d将左右两侧的侧板部件51a、前板部件51b、后板部件51c各自的下部侧边彼此连结。因此,支承托架51由俯视时的截面为矩形形状、并且侧视时上部侧部位宽度宽且越趋向下方侧则宽度越窄的形状的框体构成。
[0147]并且,在左右两侧的支承托架51各自的底板部件51d的下表面侧设有防振部53,防振部53允许后桥壳48的上下方向上的摇摆动作,但在后桥壳48的处于上下方向上的摇摆状态的全部位置,限制前后方向的晃动。该防振部53以从左右两侧的支承托架51分别向下突出的状态一体地设置。
[0148]如图15?图18所示,防振部53由俯视时的截面为U形形状,并且在与支承托架51的下部相连的状态下,侧视时越趋向下方侧则宽度越窄的形状的板体构成。也就是说,后部侧的防振部53在俯视时是向后方开口的U形形状,前部侧的防振部53在俯视时是向前方开口的U形形状,如图18所示,在前后两侧的防振部53彼此对置的部位,沿上下方向形成有对应后桥壳48的承接部54。
[0149]通过形成这样的防振部53,即使通过因地面的凹凸等而产生的伴随着行驶的来自地面的反力,而在支点托架52进行支承的部位,对后桥壳48作用向前后方向晃动的力,也能够限制后桥壳48的前后方向上的晃动。
[0150]设置有从行驶车体3的横向一侧延伸到横向另一侧且将发动机11的动力传递到收获处理装置4的副轴55。如图3所示,该副轴55以比一对前后方向架体20更位于下方的状态,设置在一对前后方向架体20的前后方向中央位置。
[0151]如图19所示,副轴55具有一体旋转自如地设在中间部的输入带轮56、一体旋转自如地设在一端部的输出带轮57及输出链轮58,将来自发动机11的驱动力输入到输入带轮56,将输入的驱动力从输出带轮57输出到收获处理装置4,并将输入的驱动力从输出链轮58输出到中间输送槽5。另外,副轴55将所输入的驱动力从另一端部经由传动箱59传递到残杆处理装置7。
[0152]并且,如图19所示,在架设支承体41的车体宽度方向中间部,左右一对支承板60朝向后方固定地延伸设置,利用这一对支承板60转动自如地支承副轴55。一对支承板60的后部侧部位固定支承在作为中间部侧的横向连结部件21的中间连结体61上,该中间连结体61以固定在一对前后方向架体20的下表面部上的状态横向地延伸设置。因此,能够利用一对支承板60稳定地支承副轴55。
[0153]这样,通过有效地利用下部侧的空闲空间,使副轴55比一对前后方向架体更位于下方地设置,能够利用在车体宽度方向上长的副轴55,在不对一对前后方向架体20的上部侧部位的各种装置的配置结构带来限制的前提下,紧凑地配置各种装置。
[0154]〔其它实施方式〕
[0155](I)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允许后桥壳48的上下方向上的摇摆动作但限制前后方向的晃动的防振部53,采用了俯视时的截面被设为U形形状的结构,但代替这样的结构,例如,既可以以圆筒形、矩形棒状等各种形态来实施防振部53,另外,又可以采用不具有这样的防振部53的结构。而且,后桥壳48也可以是方管状,以便容易限制前后方向的晃动。
[0156](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支承横向架体50的支承托架51由俯视时的截面为矩形形状,并且侧视时上部侧部位宽度宽且越趋向下方侧则宽度越窄的形状的框体构成,但不限于这样的结构,能够以各种形态实施,例如,支承托架51可以是由一片板材构成的,也可以是多个板材重叠而成的。
[0157](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分别驱动左右一对前轮I的左右一对前轮驱动箱29从上方侧通过螺栓联接而连结固定在被安装固定于左右一对前后方向架体20各自的下表面的托架31上,但不限于这样的结构,前轮驱动箱29的安装结构还可以进行各种变更而实施。
[0158](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收获玉米的收获部,但不限于玉米收获机,也可以是具有收获稻子、麦子等各种作物的收获装置的收获机。
[0159]工业实用性
[0160]本实用新型能够适用于收获玉米、稻子、麦子等各种作物的收获机。
【权利要求】
1.一种收获机,其特征在于,在具有左右一对前轮和左右一对后轮的行驶车体的前部设置有收获装置, 在支承所述行驶车体的车架中,设置有:左右一对前后方向架体,位于所述行驶车体的左右两侧且横跨所述行驶车体的前后方向而延伸;横向架体,在所述行驶车体的后部侧将左右一对所述前后方向架体彼此连结;摇摆支承机构,对支承左右一对所述后轮的后桥壳进行支承而使该后桥壳绕前后方向的摇摆轴芯自如地摆动; 所述摇摆支承机构以比所述横向架体更位于下方的状态支承于所述横向架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在左右一对所述前后方向架体各自的车体后部侧部位,设置有向下突出的支承托架, 所述横向架体横跨其左右两侧的支承托架而架设连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在左右两侧的所述支承托架上,设有允许所述后桥壳的上下方向上的摇摆动作但限制前后方向的晃动的防振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振部以分别从左右两侧的所述支承托架向下突出的状态一体地设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托架由俯视时的截面为矩形形状,并且侧视时上部侧部位宽度宽且越趋向下方侧则宽度越窄的形状的框体构成, 所述防振部由俯视时的截面为U形形状,并且在与所述支承托架的下部相连的状态下,侧视时越趋向下方侧则宽度越窄的形状的板体构成。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摇摆支承机构以比左右一对所述前后方向架体更位于下方的状态支承于所述横向架体。
7.一种收获机,其特征在于,在具有左右一对前轮和左右一对后轮的行驶车体的前部设置有收获装置, 在支承所述行驶车体的车架中设置有摇摆支承机构,该摇摆支承机构对支承左右一对所述后轮的后桥壳进行支承而使该后桥壳绕前后方向的摇摆轴芯自如地摆动, 在所述车架上,设置有向下突出的支承托架, 在所述支承托架上,设有允许所述后桥壳的上下方向上的摇摆动作但限制前后方向的晃动的防振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托架设置在所述车架的左右两侧, 所述防振部以分别从左右两侧的所述支承托架向下突出的状态一体地设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托架由俯视时的截面为矩形形状,并且侧视时上部侧部位宽度宽且越趋向下方侧则宽度越窄的形状的框体构成, 所述防振部由俯视时的截面为U形形状,并且在与所述支承托架的下部相连的状态下,侧视时越趋向下方侧则宽度越窄的形状的板体构成。
10.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分别驱动左右一对所述前轮的左右一对前轮驱动箱以比左右一对所述前后方向架体更位于下方的状态设置。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左右一对所述前轮驱动箱各自分别连结固定在左右一对所述前后方向架体的下表面侦U,并且利用横向地架设在左右一对所述前后方向架体上的横向连结体连结固定各所述前轮驱动箱。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左右一对所述前轮驱动箱各自从上方侧通过螺栓联接而连结固定在被安装固定于左右一对所述前后方向架体各自的下表面的托架上。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左右一对所述前后方向架体各自的各所述前轮驱动箱的安装部位彼此通过前部侧横向连结体连结。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左右一对所述前后方向架体各自的各所述前轮驱动箱的安装部位彼此通过前部侧横向连结体连结。
15.一种收获机,其特征在于,在具有左右一对前轮和左右一对后轮的行驶车体的前部设置有收获装置, 在支承所述行驶车体的车架中,设置有位于所述行驶车体的左右两侧且横跨所述行驶车体的前后方向而延伸的左右一对前后方向架体, 分别驱动左右一对所述前轮的左右一对前轮驱动箱以比左右一对所述前后方向架体更位于下方的状态设置。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左右一对所述前轮驱动箱各自分别连结固定在左右一对所述前后方向架体的下表面侦U,并且利用横向地架设在左右一对所述前后方向架体上的横向连结体连结固定各所述前轮驱动箱。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左右一对所述前轮驱动箱各自从上方侧通过螺栓联接而连结固定在被安装固定于左右一对所述前后方向架体各自的下表面的托架上。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左右一对所述前后方向架体各自的各所述前轮驱动箱的安装部位彼此通过前部侧横向连结体连结。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左右一对所述前后方向架体各自的各所述前轮驱动箱的安装部位彼此通过前部侧横向连结体连结。
20.如权利要求11~19中任一项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在左右一对所述前轮驱动箱的中间部,设置有对来自发动机的动力进行变速并将该动力向左右一对所述前轮驱动箱分支传递的变速箱, 在所述变速箱的车体后方侧部位,设置有横向地架设在左右一对所述前后方向架体上的架设支承体,利用从该架设支承体向车体前方侧延伸设置的支承臂支承所述变速箱。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架设支承体分别连结固定在以向下方伸出的状态安装固定于左右一对所述前后方向架体各自的下表面的左右一对托架上。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前轮与所述后轮之间,在行驶车体的下部设置有对残留在农田中的残杆进行处理的残杆处理装置,该残杆处理装置被所述架设支承体支承。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架设支承体的后方,设置有将左右一对所述前后方向架体彼此连结的中间侧横向连结体, 对所述残杆处理装置进行升降驱动的升降用缸支承在该中间侧横向连结体上。
24.如权利要求1~9、11~19、21~23中任一项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行驶车体的前部设置有驾驶部, 支承所述驾驶部的驾驶部框架以从左右一对所述前后方向架体向上方延伸设置的状态,设置在所述行驶车体的前部。
25.如权利要求1~9、11~19、21~23中任一项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行驶车体的后部设置有回收收获对象物的回收部, 支承所述回收部的回收部框架以比左右一对所述前后方向架体更位于上方的状态,设置在所述行驶车体的后部。
26.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行驶车体的后部设置有回收收获对象物的回收部, 支承所述回收部的回收部框架以比左右一对所述前后方向架体更位于上方的状态,设置在所述行驶车体的后部。
27.权利要求1~9、11~19、21~23、26中任一项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前轮与所述后轮之间,以比一对所述前后方向架体更位于上方、且从一对所述前后方向架体向车体宽度方向一侧的外方伸出的状态,设置有发动机搭载支承用的发动机支承框架部。
28.权利要求27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发动机支承框架部的上部搭载支承有发动机,并且,以被从所述发动机支承框架部立起设置的支承框架支承、且位于所述发动机的上方的状态设置有散热器。
29.权利要求1~9、11~19、21~23、26、28中任一项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前轮与所述后轮之间,以比一对所述前后方向架体更位于上方、且从一对所述前后方向架体向车体宽度方向另一侧的外方伸出的状态,设置有燃料箱搭载支承用的燃料箱框架部。
30.权利要求1~9、11~19、21~23、26、28中任一项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行驶车体的横向一侧延伸到横向另一侧且将发动机的动力传递到所述收获装置的副轴,以比一对所述前后方向架体更位于下方的状态设置。
31.权利要求29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行驶车体的横向一侧延伸到横向另一侧且将发动机的动力传递到所述收获装置的副轴,以比一对所述前后方向架体更位于下方的状态设置。
【文档编号】A01D45/02GK203482631SQ201320596272
【公开日】2014年3月19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25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27日
【发明者】南照男, 冈田干夫, 八木泽俊夫, 寺坂贤一, 内孝广 申请人:株式会社久保田